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游记揭秘

请您关注👉 道炁书苑 2023-08-24

找初心定初心 守初心安心身


 生命·命运·健康-共同体 

  士 以 弘 道  

守己安分,修身养性,

学思践悟,快乐人生!

 知己 18088272963 常明

与您同行

 开脉轮 调百病 

 乐明空 慧心净 


根性

缘境有

可态无形

衣食住行起

至大极小皆成

海浪潮涌无非水

思虑念想知性

六根大放光

慧灯常明

精气神

可能




常明云:

费尽心机编本文

你且将她慢慢品

学通弄懂整明白

理悟开始大修行






修行人最难渡的是哪一关?


丁师话聊《西游记》


行者:老师,《西游记》说的是什么?

丁师:《西游记》就说了个“心”。

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这五个《西游记》中的主角,各代表着一个人的五个方面。

唐僧代表一个人的本性,本性空,无形无相,在“有”的层面不起作用。但是,本性是物质生命的运作者(佛教的认为),没有本性生命不成立。

白龙马代表人的本体(身体),因为我们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性不离体,体不离性。唐僧不离白马,白马不离唐僧。

孙悟空是指一个人的本心,人心就像猴子一样东想一下西想一下。只有人心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人心的欲望可以大到和老天爷比高低,又可以下海入地,心像猴子一样不老实。我们修行人主要是修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不动。

猪八戒代表的是人的本能,人的本能除了食欲,就是性欲,以这两种欲望展开的社会活动。猪八戒的一切行为,都是为表达这两种欲望的,来说明人的本能。作为修行的人来说,本能的欲望是丑恶的,所以把猪八戒搞得和猪一样丑陋。

沙僧是指一个人清静状态——本净,在“有”的层面,肉体要有活动,活动就有劳累。劳累就需要休息,这样的休息就称为净。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休息——静。

这就是《西游记》中五位主角所代表的内容。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五个方面的问题。

至于每过一关,都有想吃唐僧肉的妖精,妖精为什么吃唐僧肉?他怎么不吃猪八戒肉?吃了唐僧肉就可以长生不老?

因为唐僧代表的是本性,本性=空性。所谓的吃唐僧肉,是想契入这个空性,因为空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旦到达空性,空性本无生灭。你就是不生不灭,就是个长生不老。

这一切妖魔鬼怪都是为了证悟空性,之所以是妖魔鬼怪,就是因为心向外求。心向外求者,心外有个法,心外有个道。外求者外道也,心外求法者无法证得空性!心外求法者皆是“妖精”。

这里面弄了些妖魔鬼怪,也就是一些心外求法并执着于空性的人、执着于不生不灭、长生不老的人,展开了《西游记》的整个历程,也就是一个修行过程。




《西游记》里的“西”是西方,为什么是西方?可以想一下,在2500年前的古代,没有现在的电灯、机械、电脑,甚至连煤油灯、菜油灯也没有,太阳日落西山之后,整个世界是什么状态?整个世界处于一片寂静。

让人到那个极为清静的地方去,要求你的心像太阳落了山一样,处在那片寂静之中,这是我们的“心”要去的地方,这是整个《西游记》要达到的目的。去清静的地方、一尘不染的地方,还需要文字吗?所以取经取来的是无字真经。


行者:没有文字的真经?


丁师:是的。可惜我们这些人不愿意承认那个“没有”,把真经又换成假经,喜欢把真东西换成假东西来用。所以我们都处在“有”这个层面上,没处在“没有”那个层面。这就是整个《西游记》的用意。取到真经了吗?取到了!但是,不甘心要那个“没有”。

行者:要“有”的东西呢?


丁师:要取得“有”,既然是个“有”了,那就得拿钱来买,所以唐僧那个紫金钵换取人家的经书。整个《西游记》设计得都不错,会看了,就知道是个修行过程。

就像猴王出世一样,猴王出世了,从石头缝里蹦出来了,两个眼睛向上看到老天爷,两道金光射到天上,玉皇大帝吓一跳;向下看大海,两道金光射到大海里了,把龙王吓了一跳;看看地狱,金光射到地狱里了,把地藏王吓了一跳:“这是个什么东西”?

在这个看天看地的过程中,从身边突然蹦出来个小猴,这个小猴想和它交流——玩,当它看到蹦出来个小猴时,它再看看自己,自己也是个小猴,两个小猴一对比,分出了个你、我。它的金光“唰”一下就没了。有了你、我。一有“我”了,就入世了。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首先要张显自我,张显自我就需要知识,需要学习。为了提升自己,要寻访高人,才有了猴王学艺。

当打听老前辈时,老前辈给猴王指了个方向:从此向南走,最南端有个灵台方寸山,山里有个洞,叫斜月三星洞,这个洞里住着个老神仙,叫菩提老祖。

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名词,“向南走”,向南走的意思是向艰难方向走,走到最艰难的地方有座山。这座山的名字叫灵台方寸山,什么意思呢?灵台即是心。方寸呢?方寸之心,还是指心,灵台方寸山就是指的心。斜月三星洞呢?你画一个斜月,再添上三个点,还是个心。

