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1.白居易《花非花》: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听众朋友,你好!今天这一讲我们一起品读的是苏轼的偶像,白居易的《花非花》这首词听上去很短,很简单,我们先来读一遍。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不过,这首听上去很简单的词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极其曲折的爱情故事。

我们曾经一起读过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那是白居易在晚年的时候送别爱妾樊素写下的爱情词。而这首《花非花》据说要和白居易年轻时候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有关。不过,我先卖个小小的关子,先不讲白居易的初恋故事,而是先来讲讲《花非花》这个词牌名。


 

《花非花》,也是白居易的自度曲,(解释:1.谓在旧有曲调外,自行谱制新曲。2.指在旧词调之外自己新创作的词调。)所以调名就用了这首词的第一句。《花非花》成为词牌,也就是从白居易这首词开始的,而且和早期的很多词调一样,这首词也带着明显的七言诗的形式。“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前面四句都是三言句式,是由七言绝句的前两句折腰而成的,后两句“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仍然是七言的句式,明显带有七言绝句演变而来的痕迹。只不过它的韵脚押的是去声韵而已。那我说这首花非花是白居易为他的初恋创作的。当然这也并不是定论。因为这首词最大的特点就是朦胧,很像朦胧诗的感觉。很难知道它背后的故事到底是什么。所以泛泛的理解为是一段朦胧的恋情词也未尝不可。但是很多学者确实是推测,这首《花非花》属于白居易早期的作品,很可能是写于贞元16年,也就是公元800年以前,这一年白居易进士及第。


白居易在贞元16年进士及第这一年,他是29岁。这应该是白居易前半生当中,最最风光得意的一年了。因为他以第四名的优异成绩高中进士,2岁的白居易是那一年同榜进士当中最年轻的一位。正所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这首很可能写于青年时期的《花非花》,却并没有年轻人那种意气风发的感觉,而是流露出淡淡的,经过刻意压制的离愁别恨之情。而且这种离愁别恨的抒发还特别含蓄,好像生怕被人看穿了似的。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词一开始白居易就给我们放了个烟幕弹,营造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花非花雾非雾”强调的是朦胧感,雾里看花是一种很特别的视觉感受,他本来的意思,其实挺不浪漫。


这个成语出自杜甫的《小寒食舟中作》“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开。”他原意是形容老年人老眼昏花,后来的就比喻看东西看不清楚了。而白居易在这里写的并不是一件客观的物件,而是指的一种抽象的情绪,好像也仿佛是雾里看花一样,他很难用语言去描述清楚,那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所以他只好笼统的说“花非花雾非雾“,像花又不是花,像雾又不是雾,那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好像能够看到白居易无奈的摊开手,耸耸肩,说了一句,我也说不清啊。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从“花非花雾非雾”写到“夜半来天明去。”其实是白居易从朦胧感写到了情绪的稍纵即逝。这种情绪本来已经很模糊,很难把握,可是它很短暂,根本不给你看清楚的时间,马上就烟消云散了。短短的四句词,已经将情绪的朦胧和情绪的短暂,写得入木三分。而接下来的两句,更加突出了这种朦胧和短暂的感觉。“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来如春梦几多时”写欢聚的短暂。“去似朝云无觅处”则是写离别的漫长。在这两句词当中,春梦和朝云,其实暗含了一个特别有名的浪漫典故。战国的时候。楚国大才子,也是屈原的弟子宋玉写过两篇很有名的《高唐赋》《神女赋》。《高唐赋》是写楚怀王,在游览高唐的时候,梦到了巫山神女,并且还发生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神女赋》则是写楚襄王与神女的梦中相会。在《高唐赋》的序言当中,宋玉这样说,当年楚怀王游高唐的时候,大白天的时候因为疲倦睡着了,他梦到一位美丽的女子对他说:"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后来这位巫山神女在与淮王告别的时候又这样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第二天早上,楚怀王醒来一看,巫山的风景果然像梦中巫山神女所说的那样,早上是朝云,傍晚的是行雨。于是淮王就专门立了祠庙号曰朝云。



从此,古典诗词当中一旦出现春梦、朝云,朝云暮雨,阳台雨,阳台梦,云雨巫山等等,这样一些意象,其实都是在写男女的情爱绸缪。像李白的《清平调》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也用过这个典故。“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刘禹锡也用过这个典故“巫山巫峡杨柳多,朝云暮雨远相和。因想阳台无限事,为君回唱竹枝歌。”


