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背景下农商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今年8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再次提到三次分配,同时明确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是我们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战略安排。
可以看出,发挥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最终目的是要缩小收入差距、推动共同富裕。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多个金融监管部门均表示,要把共同富裕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这意味着,除了财税政策推动外,金融政策也要发力。就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看,推动共同富裕,短板和弱项、优化空间和发展潜力都在农业农村。
县域农村是我国实施加强内循环战略的主战场,是继城市化之后的又一轮历史性机遇。对农商银行而言,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助力推进共同富裕,这既是党和国家赋予的社会责任,更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坚持服务“三农”的宗旨,进一步履行社会责任,农商银行既有压力也有动力,挑战与机遇并存。
挑战主要来自内部,具体表现为“三个不足”。农商银行在助力脱贫攻坚、支持乡村振兴等服务“三农”过程中尽管做出了多种尝试,也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我国当前实施的各项惠农政策以及农村、农民的现实需要来看依然体现出了不少差距。
一是社会责任理念不足。在市场经济的大氛围下,部分农商银行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对社会责任认识不深,在思想上只重视大业务、大客户,在实践中只出发于高利润业务,忘记了利润来自客户的道理,让自身的“本、源”明显流失,影响了企业形象。二是岗位人员素质和能力不足。农商银行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当地农村、农民,这个特殊群体需要人员的综合素质更高,但农商银行“校园招聘”模式开展较晚,有效聘用的高素质大学毕业生比较少,加之用人机制不够健全,导致人员素质整体水平和社会服务意识不高,难以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三是现代企业管理不足。从目前情况来看,农商银行的社会责任理念还没有全面融入企业文化与管理当中,公益慈善行动还略显粗放与单一,缺乏全面科学的运作体系,难以建立发展型公益之路。
机遇主要体现为外在品牌和形象的建设,具体表现为三个“需要”。服务“三农”是农商银行服务国家战略的政治任务,更是农商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一是农商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在当前县域金融供给主体多元化、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农商银行的市场份额正逐步被分割,发展空间受到空前挤压,面临诸多竞争对手,只有牢牢巩固农村金融市场这一阵地,才能为农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农商银行提高公信力的需要。农商银行因农而生、因农而兴,只有把发展定位在真心为农、实心支农、全力富农的坐标上,才能构建良好的品牌优势和信誉优势,取得社会公信。三是农商银行关注民生、服务社会的需要。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商银行不只是盈利机构,还是一个对县域经济及社会发展有充分责任担当的主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农商银行应从民生视角出发,积极探索市场环境与信贷相结合的途径,着力解决农民住房、看病、上学、就业等方面的资金需求,为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贡献应有的金融力量。
推动共同富裕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全国一盘棋,农商银行应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既要努力克服各种挑战,补足发展短板,又要把握发展机遇,充分履行社会责任,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充分履行社会责任,具体来讲就是“五个聚焦”。
聚焦“实体所需”,推动融资畅通。现代社会,农村发展同样在加速,农民兄弟的资金需求同样在不断变化和提升。农商银行应积极创新县域金融产品和服务,结合中央有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和农村产权改革政策,探索农村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的抵、质押贷款业务,在拓展抵押质押标的范围和做好风险管控的基础上,针对性满足广大农户和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同时,为农民提供存款理财、消费信贷等金融服务,提高农民的金融获得感。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应加大对财政政策倾斜、补贴力度,为农商银行解决各类资金难题,从而更好地促进农商银行有效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推动地方社会、经济等综合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
聚焦“自身所长”,服务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强调增强“软实力”,基础设施建设固然还要继续加强,而乡村振兴更是应以“人”为本。农商银行除了以金融之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履行社会责任非常重要。例如,在推动乡村环境治理、完善教育及医疗保障、构建和谐健康的乡村文化等方面,农商银行应该借助自身的“下沉”优势,为乡村治理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可以借助绿色信贷政策,有意识地引导企业和个人提高绿色环保意识,自觉自愿地践行绿色环保理念;针对乡村文化建设,农信机构可以将亲情、和谐家庭、孝顺等因素作为信用评估的因素,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这样既树立了良好的机构品牌形象,又从实质上为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增值效益。
聚焦“未来所向”,发展科技金融。农商银行应借助与地方政府部门长期合作的优势,围绕政务服务、党建村务、基层治理、农村经济等数字乡村建设重点,提供智慧政务服务,发挥渠道、网络优势,在政务平台嵌入金融服务,在网点及线上开通政务服务,促进政务服务的一网通办、掌上办和就近办;提供智慧乡村服务,方便本地和在外的农民工参与基层治理;搭建连通城乡的电子商务平台,为农产品销售提供平台;联合发达地区教育、医疗等机构,搭建智慧教育、智慧医疗平台,为农民线上学习、远程问诊提供便利,促进城乡教育、医疗服务均等化,以科技金融赋能乡村振兴。
聚焦“管理所缺”,加强内部支撑。从补足履行社会责任短板的角度看,农商银行当前应聚焦两方面的管理提升,一方面是队伍建设。农商银行突破传统的人事制度管理模式,首先需要注重对员工的培训,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培训制度,来保障员工在实践过程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其次,应加强与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为员工提供系统专业的在职培训;再有,主动与建行、工行、中行等国有、大型股份制银行进行人员交流和培训机制探讨,以此提升农商银行人才培养与交流机制,保障自身的用人机制能够符合业务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运营管理,特别是公益慈善引入现代科学管理。要做好公益慈善项目运作的可行性分析;要关注公益慈善项目的延伸性、包容性及传播性;单个项目要有连续性、系列性,要做好公益慈善成效的跟踪与再投入;要带动合作伙伴、员工等群体一起做慈善,影响和整合社会资源做成公益产业链,建立系统化的平台与发展型慈善模式。
聚焦“责任所在”,投身公益事业。简单来讲,当前农商银行社会责任履行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大力实施普惠金融政策,积极推动“村村通”惠民工程,加快金融电子机具在农村的广发应用,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缺乏的问题;第二,实现与教育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创建对应的教育助学基金,帮助贫困生圆其大学梦;第三,以捐赠的方式提供教育扶助资金或者教学器材,改善农村地区教育环境;第四,以扶贫资金、信贷扶助的方式,帮助农村地区修建公路交通设施,改善房屋,促使农户平均收入有所提升。总之,农商银行只有怀着服务“三农”、兼济天下的真心,采取科学的态度、系统的方法和创新的思路,才能将公益慈善之路走得越来越宽广。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