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洞广积粮] 免疫钉子户养成记 合订本(2022年11月27日第二次更新)
各位好,
周末抽了点时间,继续更新《免疫钉子户养成记》系列合订本。
截止本次更新,本系列一共涉及到了5个主题,即:DIY净化器、“三密”回避与风险判断、口罩、高层楼宇户内防护,以及学校防护,一共1.5万字。
如需购买链接,可以移步知乎或者微博(ID:拍帮主)。
知乎传送门:
https://zhuanlan.zhihu.com/p/582714115(DIY净化器篇)
https://zhuanlan.zhihu.com/p/582851696(“三密”回避与风险判断篇)
https://zhuanlan.zhihu.com/p/583061390(口罩篇)
https://zhuanlan.zhihu.com/p/583729650(高层楼宇防护篇)
https://zhuanlan.zhihu.com/p/587085959(学校篇)
(哦对了,本文所有实用信息全都在免费试读部分,如果不想赞助咱的夜宵,就别花10微信豆啦……收费部分里面其实啥都没有
第一集,DIY净化器篇
DIY净化器(CR Box),
其实只是众多钉子户自保手段当中的一共环节。
那么为啥要拿到第一集来说呢?
因为,之前在其他地方提到过,
虽然共存世界的绝大多数人都已经喜提好几轮感染,
但钉子户群体仍然存在,并且绝对数量并不少。
这些已经在共存世界比咱们多逆行三年的钉子户们,
他们之所以能长期在日益孤岛化的免疫洼地里继续负隅顽抗,
靠的并不是什么天生的基因优势,
而是纯粹的后天努力。
自制CR Box,正是他们自己动手逆天改命的一个缩影,
希望大家能体会到这种挣命的精神,一起加油吧。
——正式开始之前,请首先品鉴:
↑ 上面截图是知乎老铁@Will老师的大作《疫情防护指北:我在海外是如何进行COVID防护的》
(点击图片跳转原文)。
简单来说,Will老师上边儿提到的物理防护装备优先排行榜,咱个人是比较赞同的,
可是对于国内的各位老铁来说,由于国内小区楼栋的居住环境,
咱主观觉得吧,空气净化器的优先程度也许需要提一提。
所以这一集咱们先来八卦一下净化器。
但各位请放心,
接下来出现的,并不是你们以为的带货环节,
而是你们想都想不到的野路子……
——生肉视频,请品鉴:
3M科学家证实,CR Box管用! 只需要45分钟时间安装,总花费差不多80-100美刀(国内还要便宜好大一截); 真的管用吗?真的!
纵轴左边是CADR(对应柱状图),纵轴右边则是费效比(对应图中小圆点); 右边更远的两根轴分别是功耗(对应图中小方块)和分贝(对应图中三角形); 横坐标是三种不同规格的CR Box,以及作为背景板的两款HEPA净化器。
顺便再走一个生肉视频,来自病原体空气传播领域的顶流大佬,弗吉尼亚理工环境工程讲席教授陈莲式(Linsey Chen Marr)老师。
——请继续品鉴:
陈老师强烈推荐这玩意儿; 陈老师表示,这玩意儿不需要使用HEPA滤网,只用MERV 14(甚至更低级别)的就行,全靠大力出奇迹; 净化效果碾压价值两三百美刀的正经HEPA过滤器(还是那句话,全靠大力出奇迹)。
首先,工业界和学界都背书说这玩意儿管用, 然后这玩意儿即便宜又能锻炼各位的动手能力, 更重要的是,对于国内目前的情况来说,先把材料备好,放家里比较省空间,等到有必要的时候再分分钟组装起来,可能比直接买个净化器吃灰要更灵活一些……
上面的滤网规格,3M做测试用的分别是MERV 12和13,然后陈老师推荐的则是MERV 14,同时还专门强调最好别用HEPA(否则会影响换气效果)……MERV是个国内不怎么常用的美标,咱简单查了一下,大致相当于欧标的F7或者F8,以及国标的中高效(不保熟啊,如果说错了欢迎留言打脸); 每6个月左右需要更换一次滤网; 阿肯色大学Hugh Churchill老师做过一些关于这玩意儿的性能试验,然后编写了一个DIY说明书,详见下面的图片吧。
——出街移动款:
按照钉子户自我防范的优先级,
本来这一集应该写口罩和护目镜的。
但考虑到各位在清零世界呆了太长时间,
可能一下子不太适应将要到来的生活模式,
所以临时决定,先插播一个小短篇吧,
主题大致是如何判断感染风险。
为啥要加这么一篇呢?