因为宋玉的赋写到楚怀王和神女的梦中相会,梦中相叠,就已经昭示出爱情的短暂和不确定性。所以白居易也是用这个典故,来抒发情爱的短暂和无法把握。“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半夜才姗姗而来,清明急匆匆而去,逗留的时间是那么短暂,一旦离别,就好像早上的云,一会儿就消散的无影无踪,再难寻觅了。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真的是一种极其美好,极其浪漫,却又极其无奈的爱情。我说过这首词,极有可能是青年白居易为他的初恋而作,那么不妨就来讲讲他和初恋爱人的故事吧。



在贞元七年,也就是公元791年,白居易20岁的时候,因为他的父亲职位调动的原因,他来到了徐州的符离,并且在这里度过了三年的青春时光。就在这一段时间,他和15岁的邻家女孩湘灵,发生了一段炽热的恋情。白居易有一首《邻女》诗,有可能就是追忆当年初识湘灵之后的美妙感受。“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15岁的娉婷少女,貌似天仙,就好像阳光下的嫦娥,又好比陆地上盛开的莲花。而且湘灵不仅人长得清秀漂亮,歌也唱得好。当她闲时哼唱起当地的民谣小调,是那么的悦耳动听。白居易常常沉醉在湘灵美妙的歌声当中。那是他最留恋的,最无忧无虑的初恋时光。


从贞元七年到贞元14年,也就是791年到798年,这期间除了短暂的离开,白居易前前后后在符离住了大约有六年的时间。度过了20岁到27岁的青春华年。符离时期的白居易,除了闭门苦读,最幸福的时光,很可能都是在湘灵姑娘的温柔陪伴当中度过的。直到白居易27岁的时候,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参加科举考试。而且在贞元16年,也就是公元800年,白居易进士及第。就在这一年,他还写下了情真意切的《寄湘灵》诗: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说白居易自从他告别湘灵之后,奔波在追求功名的道路上,但是对湘灵的思念一直是如影随形,每当独处的时候,思念的泪水就不由得潸然泪下,在严寒的空气当中,瞬间就冻结为冰。而奔波在旅途当中的他,每一次经过地势稍微高一点的地方,就忍不住回头眺望,好像他能够看到远在符离痴痴等着他的湘灵。所以后两句呢,就是白居易想象当中的湘灵,此刻我的爱人又在做什么呢?她肯定也和我一样,日日夜夜独自倚在西楼的栏杆上,任凭思念的愁绪,将她紧紧包围吧。正是因为这样执着的恋情和浓烈相思,白居易并没有因为一举及第而得意忘形,在一系列必要的庆祝活动,而且还要回家向亲人报喜之后,他心心念念最想回去的地方,还是它须臾不曾忘怀的符离,因为在那里有日夜等待他归来的湘灵姑娘。



如果白居易是在20岁居住在符离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了湘灵,那么当他29岁高中进士的时候,十个年头过去了,15岁的湘灵已经是二十好几的大龄女青年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呀,在那样的年代,二十四五岁的姑娘还待字闺中,那已经是彻头彻尾的大龄剩女了呀,乡亲们背后的指指点点啊,交头接耳的议论,甚至是说三道四,恐怕都是难免的。所以我们不难想象,一个未婚姑娘,无论是他本人还是他的家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到底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好在白居易,并不是一个见异思迁的人。虽然湘灵只是一个普通的平民女孩,而白居易的却是官宦世家,而且他还是金贵的新科进士,但他不仅没有想过始乱终弃,反而开始将他们的婚姻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贞元17年,白居易告别符离回到洛阳,正式向他的母亲提出了娶湘灵为妻的请求。然而正像我们隐隐担忧的那样,白居易的母亲陈夫人,门第观念根深蒂固,无论白居易如何再三恳求,陈夫人始终是严词拒绝,而且对白居易而言啊,他面临的障碍比一般人更难跨越,有可靠的证据证明陈夫人患有比较严重的精神病,也就是所谓的心疾·。常常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且陈夫人在情绪剧烈波动的时候,还有过忧愤发狂,有拿刀自残的举动。可以想象,如果陈夫人以自杀来威胁,素来孝顺的白居易是不可能硬碰硬强行去违拗母亲的意愿的。不孝可是非常恶劣的罪名,白居易是万万担当不起这样的罪名的。


