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蜜蜂消失,人类还能活几天?
今天
在10月11日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主旨讲话,呼吁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生物多样性缘何如此重要?这次会议的召开又有何意义?中国在其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让我们一探究竟——
当生物不再多样,人类能幸免吗?
、
爱因斯坦曾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仅能活四年,没有蜜蜂就没有植物,没有植物就没有动物,也就没有人类”。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9年发布的报告,在约800万个动植物物种中,约100万正面临灭绝的风险,其中包括40%的两栖动物和1/3的海洋哺乳动物。许多物种将在未来数十年内灭绝。
2020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中也指出,1970年到2016年间,不到半个世纪里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消失了68%。
与“蝴蝶效应”类似,全球生态系统存在着紧密的内在有机联系。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些关键物种灭绝,可能导致生态系统中依赖它们的物种灭绝,甚至整个生态系统崩溃。而物种的灭绝,还会造成其本身所蕴含的遗传信息的消失。
例如,我们熟知的杂交水稻,就是通过野生稻的不育系和栽培稻来杂交获得的;而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是从黄花蒿这种植物中提取出来的。
如果这些消失了,可想而知,会对人类造成什么样的伤害。
再加上人类对于生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很多疾病、药物、生命活动的机理至今尚未被研究清楚。以现在的科技水平,很难准确评估出任一物种消失带来的影响。
因此,可以说,尽可能保存下更多的物种,是一件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从7只朱鹮到5000只,中国做了什么?
中国始终在加大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颇有成效。
截至目前,中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构建了涵盖2376个县级行政单元、样线总长超过3.4万公里的物种分布数据库,建立物种资源调查及收集信息平台,基本掌握生物多样性总体情况,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科学基础。
同时,不断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工程、荒漠化治理等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使中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连续3个监测期实现了“双缩减”,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通过治理,我国的生态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服务功能逐步增强。
这一系列的成绩从多个濒危物种降级可见一斑。截至目前,中国已成功将多个濒危物种降为 “易危物种”。被称为“国宝”的大熊猫从1114只增加至1864只,藏羚羊从不足7万只大幅上升至近30万只,朱鹮种群从岌岌可危的7只到现在总数超过了5000只。曾经野外消失的麋鹿在北京南海子、江苏大丰、湖北石首分别建立了三大保护种群,总数已突破8000只。此外,中国还针对德保苏铁、华盖木、百山祖冷杉等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开展抢救性保护,112种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实现野外回归……
朱鹮
同时,中国的生物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水平也显著提高。目前已建立了植物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以及种质资源库、基因库等较为完备的迁地保护体系。截至2020年底,形成了以国家作物种质长期库及其复份库为核心、10座中期库与43个种质圃为支撑的国家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
中国是最先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也是本次缔约方大会的主席国。
在COP15召开前夕,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对外发布《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发布的首部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白皮书。
它不仅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立场和行动,而且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具有关键性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体现中国智慧
2010年10月,日本名古屋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次会议上,通过了名为“爱知目标”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这也是全球第一个以十年为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为中长期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设定了框架。
但很遗憾,“爱知目标”的20个行动目标,迄今还没有一条完全实现,仅有6个目标部分实现,全球正处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十字路口”。
因此,本次缔约方大会(COP15)的重要性非同寻常,签署国必须达成一项新的全球协议,以达到未来十年内停止对生物多样性破坏的目标。
会议将总结过去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履约工作情况,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设定目标和路径。
而中国在其中的角色至关重要。
本次缔约方大会的主题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是联合国机构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全球会议,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高度认同。
正如《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穆雷玛所说,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对各国达成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至关重要。中国将通过本届大会展示建设生态文明的真正意义,在世界上作出榜样。
原文刊登于
2021年10月14日《人民政协报》
第5版生态周刊
作者丨人民政协报记者 王硕
在原文基础上改编
编辑丨张园(见习)
审核丨毛立军
往期精选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zhengxiejunnews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