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层的诗意|“雅努斯的界面”艺术家之林科
■ 艺术家林科 现场解读作品
在展览现场的三号厅,明亮的室外光线透过窗户落在林科的作品上,并在作为媒介的亚克力板上造成微妙的光学反应,使得作品呈现出浓厚的视觉诗意,并与展览空间达成了共振。实际上,林科对透明性材料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本次展览中的作品分别使用了低反射亚克力板与阳极氧化铝板两种板材,前者是在表面经过镀减反射膜特殊处理的亚克力板,其能够增加光线的通过率,减少反射的眩光;而后者则是通过将铝板置于电解液中作为阳极,以电解方式使铝板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此种铝板具有现代感的金属色泽,而在林科的作品中,他们无疑都成为了光线的游乐场。
■ 艺术家林科 作品展览现场
在林科的作品中,图像本体论的问题同样得到了凸显,作为媒介的板材并非通往图像的主题的透明窗口——虽然低反射亚克力板自身即意味着一种对透明的执着——而是在介质的光学游戏中不断将界面的中介经验显化,并造成了某种近似于物质化图层的效果。
林科对色彩的“透明度”(作为RGB图像中的参数)十分着迷,具有不同参数的绝对数值的颜色在Photoshop中叠加并产生出新的可能。感性的色彩本身被数码化为RGB颜色值,并藉由Alpha通道与蒙版所操作。Photoshop作为一种在电子化的图像与真实之间的界面,构成了对传统绘画经验的挑战。
在林科的“天空绘画”系列作品中,林科将水彩图像电子化,经由Photoshop图层叠加并重新喷绘在各类透显性媒介上,展览中的作品同样属于此种理路。
“天空绘画“的名称源自藏传佛教中洞察、抄录天空中的文字的伏藏师的传说,而林科自己同样是这样一位转录者(或者他愿意将自己称为一个临界面):从网络的虚拟天空中捕获图像,将其进行Photoshop的图层化处理,最后由uv打印技术将之移印在亚克力板上——这似乎也是一种来自天空的技术:uv是“紫外线”(ultroviolet)的缩写,uv打印利用了特质油墨与紫外线光波的聚合反应,并使人想起同样被紫外线所充盈的晴朗之日的展览现场。
■ 竹之影 Bamboo Shadow
UV油墨在阳极氧化铝板
UV ink on anodized aluminum
120X160cm / 2021
Courtesy of artist and BANK/MABSOCIETY
瀑布08 ■
Courtesy of artist and BANK/MABSOCIETY
■ 当下一次你看向树枝,鸟儿们已经不在那儿
Courtesy of artist and BANK/MABSOCIETY
在本次展览的作品《竹之影》中,水墨画式的、模糊的竹子影像被置于用来表示屏幕透明度的灰/白色的棋盘图样背景前,仿佛是由若干Photoshop图层叠加构成。
竹杆取代了画面的对角线,似乎是对传统构图理念的一种戏谑。而竹之“影”则指向多重图层(界面)叠合而造成的失真效果。
在林科看来,将二维画面的数码操作实体化为三维空间的呈现,这也是一种打破界面之维的尝试。
竹影的朦胧并非全然由图层的视觉效果所赋予,毋宁说也来自图层自身朦胧的诗意。
被图层所中介的竹影在观者面前透散出一种独特的神秘感,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天空绘画”系列中的圣像画,图层不仅没有消解——反而是特异化了圣像的光晕,在这里“icon”一词的双关意得到了展示:电脑桌面图标与圣像。林科喜欢日本的俳句,在他看来,俳句表达了特定处境中的主体性内容,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甚至会并不意外地遭遇些许东方禅意。
在《竹影》的艺术语言中是如此,类似的表达在作品《瀑布08》中也能找到。而在近期的作品《当下一次你看向树枝,鸟儿们已经不在那儿》中,作品名称本身就如同一句隽永的俳句,作品屏幕中闪烁的文件夹如同飞鸟般散隐在展览空间中,林科再次在技术与媒介的游戏中捕获了流动而幽默的诗禅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林科特意为本次展览单独制作了一件《工具条落款》,这件作品被固定在3号展厅的门廊处,从而将整个门厅空间转化为了一个Photoshop的操作界面。而林科将其命名为“落款”,则使人想起传统文人画中富于画家个人色彩的题款章。
■ 工具条落款
Toolbox
UV油墨在铝板
UV ink on aluminum
14X226cm
2020
Courtesy of artist and BANK/MABSOCIETY
粗观林科的艺术,或许观者会认为其与诗意或禅意相距甚远,电脑桌面、文件夹、戏剧化的表演录像视频,这些内容皆非我们传统认知中的“入诗”之物,但当我们留意到林科那些充盈着诗思的作品名称时,我们很难不为那些精巧而隽永的设计而会心一笑,在《落日余晖下的文件夹》、《数据泡沫板》以及《虚拟内存的风》等作品中,电脑桌面以及Photoshop操作界面中的虚拟元素与真实的自然意象发生了奇异的碰撞。
正如林科所说:“观念就是我脑中的常识,那些人类最虚拟的东西。”很难定位林科的作品,对林科而言,电脑桌面与操作界面既是他的画布,又是他剧场化的、音乐性的即兴表演空间。
电脑桌面似乎具备将使用者吸入其中的魔力,桌面似乎成为了某种立体的多维空间(桌面的风景画背景图似乎强化了这一点),但桌面作为一个平面则又提醒着使用者它在现实空间中的单一且特定的二维性。
■ 落日余晖下的文件夹
Courtesy of artist and BANK/MABSOCIETY
林科的创作与此种“界面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论是他的“天空绘画”系列,还是其他的录像装置作品,林科呈现了关于媒介经验与数码操演的本体论思考,并凸显了界面内外、二维模式与三维实感之间的转化,这似乎也是对当下被囚禁在屏幕(界面)中的众生群像的一种深刻的摹画。
2014年的展览《L in K》是林科的第一个个展,“Link”一词意为互联网“链接”,而“Link”的发音又谐音于“林科”本人的名字。
林科将自己理解为一位屏幕时代坐在电脑前的人(正如大多数人那样),“他是一个正在独白的人类标本,也是一个正在制作艺术展览的艺术家。”他自己也构成了某种“链接”虚拟与真实、平面与多维之间的终端界面。
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仿佛已经步入了一个虚拟图像生产的界元,正如林科的作品所展现的那样,众多技术媒介参与了今日的视觉文化。
“我们缺乏这样一个词汇来表述这种信息、文本、图像、经典杰作或连环画的功能化实质、这取代了灵感和情感的编了码的‘创造力’和‘接受力’这针对含义和传播的指导性集体工作。”[1]
图像被数字化既是一种转译,似乎也是一种图像的永生——它的实体性存在被数码所取消,一切参数设定均是可调的、可操作的,也正是在数据之海中,它延续了其影子式的生命。
