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月薪8千花15?网友:没新闻可以不发!
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庖丁解news”,
并“星标★”小牛哦!
3月23日,一条名为《女生月薪8千花15称存两百万退休》的新闻长时间霸榜微博热搜头条。
不少网友在评论区表达了自己的困惑:
有细心的网友查找到了当事人的社交网站,经过阅读本人的陈述后,发现,所谓的“花15”并非一个月只花15元钱,而是当事人通过理财等方式,将每个月的收支差控制在15元左右。
“女生”+“月薪8000花15”+“存200万退休”,标签性十足、矛盾性十足,这则新闻可谓掌握了流量密码——反常识、反常情、反常理的新闻往往能引发广泛关注。
自媒体时代,由于人们的阅读方式与媒体的盈利模式发生变化,个别社交媒体账号为赚取“钱途”,利用人们猎奇的心理,制造与人们认知相悖的震撼标题,试图夺眼球、蹭热点;更有一些企业仍然残存形式主义的宣传思维,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吹嘘作假,过度夸张。
有的“三反”报道以偏概全。
例如《日系车面临危机 现代高管一月收编五家日产4S店》。文中日产车负责人说迅速收编5家店的说法不符合常识,因为从申请退网到转营其他品牌走流程也不止这个时间。
有的“三反”报道,虚假浮夸,不切实际,无中生有。
▲某国企微信公众平台报道内容
例如,某企业微信公众号发布一篇宣传文章内提到“员工一年盖章7亿余次零差错”引发舆论热议。为此网友计算到一个人一年盖章7亿次,意味着这名员工哪怕一年365天、24小时不停盖章,也需要每分钟盖章1331次,这个速度甚至超过了部分机枪的射速。
这样不严谨的表述不仅损害了媒体平台的公信力,且暴露出宣传流于形式的深层问题。
常言道,优秀的新闻作品是社会的粘合剂,而“三反”报道则可能会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损害媒体的公信力。
“三反”报道的新闻常常见诸于贫富差距、性别歧视等题材,虚假的报道与夸张的文章会触碰到较为敏感的话题,造成群体对立。
▲中央政府网站上刊登《多地整治网约车探索“规范路径” 各方期待“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向》报道
▲一些网站将标题改为《官方:网约车是高端服务 不应让每人打得起车》进行转载
典型的案例是2016年网约车的发展面临司机身份审查不严、私家车非法营运、补贴大战扰乱市场等一系列问题。为此交通运输部相关负责人接受“新华视点”记者采访时表示,网约车应该是相对高端的公交服务,如果把网约车当成基本出行方式,可能是城市出行工具的定位出了问题,希望管理条例落地越快越好。
但是网络媒体在转载该文时,偷换概念将原文标题曲解为,交通部认为不应让每人打得起网约车,生编硬造,引起公众误解,无形之中激化社会矛盾。
同时一些过度夸张,曲解原意的报道不仅给当事人带来伤害,更损害媒介的公信力。
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立新在继承法通过30年之际接受某媒体的采访,认为当下继承法在遗嘱形式、继承范围、继承人顺序等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时代需求,急需修改,并且提出配偶应该是零继承顺序的观点,即如果有第一顺位继承人的时候,配偶可跟第一顺位继承人一起继承。
没想到这篇访谈,被某小编的标题《法学家:继承法将配偶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不妥》给歪曲了。乍一看,这个标题是说配偶排第一顺位继承人不妥,那配偶该排老几?于是便引出了不少莫名乃至恶意的猜测。实际上,这并非杨教授受访原意,而是被文章不当曲解。
这样不切实际的表述不仅给杨教授造成困扰,同时也损害媒体的公信力。
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不应只为追求一时的轰动和点击率,唯流量至上。新闻编辑记者更应讲事实讲真相,言之有物。每一位编辑记者都应该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恪守新闻规律和准则,在新闻报道上严格要求,自觉抵制“三反”报道,以负责的态度和站得住脚的事实,提升自身的公信力,消融偏见和化解矛盾,扩大社会共识,促进整个社会的相互理解、包容、和谐发展。
1.媒体坚守自身主流价值定位。正如前文所说媒体市场竞争的加剧带来的错误导向是“三反”报道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要想根治这个问题,媒体就必须要自觉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导向,防止因为一切以经济利益为中心而坠入“三反”的泥潭。
2.新闻媒体及网络平台要对发布的信息提升把关能力。建立一套严格的审稿制度、新闻核实制度。有关部门也要细化网络和自媒体新闻写作、编辑的职业规范,提高其报道质量与品味。
3.新闻报道坚持“三贴近”。“三反”报道产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残存的形式主义与假大空的宣传思维。新闻报道必须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报道者要深入采访,挖掘出最为真实感人的细节,唯此才能增强报道的可信度与感染力。
作者:魏园 杨欣欣编辑:杨欣欣责编:魏 园
严肃新闻能玩梗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