在贞元19年,已经在朝廷担任了秘书省校书郎官职的白居易特意请假,再次回到符离,再次和她的湘灵姑娘相聚。而这一次啊,白居易和湘灵的重逢,与以往的任何一次都不同。因为从此以后,他的人生轨迹再难与符离有所交集了。当她的母亲严令他和湘灵断绝往来,甚至可能以死相逼之后,他和湘灵的爱情,终将走向尽头。这次回符离,原本白居易是打着搬家的旗号的,可是因为与湘灵的难分难舍,他在符离一直住到了第二年的春天,但是别离毕竟只是早晚的事,而且相聚的时间越久,别离的苦痛会越加的强烈,在贞元20年,也就是804年的春天,白居易举家搬离符离的埇桥,前往长安定居。



可以想象分离的时刻,真的是让人肝肠寸断。白居易还为此写下了《潜别离》诗“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这不是普通夫妻之间光明正大的别离,白居易和湘灵多年的恋情,从来就没有得到过家庭和世俗的承认。他们的相爱只能是悄悄的。所以他们的别离也只能是潜别离,只能是瞒人耳目的悄悄别离,除了他们彼此,没有任何第三个人能够理解他们此时此刻悲伤绝望的心情。这种无奈而绝望的别离情绪和“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的描写是何等一致呀!只不过《潜别离》的情绪更加强烈,而《花非花》更加含蓄一点而已。分离的这一年白居易已经是33岁了,如果不是因为与湘灵这段长达十多年的爱情长跑,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年少成名,气度不凡,又怎么可能到33岁的大龄,仍然尚未婚取,孑然一身呢?

贞元20年,33岁的白居易,终于告别了挚爱的初恋情人湘灵。从此踏上了一条爱情的不归路。就在这一年冬至,白居易出差经过河北的邯郸,还写下了一首语短情深的

《冬至夜怀湘灵》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和湘灵分别还不到一年,可是白居易已经知道,也许他和湘灵此生都已无缘再见了。当他独自在旅馆当中感受着冬至的凛洌寒意,薄薄的棉被又冷又硬,怎么能够挡得住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寒冷和孤独呢?“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这真是最悲怆的感慨。



冬至是一年当中黑夜最长的一天,可是在这寒冷的漫漫长夜,她和湘灵已然相隔千里,再也不能相拥在一起,彼此温暖对方了。从此之后,他们都是那个可怜的独眠人。就像《花非花》写到的那样,“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十多年的苦恋呀,仿佛不过是一场短暂的春梦,天亮了,梦醒了,却再也追不回来了。


贞元20年,白居易和湘灵一别,从此似乎再也没能相见,直到元和三年,也就是808年,37岁的白居易才在朋友的撮合和家人的逼促下与杨氏成婚,他虽然和杨夫人相敬如宾,但我想,在他的内心深处,他从来都没有忘记过深藏在心里的湘灵,也许正是因为经历过这样一种刻骨铭心的爱情,白居易才能够成为一个深于诗、多于情的诗人,才能写出像长恨歌那样缠绵悱恻的长篇爱情诗吧,才能够在咏叹汉武帝和李夫人的爱情时,情不自禁的唱出“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的心声吧,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也许白居易这首词,实在是写得太美太美,导致后代的很多大诗人都忍不住要引用他的句子,为自己的作品增添光彩,比如说欧阳修就在自己的《御街行》词当中这样写道“夭非华艳轻非雾。来夜半、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何处。”欧阳修简直就是改写前人名句的高手了,他这样化用白居易的句子还不够,欧阳修还在另外一首《玉楼春》词当中,又再次化用了白居易的名句“燕鸿过后春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的铁杆粉丝不仅仅只有苏轼,还要算上苏轼的恩师欧阳修。那下一期,我们就要讲到欧阳修的另外一位词坛偶像,南唐时候的著名词人冯延巳。下一期我们再会。

01.白居易《长相思》
02.欧阳修《生查子》
03.辛弃疾《青玉案》
04.姜夔《鹧鸪天》
05.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
06.欧阳修《朝中措》
07.刘禹锡《竹枝》
08.韦庄《思帝乡》
09.晏殊《破阵子》
10.牛希济《生查子》

11.李璟《摊破浣溪沙》
12.张先《天仙子》
13.李清照《武陵春》
14.辛弃疾《摸鱼儿》
15.李煜《玉楼春》
16.李清照《如梦令》
17.苏轼《江城子》
18.纳兰性德《蝶恋花》
19.吴文英《风入松》
20.贺铸《半死桐鹧鸪天》

21.李煜《浪淘沙令》
22.纳兰性德《浣溪沙》
23.纳兰性德《画堂春》
24.刘禹锡《潇湘神》
25.韦庄《女冠子》: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26.韦庄《女冠子》: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27.蒋春霖《琵琶仙》
28.顾太春《临江仙》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国学经典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