你的心上有个洞,洞是空的,可以放东西的意思。洞里住着位菩提老祖,这位菩提老祖代表你自己想觉悟的心。

猴王学了个“七十二变”,七十二变的意思是:第七识的两种变化。即,对和错,善和恶,好和坏,行与不行等等。艺高人胆大,欲望心起。

因为欲望心起来了,不知道天高地厚,要和老天爷比高低,自己给自己起了名字叫“齐天大圣”。因玉皇大帝不同意便打起来了,欲望心促使他要争这个“齐天大圣”的名号。

欲望本身就是一个无明,因无明产生“无知”。因无知与五指是谐音,被如来压在五指山下。

如来是“如是本来”的样子,其意是没证悟到自己的“本来”之前,都处在无知里!

如来是谁?如来就是自己的本性,并不是真有个如来佛,不是有个比猴子本事大的人把他压住的,而是自己的本性,那是如来

自己的本性有多大呢,任你翻跟头,任你想象,你都跑不出如来的手掌,因为如来无形,如来无相,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你不会跑出去的,你怎么想象也跑不出自己的本性。所以翻了半天跟头了,他还在如来的手掌里。

他为了让如来认账,让老天爷认账,摸了个笔,写了“孙悟空到此一游”,他写在哪里了呢?写在佛祖的无名指上了。这个手指是无名指,其意是在无明里走了一遭,所以是被自己的无明压着了。


行者:还压了五百年。


丁师:一压压了五百年,“五”和“无”,是无百年。不知道多少年!

行者:那七十二变是什么意思?


丁师:上面已说过,“七十二变”,七十是七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和末那识。末那识是第七识,第七识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是俱生我执。我如何如何——我的想法、我的家庭、我的财产、我的地位、我的面子,都是以我为中心展开的,叫第七识。

“七、识、二、变”,什么意思?第七识两个变,对与不对、好与不好,就这两个变化,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没别的。


行者:吴承恩能写下这样的文章,很历害啊!


丁师:不明白的话,他不可能写下这样的文章,他都清楚明了。他弄了个申年申月申日申时,四个申字,申猴申猴嘛!

这个猴子是从一块很大的灵石中跳出来的,这块灵石是三丈六尺五寸高,把单位丈、尺、寸去掉就是365。围圆是多少呢?两丈四尺围圆,代表24节气或者24小时,他说的是时间概念。

行者:还真没从这个角度理解过,都是当迷信、当神话故事看的。那天上是不是真的有太上老君、王母娘娘?


丁师:十法界图已经说了,中间一个心,我们看见周围的十法界了,唯独没有看到那个心。意思是心生十法界,一切都是心生的!


行者:那他们手中都各自拿着东西,这些东西各代表什么?就像马身上的马鞍,是个“用”,马头上的绳是传达主人指令的,还有其它内涵吗?


丁师:马鞍是“空”“有”的联接处。即白马不离唐僧,唐僧不离白马。其意是,“空”不离“有”,“有”不离“空”,空有合一才是一个整体,才是个圆满。

绳是“空”“有”的通道,“空”通过“有”才能起作用。

行者:在佛教中,锡扙是权力的象征,境界上的至高无上。作者的用意是?


丁师:唐僧代表空性,空性是没有任何形象的,抓不住摸不着。锡扙是人为的空性的外显!


行者:金箍棒的意思呢?


丁师:金是金属,金属是坚固的意思,坚不可摧。箍是箍住、捆绑住的意思,是束缚。棒是工具,棒是对外用的工具,对外。

孙悟空代表心,意思是每个人心上都有个坚不可破的角度,拿自己的角度对待身边的人事物。

金箍棒也代表一个普遍的真理。定海神针,还是自己的思维海洋。把它定住,定海就是一个普遍的真理。

行者:紧箍咒呢?


丁师:紧箍咒代表着一个人的标准,拿自己的标准对待周围的一切,不如我意就会头痛!非紧箍咒的作用。

另一个含意,就是戒。戒自己的欲望,戒欲是不舒服的(头痛)!

角度是对外的,伤害的是别人。标准虽是对外,但是,伤害的是自己!


行者:沙和尚的禅杖和担子呢?


丁师:禅杖是对外的武器,也是对外的角度,担子所担的东西是背负放不下的包袱!


行者:孙悟空的名字怎么理解?


丁师:孙是子孙后代,悟是觉悟的意思,空是空性、自性、本来等。孙悟空意指子孙后代需要觉悟自己的本来,本来即是自己的清静心。

行者:女儿国是什么意思?


丁师:女儿国的国名是“西梁女国”,《西游论心》(张新发 著)中这样讲,西梁女国不好理解,改一个字叫它“西厢女国”,你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那是人类根本的东西——性欲,当修行到清静的时候,这样的欲望就会升起,并且很强烈,一般人渡不过去,所以搞出了个女儿国说明此意。


行者:那如何渡过这一关呢?