因为个人认为吧……
虽然无脑N95不犯错,N95专治各种不服。
但N95这玩意儿毕竟略贵,且佩戴和取下的动作都更麻烦,而且讲究一点的话还要搞fit testing(密闭测试),
所以在感染风险不高的情况下,改为使用外科口罩,或者甚至不戴口罩,应该能减少不少麻烦。
并且吧,风险预判也不只是关乎口罩的选择,它也跟关系到其他NPI措施的强度,
各位不妨自行举一反三呗。
下面分三部分来说,即:避开三密、基于常识的风险判断与取舍,以及善于使用二氧化碳探测仪和抗原试剂盒
一、避开“三密”
“三密”这个概念,最早应该是2020年3月份左右,由日本厚劳省提出来的。
日本在Delta之前的四波,死伤相对较轻,可以说功劳最大的防疫措施,就是这一套“三密”防范机制。
所以咱虽然日常嘲讽日本防疫拉胯,但对于“三密”这一套,还是很赞同的。
——具体请见下图:
所谓“三密”,指的就是以下三种情况:
换气效果较差的密闭空间,
拥挤的密集场所,
以及,需要近距离交谈的密切接触场景。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较高风险发生病毒传播,
并且如果“两密”甚至“三密”叠加的话,
传播风险还会继续增加。
可能不少朋友会觉得:
这这这……这难道不是最基础的生活小常识而已吗?
还需要专门揪出来说?
是的,所谓的“三密”,就是生活小常识。
但厚劳省这套宣传,牛逼之处就在于,
它让尽可能多的民众对“三密”概念产生了尽可能深的下意识的认识,
让大伙儿有机会第一时间就做出主观判断,避免发生完全无防范的高危暴露。
而且,“三密”概念还能推而广之嘛~
比如说,对于“戴不戴口罩”,或者“戴什么规格的口罩”这类选择题,
咱们其实也可以借用“三密”概念来作为指导,即:
不涉及“三密”的情况,可戴可不戴;
短时间涉及“三密”之一的情况,比如搭乘电梯、出入单元门等,如果当时社区传播风险较低、口罩佩戴率普遍较高的话,戴外科口罩问题也不大;
长时间涉及“三密”任何一种情况的话,还是得上N95才保险;
最后,不管戴啥口罩,都应该尽量主动回避“三密”叠加的情况。
二、用常识判断风险
这一点其实没啥可写的……
引用一段咱知识星球老铁@巴巴托斯的亲身经历吧:
“分享一下我作为钉子户的经验吧,有些不太适用于国情和每个人的情况,仅拿来参考。
自己在澳洲学习工作十几年,和老婆包括一个四岁的宝宝过去三年经历了澳洲从形势一片大好,到执行严格封城,到2021年Omicron在圣诞节前登陆,到今年1月份每天新增十几万,到最后彻底躺平…
自己的同事一个一个中招,轻症的,重症的, 一遍一遍,实在看不下去全民躺平了,才决定6月全家回国。
以下是我们比较幸运,作为土澳“钉子户”的一些经验:
1. 尽量线上工作,不参加任何同事聚会,朋友聚餐,饭店堂食。如果出门全程口罩,酒精喷雾随时喷。
2. 所有购物线上送至门口,门口酒精消杀一轮,屋里放进冰箱储物柜前再来一轮。土澳Woolworths 线上买菜比较方便,每周只买一次。长期囤米面粮油,鱼罐头(打折时非常便宜,一下买几十罐),午餐肉,火锅丸子,冷藏的水果块,消毒纸巾和酒精喷雾。
3. 吃的外卖每周还是会订几次,无接触配送,拿到后两轮清洁。
4. 小孩幼儿园在2021年12月就不送了,周一到周五老婆主要带,周末两天我主要带。小孩出门一定一直戴口罩,及时用随身的洗手液。只在车里或者空旷的地方吃东西和喝水。去人少的公园玩。
5. 储备的药是大人和小孩的Panadol ,止咳的小青蛙糖浆。还好没用上。
希望各位能坚持你认为对的事情,在未来的日子做好个人防护,守护好你所关心的人!”
不知道巴巴托斯老铁之前看没看过“三密”宣传单,
但他身为资深钉子户,基于常识做出的选择,刚好符合了“三密”的理念,
比如尽量WFH、不聚会不聚餐不堂食、外出主要去人少的公园等~
咱举这个例子的意思是想说:
首先,所谓“三密”防护,其实只是一个基础概念,不太可能覆盖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在“三密”防护没有涉及的地方,还得靠各位发挥自己的常识;
然后呢,人际关系终究离不开一些涉及“三密”的交流活动,要严格践行“三密”防护的话,势必在人际交流方面做出一定牺牲,比如巴巴托斯朋友选择的WFH、不聚会、不堂食等……
总之,最终各位还是得自己靠着常识来做出取舍。
三、使用二氧化碳探测仪和抗原试剂盒
——二氧化碳探测仪大概长这样(知乎那边有带货链接):
这玩意儿有啥用呢?
