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新闻为何变乌龙?
3月27日,MU5735航班的第二部黑匣子终于找到了。
而在此之前,“第二个黑匣子找到”的话题在3月25日就曾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
该热搜源自中国民航报10时15分发出的快讯《第二个黑匣子已找到!》
在举国关注MU5735航班救援的情况下,这一消息迅速传播。
然而,就在该消息发布的30分钟后,新华社一则《目前还未找到第二部黑匣子》的微博又迅速登上热搜榜第一。
3月25日14时8分,中国民航网发布致歉声明。承认发布不实新闻。
像这样的乌龙新闻已不是第一次出现。
今年北京冬奥会报道中关于日本名将羽生结弦挑战阿克塞尔四周跳(4A)是否成功,国内某媒体误将日媒所写该动作“被认定为4A来打分”,理解成“4A被认证成功”,出现了事实性错误。往前追溯,一些媒体也曾因抢发重要人物去世的消息,造成“乌龙新闻”,公信力受损。
在日趋复杂的信息环境和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甄别真假信息、确保新闻真实的难度越来越大。在灾难新闻报道中,陷阱也是防不胜防。
灾难报道“五大陷阱”
1 ► 鱼龙混杂的谣言陷阱。重大灾难发生时,很多谣言和假消息泥沙俱下,在这个过程中,加强甄别,不被带节奏,就非常重要。
2 ► 娱乐化陷阱。娱乐化、蹭热点,消费灾难、消解灾难。
3 ► “低级红”陷阱。强行“美颜”,丧事喜办。
4 ►“先入为主”陷阱。在灾难发生后,媒体追责追问要有专业性,应避免“先入为主”,避免出现新闻二次反转甚至是多次反转。
5 ► “过度煽情”陷阱。不应把灾难美化成“心灵鸡汤”,防止用力过猛引起受众的“排异反应”。
►►►
灾难报道如何不踩坑?
“
中国新闻社
MU5735空难报道前方记者
蒙鸣明 王以照
突发事件报道中,第一要务是要尽最快速度抵达现场,只有亲身经历、亲眼所见,报道才是最真实可信的,最能接近真相的。
但突发事件往往发生在相对偏远、不易抵达的地方,在抵达现场之前,往往会有一个信息混乱的过程,而在媒体工作要求我们要在最快时间发布信息。
这就导致在突发事件初期,最容易产生错误的信息传播。有时,记者往往在前往事发地的过程中,就已经发稿了。
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差错。
首先,马上到现场,不要只打电话。应当把信息人的消息当做线索,当成核实的方向,而不是结果。
其次,消息提供者是你熟悉的人,消息的来源必须是对方的第一手信息,而不是其道听途说的二手信息。
第三,有图未必有真相,任何图片、视频都必须核实再核实。核实不了的,坚决不采用。即使有其他媒体采样也要谨慎,因为其他媒体也可能出错。
第四,行进过程尽量多报道自己看到的、经历的信息,关联的确认信息。而避免报道听说的信息、预判的信息。
第五,进行客观的观察和报道,不要添加主观判断。例如在本次东航客机坠毁事件中,只有在3月26日国家应急指挥部发布会上,官方宣布全体乘客和机组人员遇难之后,才可以使用“遇难者家属”的称呼。
最后,要进行平衡报道。在避免对家属的二次伤害的同时,多角度呈现新闻现场。
在抵达现场后,虽然报道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但报道中,采访目击者和亲历者讲述也是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实对方身份非常关键,如对方提出以此换取各种利益,就必须提高警惕,辨别真伪。
此外,官方信息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会普遍引用,包括对官方人员的采访。但也时常会碰到各层级、各部门之间信息、数据的误差、“打架”,这个时候就必须做好几点:
第一,引用最权威的信息和数据,避免在报道中出现相互矛盾的信息。
第二,引用最能体现现场,最能接近真相的官方信息。
第三,一定要保存任何的采访记录、录音、录像、图片、截图等。
突发事件,往往都是灾难事件,和救援一样,报道也是在和时间赛跑。记者一方面要想尽一切办法突破、抵达、见证,一方面必须做到核实、平衡和情绪控制,保证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但是在经历了突发事件最初的紧张时间后,进入一个煎熬时间段,人在生理上就处于一个疲惫期。一旦警惕有所放松,出差错的几率就成倍增加。
因此,突发报道中,必须避免连续的疲劳战斗,需要采取接替、轮换的方式进行报道。
新闻人,在高强度的突发事件报道中,也需要休整!
“
中国新闻社
通稿中心编辑
王婧
“乌龙”事件防不胜防。但是编辑作为稿件把关人,不容易防也要尽力去防。
一、 心态:保持合理怀疑
对重大新闻的重要信息保持合理怀疑,各类通稿也并非“保险箱”。
毕竟,没有谁会永远不出错!
在之前的一次突发事件报道中,记者发现某权威媒体发布的事件原因存在疑点,秉持“速报事实、慎报原因”的原则,记者严谨措辞,稳妥报道。
不久该权威媒体的上述稿件被撤稿。
二、 方法:充分检索,追根溯源
信源越权威越好,发稿渠道越正式越好,最好多方核实。
编辑日常工作中,好用的搜索引擎、几个权威媒体的网页、手机上的主流社交软件,都是核实信息真伪的必备工具。
近几年,搜索引擎的检索结果中,自媒体文章比例越来越高,关键词的选取越来越需要技巧。
追溯源头也是非常必要的,包括查找外媒报道的英文原文,翻看国际比赛官网出场名单及成绩单等。
“在真实准确的前提下追求时效”,“在整个采编流程中,核稿时应确认资料准确、行文一致、逻辑连贯”,这些都是采编人员应遵循的原则。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罗自文
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记者要加强新闻核实。一是要亲自核实信息。比如去现场拍摄找到的黑匣子的图片,或者采访找到黑匣子的工作人员。
二是要依据权威信息报道。例如重大灾难的应急救援指挥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民航局等,记者要向这些权威部门求证,得到证实后再发稿。
小牛避坑“组合拳”
1 ► 平时应注意采访资源的涵养和积累。在不利条件下靠平时的积累迅速打开采访局面,发出硬核新闻。
2 ► 应注意求证,特别是在乱云飞渡、多头消息满天飞的情况下,一定要注意过滤假消息和不实消息,有疑问的稿子应该缓发甚至是不发。
3 ► 防止软搭车和软宣传,可有效避免低级红和高级黑。
4 ► 应注意把握时度效,包括宏观的时势、中观的时机和微观的时效,均需统筹把握。
新闻理论家陆定一对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探究事实,不欺阅者”是新闻大家邵飘萍的第一信条,“不到现场不发稿”也曾经是很多新闻工作者笃信的圭臬。
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言:技术发展,时代进步,信息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今天新闻的传播离不开网络,我们也不能指望每一个新闻发生时都有媒体记者在现场,但是媒体的责任不能丢,把关人的意识不能丢。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作者:蒙鸣明
王以照
魏 园
王 婧
编辑:卿 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