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与照相结缘(上)——老照片怀旧

何家天 不学八哥
2024-08-29
《老漳州记忆》25
近百年前的老照片
仍清晰如初

照相术是近代发明的高科技,很早就传入漳州。漳州在清末民初就有照相馆,听上辈人说最早的照相馆开在道口街(现新华西路靠近百货大楼的路段),店号“美玉”,是赵姓人家经营的。以后在道口(新华西路)、市仔头(北京路)、马坪街(延安路)陆续又开了多间照相馆,不少是赵家人或徒弟所开。我家的长辈很早就接触西洋照相玩意,留下了不少年代久远的照片。最早的一张是母亲十六七岁豆蔻年华大约在1930年拍的照片。

我家祖传的福文斋刻印店也在道口街,与美玉照相馆在街道同一侧,相隔就几间店面,我家楼上能见到美玉的楼房和后面的庭院。母亲小时候有个名叫赵赐贤的邻居发小,与母亲同岁,生于民国2年(1913),是美玉家的千金。邻居街坊曾夸母亲年轻时是道口街一枝花,有一次她去闺蜜家玩时被美玉照相馆的师傅叫到摄影棚,让她穿上店中的道具服装鞋帽,为她免费拍下了一张模特照。据说这张照片曾摆在美玉照相馆的橱窗里,也成了我家老相册中的瑰宝。小时候我还见过这张照片的底片,那时照相不用软质胶片,而是用玻璃涂上感光药水当底片,称为湿版,摄影也没用灯光,全靠窗户、天窗的自然光线,早期是用镜头盖遮挡镜头控制曝光时间,以后才改为手掐小皮球操控快门。

大约1930年,17岁的母亲穿上美玉照相馆的服装道具,留下一张模特照

已过近百年,这张照片仍清晰如初。相片还配有精致硬纸卡片套装,上印有美玉的店号logo:Mee Gio,可用闽南话拼读,这是当年流行的闽南话拉丁文,上面还有照相馆地址:漳州道口街,现图案字体还很清楚。可见当年美玉照相馆照相技术精湛。美玉的不少后人也都从事摄影行业。

漳州第一家照相馆

照片套装卡片印有:美玉(Mee Gio) 漳州道口街

这张照片十年动乱中没有销毁仍得以保存,真值得庆幸。母亲一生是个勤劳手巧的刻印工匠,与资本家沾不上边,邻居和街政府也都清楚,但要是被人看到,特殊年代,肯定无法说清楚,一定会被当成资产阶级臭小姐的铁证狠加批斗。

“出山”(出丧)场面:
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
家里第二张珍贵的老照片是我祖父逝世后“出山”(出丧)丧礼的留影。时间是民国21年(1932年),那年父母19岁结婚不久,我大哥刚出生。照片可见当年漳州基督教会已有程序化的殡葬礼仪,丧礼主幡黑底白字特别显眼:“漳州市基督教丧礼会”,还有二十几幅大小丧礼幡联,写有:“离烦恼地”、“安息无穷”、“世道崎岖”、“走尽路程”、“末日必起”等期许字句、似还有西洋乐队在场。照片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
祖父何礼田16岁于1876年离开老家惠安洛阳陈三坝村,只身到漳州谋生。先当杂工伙计,后手工推石磨为各糕饼店加工糕儿麸。成家后住在渔头庙大埕内(北京路北段),临近东铺头礼拜堂后楼。祖父育有六子三女,父亲是最小的孩子。祖父只是靠手工养家糊口的底层百姓,也才入教不久,教会仍给予隆重礼仪,可见当年教友间友爱相处。


民国21年(1932年)祖父何礼田葬礼

葬礼中途留影

祖父何礼田遗像
外祖父吴占尧老家在泉州城近郊田庵村。田庵非常奇特,是祖传刻印专业村,据说是朱熹在泉州讲学时把金石镌刻和书版木刻技艺传授给了田庵村的婺源老乡洪荣山,所以田庵尊奉朱熹为刻印业的祖师直至近现代刻印业仍很兴盛。田庵人在城里开店刻印,还承包了泉州官府印刷母版的刻制。泉州、漳州、厦门甚至潮汕,刻印业者不少为田庵人。90年代后泉州城区扩大,田庵被拆,只留下名字但被雅化成“田安”,即田安路和田安大桥,是现在泉州繁华市中心。我外祖父自幼在田庵学习刻印手艺,成年后到漳州刻印谋生,将手艺传给我父母亲。

父亲晚年仍在刻印

祖传刻印店叫福文斋,租用道口街安溪龙涓华侨李向镜的店面,后购买店后林厝巷2号一间矮房当住家。外祖父母虽生育多子但均夭折,只剩我母亲独苗。外祖父母在抗战期间先后染病早逝,由父母亲继承刻印祖业,福文斋成了漳州出名的刻印店。我的哥哥姐姐们都是由外祖母一手“饲大”,这里对长辈称呼多了个“外”字,只是为了区别,其实一起生活更亲,如按闽南叫法:“阿公”、“俺嬷”,就不会见外啦。

外祖父吴占尧遗像

外祖母王京遗像

成长过程留下不少照片
早先对摄影术原理不解,很多人以为照相时会将人的灵魂或灵气摄去,也就不敢拍照。我家人从不信邪,从30年代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留下不少照片。每年清明全家人扫墓踏青,也是小屁孩游山玩水的快乐时光。这张1949年在马鞍山扫墓的合影,全家共10人,那时小妹还没出生,被抱婴儿为笔者,照片是表哥吴恩典拍的。

全家合影,笔者被抱

60年代家人清明扫墓
大哥1932年出生后的单人照

母亲与二姐(1936年)

50年代初大姐与三个小弟,居中为笔者

母亲在家中抱着我

二哥三哥在家里砖坪

1953年全家福

四个小兄妹,前右为笔者

福音堂落成合影

漳州福音堂是基督教安息日会的礼拜堂,位于芳华北路西侧,原址是古代漳州府经历司。1919年,陈炯明拓建马路,由南向北辟出一条马路,即芳华南、北路,旧府衙被一分为二。原经历司院落小胡同沿用经历巷旧名。据江阎考证,经历司始设于元朝,明初知府潘琳建经历司署于府正堂之西。经历官正八品,负责掌管漳州府文书,向御史转呈有关文书,查举政务并向知府禀告等职责。成化间(1465~1487年),同知何璧光重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官署毁于战火。康熙十年(1671年),经历司党吾鼎重建官署。
民国9年(1920年),鼓浪屿基督复临安息日会闽南区会派李锡荣来漳创建教会。民国27年(1939年),聚会所定于经历巷。民国31年(1942年),闽南区会由鼓浪屿迁入经历巷福音堂,抗战胜利后迁回鼓浪屿。

1950年福音堂修建落成,全体教友在福音堂前合影。照片清晰,一百多人现在我仍可认出大半,我家10人全在照片里。礼拜堂占地不小,除福音堂主体建筑外,东面还保留古代经历司的门楼、边门及两座石鼓。南边有两座四合院,西边是多进落的古厝,到处是果树花园,是孩子游戏玩耍抓虫的百草园。

漳州基督教安息日会福音堂1950年修建落成

现在的福音堂已不见当年模样

经历司古建筑残留痕迹
链接阅读:
1.与照相结缘(下)——学艺谋生
2.芝山忆旧——寻源中学与福建二师院
3.中山公园怀旧
4.百姓点灯的故事
5.百姓“燃”火的故事
6.老百姓吃水的故事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不学八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