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甲骨文的女孩无路可退
甲骨文是最冷门的文科专业之一。与许多“无用”的文科专业一样,学习它的学生,毕业后大多踏上两个方向:继续艰深的学术道路,沉心坐上冷板凳;接受“毕业即失业”的现实,寻找与专业毫不相干的工作。
1996年出生的李右溪升学失败,无奈选择了第二个方向。她一再试错,在热爱和谋生之间自我拉扯,迷茫,不快乐。直到她创造出第三条路——成为甲骨文博主,制作科普短视频。这不仅改造了她的生活,还带起一股甲骨文风潮。
这门被称为“冷门绝学”的学科,开始荡起一丝小小的涟漪,对许多人变得“有用”起来。
时隔两年,李右溪再次踏上了从杭州开往金华的高铁。有摄制组计划到老师陈年福家中拍摄,邀请在抖音科普甲骨文的她陪同。
有意和老师聊聊自己在网上做甲骨文科普的一些困惑,李右溪叩响了老师的家门。
陈年福家住的小区紧邻学校。读研究生时,李右溪就坐在客厅茶几旁的木头矮椅上,听完了专业课程。在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甲骨文的老师只有陈年福一位,当年只招了李右溪一个学生。学生人数太少,陈年福便在自家客厅里开课。
甲骨文这套3000多年前的古老文字系统,早已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中国,只有极少数高校开设了专攻甲骨文的专业,学者人数寥寥。
2021年,李右溪从老师的课堂毕业,定居杭州。虽然只有50分钟高铁的距离,但她很少有机会再回到这间藏于居民楼里的教室。除了年节问候,平时也不敢主动联系老师。
甲骨文退出了李右溪的生活。几次求职,她都没有对招聘者提及过自己这冷门专业,也没有机会展示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
第一份工作,李右溪被聘到一家教辅机构当老师。陈年福得知她的职业选择,委婉地表达了担忧和不赞成。理由却和甲骨文无关,陈年福主要担心教辅行业不稳定,有可能会随着政策变动而失业。
一度,他建议李右溪争取到公立学校当老师。李右溪同门的前后辈,很多都在毕业后选了这条路。师徒二人的话题,很少再探讨和甲骨文学科有关的事情。
真被陈年福说中了。李右溪入职几个月后,因双减政策,公司开始大幅裁员。李右溪自己也不适应当老师的工作节奏,频发咽炎,在公司开始裁员之前就提了离职。
如今再次回到老师家的客厅,李右溪已经在机缘下,重新成为了一名“甲骨文从业者”。
2023年2月,李右溪在抖音发布了一条“挑战全网最冷门专业”的视频,讲述自己作为一名甲骨文研究生的经历,连带着科普了部分甲骨文学科的基础知识。一夜之间,视频播放量超过百万,许多网友也因此第一次了解到“甲骨文”这一冷门绝学的存在。
意识到大众对于甲骨文的兴趣,刚开始创业做短视频博主的李右溪明确了方向,专职做甲骨文科普。她的课堂,常常是在日落后开讲。
李右溪租住的房间朝西,天气好的时候,落日会把窗外的整片天空染红。晚霞很美,但光线过快地更迭腾挪位置,会为视频后期剪辑带来困扰。于是,视频总是在太阳落山后,才开始拍摄。
每个视频都是一个凝练的知识点。比如,“乌”字和“鸟”字为何差一个点。她提出的问题看似生活毫无关联,却能勾起人们天然的好奇。谜底揭开,陌生而有趣的知识涌入观众的脑中:自它们的篆文字形起,“乌”和“鸟”就相差了一个点。“乌”字来自乌鸦,古人认为“乌鸦”因为通体乌黑的羽毛,导致乌黑的眼睛和身体融为一体。因而代表乌鸦的“乌”字,相较于其他“鸟”,隐去了眼睛的形状,也就是那关键的一点。
渐渐地,李右溪习惯了这种对着镜头创作的日子。客厅宽敞,沙发与电视中间摆了一桌一凳,桌后立着一个在网上订做的屏风,这便是她的工作台。学生不与她对面而坐,而是四散在网络各处。
