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运工] Long Covid深层机制,初揭秘
前言
之前已经预告过两次,由耶鲁女神岩崎明子老师和西奈山巨咖Putrino老师领头,
关于Long Covid发病机制的突破性研究。
太长不看版总结:
凭借患者自行汇报的症状足以确诊Long Covid(准确度94%); 免疫分析发现,Long Covid患者下列标志物增高:耗竭T细胞、IL-4/IL-6双阳性T细胞、活化B细胞、双阴性B细胞,以及非典型单核细胞; 接种疫苗后,Long Covid患者对新冠病毒某些特殊表位的抗体应答增高;实锤发生体内潜伏疱疹病毒(EBV、VZV)再激活现象; 自身抗体基本没有增加(除了小部分病例); 机器学习方法实锤,通过免疫学检测足以确诊Long Covid; 通过测量皮质素水平,不仅可以确诊Long Covid,还可以预测病情严重 程度。
标题翻译成人话:
传送门:https://doi.org/10.1101/2022.08.09.22278592
简而言之,这是一项多维度横断面研究,
研究对象是来自于耶鲁和西奈山医疗系统的四组受试者,
——具体请见(可能需要点开大图):
HCW=蓝色=来自耶鲁的医护人员们,一部分有新冠病毒既往感染史,但没有Long Covid症状,作为对照组(共37例); HC=棕色=来自西奈山的阴性对照组(共40例); CC=米黄色=来自西奈山的阳性对照组,即有新冠病毒既往感染史,但没有Long Covid(共39例); 以及,LC=紫色=来自西奈山的Long Covid患者们(共99例);
插一句嘴,以上简写和对应的颜色,请记在小本子上,下面会经常用到;
回到主题……上述各组受试者大多数在2020年初,美国第一波爆发时中的招,绝大多数只是无需入院的轻症病例;
由于职业原因,上述受试者以中青年女性为主。
如图A所示,岩崎老师他们利用各种黑科技,对这些受试者进行了各种翻来覆去的检测和测试,
(这也是为啥入组人数这么少……人多了实在搞不起)
这些黑科技手段包括但不限于:
电子病历档案分析和症状问卷;
流式细胞术荧光分析;
快速胞外抗原标准技术(SERA);
新冠病毒抗体分析;
抗体表位库分析(REAP);
血浆蛋白质组学分析等等。
搞完各种测试和分析之后,
岩崎老师表示:
电子病历档案和症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LC组的各种症状出现频率和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各对照组;
LC组发生了生活质量急剧恶化;
仅凭Long Covid患者主动完成问卷量表,就足以确诊Long Covid(准确率高达94%)。
——请品鉴:
然后岩崎老师他们又安排各组受试者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流式细胞术分析,
结果显示,LC组相对于其他各组,很多免疫标志物都不大对劲~
——具体请看图吧:
↑ 上面三张图的紫色箭头,
代表LC组某项免疫标志物相对于对照组们偏高或偏低,
(可能需要点开大图)
总之,按照岩崎老师的解释:
非常规单核细胞水平偏高、常规树突状细胞水平偏低;
中央型记忆T细胞减少;
耗竭状态CD4和CD8 T细胞增加,意味着LC组病例体内可能持续存在某些刺激这些T细胞的抗原(画外音:超级抗原醒目);
LC组病例体内,分泌IL-2, IL-4 and IL-6等细胞因子的CD4 T细胞增加,并且这些T细胞的水平刚好和病例EBV抗体水平正相关(画外音:EBV即人类疱疹病毒4型)。
再然后,岩崎老师他们检测了各组受试者接种疫苗前后的抗体水平变动。
——请品鉴:
↑ 上面从左到右分别是各组受试者打完疫苗之后的:
N蛋白IgG、
刺突蛋白IgG、
刺突蛋白S1结构域IgG,
以及刺突蛋白RBD结构域IgG水平。
岩崎老师表示:
LC组病例在接种前的N蛋白IgG水平偏高,
然而打完疫苗之后却变成了刺突蛋白IgG水平偏高,
这种情况就暗示了,LC组体内可能有某种抗原持续存在~
(画外音:岩崎老师指的是刺突蛋白啦)
岩崎老师继续表示,