丁师:六祖曰:“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南怀瑾:西游记之密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事物在心上

思虑态恋想

事相皆化去

空也空茫茫

回光来返照

不舍如来藏

明心也见性

知道易反掌

有所非觉  无所非明



南怀瑾:《西游记》其实是道书,一般人都没看懂



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毛呑大海,芥纳须弥,金色头陀微笑。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谁听得绝想崖前,无阴树下,杜宇一声春晓?曹溪路险,鹫岭云深,此处故人音杳。千丈水崖,五叶莲开,古殿帘垂香袅。那时节,识破源流,便见龙王三宝。


——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回



《西游记》的四五个人物,作者把心身意识演化成小说,将心猿意马,化出代表“心”的孙猴子。代表意气的是一匹龙马。猪八戒代表了人的大欲,特別喜欢男女饮食。一个晦气色的沙僧,代表没有主见的情绪,只能挑着行李,担起这个皮囊跟着猴子、猪八戒跑。那代表整个完整的心身生命的,便是唐僧。从表面看来,他是世界上最老实的笨人、善人、好人,虽然一路上他所遭遇到的,处处是艰难险阻,都是妖魔鬼怪,而在这三四个鬼精灵伴随下,走完一段人生的道路,但由于他的“诚意、正心、修身”,所以他成功了!

 

——《原本大学微言》

 


每一观开始,释迦牟尼佛都教我们要“系念一处”,或者“系念住意”。要“系念”,把心念拴住,让心念专一。

 

为什么要“系念”?你们都看过西游记吧?那只孙猴子就象征我们第六意识的心念。一个筋斗云就翻过了十万八千里;一会上天,一会儿下地;打了龙宫,又大闹天宫。我们的心念不正是如此?刚刚才想着“肚子饿了”,马上又想到“美国的太空梭”……总而言之,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乱七八糟,没有什么不想的。好讨厌啊!打起坐来,它就捣蛋。你要静,他偏动,真是麻烦!

 

不过话说回来,唐僧取经主要还就靠这只猴子护驾,才大功告成呢。他虽然不听话,调皮捣蛋,可是既能收妖又能降魔,本事大得很噢!我们这第六意识的心念也是一样,虽然它一会儿东一会儿西的乱想一通,可是你们看,什么电影、电视、电子、电脑,乃至于人造卫星、太空梭等等,不都是它想出来的?要成佛作祖,得道证果,关键也还是在它。

 


你们都知道这只孙猴子又叫“孙悟空”,为什么叫他“孙悟空”?《西游记》可不是哄小孩的故事书喔!现在告诉你们,这是一本哄大人的书,因为大人们都没看懂,都以为它是神怪故事。其实它是一本道书,许多修行道理都藏在故事里,连他们的名字都不是随便叫的。你看,“悟空”就是悟了空性,道理上明心见性了,然后还要老老实实修持,所以孙“悟空”又叫孙“行者”,乖乖的随着唐僧,一步一步的往西天行去。路途的坎坷自然不在话下,但是最要命的是他那难改的猴性,也就是所谓的“余习难除”,一发脾气,就不干了,跑回老家去,和猴子猴孙们吃喝玩乐,好不快活!

 

碰到这么一个神通广大,又猴性难驯的齐天大圣,怎么办?哈!没关系,有“金箍咒’,咒子一念,老孙就只好乖乖的又回到唐僧身边,继续这段千辛万苦的道路。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系念法”,用“金箍咒”把猴子拴住。现在这本禅秘要法的“系念法”,是用“白骨观”把我们的“心猿”拴住。

 


不论净土宗也好,天台宗也好,什么禅宗、密宗的,及至于华严宗,也都各有他的特殊修法,很少有人知道,在座诸大菩萨当然也不例外,这些都不再多说,总而言之,各宗各派的各种修法都是以“系念”为基本法则。

 

——《禅观正脉研究》


中国产生了一部《西游记》,里面有个孙悟空。孙悟空取经以前,已经把阎王那里猴子的生死簿勾掉了,阎王管不住他了。《西游记》有英文翻译的,你看过没有? 

圣吉:没看过。 

南师:孙悟空代表什么?代表意识思想。他上帝也不怕,阎王也不怕。他是东胜神洲一个海岛上石头里跳出来的,乱蹦乱跳。后来他去修道,他的师父是须菩提,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解空第一。须菩提很讨厌这个徒弟,因为他不守规矩,不过他很聪明。不守规矩的,一定聪明。所以我说,老实就是笨,聪明就是滑头;又聪明又老实的人,找不到的。

 


孙悟空很聪明,很调皮,很快学会了神通变化,但是没有得道。结果他玩弄神通,师父把他赶出去了,告诉他在外面不准说是他的徒弟,如果说是他的徒弟,就把孙悟空的神通收了。须菩提同我一样,不准任何人在外面说是我的学生。

 

孙悟空出来第一个就去找阎王,问阎王生死簿上有没有自己的名字。阎王说有,结果他拿来都勾掉了,把那个电脑用病毒搞坏了,了了生死了,阎王也拿他没有办法。

 

