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方如何写就好稿?这份大数据分析道出“中奖”秘笈
小牛所在的中新社,文字通稿总编辑奖每周评定一次,在全社一周播发的几百篇稿件中,“好中选优”筛选出七、八篇获奖作品,“中奖率”并不算高。尽管总编辑奖不能代表一切,但整体而言,它在某种程度上是稿件写作方向的“指挥棒”。
由于各领域诸多“大事件”多发生在北京,总社各部门跑口记者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基本覆盖了绝大多数重大新闻的报道,因此地方分社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进行耕耘,采写的稿件能够获评全社总编辑奖,实际上“难度系数”极高。
最近小牛就运用“大数据”工具,对2019年至2020年境内分社获得总编辑奖的相关数据情况及稿件的题材内容等进行了“全方位无死角”的分析。
话不多说,来,“上数据”!
2019年和2020年中新社文字通稿总编辑奖分别为396条和455条,境内分社获奖数量分别为70条和111条,占全社比例为18%和23%。这里可以看出,2020年由于大事频仍,特别是新冠疫情暴发,所以好稿评选总量明显比往年多。
下面,小牛主要从体裁、题材、策划等方面来“解”一下这些“news”,一起来看!
好消息是稀缺“硬通货”
好新闻奖、好消息奖、现场新闻奖、独家新闻奖这四个类别中,好消息奖在这两年分别有34条和29条,多个周空缺。可以看出短、快、活、新的消息稿件依然是通讯社的稀缺“硬通货”。
不盼突发,但“来了就盯死”
2019年,突发事件获奖报道21条,占30%。2020年,获奖疫情报道29条,水火等灾害性事故18条,共计占42%。
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如果仅仅是罗列数据,则并无太大亮点,想要写就一篇突发事件好稿,须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写作特点。
从以下获奖稿件可窥一斑:
向上滑动阅览
《现场目击:台风扫过“中国蔬菜之乡”》
(山东是全国蔬菜基地)
《四川杉木树煤矿透水事故救援:13名矿工被困80余小时的“绝地生还”》
(四川多矿)
《上海发生交通事故致台湾游客1死8伤》
(突出台湾游客情况)
《直击湖南浏阳一烟花厂爆炸现场:民房玻璃震碎厂房被炸平》
(浏阳是世界烟花生产基地)
《浙江永嘉村民忆堰塞湖决口:5分钟,水就到了三楼!》
(浙江是水乡)
《(第一现场)泉州楼塌获救男孩:“妈妈在我脚下,还活着”》
(疫情隔离突发事故)
当然,地方特色只是一方面。这些稿件要么发稿迅速,要么写作有特色,现场感比较强。总而言之,能获奖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
“无中生有”,呈现“策划的力量”
2019年和2020年获奖的策划报道分别有约17条和39条(疫情报道除外),分别占24%和38%。
如何“无中生有”?只有关注了、思考了,才能写出别出心裁的报道,平常之中见不平常。尤其是中国焦点面对面、科创上海等重大策划报道,显示出新闻的含金量。
以下稿件也体现了“策划的力量”——
向上滑动阅览
《从“东方第一口岸”到三沙永兴岛 中国各地同升国旗共唱“生日歌”》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载:老播音员见证历史转身 两岸融合渐成趋势》
《(新中国70年) “孤儿”逆袭背后——中国金丝猴野外保护与研究的“神农架样本”》
《(第二届进博会) “预见”进博会:从最大展台看中美经贸合作》
《海南自贸区(港)建设进行时:“引资”与“引智”的新“合奏”》
《西藏小学之变:不只是粉笔到数字化的跨越》
《新经济新面孔:饿了么CEO王磊:消费者“身边经济”是全新赛道》
《(中国减贫故事)新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现在过上了电影里的日子”》
《华容稻飘香“华容道”》
热点人物,热点事件,热点舆情……
“啥热追啥”!
