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冬奥报道十大常见问题一网打尽!内附解法!

庖丁解news 2022-03-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青年记者 Author 陈岐岳 等


导  读
  本文从宣传报道角度出发,以赛事组织、报道主体、报道内容为分析框架,主要针对组织者、记者、解说员、报道内容四个方面,分析我国媒体在历届冬奥会报道时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为北京冬奥会的宣传报道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历届冬奥会宣传报道的常见问题

(一)突发事件导致宣传报道被动。比如,2014年索契冬奥会开幕式人们期待的五环迟迟没有展现完整,四环的景象令人印象深刻。2015年东京奥组委会徽公布不久,比利时的设计师投诉侵犯了其著作权。在距离会徽公布还不到40天的时候,东京奥组委宣布重启会徽征集工作。2018年平昌冬奥会开幕式结束后,组委会车辆调配不及时,疏导交通工作不到位,导致班车上车点出现拥堵,大量媒体记者滞留。(二)采访提出无效问题。比如,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比赛,王濛一骑绝尘获得冠军。在赛后的采访中,记者说:“王濛,把你的金牌展示一下好吗?”不料王濛回复,“今天不发奖牌。”这样的采访让现场很尴尬,因为颁奖典礼要在第二天才举行。有记者在采访中先问李琰是否会继续执教,李琰说暂时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记者接着又问如果继续执教有什么目标,李琰一点也没客气地说:“我还没考虑这个问题,你就问我目标?”(三)情商低缺少人文关怀。比如,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韩晓鹏作为上一届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的冠军,在资格赛中因失误无缘决赛。他本来就有伤在身,出现失利的情况,在遗憾的同时也需要鼓励。但记者却在现场问韩晓鹏以后有什么打算?这一问,把韩晓鹏的眼泪给问出来了。也许记者想通过煽情营造所谓的悲情气氛,但是却显然没有考虑到被访者的感受,网上对该记者批评和质疑的声音很多,网民告诫记者不要在别人的伤口上撒盐。 (四)出现基本信息错误等硬伤。2021年短道速滑世界杯匈牙利站男女混合接力决赛,出场字幕给出的队员之一是张雨婷,可是解说员在比赛进行中一直点评曲春雨滑行得怎么样,而当时曲春雨根本就不在场上。这充分说明解说员对运动员的不了解,其实从头盔号和运动员身形特点都可以做出判断。某演员兼主持人参加北京冬奥会1000天倒计时活动,将2022年说成了2002年,一下子让冬奥会提前了20年。有些主持人和解说员在直播中会出现“升国歌”的错误表述。2021年自由式滑雪大跳台世界杯美国斯廷博特站比赛中,18岁的中国选手谷爱凌首秀获得冠军,新闻直播主播却接连出现卡壳,文稿中有一句“比赛中,谷爱凌成功完成两周空翻转体1440度的动作,创造了历史,成为女子选手当中的唯一一人”。而主播却念成了“两周空翻转……以及……额,两周空翻转体144……144度的这样一个成绩,1440度的动作”,让观众啼笑皆非。(五)对判罚的英文代码术语不了解。比如,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500米预赛,韩天宇受到干扰摔出比赛赛道。裁判给出字母“A(递补晋级)”的判罚之后,两名解说员保持静默,没有解释此判罚的具体含义。另一组中武大靖同样受到干扰第四个冲过终点线,随后以色列选手被判犯规。解说员讲解的是:武大靖有“优先豁免权”,有优先进入下一轮的希望,而解说嘉宾并没有及时纠正这个错误表达。2021年短道速滑世界杯匈牙利站男子1000米半决赛安凯本是晋级A组决赛的排名,但成绩公告时被判罚为DNF(未完成),解说员不明白也很诧异,但又未能做出解读。其实是在冲过终点线的时候,安凯为了争取更好的名次改变线路,被匈牙利选手合理阻挡,在失去位置的情况下靠内滑行,最终没有通过终点线。(六)专业技能和底蕴不够。从播音主持的专业角度来看,有些主持人存在普通话标准程度不够,口腔开度不够的问题。比如,某媒体主持人在平昌冬奥会中国首金颁奖仪式上做现场报道。连线期间,主持人在现场做了一段中规中矩的出镜报道,对国际歌手的驻场带动现场氛围做了评价。但是,他整体的表达中,“an”音口腔偏扁,开口度不够。也可能是天气太冷所致,后来记者自己解释说现场零下12°C,加之风很大,体感温度低,影响了播报的效果。新闻报道中说我国冬奥运动员和当地人民共度春节,记者冒了句:这真是应了中国那句老话,独乐(yuè)乐(lè)不如众乐(yuè)乐(lè)。不少演员却读错了,他们将其读为:独乐乐(lè lè)不如众乐乐(lè lè)。(七)预测报道过于乐观。预测性报道是依据已发生的事实,对新闻事件、某一重要问题或重要领域的未来发展前景所进行的分析报道。在体育领域,预测报道是指根据当前的比赛进展的情况,以及即将对决双方的实力对未来比赛结果所做出的预测分析。[1]但是体育竞技赛场瞬息万变,随时会有黑马“杀出”,平昌冬奥会有媒体曾在赛前预测中国队会拿6块金牌,但实际上差距很大,媒体的预测报道过于乐观。(八)国内外报道失衡。通过分析我国媒体对历届冬奥会的报道发现,国内媒体对我国擅长的运动项目或者是有我国运动员参与的运动项目报道较多,而对大多数没有我国运动员参加的项目报道较少,这就造成了国内外报道的失衡。央视体育频道经过多年积累和锻炼已经进步很多,门户网站还需加强对国外运动员和冷门项目的关注。(九)赛场内外报道失衡。我国媒体的报道和转播更多集中在赛场上的运动员及其表现,而对赛场外运动员的生活、训练等内容的报道较少,赛场内外报道也处于失衡的状态。从一定程度上说,赛场内外的报道平衡,更能够使受众全面地了解一名运动员本身,甚至使受众对某一个运动项目产生更深的理解。(十)报道时效性滞后。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讲究报道及时,在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中,其中一个要素就是时新性。[2]新闻工作者只有及时甚至是实时报道新闻,新闻才有价值,才有意义。某媒体在平昌冬奥会曾有一篇报道介绍这次冬奥会冰壶新添了混双项目,认为中国选手巴德鑫和王芮的组合拿金牌的几率非常大。但实际上报道发表时,冰壶混双的比赛已经进入决赛,中国队选手已惜败挪威队未能进入四强。