如同一颗死去的恒星,在几千光年之外的宇宙中,留下它永恒的影子。
撰文 乔泓凯
[1]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3页。
林科
1984年生于浙江温州
2008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现生活工作于上海
荣获2014年OCAT-皮埃尔•于贝尔奖
2015年获得第九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大奖
2017年入围第十一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大奖
2017年入围香港巴塞尔宝马艺术之旅
从2010年开始, 林科将自己变成自己的实验对象,投身于计算机时代的行为艺术之中。林科将笔记本电脑作为其艺术工作室,从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中提取素材作为其艺术作品的素材与形式。日常互联网的探索和对应用软件的操作催生出他的艺术创作和自画像。他使用屏幕截图和屏幕录制软件记录操作行为和概念图像。他主要的作品形式为装置、图像、声音、文字、视频和电脑绘画。
在他的作品中,林科以非常规的方式使用电脑软件,在软件原本设计的意图之外寻找新的功能,从而使的语言从基本的交流功能中得以解放而获得诗性。如果诗歌表达了语言的乐趣,那么林科的作品则呈现了软件用户图像界面的愉悦。林科的创作实践为他赢得了2014年OCAT-皮埃尔·于贝尔奖与2015第九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大奖。他的作品曾在,OCAT当代艺术中心,ZKM媒体艺术中心,Folkwang博物馆,东京都现代美术馆,民生美术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何香凝美术馆,克利夫兰当代艺术博物馆,曼切斯特华人当代艺术中心,伯明翰 Ikon Gallery等艺术机构展出。
林科同时也是艺术团体“双飞艺术中心”的创始成员。
Lin Ke
b.1984
Currently Lives and works in Shanghai
2008 graduated from the New Media Art Department of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
2014 won the 2014 OCAT - PIERRE HUBER ART PRIZE
2015 won the ninth AAC art of the Chinese Youth Artist Award for the year
2017 was nominated for the eleventh AAC art of the Chinese Youth Artist Award for the year
2017 shortlist nominated for the BMW Art Journey at Art Basel Hong Kong
Member of Double Fly Art Center
Since 2010, Lin Ke has turned his attention to the behavioral science of the computer age by making himself his own Guinea pig. Converting his laptop into a studio, Lin extracts material from computer software and the Internet as the fodder and form of his art. The mundane act of exploring the vicissitudes of the world wide web and various applications becomes the catalyst for art making and self-portraiture. He records operational behavior and conceptual images by using screenshots and screen recording software. His work takes the form of installation, image, sound, text, video and computer painting.
In his work, Lin Ke uses software to set its various functions free from their original purpose in the way that language is liberated from its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to become poetic. If poetry expresses the joy of language, Lin Ke’s work brings out the pleasure of the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Lin Ke has gained major critical acclaim for his work winning the OCAT - Pierre Huber Art Prize in 2014, and the Chinese Youth Artist Award of the 9th AAC Art 2015. His work has been shown at ZKM, Karlsruhe; Museum Folkwang,Essen;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okyo , Tokyo; the minsheng art museum Shanghai;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Cleveland;Centre for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Manchester,and Ikon Gallery,Birmingham.
Lin Ke is also an original member of the collective, Double Fly Art Center.
Recommended
推 荐 阅 读
关注 外滩艺术中心
微信公众号
视频号
小红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