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 |BMC Microbiol:iTRAQ蛋白质组学分析揭示耐辐射奇球菌对12C6+重离子辐照的响应
生科云网址:https://www.bioincloud.tech/
编译:微科盟-云阳,编辑:微科盟Emma、江舜尧。
微科盟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
导读耐辐射奇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以其对各种环境胁迫因子的极强抵抗力而闻名,主要包括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IR)、紫外线(ultraviolet,UV)照射、氧化应激和高温。虽然,已证实耐辐射奇球菌强大的DNA修复系统和抗氧化系统对其耐胁迫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几乎所有关于耐辐射奇球菌超强耐胁迫能力机制的研究都依赖于后处理恢复迟缓期的菌株,以确定所涉及的关键因素。目前,耐辐射奇球菌应激后其直接基因或蛋白质的变化尚未被表征。
在本研究中,我们对重离子辐照后的耐辐射奇球菌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探究耐辐射奇球菌中对IR快速响应的差异表达蛋白。经研究发现,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相比,耐辐射奇球菌对12C6+重离子辐照表现出极强的抵抗能力。利用基于iTRAQ(Isoob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的定量质谱分析方法,绘制了不同剂量12C6+重离子辐照引起的蛋白质组动力学变化图。结果显示,在重离子辐照下,452个蛋白存在差异表达且大部分蛋白表达上调,提示重离子辐照对翻译、TCA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三羧酸循环)、抗氧化调节等功能具有上调作用。
本研究揭示了耐辐射奇球菌在12C6+重离子照射下的完整蛋白表达谱。最重要的是,比较耐辐射奇球菌经重离子辐照后与辐照后恢复阶段的蛋白质组,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耐辐射奇球菌极强的辐射抵抗机制。
论文ID
原名:iTRAQ-based proteomic analysis of Deinococcus radiodurans in response to 12C6+ heavy ion irradiation译名:iTRAQ蛋白质组学分析揭示耐辐射奇球菌对12C6+重离子辐照的响应期刊:BMC MicrobiologyIF:4.465发表时间:2022.11通讯作者:徐平;吕志堂;谢琼通讯作者单位: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生命组学研究所;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航天员研究训练中心;安徽医科大学;贵州大学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实验设计
实验结果
1.12C6+重离子辐照对耐辐射奇球菌生长的影响
这一节中,我们检测了重离子辐照对耐辐射奇球菌生长的影响。我们使用不同剂量的12C6+重离子处理耐辐射奇球菌和大肠杆菌(E. coli K-12),不具有抵抗力的大肠杆菌K-12作为阴性对照。在低剂量12C6+重离子辐照后,大肠杆菌的死亡率显著增加,并在5 Gy剂量的12C6+重离子辐照下迅速达到最大值(高达95.8%)(图1A)。与以往研究(大肠杆菌DH5α在3 kGy剂量的γ辐射下未生长)相比,本研究表明12C6+重离子辐射可能对大肠杆菌具有极强的致死作用。而随着12C6+重离子的剂量从0 Gy增加到80 Gy,耐辐射奇球菌的死亡率逐渐升高,但即使在80 Gy的12C6+重离子辐照下,耐辐射奇球菌仍有生长,死亡率为49%(图1B)。然而,随着12C6+重离子辐射剂量从80 Gy增加到150 Gy,耐辐射奇球菌的死亡率逐渐降低,低至20%。这种现象被称为过度杀伤效应(overkill effect),此前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已有报道。以往的研究发现,电离辐射的细胞杀伤效应依赖于传能线密度(linear energy transfer, LET)和相对生物学效应(relative biological effectiveness, RBE),在LET约200 keV/mm时达到最大值,然后急剧下降,而那些极高传能线密度的重离子将进一步下降到小于1.0。与80 Gy和320 Gy相比,150 Gy的死亡率最低,说明辐射剂量为150 Gy时存在过度杀伤效应,且高LET时呈现出RBE的下降。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耐辐射奇球菌对重离子辐照具有极强的抗性,这与之前的研究报道数据相一致。