冬奥会宣传报道的对策与建议

(一)组织者。要做好统筹协调为媒体记者服务到位。媒体是冬奥会宣传的窗口,媒体运行是每届冬奥会必备的一个部门。尤其是在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奥运会不得已只能空场或少量受众在场举办,全世界受众想要了解奥运会的情况,就必须通过各类媒体平台。所以,要做好采编设备和交通运输的服务。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正值天气寒冷的冬季,对导演、演员、嘉宾、运动员、志愿者、受众等都是一个考验,天气在无形中增加了开幕式组织运行、技术及综合保障工作的难度,有许多潜在的风险点需要识别、评估和防范。(二)记者。不论是采访记者还是摄影摄像记者,想要参与本届北京冬奥会的报道工作,都要适当了解冰雪运动。备受国人关注的短道速滑、大道速滑、花样滑冰和冰壶等项目,如果摄影师摄像师有滑冰技能,那么就能更好地胜任这项工作。张家口赛区主要承担北京2022冬奥会的越野滑雪、冬季两项等一系列雪上项目,赛场面积大、范围广,参与转播和新闻报道的记者如果学会了滑雪,就能深度参与到比赛的转播和报道中。

1.要扎实做好采访功课。准备工作是新闻工作者的必修之课,更是新闻信息内核的外化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3]记者在对某个比赛项目采访前,要了解好该项目的规则、比赛赛程、参赛运动员的相关信息,尤其关注历届比赛成绩突出的运动员,将这些信息熟记于心。通过做功课掌握好被采访者的相关背景和信息,才能在关键时刻问出有价值的问题。2.要提升采访技巧。如果说日常的新闻采访活动需要记者察言观色,巧妙地表达自己的问题以获得被采访者的真实回答,那么在体育赛事报道上,面对比赛落选的运动员,更需要记者的高情商表达。3.要有直播素养直播,是记者工作中的大考,在没有彩排的前提下也是有规可循的。一方面,连线记者要注意连线时网络延迟所带来的两边画面的不同步,在听不到主持人的声音时,保持微笑倾听姿态,等待信号传递过来;另一方面,前方记者做完直播连线后,不要立即离开镜头,要直视镜头至少30秒以上,面部表情呈微笑状,手持话筒略微点头,保持正常倾听连线状态,待导播或摄像师提示后再撤离镜头。4.要发稿及时。新闻报道尤其是体育新闻的报道,更加讲求时效性。现场的比赛结果一经公布,全球的受众都会得到这场比赛的最新消息。如果记者所写的报道内容滞后,那么即使内容再好、再吸引人,价值都会大打折扣。如今摄录设备、智能传输技术发展迅速,再加上5G信号的加持,记者要利用好手中的这些硬件装备,练好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及时甚至实时地向受众传递出绝佳的冬奥报道。