后来他跳到海底找龙王借兵器,龙王打开武器库,他都看不上,龙王只好陪他到海底最深的地方去看。他看到那个定海神针,又软又硬,可大可小。那个海底在哪里?在人的身体里。这个世界,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也等于人的身体,七分是水,三分是骨肉。

 


结果孙悟空把定海神针拿来,放在耳朵里,就是这根金箍棒,可以上闹天宫,下闹地狱。这个东西每个人都有,就是男人那个东西,可以大闹天宫;中医里有“耳通气海”的道理。

 

孙悟空就是思想意识,配合这条棒,打乱人间。要把孙悟空(意识)收服了,修道变成佛,就很难了。所以他的法名叫悟空,明白思想念头生灭无常,本来抓不住的,像水中捞月,所以他不再执著了。猪八戒代表欲望,贪吃贪色,能转过来就是修道的能量了,所以叫“悟能”。沙和尚挑行李,代表带着业障重担跟着走;他叫“悟净”,修行就是净化业障。白龙马代表气,驮着唐僧一路取经,唐僧代表本性,所以是师父,取经代表修行修道。

 


这部小说写的,就是东方文化宗教思想的系统,天人合一的东西。孙悟空保护了唐僧取经,路上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然后成功了。每种磨难,代表了社会人生的一种现象。孙悟空对几个妖怪没有办法,有个妖怪住在无底洞,代表了人的食道、消化道、排泄系统,也代表了我们的欲望,永远填不满。

 

西方人翻译了《西游记》,只认为是中国的神话故事,不晓得蕴含了中国天人合一的修行理念,里面还藏有深刻的道理。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














《西游记》中的修炼秘密




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可以放在耳朵里。这个神奇的功能让人极为好奇,金箍棒这么重,耳朵能受得了吗?金箍棒在耳朵里会不会滑落?


关于这个问题,解读《西游记》的圈子里大概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五官对应五行,耳朵恰好是水,金箍棒原本就插在水中,所以适合放到耳朵里;第二种说法认为,孙悟空是猴子,喜欢抓耳挠腮,所以将金箍棒放到了耳朵里。


这两种说法没有什么道理,都是牵强附会的说法。其实,我们都小看《西游记》了。一般人是理解不了《西游记》的,西游记是《周易》、五行生克、道家丹术集大成的著作。不懂《周易》和丹学的人,根本就不可能读懂书上的奥秘。




金箍棒的秘密





金箍棒是结合道家的理论体系而设计的。金箍棒重13500斤,而真阳一气,也就是人一昼夜的呼吸也是13500次,这是道家内丹修炼的一昼夜。金箍棒代表的是真阳一气,棍子就相当于汉字的“一”字,而两头的金箍包裹了“一”气,不让它泄露。

悟空本身是心神合一的,而金箍棒是元气,也就是心,元气之心不得脱离神,所以金箍棒一直在孙悟空身上。金箍棒是能有千变万化,也是符合道家精神的,宇宙由无而生有,视为太极,太极使万物归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生万物,万物又能划归为一,金箍棒就是按照这个逻辑设计的。这就是为什么金箍棒怕金刚镯,金刚镯是太极的象征,万物归于太极,所以能收天下之兵。

同时,金箍棒是心,孙悟空是神。孙悟空心中有了变化,有了想法,金箍棒也会相应地做出变化。这是典型的心神合一的道家丹学思想。

整个取经的路上,都是对孙悟空“心”的磨练,也就是对金箍棒的磨练。

等孙悟空到了灵山的时候,真正地悟出了“空”,“心”就没有了。正如须菩提在《金刚金》开篇问佛陀,如何降服其心一样,等孙悟空降服了自己的“心”,金箍棒就自然消失了。




金箍棒为何放耳朵里





《西游记》用道学、丹学理论写成的,绝对不会随意做一些设定。金箍棒放入耳朵里绝对不是作者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通过道家的学说推理出来的。说耳朵五行属于水,而金箍棒是水中金,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能够服人。



刘一明《西游原旨读法》中的观点更让人信服:

“《西游》写三徒神兵,大有分晓。八戒、沙僧神兵,随身而带。唯行者金箍棒,变绣花针,藏在耳内,用时方可取出。此何以放?夫针把宝杖,虽是法宝,乃以道全形之事,一经师指,自己现成。若金箍棒,乃历圣口口相传,附耳低言之旨,系以术延命之法,自虚无中结就,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纵横天地莫遮拦,所以藏在耳内。这些子机密妙用,与针钯、宝杖,天地悬远。”

猪八戒、沙和尚的兵器是“以道全形”,而孙悟空的金箍棒是“以术延命”。金箍棒是孙悟空的“心”,孙悟空本身是元神,元身要听心的指导。金箍棒在耳中是在“附耳低言”,是在传授孙悟空练心之法。

沙和尚、猪八戒的兵器是强调“道”的法宝,“道”与“形”不离身,所以我们看到猪八戒与沙和尚将兵器戴在身边。孙悟空的兵器是“术”的法宝,“术”与“心”不离,所以贴身而存,外人不见。又象征练心之术口耳相传,所以放在耳朵里。