——请品鉴:
简单来说,根据上面这篇成年老paper,室内的二氧化碳ppm值,可以作为衡量人类生物质流出物(human bioeffluents)的替代指标。
户外且没有排放源的场景下,二氧化碳的ppm应该在400出头的样子,
所以可以用这个数值作为室内通风效果和呼吸道病原体传播风险的标准。
具体见下表。
——请品鉴:
室内场景,当二氧化碳读数为500ppm时,则室内空气有0.2%为人类肺部呼出的废气,或者说每呼吸475次会吸入一口从别人肺管子里冒出来的二手废气。
其他ppm可以自行查询上表。
——或者下图,更加直观:
就室内而言:
二氧化碳PPM<600为低风险,室内空气的0.5%是人类呼出的废气;
二氧化碳PPM<800为中风险,室内空气的0.5%-1%是人类呼出的废气;
二氧化碳PPM>800即高风险,室内空气的1.5%甚至以上都是人类呼出的废气;
二氧化碳PPM=2400时,室内空气的5%都是人类呼出的废气。
——视频版:
总之,上面提到,人际关系终究离不开一些涉及“三密”的交流活动,
要严格践行“三密”防护的话,势必在人际交流方面做出一定牺牲,
最终还是得自己做出取舍。
而二氧化碳检测仪,则可以在室内场景和非家庭成员进行近距离交流时,提供一个衡量风险的参考数值。
最后,简单提一嘴,抗原检测试剂盒也是差不多的思路。
要进行非家庭成员之间近距离交流,除了防范“三密”、戴好口罩、留意CO2 PPM之外,
其实最重要的是各自提前进行抗原自测,
每个人都预先确认自己不太可能成为万恶的传染源——当然了,抗原检测的灵敏度比较拉胯,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
毕竟要想实现共存,一大必要步骤就是限制核酸检测~
说到这里,各位有没有发现,
抗原检测+空气净化器+CO2监测+口罩,
这个组合很眼熟?
是的各位没记错,这就是英国某些私校暗搓搓搞防疫时的套路……
(当然,他们还要加上新风、辅助排气扇和顶层紫外线消毒等)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第三集,口罩篇
下面开始讲第三集,口罩。
这一集比较零散,没啥主线,所以干脆以Q&A的形式来写吧。
(为了保持可读性,这一集尽量少掉书袋)
Q1: 啥时候戴?啥时候不用戴?
A1: 严格来说,这是个哲学问题……所以前天咱才插播了一集关于风险判断的内容~
看完上一集大伙儿想必已经明白了,这类哲学问题的终极答案是——自己根据风险高低来决定什么时候戴口罩……(说了等于白说)
但这种熟练掌握风险评估的本事,
可能需要亲自在共存状态下摸爬滚打才学得会~
在那之前,个人建议是:
只要出门就戴口罩,但凡涉及到“三密”场景的任一种,就果断上N95(当然更好的办法是“三密”回避);
虽然开门取快递不算出门,但也得戴口罩;
打开大门之前先把口罩戴好、气密性什么的也调整好,再开门,然后尽量不要中途取下来;
如果在自己家以外的地方有中途取口罩的需求,则最好提前规划好适合取口罩的安全点(比如私家车内、户外无人地带等),另外取口罩和重新戴口罩前都需要完成手部消毒;
尽快把上述流程锻炼出肌肉记忆。
Q2: 戴哪种规格的口罩更好?
A2: 关于外科口罩和N95(包括KN95、KF94、FFP3等),不少朋友可能存在一个误解,即认为外科口罩之所以差点意思,主要是材质问题。
但其实,只看材质的话,外科口罩的材质足以应付绝大多数场合。
外科口罩和N95等的主要差距主要体现在气密性。
话说,某些国家/地区正儿八经佩戴口罩时,有个规矩(国内似乎没有),叫做“适合性测试”(fit testing),
简单来说就是用某种定量的流程来确认受试者具体佩戴某款口罩的密闭程度。
延伸阅读:
DOI: 10.19428/j.cnki.sjpm.2020.19945
(中文免费文献,不用紧张)
但“适合性测试”从来都只针对N95、KN95这类口罩,
几乎没人测试外科口罩的适合性……
为啥?因为外科口罩的形制就决定了,这货几乎没可能通过测试。
——举个例,请品鉴:
这位老帅锅,是咱的推友秋间老师,
他曾经闲得无聊,戴着外科口罩去做适合性测试~
——结果……自己看吧:
↑ 以上是秋间老师的fit test结果报告。
金句摘选:"total and abject test failure within 5 seconds of a 7 minute OSHA protocol"~
翻译成人话:需要坚持7分钟才算过关的适合性测试,秋间老师戴着外科口罩,不到5秒钟就败下阵来……
再把耳挂打结试一次,还是5秒钟就败下阵来……
所以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啦。
外科口罩相对于N95的最大区别,在于气密性不靠谱,
所以在气溶胶无孔不入的高危场景下,这玩意儿注定会被攻破。
——再举个栗子:
↑ 以上是潘湘斌老师去年发表的一篇关于国内佩戴外科口罩的气密性调查研究。
结果发现,用头罩喷雾法测试的话,接近一半的佩戴者都会跑风漏气~
或者用潘老师的原话来说就是——“那防护能力就无从谈起”。
(如果用秋间老师那种OSHA FT-10 fit test的话,结果很可能更惨……)
总之,这就是为啥咱一开始就建议:
但凡涉及到“三密”场景的任一种,就果断上N95。
但如果确定不会涉及“三密”的话,比如趁着人少逛个公园啥的,那么戴一戴外科口罩也是可以的。
(但请不要忘了,口罩最好出门前就戴上,中途不取,所以到底会不会涉及“三密”,需要提前心里有数)
Q3: 那么外科口罩就一无是处了吗?
