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助你两会“云采访”更出彩!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已拉开帷幕,为有效防控疫情,今年两会的新闻采访工作借鉴去年有关做法,主要通过网络、视频、书面等方式进行采访。
这意味着,今年两会上,“云采访”仍将是记者们开展工作的主要形式。那么,“云采访”要做哪些准备?“云采访”如何获取到更具现场感的信息?如何应对“云采访”现场可能突发的新情况?
小牛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参加过去年两会的部分记者,总结了他们“云采访”的三大招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中新社浙江分社记者赵晔娇在梅地亚新闻中心采访“代表通道”,向格桑德吉代表“云提问”。(视频截图)
0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接受小牛采访的记者们都表示,由于无法现场面对面采访交流,“云采访”对事前的准备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0年5月21日,中新社政文部记者黄钰钦在梅地亚新闻中心采访发布会。(中新社记者杜洋摄)
中新社政文部记者黄钰钦:“云采访”需要提前做好和代表、委员的沟通工作。往年和代表、委员面对面接触交流的机会、场合很多,实在不行还可以去“围堵”。
“云采访”对记者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都是考验,怎么和代表团的新闻联络官取得联系?如何拿到你想采访的代表、委员的联系方式?我觉得这些都是“云采访”带来的挑战。
▲中新社记者范思忆(右一)和同事“云采访”现场
中新社视频记者范思忆:在进行网络采访时,选择一个尽量安静、网络通畅的环境是顺利开展采访的基础。
另外,建议采访者在电脑中提前下载好腾讯会议、钉钉、QQ、微信、Zoom等远程视频会议软件,并提前注册好账号,提前调试好声音画面和角度,方便随时进行线上采访。
与往年在广场上的现场“围追堵截”不同,如何在“云上”快速准确地联系到代表委员进行采访呢?记者可以密切关注大会的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上的通知,及时获取代表委员驻地安排情况,方便展开精准对点联络。
依照2020年情况,每个代表委员驻地都设有至少一个“网络视频采访间”,由若干名驻会记者专门负责运作。
记者确定好被访者驻地后,可通过官方发布的微信程序登记采访申请,也可尝试通过联系该驻地的媒体联络员进行采访邀约,或者直接与代表委员预约在采访间进行线上访问,这方面就需要记者同行们各展神通啦。
中新社政文部记者郭超凯:面对“云采访”,我的体会是“不打无准备之仗”。在现场采访受限的情况下,我借助日常跑口的优势,主动和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航天科技集团等航天战线的代表、委员们取得联系,通过视频、电话、书面等采访形式,及时报道航天的相关动态。
▲中新社记者夏宾
中新社经济部记者夏宾:防疫隔离措施拉远了采访对象与记者之间的物理距离,在此情况下,记者日常跑口的资源人脉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作为经济部记者,平常工作中撰写较多产业经济类稿件,与各类企业公司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联系。在去年全国两会正式开始前,我先梳理此次报道中分配到的、具有企业背景的政协委员,随后一一联系其企业负责媒体对接的人员,最终敲定了多个有分量的采访。如《(两会访谈)周鸿祎:给新基建装上“网络安全大脑”》《(两会访谈)投身“双疫情”下的生猪产能“保卫战” 刘永好拿出四点建议措施》等。
02
前后方配合采访,丰富细节和“现场感”
“云采访”无法观察到代表、委员的现场状态和细节,对刻画新闻人物是一大缺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中新社港台部驻会记者杨程晨和政文部记者郭超凯前后方合作采访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的案例,让人眼前一亮。
▲2020年5月26日,全国政协委员、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所在的科协界别在北京友谊宾馆驻地举行小组会议。(中新社记者杨程晨摄)
去年两会期间,施一公委员只接受媒体记者的书面采访,缺少现场面对面的观察给写作人物稿件带来一定限制。
为了获取更多细节,杨程晨借驻会记者的优势,在会议间隙与施一公闲聊攀谈,意外得知施一公在两会期间保持隔天晨跑的习惯。这一有趣的细节无疑为人物画像提供了绝佳的素材。
在《施一公委员的一天:跑步与“冷板凳” 动静间见初心》一文中,杨程晨和郭超凯以“5月25日这一天,全国政协委员施一公从跑步开始。清晨6点出门,此时北京的朝阳很柔和。不大的场地内,他耗时1小时10分钟跑了15公里,平均每公里配速4分32秒”开头,为读者构建一个丰满的形象,带领读者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学术大牛施一公。
而在正文中,类似的白描手法亦多次出现,以细腻的文字,重现了施一公委员参政议政的一天。
