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克服“国际传播焦虑”?

魏园 庖丁解news 2024-06-04

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庖丁解news”

“星标★”小牛哦!

最近,原汁原味的中国菜正广受国外食客的欢迎。


据日本媒体报道,当地的中国菜餐厅,如今日本顾客已经能够达到50%-60%。螺狮粉、自热火锅、兰州拉面、麻辣小龙虾等中国美食广受日本食客欢迎,不少店铺需要提前预约、大排长队。


图片来源:央视网


不仅日本,韩国民众对于中国的麻辣烫和糖葫芦也是情有独钟。


据韩媒报道,以糖葫芦、麻辣烫为代表的中国风味小吃在韩国越来越受欢迎,尤其受千禧一代和Z世代年轻人青睐。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美食文化在国外的传播也被看作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国际传播”。我们需要认识到,当前,人们对“远方”的认知,不再只单纯依赖媒体,而是信息渠道更加多元,内容层面更加丰富。国际传播进入了主流媒体、企业、社会大众等相互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传播时代。


日前,中新社“庖丁解news”采访了清华大学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史安斌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赵永华,就如何看待当前的国际传播形势进行了探讨。


1

客观认识外界的评价

2023年11月,Lex Fridman曾上线一期节目,嘉宾是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访问中,马斯克表达了对中国的一些看法,引发热议。


节目中,马斯克对中国的看法:


(向上滑动启阅)

1.中国有许多聪明且勤劳工作的人,比美国这样的人多很多。这些人都充满能量。

2.这些年,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比美国厉害得多:火车站、高铁、高楼大厦等等一切。建议去北京或上海看看:看看高楼大厦,坐坐高铁。从北京坐到西安,看看兵马俑。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中国的文字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3.中国历史上一直都关心本土事务(internally focused),不属于对外扩张(“acquisitive”)型的,不会跑出去侵略一堆国家。

4.今天在中国的人,考虑中国本土问题是十倍于国外问题的。换言之,中国人考虑的事情里,90%是关于国内的事情。

5.中国不是“铁板一块”(monolithic),不是全国上下一种想法。这一条非常重要,因为美/西方很多人喜欢将中国人都描述为或想象为被“洗脑”了的,所有人都是一个想法,没有自己的意志,不能或不敢有自己的意志。这是矮化中国人最为恶毒的一招,相当于把中国人描绘为“人型动物”,剥夺了中国人作为“人”的主体能力和行动能力(agency)。

6.中国对台湾是非常认真的,认为台湾是中国极重要(fundamental)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中国都很明确地表达了这个立场。对位美国,台湾就好比中国的一个“州”,中国心目中的台湾,比美国心目中的夏威夷要重要得多——尽管夏威夷对美国也很重要!

7.中国说要统一(incorporate)台湾,要么用和平手段,要么用军事手段——但从中国的角度来说,这是100%会发生的。

8.马斯克对如何改善中美关系没有提出具体建议。他在访谈最前面谈到了本轮巴以冲突问题,马斯克提到以色列要能做“大善举”(conspicuous acts of kindness),不能冤冤相报。谈到中美问题,其实也是遵循这个逻辑,要切断恶性循环。  (“兔主席”微信公众号整理)



“马斯克描述了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中国,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灿烂文明,同时又焕发勃勃生机的现代中国。”


赵永华表示,透过马斯克的话语,能够看到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中国人不仅勤劳,而且充满智慧、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积极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中国人大度包容,思想丰富多元;中国人温和善良,追求和平。正是这些品质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图片源于网络


史安斌认为,马斯克有一定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知识积累,他以前在推特上还发过“七步诗”,说明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比较熟悉,所以能够从历史的眼光看待中国。


2021年11月2日上午,美国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推特发文:“Humankind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他还把同样的内容发在了个人微博上。图片来源:网络


赵永华认为,马斯克是一名具有世界影响的企业家,在美国也是一位颇受争议的人物。他常对国际事务做语出惊人的评论,不代表美国官方,也不代表某个利益集团。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马斯克在中国开设有企业,这决定了他会关注中国,并对中国问题有他独到的见解。


图片来源:中新网


“他多次来访中国,跟中国政府官员和各领域的人士有广泛的接触,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有切身的体会。”赵永华说,因此,马斯克对中国的评价更符合中国的现实,作为一名企业家,会更务实、更客观地看待问题,较少受到意识形态偏见的影响。


2

国际传播的四点“黄金法则”


改变形象要绵绵用力


赵永华指出,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刻画的中国形象偏向负面,而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很难在短时间内得以扭转。中国四十余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没能彻底改变西方媒体和受众对中国的认知,很多国际受众对现代中国还不够了解。


“我们看重外界对中国的评价,迫切需要改变自身的国际形象,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传播焦虑。”赵永华认为,从历史上看,从国际来看,一国形象的塑造是长期的积累过程,对时间的衡量可能是以十年甚至百年为刻度,因此我们的国际传播工作需要有耐心,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国际传播要注重运用“第二个结合”


在具体传播策略上,史安斌认为,可以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第二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他指出,这给予了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新的启示。


史安斌表示,过往中国的国际传播比较侧重于受众视角,从西方受众的角度考虑,他们愿意听什么我们就讲什么,迎合他们的需求。


中外青年走进南京 “触摸”历史感知城市文脉。图片来源:中新网


但其实在西方受众当中,对中国的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还是有的,我们应该从历史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讲中国故事,多挖掘中国今天的成就跟历史的传承,做主动的传播。


史安斌提示,主动传播不能是生硬的传播方式,要注重“转译”艺术,而不是简单地“翻译”,要将我们要表达的意思转换成别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词语进行表达。


用开放促进了解


赵永华表示,“开放”是促进海外受众了解中国的关键环节。


多次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海外受众通过购买和使用中国的商品,通过参加中国在海外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展览会,通过观看中国题材的电影、电视剧,来了解中国和认识中国。


更多的海外受众因为到访过中国,从而对中国形成了全新的认识,百闻不如一见,而之前是不了解,甚至是有一些负面的看法。


“创新国际传播 讲好中国故事”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图片来源:中新网


因此,中国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欢迎更多的企业来华,让更多的外国人来华参观访问、旅游观光、工作学习,这有助于海外受众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成正确的对华认知。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新时代、新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改善国际传播工作的契机。人们对远方的认识,不再单纯地依赖媒体,信息渠道更加多元,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赵永华表示,随着中国国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国际交往规模和范围的扩大,更多的海外受众接触到来自中国的人群和物品,增进了他们对中国的了解。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尤其是像马斯克这样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企业家,他的言行备受世界瞩目,他关于中国的言论将能影响一大批海外受众。影响有影响力的人,是我们做对外传播、公共外交工作的一条原则。”

  作者:魏园

  编辑:尹珮瑶 郑圆圆

  责编:吴旭 



推荐阅读


独走震中,这家大陆媒体最早发出报道!用“新质”思维报两会,这些“小新”有点新
“95后”记者两会报道初体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