《西游记》中的道家内丹修炼思想



《西游记》是一部修道的书,是一部丹经,他通过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为我们解读着宇宙的真理,人生的真谛。“经”是什么?它就是真理;“如来”是什么?它就是你的本性、道性,见着了如来,也就见着了你的本性、道性,你也就得道成佛成仙了,获得了不死之身。“如来”就是说来就来 ,说去就去,其实不来也不去。

此话怎讲?当我们觉悟的时候,本性就会显前,当我们心中充满贪、嗔、痴的时候,本性就会离我们而去,其实不管我们觉悟或是愚昧,本性从来都不会离开我们;即便是堕落到地狱,本性也不会离开我们,堕落的本质就是业力,而业力就是我们心中的贪、嗔、痴、慢、疑。本性就像发光的宝珠,而业力就像宝珠上积存了厚厚的尘埃,它让我们失去了觉照人生、洞悉宇宙真理的智慧。

孙悟空大闹天宫,说的就是人心不知足,不安于本分而妄念纷飞时,就会破坏人体平静的正常秩序,使我们的生理和心理陷入混乱的局面而感到百体不安。

孙悟空大闹天宫,破坏了天宫的正常秩序,玉皇大帝就派天兵天将去征剿犯上作乱的妖猴。这也寓意着,当人的内心被纷飞的妄念搅扰得心乱如麻、痛苦不堪时,人才会意识到清静对于人生命的重要性,而要想方设法对妄念加以打压和调服,但人心有为的做法,却不能取得成功,就如天兵天将打不过孙悟空一样,理欲交战的结果,却只是内耗,自己跟自己打架,会使内心处于更加矛盾的对立之中。

只有太上老君用“金刚镯”才能降服孙悟空,在这里太上老君代表着“道”的本体,“金刚镯”是一个圆圈,它代表着“无极”。“无极”即是“无为”,“无为”即是“自然”。“无为”、“自然”就是道的常态,它有解除

纷扰的能力,当我们回归于道的无为、自然之常态时,才能恢复内心的和谐与清宁,而找到根本的解脱之道。



孙悟空因大闹天宫而被如来佛祖压在了五行山下五百年,五百年代表一个生命漫长的轮回过程。人的生命只有几十年,长者上百年,而就在这几十年或上百年里,因为无明我们就会去造业,五行山就是我们自己所造的业,因业力所致,我们就会受到上天的惩罚而受苦难。

孙悟空就是人的心猿意马,就是人心,孙悟空什么都不贪,他只贪名,想做“齐天大圣”,为了这一点而大闹天宫,所造的业就让他受了整整五百年的苦。而我们众生,所要追求抓取的东西太多太多,所以我们所受的苦难也就不计其数,永无休止。

它就像五行山一样,压在我们头上,让我们动弹不得,翻不了身,无出头之日。五行山就是我们心中的五样业源“贪、嗔、痴、慢、疑”所引发的五种行为“杀、盗、淫、妄、酒”。当孙悟空意识到,他之所以受五百年的苦,是因为自己所犯的过错而得到的果报,此时他心中的怨恨消失了,这就是一个人觉悟的开始。

孙悟空觉悟了,观音菩萨就来点化他。所以,当一个人觉悟了 ,知道了向内寻找自己的过错,找自己的不是而忏悔时,上天就会派人来点化和解救他。“观音菩萨”,其实就是教人反观内照自己,向内求,而不是向外寻求解决的办法。

道家讲师父找徒弟,而不是徒弟找师父。师父找徒弟,是“天意”的一种安排,而被找者能够得度,是因为他把人做好了,做真了。徒弟找师父,是人心的追求和妄想,如果一个人不在做人上下工夫,不严格要求自己,在高尚的品德节操上提升自己的人生品味,而是满世界地跑,希望能找到高人,得遇名师,恐怕永远也找不到,遇不着。即使遇着了,你也不识,因为没有这个“缘”。

“三打白骨精”,说的就是一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白骨精”就是我们心中的“魔”,白骨精第一次变化了一个少女,这个美丽的少女,代表了一切我们认为美好的事物,我们所要抓取的,追求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就是来要我们命的,如果我们为其所惑,就会为其所伤。“白骨精”第二次变化了一个老太太,在寻找她的女儿,老太太代表着“情爱”和你心中的那份挂碍,多少人为情所伤,被爱所累,当我们觉悟了、将心中的那份执着看淡了、放下了,我们心中的魔也就消失了。

“白骨精”第三次变化,是一个老头,在寻找他的女儿和老伴。这代表一个人心中还有追求,还在寻找他自己想要的,这样的追求同样会要了他的命,我们只有战胜了心中的追求和贪婪,才能够圆满自己的人生境界,成就自身。这时候,伤害我们的魔统统就会消灭,我们才会发现人生的结果原来就是一堆白骨,当我们面对这一堆白骨的时候,才会明白,什么是属于你的呢?由此而彻悟人生!

