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除了划重点,经济工作会议还可以这样解读

董煜 庖丁解news 2024-06-05

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庖丁解news”

“星标★”小牛哦!


编者按: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做好这次会议的宣传解读工作是每年岁末媒体人的必答题。


如何换位思考,将问题看得更准、抓得更准,写出一篇好的会议解读新闻稿?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的这篇文章值得大家研读。




关于媒体解读的解读




每至岁末,在会议繁忙过后的短暂间歇里,点开对会议的解读文章。绝大多数解读都是认真的、精辟的,也是专业的。


譬如,划重点是必不可少的,在一篇精简的新闻稿里划出重点,是一件很见功力的事情。有比较稳重的,挑指导思想和领句展开解读总不会有错;有另辟蹊径的,挑一两句别人不太在意的话做文章,与众不同;也有个别解读文章在并列的意思中硬是寻找转承起合,有时候偏了寸许。



再如,有前后对照的,把几年的说法列表,一一指出异同。句之多寡、字之疏密,是一目了然,有助于新人一次性入门,有助于大家无障碍比较。当然这种对照尚不能作为分析的主要基础,否则易纠结于字面长短,得出的结论也可能是南辕北辙的。经济工作不会胶柱鼓瑟,也不会刻舟求剑,不同的年度想要强调的重点必然不同,而变与不变,并不会简单地流于形式、着于痕迹。浓墨重彩的未必全是新话,寥寥数语的也未必就不重要。


最佩服的是逐句解读的,让人深感作者巨笔如椽、鞭辟入里



会议解读的四大视角




媒体从解读者的角度,可以多些换位思考,更多从问题的起源去思考,这样或许能看得更准、抓得更准。


  资料图:宁波港口一景。 沈颖俊 摄


一定要用大逻辑看待一次会议。几年之前,中央已经说过,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有些针对性措施也许是短期的,但目标一定是长远的,也就是说,问题导向是与目标导向密不可分的。这就是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与国外同行的最大区别之一,我们一定是“风物长宜放眼量”的。用那些同行的理论和行为标准,只看短期或者只看周期,都无法解释中国经济成长的内在逻辑。


一定要用系统论分析一篇文章。很多政策横看成岭侧成峰,而若作为一幅舆图俯瞰,则这峰岭或是江河的源头,或是山脉的分支,一项工作不会是单兵突进的,要么是与别的政策协同,要么是与别的政策互为支撑。新闻稿的文章也是成体系的,若只攫取片段去铺陈,得到的结论难免是片面的。所以,首先要看通篇结构,把自己代入进去,先思考这舆图为何是这样的结构,特别是一些耐人寻味的结构性变化意味着什么。


一定要用两分法解构各种矛盾。看事物不能简单地只看一面,制定政策的过程中正反思辨的思维也从不缺席,所有可能的影响和结果都要考虑到。例如我们说战略机遇期,当然不会只看到机遇而未看到挑战。会议之前,有过多少次座谈调研,各行各业、各地各级,只有多看多听多问,才能了解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才能拨开云遮雾障。化挑战为机遇,说起来简单,但需要的是战略上保持定力,山崩于前而不改色;需要的是战术上灵活机动,对外维护利益,对内保持活力。风险确实很多,好在无风险不机会,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机会最多的国家,没有之一。


资料图:广交会展馆A区的新能源汽车吸引境外采购商参观体验。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一定要用实践论推动问题解决。何谓务实,曰与时俱进,曰因地制宜,曰脚踏实地,归结起来就是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可以看到,这些年的会议都很好地体现了务实的精神,保持大的方向不变,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和深化细化具体举措,攻其表而不忘其里,取其重而不忽其微。选择哪些领域重点突破是有讲究的,工作的侧重点和抓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然,视角从来都是相对的,我见青山,料青山。解读政策的人需要多代入到宏观视角,考虑综合平衡及其选择的复杂性。制定政策的兄弟姐妹们也需要多代入到微观视角,考虑每句话可能被如何解读,可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会议解读的五个技巧




其实,所有的答案都已在新闻稿中。说文解字,重要的是方法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1.如果划重点的话,可以圈出每段的新话,但绝不要忽视一些老话,因为重复强调的意思只会更加重要。技术层面的话容易被关注,因为可以转为政策,而一些系统归纳的话其实更需要琢磨,因为代表着政策的方向。治大国如烹小鲜,火候的把握是一门艺术,值得慢慢欣赏。


资料图:山西太原,智能化邮件分拣设备在运送快递。中新社记者 张云 摄


2.如果作比较的话,首先应是指导思想的比较,然后是结构的比较,然后是侧重点的比较,之后才落到字眼的比较上。这样的比较,要前瞻后顾,也要左瞄右盼,一定要考虑近期与中长期结合,一定要考虑不同领域间的协同,也要善于从经验看未来。


3.如果逐句解读的话,可以区分出领句、第一二三层意思、以及每句话可能关联的政策等。但不要对每句话都去大加揣测,想多了就容易想歪,比如当年很多人把“去库存”解读成鼓励买房,直到看见“房住不炒”才明白。很多时候字面的意思就是全部的意思,能做到取正不取奇,才是真正的高明。


4.如果想作什么惊人之语的话,或可围绕一些热点讨论发表观点,但很多问题其实不应该存在争论。


5.如果想故作神秘的话,或许可以为您推荐一些巨人的肩膀。比如每年会后有一些论坛,会有一些权威专家的解读,那是必须竖起耳朵听的,因为他们很可能是参与了会议有关工作的。您也得时刻提高辨别力,尤其是对一些过于惊悚的论调要保持警惕,不能轻易被感叹号们带歪了。



作者:董煜(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责编:魏园内容来源:微信公号“规划居”

推荐阅读

世界冠军也跳“科目三”?网络热梗“出海”启示录

“确诊体”爆火:是真有病还是闹着玩?

“网络厕所”“开盒挂人”为何被“头号通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