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游:念闽南童谣迎新春
《往事》161
开春倚年, 张老师带大家到乡社“七桃”(游玩)踏青,先后去了漳浦县绥安镇英山村和芗城区浦南镇溪园村,结识了当地两位热心传承闽南文化的女教师。她们开办书院,传授传统文化,还教孩子念闽南童谣。
闽南童谣是以闽南方言传唱的儿童歌谣,历代闽南百姓,用闽南方言复杂而优美的韵律和平仄节奏创作,不断修改补充而形成。闽南童谣充满童趣,世代相传,广泛流传于闽南和台湾各地,也漂洋过海到南洋,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小时候我们都会念童谣,时隔一甲子,再次见到,犹如穿越时空重回童年,倍感亲切。
2月2日,我们来到漳浦县英山村,这里是王老师的家 ,这里离县城不远,王老师在县城开办书院,从事幼儿教育。她们坚持普通话闽南话双语教学,也经常教小朋友诵读闽南童谣,经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幼儿都能用闽南话和普通话流利表达。大家见面后交流了两地同类童谣的异同,如遇知“音”。主人先诵读了漳浦版的《正月拍手歌》,随后客人齐声念了漳州人老少皆知的《正月正》童谣:“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到饱,初四佫再早,初五戒开,初六捎囝仔尻川……”。
王老师闽南童谣《拍手歌》
王老师还带大家参观了果园,她一家承包开垦了几十亩山地,种上荔枝龙眼香蕉等果树,看到果园里原有的乌叶荔枝树,锯掉留下树头改嫁接价格较好的品种,觉得有点可惜,我认为乌叶是最好吃的荔枝,还第一次见到长在树上的油柑。农村的土地,闽南人将水田叫做“塍”(can),旱地果园叫“园”(huein),未开垦的山地叫“山”。自古的理想是“耕者有其田”,但合作化公社化之后土地都收归集体所有,行不通后才再分田到户,但仍要采用所谓承包的方式,让农民签了30年又50年的土地承包合同,维系似乎并不存在的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
主人果园里放养一大群土鸡,在果树间草地上嬉闹觅食,晚上就栖息在树上,草丛中随处可以捡到鸡“卵”,“ba 仔”(黄鼠狼?)也会来串门。主人盛情“刣鸡请人客”招待我们,让大家尝到味道鲜美的炭火熬鸡汤和柴火大鼎“咸饭”。
2月4日,立春日,我们受邀与糖仓文创空间杨总一起,来到九龙江畔的芗城区浦南镇溪园村。村口耸立一块刻有“溪园村”的巨石,边上的文化广场有一座两层新楼房,墙上挂着“北溪书院”名匾。来之前我猜,名字可能是因为地处美丽的北溪畔,又与宋代漳州名人“北溪先生”有关吧,听了介绍,果然如此。
溪园村文化广场
北溪书院是旨在传承陈淳文化、服务乡村儿童,传授国学、诵读、书画、音乐等传统文化的一家公益组织,九龙江北溪之滨,是北溪先生——陈淳故里。它传承陈淳文化、闽南文化、畲族文化,特别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北溪书院,采用漳州高校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社会共建团体与镇村对接的形式,造福桑梓,服务社会,曾在《海峡导报》上见过报道。
陈淳的故乡在漳州,作为朱熹晚年的得意门生,陈淳被称为“朱门高弟”,是朱子理学思想的重要继承者和阐发者。从一介书生成为一代理学大家,陈淳被列入配祀孔庙的172位贤哲之一。因世居九龙江北溪,人们尊称他“北溪先生”。
院长蓝惠娟是个老师,畲族,热心公益教育,又是福建作协会员。在《中国诗》《作家文学》《闽南风》香港《文汇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不少作品,还独立出版多部诗文集,曾被省委统战部选派到霞浦挂职。
北溪书院的孩子们
一群七八岁的小朋友早早坐在座位上等客人到来,漳州闽南方言专家非遗传承人闽南师大张嘉星教授,亲自教授小朋友诵读《恭贺新春发大财》童谣,逐字逐句矫正读音,孩子们越读越流利,这篇几百字的童谣很多人很快就不用看稿,老顽童也在边上附声诵读。“松柏须,滑溜溜,牵牛牵马上福州。福州山顶无马草,牵去老婆仔门脚口。互老婆仔扛一下大食惊……”
《恭贺新春发大财》
第二天聪明用功的孩子们全部都会背念了,他们身穿古装,与阿公阿嫲一起,表演了《恭贺新春》。电视传媒人士严老师特地赶来为活动拍下视频,可望将视频送往新加坡龙溪会馆新春团拜会上凑闹热,让海外的闽南同胞分享乡音童趣。
恭贺新春发大财
老幼齐念闽南童谣
北溪书院
北溪大观园
链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