2.重离子辐照下耐辐射奇球菌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为了研究耐辐射奇球菌对重离子辐照的适应机制,我们通过iTRAQ定量分析方法检测了不同剂量12C6+重离子辐照下耐辐射奇球菌的蛋白质组学(图2A)。为此,分别提取0、20、80、160 Gy 12C6+重离子处理后的耐辐射奇球菌的全细胞裂解产物,用10% SDS-PAGE(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分离。在这四个样本之间没有观察到显著差异,常表现出相似的模式。在附件1A中观察到清晰的高到低分子量蛋白条带,表明在相似浓度下提取的全细胞裂解物质量高。从这四个样本中提取的等量全细胞裂解物并加载到另一个SDS-PAGE上,分离后用胰蛋白酶消化,分别用iTRAQ试剂标记。分别用114 iTRAQ标记0 Gy重离子辐照样本,115 iTRAQ标记20 Gy重离子辐照样本,116 iTRAQ标记80 Gy重离子辐照样本,117 iTRAQ标记160 Gy重离子辐照样本(图2A)。不同标记的多肽按1:1:1:1的比例混合,用LC-MS/MS(Liquid Chromatograph Mass Spectrometer,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附件1)。为了评估技术差异,我们将从0/20/80/160 Gy辐照样品中获得的相同蛋白质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一式两份,这使我们能够确定在凝胶内消化、标记和后续分析过程中引起的差异。为了实现蛋白质组分析的深度覆盖和高置信度,我们采用MaxQuant(1.5.5.1)、pFind(version 3.1)和Proteome Discoverer(v2.4)这三个搜索引擎对iTRAQ的MS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每种搜索工具识别出的蛋白质数量都在2000以上(图2B)。共鉴定了2435个蛋白质(图2C),涵盖了Uniprot(version UP000076988)中近80%已注释的耐辐射奇球菌蛋白质组,对约91%的已鉴定蛋白进行了量化(图2D,附件2)。所有鉴定蛋白的平均序列覆盖率达33.18%,表明了本研究蛋白质鉴定的高度可靠性。对比三种搜索引擎所识别的蛋白质,共有的蛋白质数量达到2084个,分别占MaxQuant、pFind和Proteome Discoverer(PD)识别的总蛋白质数量的98%、88%和93%(图2C),不同软件具有相当高的识别一致性。因此,我们对经典的MaxQuant软件的分析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定量分析。首先,我们研究发现经0/20/80/160 Gy辐照的样品在技术方面的重现性上没有明显差异。20/0、80/0和160/0 Gy的两次重复实验的标准差值分别为0.018、0.016、0.021、0.02、0.021、0.02(附件3),对应的R2值分别为0.809、0.677和0.784(附件4),说明我们的结果具有很高的重现性,实验过程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3.重离子辐照下耐辐射奇球菌差异表达蛋白的全局分析
箱线图显示了各测定方法的定量和中位数。8种分析方法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我们的数据集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图3A)。我们发现,在不同的处理样本中,蛋白质丰度的动态范围很广,跨越约14个数量级(图3B),表明我们的蛋白质组学数据集的深度覆盖。在不同剂量的12C6+重离子作用下,2435个常用蛋白的整体蛋白质组变化显示了重离子辐照后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图3C)。
