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也能为虚?新媒体时代图片怎么把关?
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庖丁解news”,
并“星标★”小牛哦!
日前,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写给孩子看的中国史·近代——救亡图存的斗争》因插图使用不当引起舆论哗然。
在讲述甲午中日海战的那段历史时,该书使用了一张源自日本画师的《日清战争锦绘》“丁汝昌投降图”,因编辑未注意考证核实图片来源、未考虑画作创作者视角,且未进行解释和注明,极容易误导读者,甚至造成歪曲历史的恶劣影响。
(图源网络)
今年3月12日,有网友发现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日本旅行,一本就够》(第二版)书籍疑似使用靖国神社当作封面图片。
3月14日凌晨,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针对“旅游书籍用靖国神社作封面”事件发布情况通报称:我社2014年出版的《日本旅行,一本就够》一书存在图书封面选取图片审核不细、把关不严的问题。目前,相关图书已停止发行销售,采取多种方式回收并销毁。
此类事件不但对出版社的声誉造成损伤,也伤害了民众的感情。
(图源网络)
随着新媒体、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唯流量论”逐渐成为部分内容生产者的不二追求。在以流量为导向的大背景下,媒体行业追求更低成本、更高回报的流量变现。
然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过载、新闻内容的平台化趋势,造成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泥沙俱下。为更快抢占受众市场,信息流通中的“把关”过程极易受到干扰,诱发失实新闻的产生。
这里的失实新闻既包括“抢发”未经核实的错误信息,也包括“博眼球”恶意制造虚假信息,都会对受众产生不良影响,削弱专业新闻机构的公信力。
图片“三大坑”要规避
这里就几种常见的失实新闻进行探讨:
01
轻信盲信、疏于核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性指的就是新闻报道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以事实为存在前提的。新闻图片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最大程度地还原现场,即“眼见为实”。
新闻图片作为新闻的一部分,也必须坚持真实性。图片编辑作为把关人,如果在工作中不筛选不核实、轻信盲信,很有可能出现图片错误失实的情况。
02
望文生义、张冠李戴
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使得受众对更新、更快的、更刺激的信息和新闻要求不断增加,受众的反应阈值不断上调。
新媒体时代,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编辑需要更快速处理各类互联网平台上纷繁复杂的信息,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满足读者需求。
图片编辑作为把关人,如果在工作中一味迎合娱乐化、新闻消费主义,或者使用网络上与新闻事实类似的图片,很有可能出现对图片望文生义、张冠李戴的现象,甚至生产图片新闻“标题党”——“眼球照片”。
(图源网络)
2022年3月11日,乌克兰摄影爱好者阿列克谢·基里琴科把他为女儿拍摄的一张照片发到了Facebook上,被广为转发,不少网友称其为“棒棒糖女孩持枪反抗俄军”照。随后事件出现了反转,3月13日,拍摄者阿列克谢·基里琴科出面澄清,这幅照片拍摄于2月22日,是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和战争无关。
由于图片编辑把关不严导致张冠李戴、假新闻配真图的另一个案例是2004年12月30日,加拿大《卡尔加里先驱报》误把中国钱塘江潮当作12月26日“世纪海啸”的照片刊登。为迎合受众猎奇心理,媒体总想“搞个大新闻”,通过耸人听闻来刺激受众的感官,而这种走钢丝的行为也极易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图源网络)
03
后期处理、技术合成
OpenAI在2022年年底发布了ChatGPT,随即在全球掀起了一股技术热潮。使用Midjourney这类AI绘画工具生成的图片“刷爆”网络:教皇弗朗西斯身着白色羽绒服,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与通用汽车CEO玛丽·博拉手牵手,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被全副武装的纽约防暴警察按倒在地……这些图片画面质量超高、细节拉满、栩栩如生,而真实的情况是——它们都是假的。
(图源网络)
今年3月,索尼世界摄影奖(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将创意类组别单张奖项授予一张AI照片,而该照片的创作者、德国摄影师Boris Eldagsen拒绝领奖,他表示:“关于我们认为什么才是摄影,什么不是?摄影世界需要一个公开讨论。摄影的范围可以宽广到包含AI图像吗?这是不是一个错误?我拒绝接受奖项,希望由此加快这个讨论。”
(图源网络)
当下,人工智能加速布局,创建逼真的图像以及音视频的渠道更为丰富和便捷,为创作者带来表达创造力的新手段。同时,以复杂的视觉效果为特征的虚假信息也更不易被察觉和辨别,大大增加了新闻媒体在甄别信息方面的难度,为“把关”提出了新的挑战。
图片编辑如果不注意信源核实、画面核对、技术核查等,很可能被AI戏耍、沦为传播谣言中的一环,甚至侵犯人物的隐私权、肖像权。也正如Boris Eldagsen说的:“试着从 Midjourney 7生成的图像中区分真实的照片,祝你好运!”
