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人枪击案背后的incel群体

吕煦宬 真实故事计划Pro 2023-09-21
"

当地时间2023年8月28日,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内,中国留学生齐太磊持枪杀害了他的中国籍导师。

事发后,舆论场上有人提出,从齐太磊身上看出一种“非自愿独身者”的倾向。由于这个缘故,“非自愿独身者”群体近两天引发关注。

该群体形成背后,潜藏暴力因子。在现实世界,极端“非自愿独身者”制造暴力事件屡见报端。


当地时间8月28日下午1点左右,北美留学生齐太磊在北卡教堂山分校的考迪尔实验室枪杀其中国籍导师。后,齐太磊被当地警方逮捕并控以谋杀罪和在校内非法持枪

视频截图 | 齐太磊于8月29日下午首次出庭

在当地,这场校园枪击案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持枪合法性,如何防范枪支暴力的讨论。

消息传回国内围观者迅速觉察了齐太磊寒门子弟的身世,除了“寒门读博难”“师生恩怨”等延伸的话题外,人们涌入齐太磊的社交媒体,试图了解他更多。

齐太磊某社交平台的账号曾发布过70余条帖子,其中没有提及任何一位亲密的朋友或爱人,只有独自一人的喃喃自语。偶尔晒出一些家乡食物,有时是馄饨,有时是水煮鱼,但也只有一双碗筷。有网友形容,“齐太磊的账号写满了两个大字:孤独。”

则齐太磊发布于今年6月的社交平台状态,被网友提出讨论。

6月6日,齐太磊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观点称,“性别配额”是一种“反直觉”的现象。他指出在职场中特意为女性保留位置,不是在保护女性,反而增加了歧视。

7天后,他又发帖表露对身边某位女性的不满:“这种女孩尽力求着别人来帮我,会让所有人都看不起我。天使般的婊子。”

而后,人们留意到去年12月10日,齐太磊发表的一则状态:“真相总是太伤人而难以承认,但我选择不再花时间在她身上。人们还要多久才能忘记她?就连我也不知道她究竟是谁。不管怎样,就让她走吧。”人们猜测,齐太磊似乎在去年经历失恋,为情所困。

有人猜想,齐太磊有可能是在恋情失败后,对周围的异性以及男女平权都产生了异见。

在亚文化语境中,有一种名为“非自愿独身者(incel)”的说法。根据“非自愿独身者”自身的讲述,他们渴望得到女性,但会因得不到异性青睐,仇视异性。

齐太磊是否是一名非自愿独身者,还只是民众们根据其社交平台状态只言片语得出的一种猜想,尚不能证实。但事件意外把“非自愿独身者”拉入了民众关注中。

这一群体有多大呢?截至2019年,全球最大的非自愿独身者论坛“r/IncelTears”聚集了超过18000名成员。英国还有媒体人拍摄了以这一群体为主角的纪录片。

马修在15岁那年,自认成为“非自愿独身”群体的一员

青春期的他因身材超重,心生自卑。受困于臃肿的外形,马修羞于社交,没什么朋友,爱情上很不顺,告白后,马修心仪的女生直白拒绝了他。

马修坦诚,起初他把爱情上的挫败归咎于自己。认为自己不尽如人意的外形,没法吸引女生。“被异性拒绝后,我的不安全感被放大了。”马修说。

但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浏览,一个非自愿独身者聚集的网络匿名论坛中最难过的言论,给了马修新的“世界观”。

在匿名论坛上,马修看到了无数和自己一样的男性。他们吐露着被异性拒绝的经历。但和当时的马修不同,论坛里,男人们一味将“罪责”归咎到异性身上。“所有女性都想要剥削男性”“女人都是残忍的”……类似的言论冲击着马修。

马修发现,在非自愿独身者的认知里80%的女性都会被最优秀的20%男性所吸引。女性只会爱上少数身材健美、成功多金的男性。

非自愿独身者往往在外形上没有优势,性格也较为内向,在非自愿独身者心中,样貌平平的自己,是异性肤浅择偶观的受害者,永远得不到异性的赏识。这种“性资源”的失衡,令非自愿独身者愤怒。

在接受英国《每日电讯报》采访时,非自愿独身者詹姆斯表示:“即使一个男人的人品不怎么样,只要他长得足够好看,就能得到性爱。”

女性是肤浅的、拜金的。接触“非自愿独身”的论坛的第一年,马修的心里埋下了“厌女”的种子。“原来,我只是对一个特定的人怀有敌意,但与网友交流后,他们想让我相信,‘残忍’是女性的普遍特征。”

网络图 | 非自愿独身者眼中,女性青睐的男性形象‍‍‍‍‍‍‍‍‍‍

这并非“incel”提出者加拿大女孩阿兰娜的本意。

1997年,二十多岁的女孩阿兰娜为渴望建立亲密关系的单身人士建立了线上交流网站“Involuntary Celibate(非自愿单身)”,让孤独的单身男女能有机会交流。网站后来缩写为“incel”。

