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大拆解!我们需要怎样的新闻细节?

苏碧滢 庖丁解news 2023-06-05

新闻一定需要细节吗?一些记者在撰写新闻时可能生出“细节是把‘双刃剑’”的感觉:写了细节字数收不住,不写细节看了记不住。这就需要思考什么样的细节是必要的?我们如何适度展现细节呢?


关键人物细节


新闻人物的行为都是有“目的性”的,它们不同程度上体现人物所在事件、社会的发展。

 案例  

《拜登马里兰“催票” 打响2022中期选举选战》中新社华盛顿2022年8月25日电 (记者 陈孟统)

脱掉西装,卷起袖子,改用无线话筒,美国总统拜登25日晚在位于大华府地区的马里兰州为参加中期选举的民主党人造势。他的关键词只有一个:投票。

彼时的民主党很有可能在2022年美国国会中期选举中丧失多数党优势。因此,拜登作为关键人物,想要挽回局势的迫切可在细节中表明。读者可身临其境地感受美国选举造势现场的“硝烟”。

 案例  

案例:《中国—东盟博览会极大提升南宁的国际影响》中新社南宁2004年11月9日电(记者 周群)

此间官员和媒体记者注意到,莅邕出席博览会的中国副总理吴仪返京之际, 劲挥道别的手势最后变成了“V”字形——胜利的标志。

如何展现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顺利闭幕与南宁的精彩亮相?此处使用的人物细节,不只佐证了会议的成功,也体现国家对于该会议的重视以及对未来双多边交流的信心。


场景描写细节


合适的场景描写可以增加报道的生动性,甚至寓情于景,使读者读罢仍有余味。

 案例  

案例:《“天下第一泉”趵突泉“饱饮”三天 水位猛涨51厘米接近“天花板”》中新社济南2022年10月4日电 (记者 李欣)

连续三天强降雨让济南人的国庆假期“泡”了水,但“饱饮”后的泉城一众泉眼却迎来“欢腾”时刻。有着“天下第一泉”之称的趵突泉地下水位三天猛涨51厘米,今年以来地下水位首次突破30米“大关”,达到30.13米。目前,距离近20年来的地下水位“天花板”30.18米,仅有5厘米差距。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是济南的标志性景观。济南域内分布640多处名泉,最著名的有72处。中国清代乾隆皇帝御封为“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和黑虎泉、珍珠泉、月牙泉等七十二名泉如珍珠般“洒落”在济南“十大泉群”之中。济南泉水喷涌的状况也一直被视为山东乃至中国北方气候水文环境的标尺。

虽然当天气温骤降,但记者在“天下第一泉”趵突泉景区看到,众多游客有序观泉,只为一睹“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的“趵突腾空”美景。


在撰写自然生态类新闻时,有“活力”的细节是极为必要的。泉水涨了,如何涨,涨到什么程度,纵向来看是什么水平,有什么后续影响?此案例中作者巧用“饱饮”开题,让泉水的涨与国庆的欢腾“融为一体”,加上适当的背景回溯,有趣味也有韵味。


有时,自然生态细节也可为事件报道服务。

 案例  

案例:《中国男足战胜阿曼进军世界杯 梦圆沈阳》中新社沈阳2001年10月7日电(记者 沈晨)

老天在关键时刻似乎也站到了中国队一边。今天上午,沈阳的气温还在20摄氏度左右。可秋天的天气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中午一过,沈阳的上空就飘起了零星小雨,气温骤降10度。这种低温潮湿的天气对于来自西亚地区的阿曼队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一鼓作气之下,天公也作美。这样的细节在体育、科技等报道中,中和了其专业性,增加了其可读性。

若回归科技报道本身,三言两语之间,也可动人心弦。

 案例  

案例:《“发现号”终于冒险凯旋》中新社洛杉矶2005年8月9日电(记者 贾国荣)

真是“起飞时难降也难”,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9日的黎明静悄悄,当“发现号”航天飞机冲破大气层的烈炽时,举世瞩目——但它终于在夜幕中闪着亮光,英雄般身负伤痕呼啸而降……美国电视和网络的现场画面直播到这时,掌声才响起来。


......“发现号”此番征途好不曲折,天上人间恰似上演一部超级真人秀惊险大片——先是连连故障,三度推迟发射;继而点火升空时,鸟撞燃料箱,泡沫块脱落,两处隔热材料凸起,隔热毯裂缝等等,浑身47项异常情况,令人为它担惊受怕。

如例,阅读科技报道如见科幻大片。可贵的是,细节描写没有赘言,言辞简练但过程详尽,且“面面俱到”。笔者想到,该记者本是摄影记者出身,因此所写稿件画面感强烈。

故文字记者可以在场景描写前闭起双眼想象,若为图片或视频呈现,细节的“运动方式”何如?


那又怎么练习描写细节呢?笔者有一个小技巧。在地铁口观察每一个行人,心中“说出”所现画面。如“一位长卷棕发的女子经过,眉毛拧起,猛地把灰色的书包砸在传送带上,嘴里念念有词,马丁靴踩得叮当直响。”通过练习,我们可以发现自己最关注行人的哪些行为神态,忽视了哪些细节,并不断优化。

另外,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从经典的文学作品和新闻佳作中学习。如果工作太忙,即使是碎片化地阅读短篇小说,抑或从感兴趣的摄影、视频中观察“特写”的表达,都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回答文章开头的疑问。细节描写固然重要,但宁缺毋滥。如果大量的细节没有对人物形象塑造、事态进展描写有增益,或者该细节过于“地方化”,即使写进文章也让读者一头雾水,不如舍弃。且细节描写不应破坏作品整体的逻辑链条。


更多关于直接引语做细节描写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小牛前期推送《采编公开课:如何找到最有新闻价值的“那句话”?》。期待与大家就新闻细节的撰写进行交流。


作者:苏碧滢
编辑:赵怡萌
责编:魏 园


推荐阅读

发布会通稿成不了好新闻?错!

别把无聊当新闻

荐读|ChatGPT 爆火,这些伦理问题值得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