A3: 这个问题应该这么理解——从今以后,口罩几乎就是常年长在各位钉子户脸上的第二层脸皮了。
在各位最终对N95形成肌肉记忆之前,
外科口罩的便利性始终算是一大卖点。
而上面已经说了,外科口罩的材质基本是没问题的,
所以只要想办法抢救抢救气密性,
那么外科口罩的实用性就可以明显提高。
——长话短说,请品鉴:
↑ 密歇根大学水论文实锤,靠着一枚外科口罩加两根橡皮筋,骗了一篇PLOS One……
上面的示意图已经很清楚了吧?
不用再文字解释了吧?
简单来讲,按照这篇paper的测试数据,只靠两根橡皮筋,就能把外科口罩的气密性挽救到略逊于N95的程度。
另外,现如今美帝那边已经有现成的口罩箍(mask brace)产品了,不用再苦哈哈地拿橡皮筋变魔法了~
——请品鉴:
A4: 这个就一言难尽了……
直白地说,大多数使用耳挂的KN95/KF94口罩,都有气密性问题。
而且由于N95级别口罩材质太挺括,连外挂橡皮筋的扩展性都没有~
——举个例,请品鉴:
↑ 以上是某第三方机构针对美帝几款常见N95级别口罩的fit test成绩排行榜,
其中最右边的BYD…各位想必挺眼熟吧?fit test通过率不到五成,
而最高分3M 1860S,通过率也才七成出头。
当然了,解释一嘴,这个榜单并不一定就是说BYD垃圾,
因为fit test不仅要看口罩的设计,
还得看佩戴者的脸型~
讲究的就是一个双向奔赴。
总之,针对N95级别口罩,咱个人的建议是——先多买几个款式,每个都试一试,挑出适合自己脸型的。
但所有耳挂式的N95,都需要先打一个问号……
Q5: 可是拍老师,在家没法搞fit test啊?应该怎么确定气密性?
A5: hmm……严格来说其实在家也能DIY搞fit test的,
但这个略有点硬核,今天咱们就不展开了,
放张图意思意思就行。
——请品鉴:
(原文传送门:
DOI: 10.1017/dmp.2020.352)
回到主题,咱们都不是啥专业人士,fit test不搞也罢,
但简单确认一下气密性还是没难度的。
——详见下图:
上面CCDC的图看着不大明白?
没关系,下面还有OSHA的视频:
靓妹出马,一个顶俩,二合一教程,把N95口罩佩戴和气密性检查的秘诀都传授给大伙儿了,诚意十足吧?
(当然了,熟练之后,佩戴和气密性检查本来就是一口气完成的动作)
最后重复一嘴啊:
有条件的话,多买几种,挨个挨个试一下,选择最适合自己脸型的。
Q6: 怎么正确佩戴和脱除N95级别口罩?
A6: 如上所述,耳挂式的KN95和KF94口罩,大多数都有气密性问题,所以还是直接用头带式的吧。
然后,头带式口罩的佩戴方法见上面视频,这里就不重复了。
下面说说怎么脱除。
——请继续看图:
翻译成人话:
不要用手碰触口罩外侧!
直接扯头带就行,一根一根地来~
Q7: N95级别口罩能不能重复使用?
A7: 简单来说,如果是真·大款,那么把N95当一次性口罩来用也不是不行~
但不管是CDC还是NIOSH还是3M又,
或者是大多数每天使用N95的终端用户,
其实都表示这玩意儿可以重复使用。
——比如下面是CDC的一些重复使用建议:
总结总结:
最多复用多少次,厂商说了算(没说的话就默认复用5次);
如果有污渍或者头带(耳带)松弛,则果断换新的;
如果呼吸阻力变大,也果断换新的;
不用的时候找个专门的地方挂起来(老规矩:阴凉通风)。
——再比如,以下是3M的说法:
再总结总结:
复用次数不做限制,直到脏污、损坏,或呼吸阻力变大为止;
另外如果鼻夹损坏、头带变松,又或者有损伤,则需要换新的。
个人经验总结:
绝大多数情况下,最先拉胯的都是头带,所以不妨简化一下,按照头带还紧不紧来判断是不是要换新口罩;
如果需要中途脱除,可以准备一个专门的纸袋来装N95口罩。
——大概就是这种造型:
Q8: 还有啥细节?
A8: 细节可多啦,比如:
呼吸阻力,这个非常重要,是市面上不少廉价N95级别口罩的另一处硬伤。
过敏问题,这个同样因人而异。
外观,见仁见智吧(接下来的带货环节里面,咱就要大力推荐一款巨丑无比的……)
总之,上面几个细节,买之前看参数都不大看得出来,还是得自己试。
Q9: 能不能几个口罩重叠起来戴?