随着一批20岁30岁的男性成员涌入,网站里出现了许多因为爱而不得辱骂异性的言论。自此,“incel”逐渐成了对异性由爱生恨的人群的代名词,多指代男性。

“什么是政府不定义为违法的强奸”“如何不犯法地殴打女性”“怎样报复那些无视我们的女人”互联网上,非自愿独身群体讨论的话题走向极端。

现实中,非自愿独身群体的极端思想演化出了实在的暴力行为。

2014年5月23日,几声枪响打破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家夜总会的热闹氛围。22岁的艾略特·罗杰在夜店开枪扫射,造成四名男子和两名女子当场死亡13人受伤。

当晚前往夜总会行凶前,艾略特·罗杰已经在自己的公寓里刺伤了3人。随后,罗杰在车上饮弹自杀。

艾略特·罗杰的社交平台上,人们发现,他在展开杀戮前留下了长达141页的“宣言书”和视频。

视频中,艾略特·罗杰坐在驾驶座上,暖黄的阳光打在他的脸上,他面无表情地讲述杀人动机:“从青春期开始,我便被迫承受孤独、被拒绝,欲望得不到满足。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因为没有女孩子喜欢我。”

艾略特·罗杰也是一名非自愿单身者。他自认为是一位“完美的绅士”:家境优渥,开着宝马车,戴300美元的太阳镜。他不明白自己为何得不到女孩的青睐。

不满在艾略特·罗杰心中酝酿,他开始在现实中展露对女性施加暴力的欲望。

20岁的一天,艾略特·罗杰开车路过公交车站时,直勾勾地盯着车站旁的两个女人,但没有得到任何回应。罗杰为此感到愤怒。

他调转方向盘,把车停在两个女人面前,将手里的热咖啡泼向她们,而后疾驰而去。事后,罗杰称,看着两个女人的牛仔裤上沾满咖啡污渍,自己从中感到了无穷乐趣。

能获得异性好感的男性,也成了艾略特·罗杰的敌人。他曾在社交网络上抱怨,看到一位“又丑又矮”的印度男人开着一辆本田汽车,副驾上竟然坐着一位金发美女。

在罗杰看来,自己是白人男性,拥有更高端的宝马车,理应比那位男性更受欢迎才对。嫉妒逐渐演化成想要践踏他人幸福的念头。看到有情侣在亲热,罗杰告诉朋友,自己只想“扒了他们的皮”。

艾略特·罗杰对亲密关系的理解很单一,他只想与异性发生关系,得到性上的满足。没有能成功吸引女孩令罗杰觉得自己缺乏所谓的男性气概。

在杀戮前的“宣言”中,罗杰称,自己要通过随机杀人的行为,成为真正的男子汉,让那些拒绝和自己发生性关系的女性得到应有的“惩罚”。

艾略特·罗杰制造的惨案让“非自愿独身者”这一亚文化离开了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闯入现实大众的视野,引发了世界各地“模仿犯”的诞生。

2018年4月23日的加拿大,25岁的阿列克·米纳西安用租来的货车在多伦多北部的街道上横冲乱撞,造成10人死亡,十余人受伤。行凶前他拍摄视频,声称这是“非自愿独身者的叛乱”以此“向绅士艾略特·罗杰致敬”

阿列克·米纳西安的同学表示,平时从未看到他表现出任何暴力倾向,甚至还有人觉得他为人友善。

没有人预料到,他会因为没有得到异性青睐而萌生恶念,一手造成了加拿大历史上最为致命的暴力事件之一。

在阿列克·米纳西安20岁那年,他鼓起勇气在万圣节聚会上搭讪女孩,遭到了旁人的嘲笑。女孩挽起身旁高大男孩的臂弯转身离去的背影,在米纳西安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后来,阿列克·米纳西安接触到非自愿独身群体。青春时期遭到拒绝的尴尬转化成了阿列克·米纳西安对异性的厌恶和痛恨。

2021年8月12日晚,英国普利茅斯的一位非自愿单身者在12分钟里杀死了连同亲生母亲在内的5人,并在行凶后自尽,造成了英国自2010年以来最残忍的枪击案。

世界各地突发由非自愿独身者制造的随机杀人事件,令一些国家政府将这一群体与恐怖主义联系起来。‍‍‍‍‍

实际上,女性中也有大量长期独身、求爱不得的人,但为什么男性作为“非自愿独身者”会引发如此大规模的暴力事件呢?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社会学和性别研究教师迈克尔·金梅尔指出,随着社会平权运动的兴起,男性,尤其是白人男性与身俱来获得的特权正在逐步消失,这给部分男性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危机。