《西游记》中,为什么九九八十一难,一难都不能少,因为只有通过苦难的磨砺,才能磨掉我们心中的贪心、嗔恨、追求、妄想、分别、执着,才能知道知足是福,乐天安命,顺其自然是福、吃亏是福、放下是福,所以人生的境界不是打坐坐出来的、读经读出来的,而是磨难磨出来的、受苦受出来的。

由此已知修行的路,是由苦难作为材料组合成的台阶,修得越高,所接受的苦和难也就越大。对修行人来讲,所要接受生命极限的挑战很多,有天魔、地魔、神魔、鬼魔、妖魔、人魔、气魔、财魔、色魔、病魔等。



凡是人能遇到的、可以想象的或无法想象的难和苦都会摆在你的面前,当它摆在你面前的时候,就会存在一个你如何面对它的问题。当你只看到它的负面时,你就会陷入困境,它就会成为你人生中真正的苦,真正的难。

但当你能从另外的角度看到你所遇到的苦和难,它背后所隐藏的对你的帮助和启迪时,你就会获得一种超越的智慧,从而使你处变不惊,自然能在这些极端考验面前做到不恐惧、不逃避,迎难而上,接受挑战,把心安顿在当下你所遇到的境界里,并与之合而为一,直到你不感觉到它是苦、是难,并能从中体验到一种乐趣时,你就成功了!

这就叫“苦难之中好凝神”,这种在极端条件下练就的平静心,可以在任何环境里都能保持你内心的清静,那你就是“常清常静天尊”,你就生活在天堂里!

九九八十一难中最后一难,由于唐僧忘记替通天河中的老龟问佛祖它何时能够修行圆满一事,而被老龟扔进河里,在湍急的河流之中,几经周折才上得岸来,经书被水冲走,虽经整理,却亦有残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开始修行时,你需要老师的帮助或借助于经典,这叫引度,但最终能不能成就,还要靠自己的觉悟。只有觉悟人生,才能明了本性,明了本性,才可见“道”,找到通天的路。所以真正的道,没有在书上,而在你自己的内心,经没了,就是让你要破这个文字相,你自己就是“名师”、就是“道”,读懂了自己这颗心,你也就读懂了人生、读懂了宇宙,读懂了“道”、读懂了所有人的心。以其自觉而能觉他,自渡而能渡人。



要读懂自己这颗心,就要向内寻找自己的过错并大力忏悔,这时我们的心智就会渐渐的开明,当有那么一天我们对人生大彻大悟时,那些曾经困扰我们的担忧、恐惧和种种的无名和烦恼,就会烟消云散,我们就会像在黑夜中看到了光明,盲人见到了太阳一般,那坚固的五行山,就会瞬间在我们面前崩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脱!

所以“开悟”就是最大的“功德”,这种功德之力,不可思议,它能转化一切业力,消弭任何苦难。无形的功德力量,大于有形的功德。什么是无形的功德?比如当你宽容时、面对困境而乐于接受时、忏悔时、身心柔软时、不执著、不计较时、吃亏时、放下时、将生死置之度外时、谦卑时、公而忘私时、听命于天、顺其自然时、活在当下时、内心清静时。

当你无论何时何地,任何境遇里都能保持内心的澄澈清明、心无杂念时,那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此时人心退位,道性当家,这即是“孙悟空”进入“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内修炼之时。“太上老君”前面说过,代表道的本体,“八卦”是指自然界中八种物象,即:天、地、水、火、风、雷、山、泽。这八种物象代表自然的造化之力,孙悟空老老实实得待在了八卦炉的“巽”位。而“巽”为顺、为入,即人心顺应自然之法性。

此时天的力量——道无所不为的造化之能,就会在人体上发挥作用,此时人会感到有一种无形的、无法抗拒的力量在身体内发动,改变着人体的状态,使身、心、灵向着健康、高级的生命层次不断进化,此即丹经所云“锁定心猿和意马,老君炉内炼丹砂。”这才算真正步入了“道”的殿堂,道的力量一旦在人体发挥作用,就不会再停下来,无论何时何地,人都在修炼的状态中,“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离开这个,即非真道”。

人人有个长生不老树,树上自结长生不老果。《西游记》中,唐僧四人来到了“五庄观”,来见“正元大仙”,而观内没设神位,所供奉的只有“天地”神位,“天地”为无形之“道”所化有形之“德”,故“正元大仙”所敬奉的“天地”即为“道”。

“道”是我们每一个人所赖以生存的生命根本,它常青常在、不生不灭,我们能不能像“道”一样常青常在、不生不灭,就看我们能不能守住这个根。

孙悟空和猪八戒去偷人参果,却发现打下来的人参果不见了,叫来土地公一问才知道,这人参果不能落地,落地则化。而地为尘埃,尘埃即是“五欲六尘”,六尘为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所以我们要吃上这长生不老果,就不能让“五欲”操纵人心,使六尘用事。一旦五欲六尘占据人心,我们就会流浪于生死幻灭的轮回苦海之中,而与长生无缘。

