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国经济成绩单赢得开堂彩,下半年该注意啥?委员提示:保持危机感
7月15日,上半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公布:国内生产总值532167亿元,同比增长12.7%,两年平均增长5.3%。
这是今年中国经济的“期中卷”成绩单,也是“十四五”开局第一个半年报,备受瞩目。
中国宏观经济已经开启常态化进程,进入全面复苏关键期。
在欣慰之余,不妨来看看关于下半年,经济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对参与经济活动的人有何提示。
杨伟民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捋顺分配与需求的关系
有什么样分配结构,就有什么样的需求结构;有什么样的需求结构,就有什么样的供给结构。畅通经济循环时,应按系统原则做好供给、需求、分配的工作。
要防止用净出口的静态贡献率来衡量外循环的地位。国内市场也不是孤立的,没有进口,我们自己的资源禀赋支撑不了100万亿元的GDP和14亿人的美好生活。
我国内需中投资占比高,消费中居民消费占比降低、政府消费占比提高,必然会形成投资型产业和政府消费型产业增长快、比重大,居民消费型产业增长慢、比重小的格局。背后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居民收入占比偏低、政府和企业收入占比偏高。要增加居民收入占比,就要减少政府和企业收入占比。而要减少政府收入占比,就要减轻地方增收压力,就要管控公共管理人员的增加。应当实行金融和房地产“让利于实体经济”“让利于民”政策。
刘伟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长期存在的两对矛盾不容忽视
在经济领域,有两对矛盾长期存在: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黑天鹅、灰犀牛以及蝴蝶常伴左右;各区域领域发展的不均衡不充分性,十个手指不一边齐,绝对均等“绝对”是个伪命题。
这两对矛盾体现在全球宏观政策空间收窄,资产价格上涨远超实体经济复苏,国际金融风险上扬;内需恢复仍不充分,供需结构仍不平衡,使得经济复苏的动力在边际上出现弱化势头。
至于应对对策,建议:
对内,保持相对宽松宏观经济政策的同时,要考虑超常规政策退出后,常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拳要及时填补政策力量下滑的空缺;
对外,要高度警惕美联储“加息缩表”信号有可能引发的国际风波;
对区域,要全面重塑南北经济格局;
对产业,保持制造业比重处于合理水平。
肖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
拉动制造业投资,需多措并举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内生增长动力其实是有所减弱的,佐证有四:制造业投资增速连下台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1年的32.1%稳步下降至2020年的26.2%;接着是制造业市场主体规模逐年下降,2017—2019年,我国新注册制造业市场主体由52.5万家降至47.2万家;再有就是疫后复工复产过程中,制造业投资落后于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的增长;另外,制造业投资扩张动力也出现了分化。
制造业对于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自不必说。而投资能力和意愿,前者取决于有没有钱、盈利模式赚没赚到钱,后者则取决于多维度预期。在这种情况下,要拉动制造业投资,要多措并举为制造业企业降低综合成本,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除了行业自身要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参与国际技术规范、标准制定,提高中高端供给能力。
金融机构也要跟紧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脚步,因业施策,同时也要进一步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对制造业的服务水平。
袁亚非
全国政协委员,三胞集团董事长
债权重组不适合所有面临破产的企业
企业借完贷款就宣告破产?企业破产重组对普通债权的清偿率过低?这两个问题讨论度很高,国家政策倾向通过债权重组,让企业不破产,债权不打折。
但是债权重组不是所有面临破产的企业都适合。对于资不抵债、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僵尸企业”,该出清还是出清为好;对于经权威评估确认资产大于负债、主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较好发展前景,但经营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有条件实施协议重组的,则尽量实施协议重组。而对于协议重组,建议对银行等金融机构也采用以“尽职免责”为核心的相对宽松政策,共同有效推进债务重组。
莫天全
全国政协委员,房天下董事长
房市仍在支持国民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房地产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是有支持力度的,房地产这个行业不仅体量大,还可以带动十几个其他产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一定要控制住价格,对于价格上涨过快的城市应该因城施策,让其尽快回到正常轨道上来。
从房地产投资与销售两方面数据看,中国房地产市场已恢复到疫情之前的发展水平,总体形势是不错的。
虽然价格方面我们没有看到直接数据,但通过销售额与销售面积来计算,能算出来房价还是在上涨的,涨幅在可控范围内。而从我国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的情况看,东部发展相对平稳,中西部经济发展在提速,发展较慢的还是东北地区,因此在平衡经济发展方面,建议国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价格因素也要引起重视,东部地区房住不炒压力持续存在。
葛红林
全国政协常委
新规则清单与新业务“蓝海”
今年初“新疆棉花”事件,不仅令业界人士高度关注,也对我国纺织行业造成了不利影响,产生作用的是所谓的国际规则。
目前,西方某些国家主导的“负责任供应链”“负责任采购”等“负责任商业行为规则”正越演越烈,不断成为软性标准融入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并演变为新的贸易壁垒,有的还成了长臂管辖。这些规则大多由西方某些国家制定和主导,并掌控了相应的审核机构。审核通过与否,决定着中方企业能否进入到欧美下游企业的供应商名单。由此,我国企业为了市场被迫接受规则审核,但这种所谓的审核,内容有可能涉及企业矿产资源、生产成本、销售价格、供销渠道、未来发展等诸多商业秘密,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我国产业、经济、国家等带来安全风险。
应对此种情况,首先应抓紧梳理对我国产业发展不利的国际规则,形成清单,应对化解。其次则是支持和鼓励行业协会和企业加大与国际组织、国际咨询机构的合作,主动参与国际行业规则制定,提升规则话语权,以此对冲国外机构以审核之名,行过度审核之实。
原文刊登于
2021年7月20日《人民政协报》
第7版财经周刊
本文在原文基础上进行改编
作者丨人民政协报记者 崔吕萍
编辑丨赵爽
审核丨毛立军
往期精选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zhengxiejun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