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杨成长:破解金融投资“资产荒”和实体投资“资本荒”并存的矛盾
作者 | 杨成长
全国政协委员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当前,我国面临金融投资‘资产荒’和实体投资‘资本荒’并存的矛盾。”近日,在谈及金融投资和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时,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如是说。
矛盾点在哪里?杨成长具体分析道,金融机构有资金,募资难度也不大,普遍面临缺乏合意的投资对象。银行缺乏合意的中长期贷款企业,选来选去还是贷给国有企业稳妥,起码有个制度安全垫。各类政府基金、产业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在运作上的最大难点不在募资上,而在于募集了几十亿元甚至几百亿元的基金,就是投不出去。上市公司数量越来越多,但是被机构投资者看重的有投资价值的企业并不太多。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着缺乏长期资金、缺乏愿意共同承担风险的资金以及缺乏资本注入等问题。“这充分说明当前我国存在着金融投资逻辑和实体投资逻辑的冲突和矛盾,金融家和企业家对投融资项目的看法分歧很大。这成了影响长期资金尤其是资本流向企业的最大问题,形成了我国特有的金融资金过剩和实体资本短缺并存的现象,制约着企业的投资增长。”杨成长表示。
在杨成长看来,造成金融家和企业家对投融资项目看法分歧的原因主要有五方面:
一是技术创新及消费偏好变化加快,产业稳定性、可预期性变差,金融家和企业家对产业前景判断分歧加大。比如前几年,大量股权基金都看好燃油车零部件产业。但是短短三年,新能源车快速替代燃油车,燃油车零部件产业面临巨大困难。
二是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等技术型投资比重持续加大。金融家对企业的科技路径、科技水平、科技风险缺乏判断力;加上企业技术性投资本身风险也远高于传统投资。各类基金既要追求高科技项目,对大部分科技类项目又缺乏判断力,总是犹豫不决。
三是当前数字化投资成为企业投资的重要领域,但企业数字化模式及路径不清晰,加上数字要素估值不明确,大量企业数字化投资没有达到预期的降本提质增效目标,影响了金融机构的投资意愿。
四是产业基金和风险投资偏好流量型、平台型、创新型、网络型等新型企业,以传统模式为主的企业不受青睐。现在即使是最传统的制造企业,在企业名称上也不想出现“制造”二字。
五是对投资项目评判价值多元。过去主要评判项目的财务价值,现在还要涵盖社会、生态、科技伦理等价值,且标准模糊,导致金融家和企业家对项目价值评判分歧加大。
“着力破解金融投资‘资产荒’和实体投资‘资本荒’并存的矛盾,是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关键。”杨成长表示,我们需要推动各级政府加快建立针对科技性投资的综合服务平台,聚集企业家、技术专家、金融专家三股力量,为民间投资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动员地方政府、商会组织对民间投资重点项目、重大技术、关键产业做好全周期服务,统筹技术路径论证、收益风险评估和融资支持相关工作。此外,有关部门应加快健全阶梯式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价值评估框架,做好科技成果分级分类,同时以白皮书形式加强对共性技术发展情况的科普,解决好金融投资者缺乏科技成果评判标准的问题。
与此同时,杨成长表示,要推动金融监管部门以金融业大调研为契机,号召金融投资人加快补齐产业、技术、数字投资三大领域知识短板,鼓励金融机构提高相关培训经费支出。让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协同努力,形成化解和分享科技性投资风险的机制和手段。鼓励金融机构创设科技投资风险类金融产品,如科技投资保险产品和科技投资夹层风险产品等。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设立企业科技和数字化投资的担保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等。
作者 | 人民政协报记者 李元丽
原文刊登于
2023年8月22日
《人民政协报》第1版
往期精选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