2019年此类稿件约21条,占30%。2020年10条,占10%。关键词多为海内外读者耳熟能详之人、事、物。
来看看这些“追热”稿件——
向上滑动阅览
《聚焦博鳌:AI“只是一个孩子”吗?》
《中国老字号玩“跨界” 大白兔、冷酸灵等国货重焕生机》
《良渚古城发现者:申遗成功 考古“未完待续”》
《刘慈欣:黑洞照片引关注 反映人类对宇宙的好奇》
《中国革命老区延安告别绝对贫困》
《“国酒茅台”商标正式停用 经销商忙改店名 》
《港珠澳大桥成为跨境学童求学新通道 》
《江苏北部多地遭遇气象干旱 洪泽湖水域面积“缩水”一半》
《探访新疆“被失踪”姐弟:我们生活得好好的》
《“童话世界”九寨沟景区试开园迎来首批游客》
《潮剧名家姚璇秋:总书记点赞是对潮剧界的鼓舞》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少林寺剃度出家 师从释永信》
《蒙古国捐赠的3万只羊去哪儿了?》
《新任山东省长谈对待舆情的五个态度》
《挚友郭凤莲追忆申纪兰:她是一个纯粹的女性精英》
《曹德旺谈<美国工厂>获奥斯卡:“没少批评我,但我还是感谢” 》
寻找日常新闻中“最亮的星”
2019年和2020年日常动态新闻报道获总编辑奖的各约8条,分别占11%和8%。下面这些标签“中奖率”较高——
第一、首、最……
向上滑动阅览
《中国最长寿者迎来133岁生日收获特殊礼物》
《西藏迎来首个新年》
《王孟筠成首位纳入广西事业编制的台籍人士》
《中国首个5G火车站在上海启动建设》
《安徽遭遇近40年来最严重的伏秋旱》
《(第一现场)港人入境深圳人数激增通关最长需6小时》
《西部陆海新通道从“通”到“畅”实现到东南亚主要港口全覆盖》
《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登顶将揭晓“世界高度”新答案》
新、奇、特
向上滑动阅览
《中国北疆落单天鹅乘火车南迁越冬》
《广州花街搬进机场航站楼旅客喜逛“迷你花市”》
《江南遭遇大雪突袭“一夜白头”》
《美国超市巨头开市客(Costco)上海火爆开业或搅动中国零售市场》
《“外交官”变“辣椒官”:意大利人张卢卡把中国辣椒卖往全球》
涉台
向上滑动阅览
《福建团开放日:厦门“庄稼汉”笑邀高雄“卖菜郎”来话“农事”》
《78岁台胞奶奶大陆寻亲浙江警方大数据分析8天实现夙愿》
《“两岸夫妻”在琼创办宝岛夜市集新潮且有“烟火气”》
“站在珠峰”觅选题
地方分社在“守土有责”的同时,也可以在不断提升全局眼光上下功夫,“跳出”地方视角,由地方选题入手,观察全国范围内的情况,“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2019年总编辑奖中,相关稿件有8条,占11%。2020年有6条,占6%。比如——
向上滑动阅览
《三大展会折射中国经济升级新思路 共担中国连接世界重责》
《千亿级“萌宠经济”背后 中国宠物殡葬兴起》
《为“独乐”买单:中国“孤独经济”火热》
《长三角“假日经济”效应凸显 消费“追鲜”成新潮》
《中国多地“新年第一会”聚焦营商环境 显“风向标”》
做社会新闻“掘金人”
天气气候、社会风情等社会新闻,因极易与大众读者产生共情,如果写得出彩,也更容易受到读者欢迎。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事件中“挖掘”出“真金”,也很考验记者的功力。
除抗疫报道和其他主题报道外,2019年境内分社约60条社会新闻获总编辑奖,占比85%;而2020年是45篇,占比41%。比如——
《新疆传统美食“薄皮馕”为民众收入增“厚度”》
《西藏拉萨八廓街时隔3个月重新对外开放》
抓住“大场面”,让好稿“亮相”
近年来,各领域的主题报道、重大活动报道等逐渐增多,可以抓住这些机会让好稿“亮相”。
2019年,新春见闻、新中国70年等主题报道以及进博会、博鳌年会、海南自贸区(港)一年等重大活动报道,获总编辑奖的稿件8条,占11%;2020年,新春见闻、中国减贫故事等主题报道以及全国两会、特区40年、东博会、聚焦海南自贸港等重大活动,获奖稿件17条,占15%。比如——
《(中国焦点面对面)浦东如何“引领”下一个30年?》
《(科创上海)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要为新一代科创人才“仰望星空”创造环境》