03
现场应变,主动作为
▲中新社记者唐贵江“云采访”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中律协创会会长陈曼琪。
中新社广东分社记者唐贵江:去年两会我负责跑的是港澳台和广东团,此前我仍按照往年的正常规划,准备围绕着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修例风波”后香港的繁荣稳定等方向进行,但到了驻地北京饭店,收到一个最新消息称:这次港澳团有“爆炸性新闻”——全国人大本次可能会推出“香港国安法”相关议题。
由于香港问题的特殊性和敏感性,这一议题一经公开肯定会受到海内外高度关注。因此,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立即简明扼要地向总社报告,并随即调整报道计划。
由于提前布局早,除极个别采访对象外,此次报道计划中锁定的重点人物几乎全部实现了访问并出稿。在专访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和澳门特首贺一诚时,因为我不能离开驻地北京饭店,而两位受访人又不在北京饭店,这种“云采访”报道在总社后方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最终得以顺利完成,并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中新社经济部记者夏宾:往年,部长通道、代表通道、委员通道,记者在现场采访,除了每个有分量的发言人单独出稿外,还可根据现场观察来撰写现场特写或通讯类稿件。
但在特殊时期,所有发布会和代表委员通道都通过线上直播,记者隔屏观看聆听,这就需要找到每个答问内容间的逻辑联系,才能撰写出更有特点、更具角度的综合稿件。
例如,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举行当日,按照工作安排,我需要对这次“委员通道”撰写一篇综合稿件,把整场通道发言的内容囊括其中,但又要避免“A说B说C又说”的刻板报道模式。通过观察委员两人一组的出场和其发言内容,我挖掘了三组内容的内在联系,最终完成《首场“委员通道”汇集六位委员 折射中国三组“力量”》。
在全国两会报道中,给代表委员的发言内容进行合并同类项是一项重要的功课,其中的核心议题从大的角度而言,不外乎民生与国是,从小的角度而言,可以细致到教育、就业、医疗保障、环境治理、企业生产发展等方方面面,学会找出内容逻辑,对特殊时期只能透过屏幕写稿来说大有裨益。
▲2020年5月24日,中新社摄影部记者韩海丹在发布会现场拍摄。
中新社摄影部记者韩海丹:去年两会最大的视觉特点就是口罩,在两会上这么多人佩戴着口罩,要在代表、委员走过人民大会堂东广场的短时间内分辨出他们的身份,并抓取他们良好的状态就十分考验一个摄影记者的应变能力。
我的选择的方法是,两台搭载不同焦段镜头的相机交替使用,拍摄好一张满意的画面后马上用长焦拍摄代表佩戴在胸前的代表证件,以便发稿时核对身份信息。
由于疫情防控的原因,去年所有的发布会、“委员通道”与“部长通道”,记者都是通过网络视频在梅地亚新闻中心远程提问采访。那么对于摄影记者来说就需要有取舍与分工。
以外长记者会为例,我是在梅地亚新闻中心进行拍摄采访。发布会的现场没有设置主席台,而是有三块大荧屏置于大厅正前方,人民大会堂的画面通过网络实时回传到梅地亚的屏幕之上。
▲2020年5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邀请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图为两名境外记者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交流。 (中新社记者韩海丹摄)
记者会开始后,我的视角不仅关注屏幕里外长的动作与神态,将屏幕与现场记者进行一定的关联,也将镜头更多的着重于整个大厅中的采访氛围、中外记者通过网络视频形式提问的神态以及现场用于视频连线的先进设备,并与在大会堂现场采访的同事合作,完整的报道这场特别的记者会。
这次两会报道的经历,让我对摄影记者的工作方式有了新的思考。受疫情影响,“云”端直播、网络视频采访成为“新常态”,而不同于文字、视频的报道形式,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如果无法身在现场,仅隔着屏幕拍摄,确实无法体现其业务的专业水平。
而这个时候,更加需要摄影记者向全视觉记者转变,多元化采集信息,勇于尝试、坚持学习、自我增值。用丰富的照片和刁钻的视觉角度来赢取读者的好感,为更好的传播效果提供保障。
中新社视频记者范思忆:一些热门的受访者,往往会有多家媒体进行联合线上群访。这类情况下,提前与驻地采访间工作人员沟通好提问顺序、提问数量、提问内容等细节就尤为重要,可以确保自己的提问得到答复。
关于视频采访素材的获取,可以选择多种渠道。可通过电脑录屏软件直接录制、截屏获取,也可向采访间工作人员提前提出需求,请其在现场录制、拍摄并提供高清版的视频、图片等素材。
此外,按往年经验,记者也可密切关注会议官网的“网络视频采访”专区,相关的驻地采访素材和信息会共享在网络上,供中外记者转载、采用。
看完以上三大招式,你学会了吗?
更多两会采编知识,
记得关注“庖丁解news”
近期推出的系列文章哦!
采访:戴梦岚
编辑:苏碧滢
推荐阅读:
看后泪目!一位新闻老兵“逆行”武汉的内部视频和随笔手记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