A9:太长不看版答案:不能。
原因很简单,要么会影响气密性,要么会加大呼吸阻力(而且呼吸阻力太大还可能导致呼吸时口罩形变,最终影响气密性)。
但也不是没有例外~
比如,在不影响气密性的前提下,在N95外面很宽松地套一层外科口罩,防止液体飞溅——但各位又不是混ICU的,一般没有类似需求对不对……
再比如,在不影响气密性的前提下,在N95外面很宽松地套一层外科口罩,遮挡住呼气阀——但各位不买带呼气阀的N95不就好了对不对……
而且国内现阶段大多数钉子户种子选手,其实都是口罩初哥,戴两层口罩还不影响气密性这种进阶操作,还是暂时不要指望了~
Q10: 说说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呗?
A10:下次再说吧……简单回答就是这玩意儿管用,也好用。
但问题在于,上面已经提到一嘴,
从今以后,口罩几乎就是常年长在各位钉子户脸上的第二层脸皮了。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呼吸器还是略夸张了点,毕竟还是要过日子的……
咱个人的选择还是口罩。
Q11: 说好的带货环节呢?
A11: 请见知乎!
下面两款是咱自用的主打口罩。
——实拍图请品鉴:
其中重点推荐3M Vflex 9105。
——参数如下:
——弗吉尼亚理工陈莲式老师亲身出镜带货(误):
(出镜的其他两位大佬带的是咱推荐的另外一款,3M Aura 9210)
咱说一下亲身体会吧:
Vflex这货,最大的特点是丑,奇丑无比~
但是这个丑到极点的鸭嘴设计,目的是为了尽量增加表面积,以减少呼吸阻力。
所以换句话说,这货带着呼吸顺畅,还不闷。
哦对了,顺便一提,港大袁老师也喜欢戴鸭嘴口罩……
——请品鉴:
袁老师表示:「好多護士覺得好難睇、唔靚,我見冇人用,不如我用嗰啲啦」……
不过Reddit网友曾经搞过评测,3M Vflex 9105还略胜袁老师代言的这款Halyard Fluidshield啦~
——对比图:
——延伸阅读,陈莲式老师版3M Vflex简单测评(她戴的小号):
接下来开始第四部分,主要针对国内大中小城市普遍存在的,小区高层楼房这种居住场景。
首先要明确一点:
既然要立志于成为免疫钉子户,那么就必须要有一个足够安全、足够无毒的居住地。
因为,其他各种场景——工作、学习、通勤、外食、锻炼等,不管高危低危,咱们都有各种针对性的NPI组合去尽量减少感染的风险,
但唯独在自己家里面,咱们总需要有这么一个空间和一段时间,把口罩取下来,让紧绷的神经略微放松放松。
所以咱们必须保持自己家里的净室状态:风能进,雨能进,新冠病毒不能进。
本篇按照国内典型家庭场景当中,室内与室外的各个可能的气体交换渠道来一一解释,即:
大门、窗、烟道、地漏、马桶、洗脸池/拖把池,以及各种墙洞地洞等。
首先是大门,也就是咱们自己进出自己家的通道
共存世界里,咱们不得不假设,自己家门以外的世界,到处都有可能有新冠病毒,
而咱们外出奔波回家的同时,也有可能把该死的病毒给带回来。
所以对于大门这个环节,对应的解决方案是——设置入户缓冲区。
下面部分摘自知乎老铁@Luxenius 老师的大作:
为了不将外界环境的潜在病原体带入家门,应该设置一个小小的缓冲区。
我租了个相对比较大的公寓,入户有一定空间,放了个很大的地垫,作为缓冲区,进门的时候使劲摩擦下然后换拖鞋。也买了个扫地机器人天天扫。
然后缓冲区还有个衣帽架,进门就把外面的衣服脱了挂着。然后就地用快干免洗消毒液消毒手。把全身的外衣裤都脱了扔筐里。把口罩扔了。
此时再正式用皂液洗个手,如果没别的事情先洗澡,换上一身干净的居家的衣服。
有时候手机拿来洗一洗或者擦一擦。
这样就彻底安心了。主要是图个安心。
再次建议,适可而止,过犹不及,做到这个程度差不多了,不要瞎折腾,比如到处喷酒精造成火险,比如天天给衣服包包喷消毒剂把东西弄废了。我从来不给衣服鞋子专门消毒,穿脏了就洗。
咱把Luxenius老师的步骤给总结总结(顺便微调):
进门,地垫摩擦给鞋子消毒,换拖鞋(扫地机器人什么的可以不管);
脱外衣外裤,如果第二天继续穿的话则悬挂通风,如果需要更换则扔进脏衣筐;
免洗消毒液消毒手部、手机、门把手;
正式洗手(最好直接洗澡),再换居家服,流程结束。
老规矩,根据自家情况自行优化,然后尽早形成肌肉记忆!