LC组病例打完疫苗之后,不光是针对整个刺突蛋白IgG水平偏高,
而且针对刺突蛋白某些特定抗原表位的IgG水平也偏高。
——重点来了,请品鉴:
↑ 上图横轴代表刺突蛋白的氨基酸位点,每个山峰的高度则代表IgG水平;
然后,上面提过一嘴,紫色代表LC组。
所以含焦量十足的画外音就来了……
虽然岩崎老师没说,预印本里面也没写,
但上图红框框出来的那段紫色的表位,
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
——那么就请对比品鉴吧:
简而言之,这段红框框出来的表位,
刚好对应的是:刺突蛋白超级抗原基序
接下来,岩崎老师他们检测了受试者们的血浆成分,
然后发现,LC组相对于其他各对照组,
最显著的区别在于皮质素(cortisol)水平~
——请品鉴:
岩崎老师继续表示,
虽然LC组病例们皮质素水平只有对照组的一半左右,
但却并不能检测到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增高的情况,
这一现象可能意味着:
LC组病例的下丘脑-垂体轴的代偿反应出了状况,导致了慢性低皮质醇症……
——请品鉴啦:
(画外音:关于皮质素和ACTH的关系,各位感兴趣的话,不妨自行搜索:艾迪生病)
再接下来,
岩崎老师他们还检验了自身免疫反应导致Long Covid的假说。
岩崎老师表示:
除了一小部分病例体内发现了钠离子转运蛋白自身抗体之外,
(刚好这部分病例都有耳鸣和恶心症状)
大部分LC组病例并没有检出自身抗体。
——请品鉴:
不过呢……
虽然抗体表位库分析没能揪出明显的自身抗体,
但却歪打正着,
找到了可能含焦量更高的玩意儿……
那就是一大波针对EBV和VZV的抗体
(画外音:EBV上面已经提到一嘴,VZV则是各位熟知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请品鉴:
岩崎老师他们继续深挖细节,发现:
LC组和对照组的EBV、VZV血清抗体阳性率没啥区别(下边图E),
可是呢,LC组的IgG水平却明显偏高。
——请品鉴:
这说明了啥?
这说明了——
LC组和对照组都发生过患病率差不多的EBV和VZV既往感染(这不奇怪,毕竟几乎所有人都感染过这类疱疹病毒),
可是LC组病例体内本来应该处于潜伏状态的EBV和VZV,
却不知为啥被重新激活了
最后,终于有一丢丢定心丸了……
岩崎老师他们通过机器学习的黑科技发现,
通过上文提到的那些检测,
可以非常准确地预测/诊断Long Covid。
尤其是皮质素水平这项,
单枪匹马就足以确诊Long Covid(AUC=0.96)~
——请品鉴:
下面是岩崎老师的官方总结:
凭借患者自行汇报的症状足以确诊Long Covid(准确度94%);
免疫分析发现,Long Covid患者下列标志物增高:耗竭T细胞、IL-4/IL-6双阳性T细胞、活化B细胞、双阴性B细胞,以及非典型单核细胞;
接种疫苗后,Long Covid患者对新冠病毒某些特殊表位的抗体应答增高;
实锤发生体内潜伏疱疹病毒(EBV、VZV)再激活现象;
自身抗体基本没有增加(除了小部分病例);
机器学习方法实锤,通过免疫学检测足以确诊Long Covid;
通过测量皮质素水平,不仅可以确诊Long Covid,还可以预测病情严重程度。
鸣谢岩崎老师和Putrino老师强强联手!
例行贩卖一点焦虑:
所以根据岩崎老师他们这项研究,Long Covid就是个大杂烩,其中包括了:
新冠病毒某些抗原表位持续激活免疫系统(持续感染?超级抗原?);
免疫失调(很久之前贩卖过的T细胞耗竭终于实锤);
潜伏疱疹病毒重新激活;
慢性低皮质醇症。
这尼玛叫人怎么顶???
并且吧,这项研究毕竟入组人数偏少,
年龄、性别和职业也有局限性,
所以暂时没机会验证其他一些可能跟Long Covid病因有关的假说,
比如肥大细胞激活?
比如微血栓?
比如肠道菌群失调?
任重而道远哎!
各位老师还请加油。
最后,复读一遍Putrino老师的劝告~
(Al-Aly老师也说过同样的话):
不要当赌怪,不要玩儿轮盘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