孙悟空和猪八戒为偷吃人参果的事,与清风、明月两人大吵一顿,孙悟空嗔心一起,将人参果树推倒并连根拔起,这叫“火烧功德林”,当我们心怀怨恨无名火一起时,我们就会拔离生命赖以生存的这个根基,“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所以修行人要炼好心性这个基本功,使它不再成为我们入道的障碍。


当孙悟空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时,才想办法请观世音菩萨来帮自己救活人参果树。这说明一个人犯了错误之后,一定要意识到所犯错误的严重性而及时改正、努力弥补。观世音菩萨后来用净水瓶中的水,洒在了人参果树的根部,人参果树便活起来了,人参果又重新长在了树上。观音菩萨的到来,代表着人要将向外飞扬的心收回,放在自己的身内,这时人体自会呈现出心火下降、心肾相交的和谐状态。心火下降化肾水,肾水循太阳膀胱经沿督脉上行至头顶,化为甘露水降下,此时满口生津、身心交融,体内一派盎然生机。

《道德经》云:“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令而自均”。在天地之间推动万物生化的原动力为太阳。太阳下济光明,可化地气之水升腾为云雾,云雾在适当条件下形成雨露降下,它不需要人为的指挥和分配,会很自然的平均降下,万物受到这甘露的滋润,大地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是天道相合之象,若天道失合则相反,那就会引发各种自然灾害,此为天地之病。人体亦是如此;心为太阳之火,肾为地气之水,脾胃肌肉为大地之土,肝胆皮毛为草木,肺、大肠为金石,骨骼为山脉,血液为河流。平凡之人因为不能保持内心的清静,

在生理上则形成心火上炎,肾水下流之“火水未济”之象,此象是人体阴阳失和之象,也是人体产生各种疾病和灾难的根源,人体要想健康,必须要保持身心的和谐状态,而身心的和谐,不仅可以营造一个内在生命的和谐秩序,也可以营造一个人与外在环境的和谐氛围。而身心的和谐状态会出现在人睡眠时、内心平静时。


道家将人身喻“炉鼎”,心神喻“烧炼之火”,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则形成水上火下之“水火既济”之象,犹火在下烧炼鼎内之水。道家将此修炼状态又喻为“采药归炉”,“抽添”,即抽采上炎之火添归下元炼化肾水。又云:“心静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丹结,丹结则圣胎成,圣胎成则化元婴。”

因此“元婴”为人精、气、神凝结所成,而精、气、神的凝结,是在人回归于清净、无为、自然的状态中,自然而然演化的结果,而清净、无为、自然是道的常态,所以“元婴”的形成,实则是“道”在天人合一的条件下,借助于人身这个特殊的器皿,所创造的“道”的分灵,此分灵为“道”的清灵之气所化,所以与“道”同体,具备有“道”的一切特征,故能有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不生不灭的智慧功德,此即为“神仙”。这是一种只有修道者自己才能体验到的,“道”交感于人体演化的玄妙景象,这就叫“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朋友!人生的真意,就是对未来人生的憧憬和希望!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我们心中这种美好的愿望没有破灭,我们的人生一定是有希望的!哪怕这一世的生命结束,那也没什么,那只不过是生命换了一种存在形式而已,因为生命本身是永恒的!你心中悲伤、绝望,是因为你被物欲迷惑了双眼而看不到这一点。这也就是“仙道贵生”带给我们对现实人生的启迪!





西游记 真经


当被这个世界蹂躏了千百遍之后,才明白:有一种选择,叫善良。







 01 


度厄,是人生的常态


《西游记》原著中有一个细节,很少有人在意。


当三藏法师在流沙河遇阻,见到沙悟净的时候,他脖子上挂着的并非念珠,而是9个骷髅头。


用沙僧自己的话说,那是被他吞下的9位取经人的“遗物”。


原来,三藏法师和沙悟净并非初遇,他们早已有过九世宿缘。


历经九世的苦难,最终才能取得真经。


拨开神话的外衣,吴承恩留给世人唯有“踏平坎坷成大道”这7个字。




少年不识愁滋味,

中年方知万事难。

一番番春秋冬夏,

一场场酸甜苦辣。


那个在我们眼中胆小、懦弱的三藏法师,一路蹒跚,却始终步履坚定,将一个又一个的坎坷抛在了身后。


作家陈岚说过:“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双膝颤抖仍然往前走。”



度厄,是人生的一种常态。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人生变化万千,遇到它并不代表不幸将要来临,也许它只不过是命运对你的考验。





 02 

善良,是一种选择



三打白骨精是很多人的童年阴影,也是《西游记》中最为精彩的章节之一。


最初看到这一回时,我也曾不止一次地为大圣叫屈,甚至在心底不断地骂唐长老糊涂。


当被这个世界蹂躏了千百遍之后,我才明白:有一种选择,叫善良。


唐僧真的完全被白骨精的幻化之术蒙蔽了吗?其实未必。


大圣第一次除妖后,那些斋饭现了原形,三藏法师的心中已然信了几分。


但是以三藏法师恐伤蝼蚁命的本性,只要伤害没有加身,即便知道对方是妖,也不想伤害。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三打白骨精之后,他明知荒山野岭生人勿进,依然愿意救下红孩儿和老鼠精。




罗曼罗兰说过:“善良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


人们一生中难免会遇到欺骗、背叛、猜忌、敌对,但是别人的恶,不能成为自己不从善的理由。


看过这样一则故事。


一禅师见一蝎子掉到水里,决心救它。谁知一碰,蝎子蛰了他手指。


禅师无惧,再次出手,岂知又被蝎子狠狠蛰了一次。


旁有一人说:它老蜇人,何必救它?