——入户地垫咱可以选用消毒地垫:
——入户衣架则可以改用带紫外消毒的简易衣柜:
——最后,建议备一个喷雾枪,这玩意儿装填酒精也可以,次氯酸也可以,消毒片也可以,但主要不是喷人和喷衣服,而是喷快递,毕竟快递也得走大门进来……喷喷更健康:
下面说说窗户
正常情况下,窗户是进气的主要来源。
除非是握手楼这样的奇葩造型,否则可以默认通过窗户进来的空气是不含新冠病毒的。
但并非没有例外情况。
比如说,如果不幸正在发生大规模爆发,那么开窗通风这样的小事儿,可能就没有想象当中那么安全。
延伸阅读:《大风起兮,毒飞扬》。
针对空气带毒这种情况,
一个解决方案是空气净化器(或CR Box)24小时常开,详见本系列第一篇,
另一个解决方案则是一步到位,直接上新风系统。
装修时没安装新风的话,也可以用壁挂式新风凑合一下,
还有一个更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则是安装纱窗,然后给纱窗装过滤棉魔术贴(可能需要配合进气扇使用)。
最后,说明一下,
上边提到的风中带毒这种情况,还没最终实锤,
而且应该也不是普遍情况,
开窗通风非常重要,
不要因噎废食。
接下来是烟道
理论上,烟道本来应该是只出不进的,
可是邻居炖汤香味飘进自家厨房这类糗事儿,各位估计都经历过吧……
烟道问题好解决,就两招:
安装止逆阀、抽油烟机常开,
就不展开了。
——请品鉴:
哦对了,止逆阀装好之后记得拜托师傅四周打胶。
重点来了,地漏
地漏(以及马桶)可以说是楼宇传播的重灾区和罪魁祸首。
原因在于,感染者大便当中的病毒载量本来就非常高,
而抽水马桶冲厕所时,又会产生多楼层联动的气溶胶。
然后由于马桶本身有水封,所以这些带毒气溶胶更有可能通过水封干涸的地漏蔓延。
——具体情况,各位不妨自行啃下面这篇文献:
说好的《钉子户》系列不掉书袋,所以这里就不详细搬运了,
只贴一张触目惊心的配图……
——请品鉴:
↑ 简单来说,上图所有红色的住宅,全部,中招了~
其中,标了五角星的三户(707、1107和2607),
深圳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还专门进去搞了模拟测验,
测验结果见图右……
所以情况就是这么一种情况。
地漏必须严防死守,
不然中招就是大概率事件。
——具体严防死守的招数如下,请再品鉴:
↑ 以上是深圳市水务局的官方指南,已经很全面了。
这里咱再稍微补充几点:
如果不怕麻烦的话,可以定期用84消毒液灌入地漏;
使用频率比较低的地漏,可以考虑用硅胶盖子遮盖住:
(诚意实拍图!)
最后,切记:
如果万一水封状态不确定的话,不要打开卫生间换气扇!
请先灌水再换气。
马桶、洗脸池、拖把池,以及各种墙洞地洞空调洞放在一起说了吧
因为这几样的处理方法都是一样的。
几个注意事项:
马桶/洗脸池/拖把池如果不常用的话,请注意定期冲水/放水/加水,或者加硅胶盖;
冲马桶请盖上马桶盖,冲马桶请盖上马桶盖,冲马桶请盖上马桶盖,这一条需要养成肌肉记忆;
随时留意异味;
没有完全密封地方,请用密封胶泥解决:
顺便走个视频:
总之,搞定自己家的各种门窗孔洞,其实思路上很简单,
就是各种堵堵堵,杀杀杀,
只留下大门进人、窗户进风,
之后再上空气净化器(CR Box),
然后定期掏出UV灯消杀:
基本就齐活啦!