“深耕”成就特色
境内分社在当地经过长期的积累深耕与追踪采访,总能形成一些特色领域的报道,比如,广西分社在摩托返乡大军、涉台方面,江苏分社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气象、旅游方面,浙江分社在每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方面,海南分社在自由贸易港方面等。
其实,有特色报道领域只是基础,想要成就好稿,关键是如何提炼现象背后的本质,并且写出新意。具体来看——
广西春节返乡交通工具变迁报道:
广西分社记者蒋雪林长达10多年持续报道返乡摩托大军,以小见大,透视中国社会、经济的变迁。如:
向上滑动阅览
《(新春见闻)返乡摩托大军十二年变迁:“铁骑”变香车 双程变单程》(2020年)
《“铁骑”返乡11年变迁:无奈变乐享 “集团”变“散兵”》(2019年)
《(新春见闻)香车“铁骑”自行车 “珠三角”农民工“花式”返乡》(2018年)
《摩托车返乡大军:期待早日分享高铁红利》(2015年)
《(新春见闻)“临客”返乡路 让人欢喜让人愁》(2012年)
江苏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报道:
向上滑动阅览
《从“九十后”到“九零后” 和平之声“星火”相传历久弥坚》(2020年)
《南京82载“时光机”:黑白苦难中冲洗和平底片》(2019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宣示中国人牢记历史》(2018年)
其他特色领域报道:
向上滑动阅览
钱江潮:
《气卷万山“一线潮” 中外游客争睹钱江潮奇观》(2019年)
《黄金周三节相逢“钱江第一潮”游客创史上新高》(2012年)
海南自贸港:
《聚焦海南自贸港:中国特色自贸港缘何落地最南端的海南岛?》(2020年)
《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一周年:勇于突破走向更加开放的未来》(2019年)
《(潮起海之南)中国改革开放的“海南实践”新时代谱写新篇章》(2018年)
培养名记者,积累“无形的财富”
梳理近两年的总编辑奖获奖名单,我们发现一批境内分社记者获奖的频率比较高,他们正成为境内分社的中坚力量。
优秀的记者是媒体的宝贵财富。从报道题材来看,这些“中奖率”较高的记者关注的领域广,思路活,擅长从地方透视区域甚至全国。
持续发掘涉侨报道、社会观察等“蓝海”
从获奖稿件分析可见,境内分社抓住各地新闻关键词进行报道,既可做出鲜明的地方特色新闻,又可以通过策划进行深度挖掘,增加中新社报道的辩识度和厚重度。
但同时我们遗憾地发现,近两年,境内分社的涉侨报道没有一篇稿件入选总编辑奖。此现象值得相关侨乡分社深思。
此外,日常动态、社会新闻等报道,2020年的获奖比例比2019年有所下降,主题策划类报道获奖比例上升。但是,社会动态观察类稿件既考验记者的观察力是否敏锐,又具有明显的中新社辩识度。做好此类报道,仍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其实,媒体工作者的双眼,最大价值就在于“捕捉发现”一切新闻。同时,在媒体融合和竞争激烈的当下,记者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思想的广度和深度。
从发现鲜活消息、紧盯突发事件、关注社会热点、抓住重大报道等方面“发力”,有助于扩充广度;而加强选题策划、深化主题思想、挖掘报道“蓝海”、深耕重点领域等则助力拓展深度。广度+深度,给我们的稿件“增值”!
怎么样,通过这份“大数据”,是不是觉得想在地方写出好稿也并非那么“遥不可及”了呢?希望大家和小牛一起,在写就好稿的山峰上不断攀登!
作者:王辛莉
编辑:谈笑
实习编辑:彭辉
推荐阅读:
博鳌论坛又双叕来了,看这位女记者教你如何抢鲜与抢先在内蒙古做新闻,除了“羊煤土气”,还能这样抓住大热点!
这位驻外记者,业余办了个自媒体,还成了当地头部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