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虽闭幕,这些话题却值得持续关注……
3月11日,全国两会在北京圆满落幕。回首此次大会,许多发言掷地有声,许多回应振奋人心,许多信号值得解读,许多话题值得持续关注……
01 “十四五”全面开启 蓝图描绘出怎样的中国?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3月11日举行闭幕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获表决通过。
至此,中国未来5年至15年发展定下总路线图。这是中国开启新征程的蓝图,更是国人共同的行动纲领。
这是一份有“现代感”的蓝图,指向一个更注重高质量发展的中国。
这是一份有“幸福感”的蓝图,指向一个更注重民生福祉的中国。
这是一份有“未来感”的蓝图,指向一个更注重科技创新的中国。
02 中国为何将今年GDP增速目标设为6%以上?
3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记者会时表示,中国今年提出6%以上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不低了。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6%以上”!去年一度“淡出”的经济增速目标今年重现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并不出人意料,实属审时度势之举。
重设经济增速目标不仅有条件,也有必要。
按官方计划,2035年中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如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所言,如果从15年间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的角度看,中国需要实现年均GDP增长4.73%。这是含有定量指标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现在开始做起。
至于将具体目标设为6%以上,同样是从实际出发的结果。
不少经济学家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超过8%。考虑到经济运行恢复实际,6%以上这个目标并不算高,地方不至于绷得太紧、无暇转型,有助于为改革创新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推动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03 重提增速目标后 今年中国经济工作谁站“C位”?
中国将今年GDP增速目标设为6%以上。观察认为,此举体现了底线思维的考量,也折射出当下中国设定增长目标旨在引导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各领域发展提供有效支撑,而非一味求快。
明确了“要增长但不唯增长”的原则后,便不难看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无论在目标设定,还是工作部署方面,都围绕一个中心——提高发展质量。
04 政府工作报告点名“新市民”意味着什么?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点名“新市民”,并提出“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和新市民住房问题”,坚持“房住不炒”也被列入其中。
安居,更要乐业。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陆铭指出,摆在部分“新市民”面前的另一难题是他们的子女不能在当地平等地接受公共教育。
对此,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更好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规划纲要草案亦明确,“加快城镇学校扩容增位,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05 稳就业,中国要如何“广开门路”?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一词再成焦点,于报告中出现逾30次。其中提出,今年要“广开就业门路,为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创造更多公平就业机会”。
资料图:搬迁户在贵州紫云扶贫车间加工刺绣订单。瞿宏伦 摄
稳就业,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聚力支持,是中国稳就业政策的重要支撑。
稳就业,要稳市场主体。“新增市场主体恢复快速增长,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稳就业,要拓就业渠道。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支持各类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建设;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稳就业,要加大职业培训。尤其对偏远、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来说,专业人才培养不足或是就业困难的“致命点”。
06 共同富裕路线图出炉:提低、扩中、限高有哪些大招?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专章谈到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要求“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观察共同富裕“路线图”,“提低”“扩中”“限高”有一些大招、硬招。
在“限高”方面,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和监管。
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遏制以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获取收入。
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方面,规划纲要草案进行了重点部署——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计划,以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等为重点,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一系列措施——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指导线形成机制。
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同工同酬。
07 解决异地报销医疗费难题,如何不再让老人烦心?
3月11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日在回答中新社记者提问时说,今年要扩大门诊费用跨省直接报销的范围,明年年底前每个县都要确定一个定点医疗机构,能够直接报销包括门诊费在内的医疗费用,不能再让这些老人为此烦心。
3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图为中新社记者在位于梅地亚中心的分会场提问。中新社记者 温孟馨 摄
08 涉港立法将如何打出一套法律“组合拳”?
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指出,本次大会将作出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之后常委会将根据这一决定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打出一套法律的“组合拳”。
09 应对疫情,中国将为海外同胞送去哪些“踏实”?
3月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何时能接种新冠疫苗?如何安全保障国际旅行便利?领事服务何以“化繁就简”?……海外同胞有期待,国家有回应。
7日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回答中新社记者提问时,介绍了外交部帮助海外中国公民抗击疫情的新措施,为海外同胞送上好消息——
一是将推出“春苗行动”,积极协助和争取为海外同胞接种国产或外国疫苗。
二是将推出国际旅行健康证明。
三是将全面实现海外领事“云服务”。
10 中国交通基建如何跑出下一程“加速度”?
全国人大代表,国铁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陆东福介绍,“十四五”在建、已批项目规模已达3.19万亿元人民币;到202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7万公里左右,铁路基本覆盖城区人口20万以上城市,高铁覆盖98%城区人口50万以上城市。
11 火箭“总动员”:2021年中国航天发射有何看点?
步入2021年,中国航天延续“超级模式”。记者采访航天领域政协委员,梳理今年中国航天发射的三大看点。
看点一:发射次数有望首破40次。
看点二:多型火箭共建空间站。今年40余次发射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由多型长征系列火箭联手共同开启的空间站建设任务,这在中国航天历史上还是首次出现多型长征火箭执行同一任务的情况。
看点三:新老火箭联袂“出战”。
3月12日1时51分,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完成长征七号改遥二火箭发射试验九号卫星。屠海超 摄
12 月球能否种菜?
3月9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新闻中心网络视频采访间接受采访。中新社记者 王潮 摄
“月球是否能种菜”这一问题日前多次登上社交平台热搜。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对此回应称,在月球现有自然环境下种菜、种粮食并不现实,但不排除未来在月球科研站进行人工培植。
13 点名“小胖墩”“小眼镜” 规划纲要里有怎样的“少年中国”?
“有效控制儿童肥胖和近视”,被写入中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相较于上一份五年规划,这次直接点名“小胖墩”“小眼镜”,足见问题的紧迫。
2020年9月24日,河南省栾川县狮子庙镇中心小学,学生们在新的塑胶运动场上上体育课。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
14 今后一年将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
3月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8日在北京说,今后一年将继续实施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工作计划,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
15 推动中国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释放生育政策潜力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其中提出,要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释放生育政策潜力。
16 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下降10% 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资料图:北京迎来蓝天白云晴朗天气。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加强城市大气质量达标管理,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10%,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17 中国多地将“竞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中国已有20多个城市准备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消费升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明确提出要“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后,各地热情更为高涨。
编辑:戴梦岚
推荐阅读:
如何跑出两会高分稿?这里有一份高手的“独家秘笈”……
三招助你两会“云采访”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