查看原文
其他

饿了么联创投资,这家企业用数字化赋能低碳转型

邵延港 猎云精选 2023-11-03



未来,市场会越来越需要这张“绿色名片”。

文丨猎云精选 ID:lieyunjingxuan

作者丨邵延港

“在未来十年内,中国一定会产生世界级的企业碳数字化管理的独角兽。” 黄彦翔对中国未来的碳市场信心十足。

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所有的企业都面临着深度脱碳转型的压力,碳排放盘查、监测和减排等都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据清华大学和中金公司预测,未来30年,中国投资到碳中和领域的资金量将达到140万亿左右。

2021年8月,黄彦翔联合前饿了么研发总监李磊、前巴斯夫高管张澳鹏,于在上海创立碳衡科技,应用技术革新为企业低碳转型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用数字化来切入碳中和赛道。

不过,碳衡科技以及众多碳中和企业服务参与者,需要面对当前仍然不成熟的中国碳市场现状。好在中国版的CDM——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在暂停6年后即将重启,让碳圈继续汹涌。

碳中和趋势,三人联合“碳”路纺织业

碳衡科技创始团队中,除了CEO黄彦翔,还有前饿了么研发总监李磊任CTO,前巴斯夫高管张澳鹏担任解决方案VP。饿了么的技术团队也是碳衡科技帮助企业去做双碳转型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中的坚实力量,再加上整个团队中有很多来自于行业,非常了解行业企业的这些转型的需求。

黄彦翔说,“我们团队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利用各类跨行业的成熟技术,用以满足新的行业客户中产生的新需求的组合方式,就是为市场带来颠覆性创新。对于科技企业来说,这样组合的方式就会创新出非常好的商业模式。”

不过,当双碳政策落地后,一些企业也开始计划做数字化的碳中和化转型,但到底怎么做,大家都有很多的疑惑。最终,碳衡科技认为“数字化”是其中的关键要素,依托于前沿技术与海量数据,碳衡科技为企业客户提供全场景、多维度的精准分析及解决方案。

碳衡科技将目光投向了纺织服装业。我国是全球第一大纺织品生产国,纺织行业也是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大的产业,低碳转型时间急、任务重。

2022年2月,CEO黄彦翔来到上海题桥纺织染纱有限公司位于江苏盐城的纺织厂,目的是给题桥工厂提供计算产品碳足迹的解决方案。巧合的是,双方接洽当天,作为优衣库二级供应商的上海题桥收到了优衣库要求其展开产品碳足迹的数据盘查工作的邮件。如今,碳衡科技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纺织服装行业碳足迹认证和产业链上下游碳排放管理的解决方案。

碳衡科技刚好赶上了供应链减排的趋势。趋势之下正是风口,各路英雄齐进碳圈,资本也早就瞄准碳中和企业服务赛道。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8月,碳衡科技在成立时获得了由饿了么联合创始人汪渊的种子轮融资,2022年2月,碳衡科技宣布获得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元禾原点领投。

碳中和背后的生意

当前的碳市场发展的认知程度,有不少观点认为碳中和是公益,但碳市场背后的生意远超想象。

近年来,众多全球大型跨国企业都明确了碳中和目标,并将目标细分逐步完成。因此,我们才会看到没有灰尘的水泥工厂、不开灯的智能制造车间等。而对于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来说,低碳转型更是链主的强制要求。

黄彦翔表示,对于出海企业来说,其海外客户对ESG评级尤为看重,若碳排放做得不好,就很难让其去承接甚至几十亿的大型项目。

碳衡科技的商业化路径也很直接。在业务层面,碳衡科技专注于赋能企业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管理、绿色低碳转型,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碳中和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

碳衡科技的产品服务目前主要是在产品碳足迹和供应链减排。产品碳足迹,依托数字化碳管理平台,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数据请求、计算和共享功能。快速识别产品全生命周期内各个环节的减碳潜力,为执行减碳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推动产品碳中和化升级和企业双碳目标的实现。

供应链减排方面,碳衡绿色供应链管理平台,不仅让企业了解自身的碳排情况,还为供应商提供了对其产品评估碳足迹的能力。通过上下游企业数据安全共享,帮助企业有效识别上下游合作伙伴的碳排潜力。同时基于区块链技术,进一步保证供应商的企业机密和数据主权,共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黄彦翔在对老东家陶氏化学的碳中和解决方案中,碳衡科技协助陶氏在企业及产品端,提供碳中和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支持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和透明度,引入供应商真实产品碳足迹数据进入上游品类等改进计划。

黄彦翔认为,“对于不少企业来说,每年需要固定履约的碳排放成本可能会达到几千万甚至上亿,如果不引入数字化、智能化的创新工具管理来精准降碳,企业的碳管理运营成本会越来越高。”

低碳转型是投入,更是收益

黄彦翔也清楚的看到,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其碳中和目标会有一个自上而下的框架型的方针制定,然后逐步实施,最终获得效益的提升;而中小企业面临的处境更加现实,数字化和低碳转型,更多的是带来各项成本的投入。

就目前情况而言,“低碳”“零碳”对于企业来讲或许只是一张绿色名片,碳中和企业服务这笔生意还需要继续挖掘潜力。

此前,市场上有一些案件备受争议:2022年5月,宁夏生态环境厅公布了4起碳配额未按时足额履约处罚案件。其中,1家工程公司欠缴82187吨,1家能源化学公司欠缴25.8万吨。上述两家公司所受的处罚都是顶格罚款3万元,下一年度碳排放配额等量核减。若两家公司购买同等数量的配额,以2021年42.85元/吨的成交均价计算,将分别花费350万元、1100万元左右。

在如此现实下,碳市场的良性发展也会失去积极性。不过,低碳转型对于所有企业来说是投入、也是收益。

经济学中有一个关于“锁”的概念,“锁”可以看成一种成本,但也可以看作一种贡献,因为“锁”是安全的一种投入,但也直接带来安全的收益。

2023年10月1日,欧洲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的第一阶段启动。CBAM是欧盟碳市场的衍生政策,这一绿色新政也被业内称为“碳关税”。这对依赖化石能源和传统工业流程的产品势必会造成影响。

欧盟碳关税是全球第一个绿色关税,同时这个措施也将形成贸易壁垒,并且在全球范围内,美国、澳大利亚也都在考虑引进类似的机制。碳税,已经事关所有市场参与者。碳税最终会被体现在价格里,因此高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会不断下降,低碳产品的竞争力则会不断提高。

在链主企业的碳中和目标下,其全球供应链也被要求减碳,低碳转型已经涉及供应链安全,而安全本身更是一种收益。库克在今年的新品发布会上,用了大半时间来讲低碳,其背后也是对众多中国供应商的考核,毕竟达不到低碳标准是要被踢出供应链的。

尽管趋势如潮水,但中国的碳市场依旧在潜力与现实的差距中前进。

早在2011年,中国就在地方试点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当时国内也开发了一批CDM减排项目,但国内早期的 CDM 项目成了一笔几乎无需本钱的生意,因此这一轮低碳转型也引发了一波投机乱象,其中有很多运用数据造假来获得碳配额的高额利润。

中国碳市场已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但当前碳中和领域的商业化程度仍然很低。碳中和的发展需要政策与市场的共同推动,黄彦翔和碳衡科技,以及其他碳中和企业服务赛道中的玩家,在合力培育市场热土。

(首图来源:壹图网)
- END -

  “在看”我了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