重点还是在于养成肌肉记忆,养成肌肉记忆,养成肌肉记忆。
以上,祝各位早日打造出适合自己的钉子户城堡吧~
(另外,如果是住多人寝室的朋友,只有两条钉子户之路:结寨自保,或者果断搬出寝室自己租房。)
老规矩,各种带货链接请见知乎或微博都行。
自从《免疫钉子户养成记》系列开写之后,咱不断收到各位老铁后台留言,表示自家小祖宗年龄太小,没法好好戴口罩,学校场景又各种三密,一旦那啥之后铁定躲不过云云。
关于这方面的担忧吧,其实共存世界里已经有大量可以借鉴的先例了,
比如说,前几天NEJM上有一篇关于学校戴口罩的研究,刚好就跟咱们今天的主题很相关~
——请品鉴:
原文传送门:
DOI: 10.1056/NEJMoa2211029
标题翻译成人话:
学校全员口罩令取消之后——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新冠病毒感染症发病率
简单来说就是,BA.1那一波之后,
美国麻省取消了学校强制口罩令
~(至于为啥要取消?请回头品鉴昨天的文章)
可是呢,在实际执行上,有的学校取消得早一些,有的学校则更晚一些,
前后相差了小半年的样子吧~
于是研究人员抓住机会,把大波士顿地区已经取消口罩令的学校,以及还没有取消的学校,抓到一起做了个对比。
——结果……请品鉴:
简单解说一嘴:
上面左中右三张图都是发病率(每周每千人确诊人数);
其中左图是学生加教职员工总体发病率,中图是学生发病率,右图则是教职员工发病率;
每张图里面颜色最浅的曲线是取消口罩令跑得最快的46所学校;
颜色稍深的曲线是延迟一周取消口罩令的17所学校;
颜色再深一点的曲线是延迟两周曲线口罩令的7所学校;
颜色最深的曲线则是拒不取消口罩令的两家钉子户。
所以一目了然了啊:
仍然保持全员口罩的两家钉子户,5月底最高峰的学生发病率每周不到10‰;
而作为对比,带头取消口罩令的学校,学生发病率每周25‰左右。
——换个角度继续品鉴:
以上是绝对发病人数。
其中,取消口罩令15周之后,头最铁的学校相对于继续戴口罩的钉子户学校,额外多出了每千人45个中招的学生娃。
这里顺便补充两条背景吧:
首先,研究人员发现,保持全员口罩令的老家钉子户,刚好学区更烂、设施更陈旧、班级人数更多、黑墨绿比例也更高;
然后呢,美帝这些学生娃,其实并不比各位自家的小祖宗更牛鼻,他们佩戴口罩的规范程度一样是大写的惨不忍睹……
——比如说,实拍图一张:
↑ 各种布口罩,各种露鼻子……
所以,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哪怕小祖宗们戴口罩几乎不可能做到规范,
哪怕部分同学的口罩规格一言难尽,
甚至哪怕身处菜场小学……
只要大伙儿戴了口罩,
发病率就会应声而降。
效果就是这么立竿见影。
可是,与此同时,波士顿这项研究的数据也说明了,
哪怕有全员口罩令,
在类似美帝麻省这样的共存大环境下,
小祖宗发病率仍然有每周2‰到10‰左右,
这个数字,对于咱们钉子户而言,
显然还是高到无法接受~
所以没办法啦,
既然只靠口罩一招还不够,
咱们就只能继续上更多的NPI手段,
搞多管齐下、层层加MA,搞饱和式防疫。
至于具体怎么多管齐下、层层加MA?
具体又怎么搞饱和式防疫?
其实关于这一点,
公众号“未来预言机”的好奇心君老师早就提到过,
咱这边儿当时还转载了,
下面把相关内容复读一遍:
开窗让室内外空气完全流通(冬天/雨天可能无法使用此法); 使用高速排气扇将室内空气排出(冬天/雨天可能无法使用此法); 使用HEPA空气净化器; 安装新风系统; 在室内2.4米以上的空间安装室内上层紫外线杀菌设备(UVGI,Upper-Room Ultraviolet Germicidal Irradiation),人在房间的净高2.4米以下活动,2.4米以上持续杀菌消毒,同时防止房间内人员直接受到紫外线照射。
美国CDC还曾对多种通风及空气净化方式做过一次测试,测试结果如下:
最快的最廉价的办法:开窗。冬天和雨天可能无法做到。 在不翻新建筑物的情况下,最容易部署的设备是:部署带HEPA滤网的空气净化器。 三大件一起部署:HEPA空气净化器,新风系统,室内上层紫外线杀菌设备(UVGI)。 全面装修,彻底全面升级建筑物通风系统。成本较大。”
翻译成人话:
德州Abrome小学依靠一套实践可行的多层NPI体系,实现了三年校内清零,具体包括:
第一层,口罩:室内全员口罩(除了喝水),室外场景一旦涉及“三密”也全员口罩走起,吃饭改为室外;
第二层, 社交疏离:不串班,校外中招的话需要自行隔离,提供线上教学支持;
第三层,空气质量:开窗、换气扇常开、CO2监测、空气净化器(或CR Box),实现室内每小时换气12次(!);
第四层,检测:学生每天上学前需填报症状和密接情况,每天进行LAMP混检。如果出现症状,或发生密接,又或者LAMP阳性,则追加进行PCR检测(注,LAMP=环介导等温扩增法核酸检测);
第五层,接种:不解释了;
第六层,风险评估:根据所在社区的每日新增确诊数和检测阳性率实时评估校内感染风险。