此外,图片新闻中还存在刻意摆拍、画面雷同、质量低下,低俗猎奇、侵权等问题,同样需要编辑“火眼金睛”,及时发现并进行把关,营造一个良性的舆论环境。
三招“玩转”图片把关
随着互联网人口红利下降,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都必须迎接红利见顶后的下半场“战役”。
由“流量为王”转向“内容为王”,媒体需要向受众传递更多内容价值、情感价值,才能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作为把关人,图片编辑在工作中可从以下方面加强核实与把关:
01
忠于事实、核查来源
真实性是媒体打造公信力的根本。作为把关人,图片编辑必须做到追求真实、谨慎自律,在编辑新闻图片时一定要忠于事实,注意鉴别虚假的新闻图片。
纵向来说,编辑要追查新闻的来源,向记者、向现场核实;横向来说,编辑要充分利用搜索引擎工具,与其他权威信源进行比对、佐证。
编辑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提高鉴别与判断能力,防守一切假大空的新闻图片。同时,媒体要落实新闻图片责任制,确保“三审三校”全流程覆盖,全员、全程把关。
此外,即使是真实新闻图片,编辑也必须在把关中评估其传播效果,绝不能片面追求图像的视觉效果、画面冲击力等。
社交网站脸书(Facebook)的内容审核标准中着重规范了摄影图片的使用,如儿童裸照、成年人裸露画面等。在图片编辑的日常工作中,有时遇到一些特殊的照片主体,如未成年人、不愿公开隐私的采访对象、残障人士、犯罪嫌疑人等,可以通过马赛克等特殊处理手段对其进行保护。
02
摒弃功利、正确导向
其实,绝大多数新闻失实的背后都是新闻价值观的判断失误,这就要求把关人时刻将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放在第一位。
身为把关人的图片编辑必须摒弃功利主义,不因为追求一时的点击量和关注度而抢发。必须在深入了解事实之后,充分分析并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
03
检查信息、判断把关
熟练使用图片处理软件是图片编辑的基本功。新闻摄影中,允许用软件对新闻图片进行适度的后期处理,比如画面的剪裁,曝光、亮度、对比度的调整,色彩的校正等。但合成、变形、滤镜等功能则是不被允许的。
使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图片会留有一个EXIF数据,记录拍摄该照片的相机型号、光圈快门ISO数值、镜头焦距、闪光灯信息等,以及是否经过软件处理等。图片编辑拿到一张新闻照片,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检查EXIF信息,如果图片缺失信息,必须向相关记者进行核实或直接不采用该图片。
同时,图片编辑也必须关注画面的色彩饱和度是否自然,画面中是否出现了雷同的物品,画面的景深、构图是否符合成像原理,画面中的光源是否统一,画面内容是否符合生活常识和逻辑,比如物品形态、大小比例,光线阴影,水面倒影,人物穿着与季节等等,通过画面内容进行判断把关。
作者:李慧思(中新社摄影部编辑)
编辑:谭琦
责编:魏园
▼
推荐阅读
素人“被网红”,网红必网暴?“如果我发生意外,能别去扒我的社交媒体吗?”家人们谁懂啊!爸妈随手发的视频点赞量都上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