基于P值<0.05和和Log2(Fold change)≥0.2的标准(图4A-C),分别在20/0、80/0和160/0 Gy中筛选出274、234和303个蛋白作为差异表达蛋白。在鉴定的差异表达蛋白中,20 Gy辐照时,175个蛋白表达上调,99个蛋白表达下调;80 Gy辐照时,160个蛋白表达上调,74个蛋白表达下调;160 Gy辐照时,203个蛋白表达上调,100个蛋白表达下调(图4D)。维恩图显示了113个在不同剂量重离子照射下不断变化的蛋白质,包括74个上调蛋白,39个下调蛋白(图4E)。使用STRING v11.5预测113个差异表达蛋白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分析产生了一个聚类系数为0.414的网络图,这表明113个差异表达蛋白也可能隶属于一个功能类型相似的类群。STRING分析显示,113个差异表达蛋白富集为3个簇(附件5),其中2个与翻译和碳代谢有关。因此,通过相互作用分析表明,在重离子辐照时翻译和碳代谢途径会立即受到调控。总之,共筛选出452个蛋白作为12C6+重离子处理后差异表达蛋白,其中大多数蛋白表达上调(图5A,附件2)。热图分析显示,与80 Gy剂量处理的样品相比,20 Gy和160 Gy剂量处理的样品的蛋白质组具有更好一致性。这一结果与不同剂量处理下的细胞生长状况相一致(图1B),在80 Gy剂量处理下,耐辐射奇球菌表现出最高的死亡率(高达50%),而在20 Gy或160 Gy剂量处理下,死亡率相对较低。这些结果进一步表明,在我们的数据集中鉴定的差异表达蛋白受到重离子辐照的调节,反映了在重离子处理下动态的细胞蛋白表达。另一方面,我们的蛋白质组学数据集还揭示了三种蛋白(DdrD、PprI和SsB)作为耐辐射奇球菌细胞从电离辐射影响中恢复的重要调节因子。根据已发表的结果,这三种蛋白在重离子辐照下均显著上调,进一步证明了我们的蛋白质组学数据集的可靠性。
为了更好地了解差异表达蛋白可能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和通路,我们进行了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其中上调蛋白(304)主要富集在TCA、氧化还原过程和翻译调控中,而下调蛋白(148)主要参与转运调控(图5B&C)。上述结果与先前的研究相一致,据报道,在氧化应激、伽马辐照或高真空暴露时,氧化调节、翻译、TCA循环会高于正常水平,而ABC转运蛋白调控则被下调。这一部分,我们对304个上调蛋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更好地理解耐辐射奇球菌的IR抵抗机制。当我们的数据集中发现的上调蛋白与之前报道的应激条件下的上调蛋白进行比较时,至少有17个蛋白被确定在3个数据集中(图5D)。根据它们各自的作用,这17种蛋白质可以被分为许多组。第1组包括翻译调节相关蛋白Q9RY52 (RpsF)、Q9RY49 (RplI)、Q9RXJ3 (RpsQ)和Q9RST0 (RplL)。第2组包括GPT结合相关蛋白Q9RWN5 (FtsZ)、Q9RXK5 (FusA)和Q9RV32 (BipA)。第3组包括控制未折叠蛋白结合相关蛋白质Q9RWQ9 (GroEL)和Q9RY23 (DnaK)。第4组由参与DNA修复的关键蛋白质Q9RT53 (GyrA)和Q9RY51 (SsB)组成。第5组包括Q9RTU7 (Oligopeptidase A,寡肽酶A)、Q9RUP1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Q9RU54 (Isocitrate dehydrogenase,异柠檬酸脱氢酶)、Q9RTN7 (Aconitate hydratase A,乌头酸水合酶A)和Q9RR60 (Enolase,烯醇化酶),它们都是参与肽或能量代谢的酶。最后一种蛋白质是Q9RWM2,一种未知蛋白。耐辐射奇球菌在不同胁迫条件下的翻译、伴侣蛋白、DNA修复和糖酵解途径都呈现一致的上调,表明这些途径在耐辐射奇球菌的胁迫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了226个独特的上调蛋白(图5D)。根据GO分析,226个独特的上调蛋白在rRNA结合、氧化调节和代谢相关的生物过程和分子功能中呈现显著富集(图5E)。表1中所示的10种蛋白质(包括7种氧化还原酶),说明了在重离子胁迫下,耐辐射奇球菌可能利用大量的氧化还原酶来保护蛋白质或核酸免受活性氧增加的影响,这些氧化还原酶的具体功能值得进一步探讨。表1 氧化还原酶活性通路有关蛋白
讨论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333788/
----------微科盟更多推荐----------
科研(IF:21.531) |Nat. Geosci:浮游植物演替反映了中生代海水中金属有效性的下降
综述|Curr Opin Chem Biol:热蛋白质组分析:对蛋白质修饰、关联和功能的洞察
如果需要原文pdf,请扫描文末二维码领取
请关注下方公众号
了解更多蛋白质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