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各银行聚合支付费率,农商行恒久0收费! 注意!明年3月1号,微信支付宝个人收款码将不能作为经营收款
实际上,早在今年6月份的征求意见稿中,央行就已点出了POS收单“一机一户”加强管理的相关内容。本次正式文件更多的是对条码支付终端管理的一些补充。
新规主要补充内容有如下三条:
1.限制个人收款码远程收款
2.个人收款码不得用于经营收款
3.收款条码要制定分类管理制度,区分个人和特约商户,有经营活动的划入特约商户范围
具体解析:(一)限制个人码远程收款
此条主要是针对近几年频发的“跑分”“赌博”“电信诈骗”等违法行为。未来个人收款码将限制远程收款功能,可能变成动态收款码,不再具备打印功能。
若部分特殊类商户确实有远程非面对面需求,可申请特约商户收款码,由收单机构进行谨慎审核,添加白名单,并且会严格把控交易限额、规模、二维码使用次数等。
(二)个人码不得用于经营收款
个人与商户从来都是两个群体,微信/支付宝个人收款码一直存在不受监管的问题。
其一,特约商户码一般都有费率,而个人码没有费率,这对线下收单阵营的巨头们并不公平。
其二,微信支付宝设置提现费率,因此导致大量资金一直在两大支付巨头内部流转。
其三,个人码并不计入商户经营资金,因此税务方面可能存在“偷税漏税”的嫌疑。
(三)分类管理 区分个人与商户
自二维码面世以来,微信/支付宝收款码便一直是收款的两大巨头产品。但显而易见的是,微信/支付宝个人收款码一直游离于商户入网规范之外,不受监管。正规线下收单机构的特约商户信息都会上报银联,而线上个人码却并未将信息上报。随着支付监管的不断加强,严格区分个人/商户收款码势在必行。
同时,新规也对清算协会和各收单机构的责任进行了更明确的划分和管理,未来在新规实行的过程中,会由银行、支付机构、清算机构共同开展。
新规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支付监管以及商户入网管理,能够很大程度规避控制违法违规行为发生。同时,个人收款码监管的变动,对特约商户收款码的市场推动具有积极意义。
新规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新规施行对聚合支付服务商是一大利好消息,未来个人码都将替换为特约商户码。
那么,哪家银行聚合支付免费?首先盘点一下目前五大行聚合收款情况。
我们知道,现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讲究的就是高效快速,如今出门基本都是拿着手机扫码消费,几乎告别了现金消费的时代。之前的现金交易发展到现在的无现金交易,无论去商场或者去路边菜摊买菜,都是扫商家码完成交易。在商店消费时总能看到商家的付款码不止一种,有“银行收款码”、属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支付宝微信收款码”“聚合二维码”。为了揽储,银行加大补贴力度,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等都在推0费率二维码。但是,银行0费率补贴是阶段性的,免费是暂时,终究不会长久,没有收益银行就难以生存。
这里简单介绍五大行的商家收款码。
(1)工商银行
(工银商户之家)
e支付收款码收款费率:商户借记卡0.3%,工行卡封顶13元,信用卡费率0.5%;主流支付方式都支持微信、支付宝、京东等等。工银商户之家目前属于推广期,手续费为0,通过收款码收来的钱到账商户的工行借记卡账户,24小时后自动到账。
(2)农业银行
农行扫码付收款码费率0.20%,次日到账。“农行扫码付”是农行运用条码及二维码技术,采用银联跨行联网通用标准,通过农行掌上银行客户端为借记卡和贷记卡客户提供的支付业务。不少农信机构聚合支付服务也是采用此种方式。
(3)建设银行(建行龙支付聚合码)
二维码收款交易手续费率:0.25%;d+1到账。优惠推广期内,费率贷记0.2%,借记0%,收款资金直接进入客户绑定的建行账户,无需从微信、支付宝中提现,可免提现手续费。新生成的二维码当时就能用,但是交易手续费必须上报建行免除才能享受免费。
(4)中国银行
中行来聚财二维码,交易手续费率0.38% ,次日上午到账,采取先扣再返的模式,费用奖励(返还手续费)。“来聚财”是中国银行针对小微个体商户推出的一款集二维码支付与APP于一体的收款工具,支持微信、支付宝(花呗)、各家银行手机银行、云闪付扫码付款。
(5)交通银行
交行“买单吧”二维码收款费率0.38%,客户资金T+1日直接划入银行账户,优惠补贴期内0费率。
据了解,经营定位于服务“三农”和小微客户的地方法人银行农商行、农信社的聚合支付交易手续费始终都保持0费率。
实际上,为了吸储以得到存款收益,各家银行都在努力满足客户多种要求,让客户收款更便捷。同时,各银行大多在表面上收手续费,而不敢大力宣传0手续费,但实际上基本能做到0手续费,只不过操作略有不同:有的是先收后返,有的是在实际中不收取。根据商户反映,总的来看,银行收银方面,在功能上还比较单一,额度少,增值服务少,且揽储旺季时,售后服务有时也跟不上。费率等方面,各地方政策也不同,以当地银行网点咨询为准。
图片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