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记者直击东航空难救援:这一夜,莫埌村无眠
3月21日下午,东航一架客机在广西梧州市藤县上空失联并坠毁,消息瞬间传遍互联网。中新社广西分社工作群里,同事们纷纷请战到一线报道。
我当时在柳州,看到信息后马上通知也在柳州的视频记者王以照,带上器材出发。当时已经是下午四点半,开车赶到事发地需要三个小时。
▲3月22日,航拍的东航客机坠毁现场画面。中新社记者 陈冠言 摄
抵达现场是报道的关键
经历过龙江镉污染、列车脱轨、柳城包裹连环爆炸等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我,深知突发事件发生后,抵达现场是报道的关键所在。
我们几路记者在赶往现场路上的同时,一边行进、一边联络相关部门、一边沿途拍摄。
我们在高速公路上,拍下沿途多辆消防救援车赶赴失事现场的视频,并联络获悉武警、消防、应急、医疗卫生等机构组织前往救援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在群里汇集、后方编辑,快速形成各平台稿件发出。
▲3月21日晚,莫埌村外1公里的路段,挤满了救援车辆。
当我们的车行进到距离事发地一半的时候,我的手机就开始繁忙起来,有兄弟媒体的联络邀访,也有总社各平台的连线。
晚上七点半,接近目的地时,我们在车上进行了一场直播,主要介绍获取的最新消息,以及我们正在奔赴现场的情况。
重要设备一定随身携带
能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快速应对,也源于自己多年来的习惯:直播设备一定要随身携带,两部手机和稳定器一定要随时保持电量充足,必须备有三个电信运营商的卡。
抵达现场的路上,我们几路记者已经完成一场直播,多条文字、视频稿件。
因为事故发生地在村里的一处山坳,而且当地已经实行交通管制,当我们到达藤县律村时,只能下车步行,而律村距离事发地莫埌村还有11公里。
路上,我们遇到了开摩托车的莫埌村村民,原来,事故发生后,莫埌村村民自发组织了60多人的摩托车队,专门帮助前往事发地的救援人员和运送物资。
而搭我进村的村民,恰好是飞机失事的目击者。我在摩托车上完成了对目击者的采访以及视频拍摄。漆黑的山路崎岖而狭窄,而且岔路众多,如果不是村民带路,我们很难找到目的地。
摩托车行驶了半小时,接近目的地时前方已经停满了救援车辆,我们只能再次步行。我正想致谢并给一些费用,村民说了声“你们走进去,我还要去接人”,就转身消失在夜幕中。
晚上九点,当时应该是莫埌村飞机失事后最繁忙的时候,各地的各种救援力量和队伍接踵而来,村外一公里多的路段已经水泄不通,灯火通明。
这个时候,事故核心区已被管控不能进入,我们只能在外围进行采访,并采访多路救援人员。当拍摄完刚正在休整席地而眠的消防官兵时,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一点半。
▲3月22日凌晨,中新社在事故现场前方的记者在莫埌村小学彻夜工作。蒙鸣明 摄
这一夜,莫埌村无眠
3月21日是国际睡眠日,但在莫埌村,这个飞机失事地点,注定无眠。
▲3月21日晚,事故现场的莫埌村小学临时搭建的救援指挥中心灯火通明。王以照 摄
此时在莫埌村小学临时搭建的指挥中心里,很多媒体记者依然在写稿,我们在现场的四位记者,也早已打开笔记本电脑。这一晚,我们连夜发出多篇现场直击。
▲3月22日凌晨三点,中新社记者王以照写完稿后在地板上睡觉,头枕一瓶矿泉水。蒙鸣明 摄
22日天刚亮,水泥地板的冰凉和室外消防队员的集结声把我们叫醒。我事后才知道,我们四个记者一晚上各有各的睡法:我蜷在一张长凳上,陈冠言趴在桌子上只睡了一小时,林浩则在地板上铺一张报纸,而王以照则直接睡在地板上、头上枕着一瓶矿泉水。
灾难事故现场一线的采访,累是肯定的,但这样的累,非常值得。祈愿有奇迹!
作者:蒙鸣明
编辑:魏 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