这些“特权”包括享受女性爱慕、与女性发生性关系。特权的消失,让一部分男性萌生了“受害者的心态”。感受到不公让他们愤怒,企图通过暴力进行“复仇”。

网络图 | 阿列克·米纳西安在多伦多的犯罪现场

不过,也并非所有非自愿独身者都会诉诸暴力,更多的人受困于“非自愿独身”群体潜藏的精神问题。

2022年,一项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表明,75%的非自愿独身者在临床上可诊断为重度或中度抑郁症,45%的人患有严重焦虑症。

31岁的英国人詹姆斯没有谈过恋爱,也没有和人发生过性关系。他自卑、敏感,觉得自己不配拥有一段亲密关系。

容貌焦虑伴随青春期一同而来。一场意外中,13岁的詹姆斯鼻子上留下了一个肿块。他对着镜子使劲把肿块往下按,试图让鼻子恢复原貌,但都于事无补。

20多岁时,为了博得异性喜欢,詹姆斯开始健身。他服用类固醇,想要增肌,却导致内分泌失调,密密麻麻的囊肿痤疮爬满了詹姆斯的背部和胸口。这让詹姆斯对自己的外形愈发自卑。

他还曾预约过鼻子整形手术,希望五官变得立体,吸引异性。但最后,整容医生以担心詹姆斯的身体健康为由,拒绝了他。

在“非自愿独身群体”中,许多人有外貌焦虑。詹姆斯听说有人花费数千英镑做下颌手术。还有人用锤头砸脸,“像做雕塑一样塑造自己的脸”

纪录片截图 | 非自愿独身者用锤子砸脸改善容貌

因为容貌焦虑,詹姆斯自称患上了社交焦虑症,也确诊了抑郁症。他把自己锁在房间里,连电话也不敢接过着没有朋友也没有爱人的生活。

2018年11月,陷入情绪低谷的詹姆斯录了一则视频,讲述他作为非自愿独身者所经历的一切。对着镜头倾诉,他感到自己的心情舒缓了一些。

詹姆斯没想到,这则视频在视频平台上获得了上百万的浏览量。评论中,陌生人的鼓励、理解让詹姆斯看到了新的可能。

一年后,詹姆斯等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一名叫萨拉的意大利女人在詹姆斯的视频下评论,希望能有机会和他约会。聊天中,詹姆斯才知道,萨拉和他一样,也没有任何的恋爱经验。两个经历相似的人一拍即合。

2019年的5月,詹姆斯走出家门,飞往意大利和萨拉见面。在詹姆斯租住的屋子里,萨拉给了詹姆斯一个紧紧的拥抱。

詹姆斯形容当时的感受:一种没有体验过的幸福感从心底冒了出来,“我从未如此靠近过一个人,我只希望这样的关系能够永远保持下去。”

不要用任何标签来定义自己,走出去,向别人寻求帮助,是詹姆斯给其他非自愿独身者的建议,也是他自认走出此类困境的关键。

走出互联网,接触真实的人,正在帮助非自愿独身者纠偏错误的观念,了解真实的异性。

在英国纪录片《非自愿独身者的秘密世界》(Inside the Secret World of Incels)中,一名非自愿独身者在主持人的陪伴下,去到了酒吧,随机和周边的女性交流。

男孩从未和母亲以外的成年女性有过适当的谈话。在南安普顿的酒吧一条街上,男孩不敢跟任何一位女性开口。

在非自愿独身群体的论坛中,男孩看到了太多把女性妖魔化的描述。他担心,和女性交流就会落入被指控强奸、性骚扰的陷阱中去。

在这位非自愿独身者看来,与女性正常交流都触及“安全问题”。这番言论让周围的人不可思议,一位女性主动提出,可以和男孩聊一聊。

男孩结结巴巴地向她提问:“我在网上认识的人说,如果你长得不好看,就没有人关心你的人品好不好,这有道理吗?”

“没有道理。我认为你应该做的,是远离电脑。”女士脱口而出道。

 参考文献 (下方滑动查看)

The Disturbing Internet Footprint Of Santa Barbara Shooter Elliot Rodger,Forbes,2014;

Incels: Inside a dark world of online hate,BBC News,2021;

'It's a way to retrieve your manhood': a cultural explanation of the Santa Barbara shooting,Vox,2014

Elliot Rodger: How misogynist killer became 'incel hero',BBC News,2018;

‘The ultimate enemy is women’ – inside the fear-filled world of incels,Guardian,2022;

What does the term ‘incel’ mean?,CNN,2023;

‘I used to be an incel’,BBC Three,2019

中国留美博士生涉枪杀案被捕,曾挣扎于科研与人际关系,南方周末,2023

多伦多汽车撞人案嫌犯出庭受审,媒体披露其社交受挫敌视女性,澎湃新闻,2018

- END -
撰文|吕煦宬‍‍
编辑|林森菜‍‍‍‍‍‍‍‍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