不到1年时间,她创作、发布了90余条甲骨文科普视频,积累了55万粉丝。熬过最初入不敷出的3个多月,逐渐开始有商业合作找到她,短视频科普正式成为一项能够养活自己的事业。
甲骨文重新回到李右溪的生活之中。
她居住的公寓,从窗户就可以望到远处的运河。阳光在河面上留下跃动的粼粼波光,一如甲骨文中“水”字的形状——水波旁沾染两片明亮的光斑。午饭后,她会去河边散散步。其余的时间则大多用于搜集资料、撰写脚本。沉浸于工作时,李右溪会忘记窗外日月的更替,常常从下午一直坐到深夜。
或许是因为曾任职过实习教师,她的科普短视频总是深入浅出、语气生动。许多关注李右溪的网友,不仅会在第一时间学习她分享的知识,还会在粉丝群里探讨关于甲骨文和历史文化的种种问题。有位粉丝留言问:为什么“运动会”三个字都有“云”?李右溪看了也觉得很有趣,便去翻阅资料,做成视频为网友解惑。
一方网络课堂被她营造得声色俱备。
今年劳动节,李右溪发布了一条关于甲骨文“劳”字的视频。她以这个字为线索,描绘了商朝人一年四季耕种劳作的历程。所有的作品里,她对这条视频最满意。一边写稿,她一边想象当时的画面,笔触因此生动细腻。
“八月,已是秋冬之季,收获告一段落,农事接近尾声。九月,为了方便储存,会将收成之穗脱粒、晒干,但是鸟类总是会来窃食,只能祭祀天地希望能帮忙解决一下。十月,商朝历法此时已是冬末,得定期审视仓廪以防意外,同时稍作修正,下个月新的农事即将开始。”
有网友留言,自己被这个视频感动落泪。
老师家的客厅一切一如两年前熟悉的模样。电视上正在投屏陈年福最近正在研究的甲骨文字形,屏幕正对面摆着一张古朴的八仙桌,李右溪和老师坐在桌子一侧。
不时交错在一起的手指,隐约透露出李右溪的紧张。话题首先从李右溪的“新工作”开始聊起。陈年福回忆起第一次看到学生的视频:“是图书馆的一个老师把你的视频发给我。”一旁的李右溪点点头,不好意思地笑起来,露出标志性的两个酒窝。老师接着说:“讲得挺好的。”
他此前并未发现李右溪的表达天赋,更惊讶于人们在网上娱乐休闲之余,还能对甲骨文产生这般大的兴趣。
过去,他曾在学校上过科普性质的公开课,也让李右溪和其他研究生在网上写一些科普短文,只是文章阅读者寥寥,一段时间后大家都失去了坚持的兴致。如今,几十万网友在抖音追更李右溪的甲骨文课堂,对于习惯了“小众”处境的甲骨文研究来说,无疑是一种突破。
不久接受媒体采访,很少聊起甲骨文之外话题的陈年福,对这种“线上课堂”的形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近年来,随着短视频这一又短小又形象的媒体形式为人们所接受与运用,有一些年轻人用这一形式来做甲骨文知识与文化的普及,出现了一些很有创意的甲骨文文化产品,如博物汉字、甲骨文表情包等,也出现了一些专作甲骨文短视频的年轻人,如我的学生李右溪等,我觉得很好。这有利于更多的人们增进对甲骨文的了解,更加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文化,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
再见老师前的忐忑心情,这一刻终于稍稍平复下来。读研时,李右溪常常被一个问题困扰:对于这些千百年前留下的文字,写论文、做研究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为了论述一个小问题,她曾反复研读了2000多条商朝卜辞,动笔时依旧滞涩。她时常觉得自己是在制造“学术垃圾”。
出于敬畏,李右溪从未向老师坦白过这种困扰。
在她心里,导师陈年福契合了她理想中学者的形象——像自己高中爱读的《管锥编》的作者钱钟书一样,整日以书为伴,对知识有着稳定的输入与输出,生活清净简单。
而这也是她求学的目标。高中学理科的她,因为热爱文学,本科报考了汉语言专业,又因为喜欢严谨的推理,研究生选了甲骨文方向。
