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I 呀,它来了!

尹珮瑶 庖丁解news 2024-06-04

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庖丁解news”

“星标★”小牛哦!

如果不提醒,你能看出这两张海报是AI制作的吗?

 


当前,主流媒体纷纷加快发展AIGC创新应用,积极培育能够强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中国新闻网于2023年成立“中新AI实验室”,用AI赋能新闻生产,推动媒体融合进一步向纵深拓展、向科技前沿迈进。



本期,小牛专程邀请到了中新网创意中心的两位副主任徐洋和张舰元,一起探讨在虚实共生的大趋势下,主流媒体如何运用好AI技术,实现对于新闻产品的迭代升级,为用户带来更新颖、更优质的新闻体验。

01

提早入局,

《AI眼中的中国》打造标杆


中新网作为较早一批入局AI的主流媒体,虽然在初期经历了发展难题,但并未停止在AI内容生产领域创新探索的步伐,张舰元表示中新AI实验室最宝贵的运营经验就是“坚持”。


目前中新AI实验室已推出《AI眼中的中国》《开开心心大熊猫》等系列AI产品,形成体系化、栏目化的制作理念。在内容布局上做到有主有次,集中力量开发、创作主打产品,实现定期高质量更新。



在“江山如画”主题宣传活动上,中新AI实验室发布了AI视频《人生海海,有福相见——AI眼中的福建百福图》。视频画面素材皆由AI技术生成,结合动感的音乐节奏,巧妙展示福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里面用到了绘图、翻译、建模、动效等AI技术,被众多媒体转发。



除了福建百福图,实验室还推出了《山海风,世遗城,这里是泉州》AI创意短片,全方位地再现了千年泉州的古今风貌,遗风余采,海滨邹鲁,缘起宋元的文化,在AI的眼中熠熠生辉。


张舰元表示,入手早、体系化、栏目化是中新AI实验室能够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关键。



“可以说,中新AI实验室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在市面上还没有广泛出现官方AI新闻类产品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接触并运用AI技术尝试制作产品了”徐洋说,特别是去年推出的创意海报《盛世中华有多美?AI给中国做了一组名片》入选了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3年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进一步凸显了我们在行业内的认可度。

02

垂直深耕,

这些产品更受欢迎


1.以人为主,AI为辅

成立初期,因为对于技术和设备都处于入门摸索阶段,中新AI实验室团队制作一篇平面产品从选题文案到成品发布耗时较长,所以对于热点话题的实时追踪能力略显不足。经过一段时间的人机磨合,目前团队的产品制作已形成体系,平面及视频产品工期大幅缩短。



AI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内容生产中只是一项工具,主要用来转化、实现人的创意和想法。“AI生成的内容是不能直接发布的,”徐洋肯定地说,AI生成的内容需要经过人工严格审核,多次修正画面后才能够面向大众发布。因此,在使用AI制作新闻产品时,人的“创意”与“谨慎”是最关键的。


2.审美在线,自成风格

主流媒体所生产的AI新闻产品,不仅在内容层面需经过严格把关,其视觉元素、呈现效果也代表着所在媒体的形象,张舰元表示,如中新网所生产的《AI眼中的中国》系列海报以大气、清新为关键词,能够更大程度上展现我国大好河山的波澜壮阔之美。


 

《AI眼中的中国》系列海报也十分重视产品的色彩运用,AI以八闽大地为画布,演绎东方色彩美学,闽江流淌青冥之幽远,武夷山涌现庭芜之蓬勃,剪纸展现银朱之亮泽……每一种色彩,都是一处景观、一份风雅。

 


经过一定时间的探索尝试,“中新AI实验室”总结出国内用户接受度更高的内容类型:


第一类是萌物,可爱的形象会让人产生一种愉悦心理,从而吸引用户持续关注,甚至产生自发的二次传播。例如在龙年春节之际,中新网推出了一组以国宝熊猫为主视觉元素的AI创意海报及同步视频化传播:当可爱熊猫变身送福使者,它们带着好运和祝福来到我们身边,让我们跟国宝熊猫“开开”“心心”一起喜迎龙年!



第二类是炫酷的大场景,如具有科幻风、仙侠风、未来感的场面,张舰元表示,AI产品最大的魅力在于其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大的视觉冲击力,通过超出人们想象范围的元素搭配来刺激感官,提升用户体验。


03

重视把关,

AI也是双刃剑


1.突出新闻属性,不夸大AI作用


中新AI实验室强调AI生成内容的信息性,即AI内容要与新闻本身有较强的结合度,而非脱离新闻事实的凭空想象。这需要人与AI进行深度、有效的交流,让AI为新闻服务。



但是,在SORA刚刚问世之际,部分媒体在未经使用的情况下就过度渲染氛围,甚至通过强行贴AI标签等行为误导受众,这些都是AIGC时代媒体需要警惕和规避的问题。两人共同表示,人工智能应用日益普遍,虚假新闻出现新的趋势与特征。面对可能滋生的社会问题,如AI假新闻、AI换脸诈骗等,媒体需要及时正确引导,配合有关部门与平台做好AI监管。


2.关注公众议题,彰显社会责任


张舰元在专访中多次强调媒体应明确自身的定位与责任,“文以载道,艺以怡民”,在使用AI生成新闻时也不可忽视这一点。


为了更好地倾听大众需求、反映社会关注,中新AI实验室会定期收集用户意见,并择优反馈到作品制作之中。


 

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推出 AI 创意海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这六个字护你购购购》。货真价实、以诚相待、信任为本、质量保证、信息保密、法律保障……


该组海报选取“真”“诚”“信”“质”“密”“法”这六个关键字,结合最新 AI技术,为关键字分别加入金属、商厦、计算器等质感,制成更为贴合消费场景意象的 AI 文字海报。



此外,面对抑郁症等社会敏感话题时,中新AI实验室通过一组AI创意海报呼吁社会“正视抑郁症,关爱抑郁症患者,刻不容缓”。

04

直面挑战,

新闻现场更加珍贵



徐洋从技术层面说明了目前我国媒体在发展AI方面遇到的困境:“目前国内媒体多数用的人工智能生成软件数据大模型来自国外,那么自然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国外大数据库不能识别或辨认一些中国特色元素,比如饺子、卷轴等文化符号。”



从内容角度上,中新AI实验室正在创新开发故事化的AI 短剧。世界水日之际,推出AI实验微短剧《中国人了不起的治水智慧》。该剧从古代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开篇,贯穿千年间的治水经验和成就,进而展示了当代中国在治水领域取得的辉煌成果,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故事巧妙结合。该产品增加了丰富的视听语言,进一步提升了观众的观看体验,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和突破。



从技术角度上,将做一些动态程度更高的视觉效果,比如说让人动起来,让熊猫跳起舞来。因为AI技术每天都在更新,过段时间就迸发出新的东西,我们争取与时俱进。



面对“AIGC究竟会不会取代记者编辑”这个话题,张舰元说,她并不焦虑这个问题,AI 没有能力去现场、去勘察、去访问, AI生成的内容是依托大数据库生成的,而记者是可以能动地去寻找新闻点的,AI不会取代一个有想法的设计师,更不会取代一个践行“四力”的记者。


相对来说,一些进行素材生成、制作的行业则会受到一定的挑战。相比于人工,AI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的优势,因此在素材整合和拼凑方面领先于人工。

作者:尹珮瑶

编辑:魏园

责编:吴旭



推荐阅读


独走震中,这家大陆媒体最早发出报道!如何克服“国际传播焦虑”?
气象新闻就是天气预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