(三)解说员。1.信息掌握要全面准确。解说员作为专门对体育赛事进行介绍、讲解、分析和评论的人员,他的作用就是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比赛。运动员作为竞赛的主体,解说员对运动员信息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不仅要掌握好运动员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国籍、相貌等,还要重点记好这些运动员的参赛纪录以及历史成绩,甚至是肢体语言和体貌特征。运动员背后的教练员和团队也值得关注。2.对竞赛规则要了如指掌。赛场中除了运动员,我们还要关注另一类人,那就是裁判员。谈到裁判员,就要联系比赛中的规则及相关术语。解说员需要看懂和记住这些规则和术语,全面而准确地掌握它。只有这样,才能在裁判员对运动员做出判罚的时候,看懂相关的指令,进而给受众做出正确的解释,发挥好自己的解说职能。3.专业术语要熟记于心。如果解说员提前掌握了相关的专业术语,便不会出现基本的错误。冬奥项目比赛中常见的相关专业术语有:ADV(判进下一轮)、PEN(犯规)、Q(晋级)、q(最好成绩晋级)、DNF(未完成比赛)、DNS(未出发)。在比赛中,A/Q/PEN都是比较常见的标识。有的时候解说员自己并未完全掌握,解说嘉宾一般都是专业运动员或研究者,通过补充和解答也可以做好配合。4.慎用色彩鲜明的词汇。奥林匹克的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解说作为伴随赛事转播的实时口语活动,说出口的话无法收回,纠正也会留下痕迹,所以解说员在进行赛事解说时,要注意一些词的使用。例如,解说员要慎用“复仇”“雪耻”“黑种人”等说法。在短道速滑的赛场上,中韩的竞争历来都十分激烈,一些媒体习惯跟风报道,将中国和韩国在短道速滑的赛场描绘成战场,这样的做法欠妥。(四)报道内容。1.不要对结果做经验判断。在比赛还没有结束,官方结果公布之前,记者要做到两点。一是不能简单地罗列数据,要报道实质性的内容,传播有价值的信息;二是不能随便下结论,最好以可信的数据和细节证实,让受众自己做结论。更不要做经验判断,提前发布预测的结果,万一有所变化就难以收场。2.要做好人文关怀的传递。冬残奥会尤其要对残疾朋友给予关心和照顾,用平等的视角去交流。当前体育宣传报道不仅仅要关注比赛成绩,还要挖掘竞赛背后的故事和情感世界,让报道基调充满温情和暖色。越来越多的作品对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亲情、爱情及互助、理解、支持的报道都成为“人文奥运”的有力诠释,体现出“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文情怀,报道者要多用人文关怀的眼光记录奥运赛场和背后的精彩瞬间。3.要做好国内国外报道的平衡。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对我国媒体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展示。我国媒体不能只把焦点放在我国运动员身上,要从运动项目出发,把格局放大,以全球视野来报道此次冬奥会。媒体要统筹规划好报道内容,做好报道策划,平衡国内外报道,国外运动员在每一个项目上的精彩表现丰富报道内容的同时,也会使受众增长知识和感悟。4.要做好赛场内外的平衡。加大对赛场外的报道,可能会比赛事转播吸引更多的受众。幕后故事可以展示一名运动员从训练到生活,从思想到行动,从往届奥运会到本届奥运会,多层次、多角度的变化与成长。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让受众明白,他们为什么能够成功,以及如何获得的成功。开闭幕式、志愿者、疫情防控、安保、交通、餐饮、奥运村等都是可以挖掘报道的好素材。

参考文献

[1]陈岐岳.冬季奥运项目报道手册[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9:1.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4.

[3]王国超.做好采访前的功课[J].新闻窗,2010(06):127.


(本文作者陈岐岳: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国松:首都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焦晨曦:北京大学体育部讲师)

来源:“青年记者”公众号文章刊于《青年记者》2022年第1期编辑:董子畅

推荐阅读:

这届特殊冬奥怎么报?央媒实战“锦囊”请收好!

中新社驻哈记者:“全境断网”时,我如何记录新闻?

男记者“月子中心”特别战“疫”!“分娩”秘笈全get!

中新社这篇900字通讯为何能入选语文教材?

码住不亏!冬奥赛前报道实战秘籍大派送!

精彩不止在赛场!一键解密“大奥运”报道真经

多位媒体人相继离世,有多少悲伤逆流成河……

大咖点评!中新社这组稿件为何能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