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志颖遭遇车祸,交通事故该如何报道?

邹雨沁 魏园 庖丁解news 2023-03-14


7月22日,“林志颖车祸受伤”新闻引发广泛关注。对于此次事故,不少网友对当事人表达了同情。但也有个别网友借机调侃、发表不当言论。甚至事故现场的惨烈照片在互联网上被肆意传播。


自媒体时代,“一手信息”漫天飞,专业媒体该如何做好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报道?


林志颖22日驾驶特斯拉行经桃园市芦竹区时,不明原因撞上分隔岛,特斯拉起火燃烧,林志颖和儿子受伤送医。



一、避免引发媒介审判


在2018年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中,《重庆一公交与逆行轿车相撞后坠江,女司机被控制,动画示意路线图》《重庆万州22路公交车坠江,疑因一女司机驾驶私家车导致》的标题迅速传开。


重庆一公交与逆行轿车相撞后坠江,图片来源:成都商报


事后,在相关部门调取了车内监控后,才注意到,坠江原因是车辆上乘客因坐过站与司机发生冲突,导致车辆失控坠江。


此次事件中由于媒体在事故调查结果公布之前就妄下结论、归咎女司机、贴性别标签,引发网络暴力和道德审判,对女司机造成了伤害,引发了负面舆情。



二、要关注事故原因


车祸的真正教训,并不在车祸现场,而在车祸发生之前。


车祸发生后,媒体应当关注:事故原因是什么?是疲劳驾驶、酒后驾驶还是涉及车辆性能。如果涉及车辆性能,必须关注,车辆的出厂批次、构造、车龄、驾驶状况等综合状况。


面对车祸,不痛不痒的提醒是没有意义的,做好贴切得当的技术分析、驾驶技术和车辆年检的提示是必要的。



三、避免刻意制造噱头


车祸放大了公众的紧张情绪,名人明星的事故,更引发了链式的群众关注。此时,应当避免暴力式、狂欢式解读,为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


在此次林志颖车祸事故中,特斯拉、赛车手的身份、车上有幼童的细节,无疑为此次车祸事件的后续发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微博截图


交通意外报道不应被情绪左右。


对车辆安全状况的关注是受众的合理关切,应予以回应,但对于第一现场无法给出的解答,媒体不应妄加判断,应迅速咨询专家,针对现场的相关情况,作出客观、合理的表述。不能一味迎合情绪,维持常规的审核校对流程,拼时间、拼角度、拼深度,提供更多的外围信息,是职责所在。



四、审慎采用自媒体素材


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用手机传递一手信息,其中,不乏恐怖、惨烈的现场图片。车祸报道作为突发新闻的一种,其本意是让人注意交通规则、接受教训,但不少自媒体出于赚取流量的目的,一味放大车祸现场的惨烈。


▲微博截图


尊重伤者、避免不当新闻的散布,应当是各家媒体的基本操守。在具体操作上,应当适当隐去车祸当事人的姓名、住址、车牌号等有明显标识的因素,在刊登车祸图片时,要注意照片角度、构图的处理,采用全景图片、消防部门的救助照片,避免用血腥的细节图给公众带来不良的心理影响。


面对车祸,应当满足准确报道和人文关怀的双重要求。


总而言之,车祸报道可以“三步走”:


第一阶段,凭借报道网络,迅速关注现场伤亡和抢救措施;


第二阶段,关注相关部门的发声,着重披露尚未报道的信息,突出报道广度;


第三阶段,复盘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满足受众深层次需求。




参考文献:

[1]邢志军.车祸报道,怎么凸显深度?[J].新闻实践,2013(02):34-37.

[2]赵娜.党报、都市报突发事件报道对比研究——以《陕西日报》和《华商报》对“延安8·26车祸”报道为例[J].东南传播,2013(04):37-39.DOI:10.13556/j.cnki.dncb.cn35-1274/j.2013.04.027.



作者:邹雨沁 魏园

编辑:魏园




推荐阅读

傍热点、傍名人、傍名企?做新闻不能只靠“傍”

妈妈心里是说不出的甜蜜和清凉” 记者是怎么知道的?

《谭谈交通》陷版权纠纷!媒体维权如何避免“罗生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