一年级入门,导师叫她读郭沫若的《卜辞通纂》。这本书是竖版、繁体、手写字,光是识读作者的论述就不容易,加上书中抄录的甲骨文与卜辞,初读者常常无从下手,全靠一点点查资料去理解。最开始,读一页就得花一个下午。
写论文就更痛苦了。思绪卡住的时候,李右溪也后悔过选了这个专业。
她在心里隐隐羡慕导师对甲骨文的热情与专注。每次讲到甲骨文,陈年福就滔滔不绝神采奕奕。1993年,32岁的陈年福开始学习甲骨文。1998年起,他花了20多年的时间,把现有的14万条甲骨文卜辞整理成了数据库,还一边编纂甲骨文字典,考证、解释未知的甲骨文的词义。
在客厅这个不大的课堂上,陈年福甚少和学生们聊起自己的生活或者求学经历。但从导师的学术成果来看,李右溪推测,老师一定是一个非常“坐得住”的人。反观自己,总是在学习时被电影、“闲书”吸走注意力。
但实际上,学生时代的陈年福也面临过困惑、迷茫。喜爱书法的他,是阴差阳错才走上了甲骨文的研究,读到博士阶段,才对治学变得笃定。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写论文只为解决真问题,提出新见解,宁缺毋滥。
一心想要继续深造的李右溪没有迈入博士的门槛。甲骨文专业的博士点不多,想要申请读博名额需要先发论文。当时父亲生了病,李右溪不好意思问家里多要钱,自己也负担不起几千块的版面费,直到研究生毕业,也没有够到这个硬门槛,只能加入应届生求职的队伍中去。
一路上,她走了不少弯路,一度被焦虑的声音包裹。
2021年,从教辅机构辞职后,李右溪频频在网上看到关于就业难、“35岁危机”的话题讨论, “考公上岸”成了一股潮流。正在考中学教师编制的同门学妹告诉李右溪,竞争激烈,最后可能只能去镇上的中学。
李右溪也决定尝试考公,选定了一个文职岗位,超过500人竞争。她一边接视频文案、编导的短工养活自己,一边备考至2022年,最终没有通过笔试。
考公落选后,李右溪去了一家MCN公司上班,写短视频文案。在那里,她被要求发挥出“汉语言专业”的优势,用文字为美容、牙科诊所等行业做商业推广。相比质量,公司更追求效率,经常一天要写好几篇稿子,甚至直接要求她“洗稿”。
有时候,李右溪觉得自己更像一个销售。那些匆匆写下的文字,和文学没什么关系,距离她热爱的甲骨文,更是八杆子打不着。
时间来到2023年2月,还未入春的杭州有些冷。一天晚上李右溪又加班到晚上10点多,走出公司大楼坐上回家的地铁,她再度陷入迷茫。从高楼大厦回到位于运河边古朴沉静的居民区,李右溪想到近来撰写的关于女性创业的视频文案,一个声音突然坚定起来:辞职,试着自己做博主。此前她就想过,既然美容相关的知识可以拍成短视频,甲骨文或许也可以。
靠着前两年工作攒下的几万积蓄,李右溪决定,给自己3个月,看看能不能趟出一条新的路。第一条视频的走红,给了她继续下去的信心。
视频辗转传到了陈年福眼前,他对学生的尝试给予了肯定,还主动提出为李右溪后续的视频脚本做审校。这次再见,他再度郑重叮嘱道:“内容还是要准确。”
甲骨文专业学生不多,陈年福观察,大概有一半是真心喜爱甲骨文,另一半只是为了文凭。2023年,陈年福退休,由于招不到这个研究方向的老师,浙江师范大学不再设甲骨文专业。已经毕业的学生里,也只有两三个还在从事和甲骨文相关的工作。
学术界有师门传承的传统,陈年福却没有一直跟随他做学术的徒弟。对此他早已看开。他认为,学过的知识不一定非要用得上。学生跟着他学习,成为一段别样的人生经历,能有一些精神世界的收获,这已经足够。
知晓李右溪打算用短视频科普100个甲骨文时,陈年福把自己最新编纂的数据库和甲骨文发给了学生,供她参考。李右溪在短视频里引用老师的文献,用新的方式传承了老师的知识财产。
聊着聊着,一个钟头过去了,窗外的日影缓慢移动着,房间始终被阳光充满。
谈完现状,师生俩聊起未来的打算。陈年福建议李右溪读博。在他看来,短视频博主是一份科普甲骨文的工作,承担的分量不轻,只有深入研究下去,李右溪传播的知识才能有她个人的见地。
李右溪曾问过导师:“您觉得我适合读博吗?”