首先,搞定家委会,在家委会层面上达成誓当钉子户的一致意见; 然后,以家委会身份出头,争取给教室添置上排风扇和空气净化器(新风和UVGI就不提了); 接下来,家委会在班级群里反复洗脑佩戴口罩的重要性,以及各种相关小技巧,尽量提高小祖宗们佩戴口罩的依从性和规范程度; 最后,继续洗脑,正确全班配合搞症状接龙和每天抗原自检。
关于DIY空气净化器,知乎老铁@gtldmf 提供了以下实用信息:
h13初阻力是200pa,终阻400pa,一般的风扇根本吹不动。
f8大概是初阻100-130pa,终阻不到300pa。150元左右的换气扇一般都可以吹动。
这也是为啥不用h13的原因之一。
如果家里有钱可以买个1000多元的小风机,全压350pa左右,采用h13可以。
否则还是f8吧。记得买板式的,不要买袋式的。
最好是无隔板的,比较薄。
知乎老铁@仝一 则表示:
关键是便宜的成品空净CADR太小。
这个盒子的思路一个是(对于西方世界)东西简单易得还经济实惠,
二个就是牺牲单次过滤效率提高CADR值,所以选择了中效滤网,
因为对于可能存在病毒气溶胶的环境,高流量的换气是更重要的,
毕竟中效滤网也有9成左右的单次过滤效率。
知乎老铁@渊亦幻 继续表示:
小米4pro一千块,500cadr,也就比这个方案的低版低一点点。
滤网不好买的情况也也可以用(大部分人能接受的价格)
最后,知乎老铁@奚西 行动力那可是非常强:
报告帮主,我研究一天以后下单了。
风扇买的12寸排风扇,转速1400。
滤网买的F8定制尺寸滤网,淘宝里就可以定制,而且我只订了4片,卖家也同意了。
大部分厂家都是苏州的,随便找一家都行,看下来都差不多。
我还买了一个HEPA桌面净化器,打算放在办公室,CADR只有40,说是可以维持1.2米范围内的空气质量,我背后还有个窗户,但是经常风大的时候不敢开,等我再买个二氧化碳检测仪配合用。
我通勤单程1.5小时,戴N95口罩,办公室带外科口罩(我们单位要求24小时核酸才能进),四个小时一换。
家庭消杀我还在查缺补漏中,拼了命当钉子户,要保护好我家人!
我们在这边苟了三年了,正常上班上学,
没感染主要就是0非必要社交,室内不摘口罩(意味着0堂食0聚餐),
超市火车等下来给手消消毒,到家先洗手。
别的啥也没干,不给物品消毒不给衣服消毒,和楼里的新冠患者共用洗衣机,自己倒消毒液。
孩子不送kita,俩人轮流居家办公带孩子。
做到这些足够不感染了。
当然我们这边人口密度极低,但是我也有两百人的大课要上。
上课的时候带n95,日常大多数时间普通医用,足够了。
全家包括外佣的大人打了四针,小孩打了三针,科兴。 大人尽量在家办公,有时候要去办公室就只去上午,然后午饭带回家吃,下午在家办公。 全天上学的小孩带KN95口罩,每天带去学校的午饭都是三明治(最重要吃得快容易吃,这时候就不管营养了,营养早饭晚饭家里补全),摘下口罩憋气咬一大口三明治,戴上口罩再慢慢嚼。 全家不去任何室内餐厅吃饭,室外餐厅也只去人少的离别的桌至少四五米远的餐厅。 随身携带次氯酸喷雾,所有东西拿到家消杀。 外佣工人姐姐礼拜天要么在家休息,如果出去放假那回来后连续做三天核酸测试阴性(李家超上台后香港有免费的愿检尽检)后再第四天早上抗原测试小队长才允许她在家摘口罩。 所有香港的亲朋好友都处成网友。
作为一个疫情三年在德国的钉子户,基本上和老婆处于自我隔离的状态,基本没有社交,尽量在家上班,旅游直接放弃,不去凑任何热闹。 为数不多的一次参加婚礼,全场只有我俩带着口罩… 说实话真的不容易,但是我凭什么要因为这些傻呗国家的错误生病? 希望能看到曙光来临。
在英国待了一年从未阳过。 保持不阳金身的方法除了单纯的运气还有从不去演唱会等人员密集场所,如果不得不去必戴口罩(我也坐地铁坐公交,有时候车上人也不少,事实上在感染没那么严重的城市医用外科就够了)。 偶尔我也会和同学一起聚餐,但从没有和超过三个人一起聚过,也堂食过(只是次数不多),堂食尽可能找附近一米内没有其他桌子的地方,如果饭店人很多的话要么就不进去要么就选在墙角的桌子。 当然有的朋友会问我为什么你都堂食了好多次了也没阳过,可能一半确实是运气在里面吧,我也经常会做横向流动测试(一周一次吧),都是阴的。
当然消毒必不可少,我除了宿舍里(我住的独卫独厨房的studio)常备大瓶酒精喷雾以外,出门还随身携带100ml的小瓶(上飞机都带),走哪喷哪。 还会携带一个100ml的免洗手消毒液,每次不得不摘口罩之前都必须挤一点在手上消个毒。 当然如果人在外面,除了一个人都没有的公园我可能会摘口罩,其他时候除非口渴得不行了才会找没人的角落里摘一下喝口水。 总之口罩最重要,消毒也很重要,每次回宿舍都会给全身消个毒,带回去的东西包括书包也要消毒。
(金句摘选:总之口罩最重要,消毒也很重要。)
带留言评论区的后花园:
永久备份区(历史文章陆续上传中):
https://github.com/Paibangzhu/backup/issues
小蓝鸟:
https://twitter.com/paibangzhu
知乎:
https://www.zhihu.com/people/paizhaorushi
微博:
https://weibo.com/pzxlbb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