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母校5:当年幼儿园叫幼稚园

何家天 不学八哥
2024-08-29
《往事》104

《我的母校》系列回忆了一生中读过的五所学校:漳州实验小学、厦门民立小学、厦门双十中学、漳州三中和漳州电大。原本十几年的上学路,我们这一代人却要断续走了三十年。

我上过的这四所中小学,都是百年老校,名师济济,前身多为教会学校。在识字会算启蒙之后,数理化史地英各学科才刚入门,就被以革命的名义中断学业,赶去“乡社”(农村)接受沒有文化者的“再教育”。还好在校时所学的浅薄知识,在挥锄握镐的岁月并没有全忘,成了日后得以“趁食”谋生和增长才干的基础。本来那篇记录少年时在厦门求学经历的《民立小学和双十中学的故事》,是《我的母校》的完结篇,但要论真,还得写一下学前教育的两所幼儿园,才更完整。

那时幼儿园叫做幼稚园,据说港台现在还这么叫法。五十年代漳州城里的小学不少,学龄儿童大多都有册读,但幼儿园寥寥无几,能上幼稚园的只有部分囝儿(孩子)。4岁那年,家人带我到东铺头幼稚园读小班,这是我人生的第一间学堂。

东铺头幼稚园在东铺头礼拜堂后面的一座双层小洋楼里,楼下有几间小教室,二楼是大教室,当年幼稚园也分小班、中班和大班。幼稚园和礼拜堂之间是一片操场,操场上有棵高大的白玉兰树,还有两个沙坑。东侧是一排厕所。小楼北面的大门外有个左右都能上下的石阶,边上的栏杆嵌有成排的青瓷葫芦状花瓶,台阶下是叫“大埕内”的院子,有小巷通往北京路北段渔头庙,我家祖辈的老宅就在大埕内。小朋友可以从渔头庙上学,也可从礼拜堂的正大门进来。
新建的东铺头礼拜堂
东铺头礼拜堂位于新华西路中段即东铺头街的北侧,与明代尚书府为邻,文革后被工贸公司占用。街对面是著名的“李公馆”,文革前是民主党派办公场所,文革时成了红卫兵总部。上学时一进礼拜堂大门,就能见到地上有座摇晃它会发出宏亮钟声的大钟,通往后楼幼稚园的小路边种有枇杷树。我家住道口街,与东铺头街同属新华西路,那时还叫中山西路路面铺着长石条,据说是古城墙拆下来的,有的石板松动,人车一过,石板下的积水就会溅到行人。我还记得当年石板路改成红毛灰(水泥)路面的施工场面。
幼儿园玩伴很多,大家经常玩游戏,男孩子“弈救国”〈捉迷藏),女孩“弈阄觅 ”(依久妹,过家家)。我更喜欢手工课,用线轴当轮子做汽车,用火柴盒糊成小坦克,曾被老师夸奖。小朋友也到沙坑里玩沙,挖沙洞垒沙堆,有积水时还会挖水沟。教室有架风琴,老师一边弹琴一边教唱歌。上课时老师都讲本地话,有个黄老师从小班一直教到大班。幼儿园的小朋友只记得有博谦、秉谦,他们是街坊邻居,其他都忘了。那时,中午都要放学回家,很奇怪我们读幼儿园时怎么没有点心吃,连豆浆也没有,所以没留下什么美好印象,而哥哥和妺妺上幼儿园都有吃的。印象最深的是,经常有人到幼儿园来“承”(接)童尿,说是可以当药用。
东铺头幼儿园59届毕业合影
根据教会人士林慕理考证,一百多年前,美归正教和英长老会的传教士在漳州府传教,建立漳州堂会,后来又建立了漳东堂会、漳南堂会和漳中堂会等基督教会。这四所教会的聚会场所分别是东坂后、接官亭、下沙和东铺头礼拜堂。这些教会都重视兴教办学,创建不少教会学校。东铺头礼拜堂1930年创办培德小学,建校舍于该礼拜堂的后面,附设幼稚园,后来小学停办只剩幼稚园,就是我读的公办东铺头幼儿园。文革之后,这所为数不多的幼儿园也停办。记得下沙礼拜堂也有一所公办的幼儿园。
下沙礼拜堂
下沙幼儿园在礼拜堂一楼
19世纪,漳州开始有了近代新式学堂,“学堂”的叫法,闽南人一直沿用至今。西方教会在传教的同时,也办了不少学校。龙溪私立育贤学堂和龙溪私立养正学堂,是漳州最早的近代小学。之后,教会又创办了华英小学(解放小学)、进德小学(苍园小学)、崇正小学(公园小学)等著名小学。

进德(苍园)幼稚园是接官亭礼拜堂办的

1955年我从东铺头幼儿园毕业,母亲带到嘉禾小学报名,我们一家两代都读这所小学。不知为什么当年入学年龄一定要7足岁。家里兄弟姐妹都是6周岁入学,大姐甚至早在5周岁就读小学,而我是“年尾囝儿”这时离7周岁还差几个月,因此不让报名。我很早就识字,记得还特地带了一张家里订的《厦门日报》,整段整段地念给老师听,但校方仍坚持原则没收下。家人不懂得去开后门通融,只好让我在嘉禾小学附属幼儿园作为资深小朋友再复读了一年大班,快8岁才上小学。

后来文革全面停课,即使少读了一两年书也同样算毕业,老三届都是去下乡的命,好像并没被耽误什么。女儿出生在年尾,为了避免再吃这亏,曾去改过户口。我上小学那年,嘉禾小学改为漳州实验小学,我们有幸成了第一届教学“小白鼠”。

嘉禾幼儿园的前身也是教会办的养正幼稚园,在嘉禾幼儿园教我们的是吴老师,有同学回忆说她叫吴碧端,记得她住在民主路通南昌路的小巷子,一年级继续教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大多成了实验小学的同学,班上有个李姓亲戚比我小一岁多,并没有受7周岁的限制也能上小学,看来政策会时紧时松。漳州美术界的名人颜信,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直是我的同学,甚至下乡插队也同在坂里公社,其公子颜开是我国羽坛名将。1958年春,实验小学搬到民主路新址,原瑞京路校舍成为市人委和物资局机关。

这是真正的完结篇,至于工作后多次参加的审计署、国家会计学院以及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举办的各类短期培训班,与学历无关,就不好自作多情认作母校啦。

实验小学老同学60年后相会,其中很多是幼儿园同学


链接阅读:
1.漳州实小:漳州最早的近代小学(上)
2.漳州实小:漳州最早的近代小学(下)
3.我的母校2:五姐弟都读三中
4.我的母校3:电大有缘——蹉跎一代重返课堂
5.我的母校4:民立小学和双十中学的故事
6.岁月随想25:《不学八哥》原创文章百篇有感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不学八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