陈年福没有回复是或否,而是告诉她,一切在于她自己是否愿意耐心去做,是否真的喜欢学习甲骨文。
回顾这几个月,李右溪确实觉得自己对甲骨文的爱浓厚了许多。做博主的日子,她接近了理想中学者式的生活。
每做一条视频,她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从一个简单的字深入探索、旁征博引,研读不同的学术分析,试着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解读。日子变得纯粹,心被价值感充盈。
长期的输入与输出让她对这门学科有了比读研时更多的掌控感。有时,她会出现融会贯通、串联古今的感觉。
有次李右溪受邀参加一个节目,主持人希望她从甲骨文的角度解读《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她想到“草”字的甲骨文就像一株小草,而“生”字的甲骨文,就是在“草”字下面多了一横。这两个甲骨文的形态,展现了与诗里相同的野草生长的情景。
她又思考,为什么诗里写“一‘岁’一枯荣”而非“一‘年’一枯荣”?联想甲骨文,“年”的构形是一个人背着禾苗,最初的含义是一年的收成,“岁”字古代指的是“岁星”(木星),和天象有关。因此,使用“岁”字就能够给人“物换星移”的画面感。
这样一想,商朝造字的人,唐朝的白居易,当下的她,对自然界竟有相似的观察和感悟。
互联网的传播快速又敏捷,短视频尤其如此。但在这种快节奏的传播中,李右溪却得以窥见甲骨文这一“冷门绝学”更大的天地。
学生阶段,李右溪能够接触到的甲骨文大多是电脑里一块块黑白的拓片。真正刻有甲骨文的龟甲、兽骨,多为国家文物,收藏于各大博物馆中,即便是专业学者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实物。
今年5月底,为了摄制视频,李右溪赶到北京参观了国家典籍博物馆的甲骨文展览。第一次看到留存千年的甲骨,震撼与敬畏感油然而生。眼前的甲骨比她想象得要大很多,它笔直地竖立在展柜中,像块化石一样,整体看着坚硬,细看表面又有一种被精细打磨的圆润感。
读过许多甲骨文的她知道,不同人书写的甲骨文风格也不一样,有的笔触锋利,有的圆润。眼前这片甲骨上的文字刻痕很浅,像是轻轻划上去的。她想,刻字的一定是个很温柔的人。甲骨上细密紧凑的218个字,详细记录了一段连续了十一天的“求雨”占卜。千百年前,或许在某个祭台上,一位商朝的占卜官正在一遍又一遍,反复向上天询问是否会下雨。
另一片甲骨上记录了商朝人给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吹来的风起的名字,仿佛每一股风都有自己的生命。回去的路上,有风吹过,李右溪眼前不由自主浮现甲骨上的文字,清风拂过脸颊,也像是一个透明的女神在抚摸她,传递出生命的力量。
后来她又受邀去了河南安阳、浙江瑞安等地参加甲骨文相关的推广活动。她惊讶地发现,在安阳,街头巷尾无处不见甲骨文的元素,垃圾筒上都会有甲骨文,当地的学生还编排了一段甲骨文体操,结合字形去做伸展;在瑞安,当地一所小学每周都有甲骨文课,每个小朋友都能回答出几个甲骨文相关的专业知识。
“至少在这些地方,我不敢再说甲骨文是冷门小众的,甚至可以称得上是热门了”,李右溪说。她也在其中发现甲骨文的更多价值。了解一些甲骨文知识,不仅有助于了解千百年的历史,更能够帮助我们对自己民族的文字有更深入的理解。别的不说,再读文言文可能就会有新的认识。
最近,李右溪也试着面对考释字义的难题。翻看未知的甲骨文字库,她对一个字有了灵感,却难以论证下去。
在老师家客厅,聊天来了兴致,陈年福讲起来自己最近正在释读的甲骨文,包括李右溪释读未果的那个字。几十年的积累下来,陈年福对史料的了解广博,有了解读灵感后,能够很快关联上相应的佐证材料,形成完整论证思路。
有天外出在火车上,他看到邻桌一个人茶杯里冒出的热气,突然觉得这和一个甲骨文的字形很像,就此破译出一个新字——“沸”,它的甲骨文字形,很像一个器皿上冒着热气。
11月30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公布《第二批征集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获奖名单》,有5篇考释文章入选。根据奖励公告,成功破译一个甲骨文可以获得10万元奖金。
陈年福一直忙于编纂字典、词典,少有精力为某一个字专门写论文。不过相比奖金,他更享受那个追求探索的过程。理解一个字义,因此能读懂一段卜辞,足矣。
研究生阶段,李右溪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老师的感染,总觉得像他那样纯粹地凭借学术成果养活自己,是一名甲骨文专业方向的学生最体面、最圆满的归宿。
经过两年社会历练,她找到了甲骨文学子除了升学做研究和转行之外的第三条路。现在李右溪全职做科普短视频,凭借偶尔接到的商务合作,她可以养活自己。她想把这份事业坚持下去。
不时有粉丝留言说,因为看了她的内容,对甲骨文有了兴趣,也打算报考相关专业。李右溪不想辜负观众的期望,更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一方小屏幕,把更多人引进甲骨文的课堂中来。做每期视频,她都细心打磨内容,也为了呈现更好的效果,换了好的相机和布景。
有时她会犯一些甲骨文之外的错误,比如读错一个字音,用错一个成语。每每被网友指出,都觉得很自责,不过也感慨互联网让她拥有了许多能给自己友善指错的老师。 家里的小白版上,记录着她给自己制定的审核流程,用来时时提醒自己。
写卜辞的古人似乎很少犯错。李右溪读过的甲骨文,大多是一笔成型,笔划流畅。偶尔,个别甲骨上会出现一块刮划的痕迹,或许是有字写错,被整个刮掉。正是因为这种“从头开始”的书写习惯,避免了千百年后的我们误读某篇卜辞。
撰文|佟 畅
编辑 | 温丽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