禅师答:蜇人是蝎子的天性,而善是我的天性,我岂能因为它的天性,而放弃了我的天性。




那救蝎子的傻禅师不正是屡次向妖怪施救的唐僧么?


总有一天你会明白,善良比聪明更难,因为选择善良太难,能够坚持选择善良更是难上加难。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观音大士会选择唐僧作为取经人,并且他也能够取得真经解救世间苦难的真正原因。


所谓人间冷暖,无非就是用很多个善,去化解所有的恶意;用很多个美好,擦拭世间的肮脏。





 03 

知足,是最大的富足



很喜欢《西游记》中的一首词:


争名夺利几时休?

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

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

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

更无一个肯回头。


那天,师徒4人在冰天雪地中,被困通天河。




虽然河水结冰,但是仍然有沉没的危险,可此时却见无数人影在上面匆忙奔走。


唐僧疑惑,向乡民询问缘由。


得到的答案却是:


“河那边乃西梁女国,这些人都是做买卖的。我这边百钱之物,到那边可值万钱;那边百钱之物,到这边亦可值万钱。


利重本轻,所以人不顾生死而去。常年家有五七人一船,或十数人一船,飘洋而过。见如今河道冻住,故舍命而步行也。”


于是,连一向淡泊高远的三藏法师也不由得感叹道:“世间事惟名利最重。”


这是三藏法师的自省:人只要不知足,便会被名利束缚,甚至舍生忘死地被名利驱使。




事能知足心常惬,

人到无求品自高。


庄子在《逍遥游》里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


人生本不苦,苦的是欲望过多;人心本不累,累的是索求太甚。




人这一生,赤条条来赤条条去,万般皆带不走,唯知足,才能获得最大的富足。




 04 

自己,是最大的敌人


“心猿意马”是《西游记》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词。


这四个字其实代表的就是唐僧的私心杂念。


很多人喜欢唐僧和女儿国国王的故事,83版《西游记》中更是将那首《女儿情》唱得缠绵悱恻。


原著中虽然不见那么多柔情蜜意,但是仅凭回目这句“法性西来逢女国,心猿定计脱烟花”,以及初见女王时的“似醉如痴”,可见对于三藏法师来说,这是一场“桃花劫”。


都说最难消受美人恩,雄关易闯,情关难过。


这里没有妖魔作乱,也没有高山险滩,年少时总以为这一段仿佛过家家般儿戏,但是成年后才发现,这才是人性中最大的一次考验。


因为他所要面对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那女主喜孜孜欲配夫妻,

这长老忧惶惶只思拜佛。

一个要洞房花烛交鸳侣,

一个要西宇灵山见世尊

……女帝真情,指望和谐同到老;

圣僧假意,牢藏情意养元神。”


故事的最后我们都知道,三藏法师挥剑斩情丝,徒留下夕阳下女王的怅然若失。


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挡你前进的脚步,除了你自己。 


唐僧刚开始踏上取经路时,乌巢禅师曾传授他一部《心经》,并且也对他说:


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师徒4人在西天路上一路降妖除魔,其实指的就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扫除心魔,战胜自己的过程。




 05 

 舍得,是有舍才有得


《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唐僧师徒历经千辛万苦到达灵山,但是领取真经时,负责传经的阿难、迦叶二尊者竟向唐僧索要人事,佛祖还公然“护短”。


最后,唐僧把自己唯一的“身外之物”紫金钵盂送给两位,才取得真经。


年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也像大圣一样,叫嚷着不公平,想要给阿难、迦叶一点颜色看看。


但是现在重新翻看原著,佛祖的那段话却颇为耐人寻味:


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


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


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


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


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这才是这段佛祖说这段话的真意。


贾平凹说过,会活的人,或者是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那就是“舍得”。


人越长大就会越明白,人的一生都会经历两难的选择。


既然选择了,就有取舍。


舍,既是一种做人与处世的哲学,更是一种人生经营管理的艺术。


请记住:所有的失去,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相关链接:


不懂西游记,到老不成器




点击链接寻妙缘

结缘发文的老师

                

道炁开脉轮图说(简介)

道炁开脉轮,调病安心身(资料)


快速治病 / 奇异秘法


感谢关注道炁书苑



最近新文点下看:

济公活佛

开脉轮2022.02.22(正月二十二)报名

自己有“导航系统”~只需调频

千篇宝藏,新年发放(下载)

治病疗心-影视内经

这东西不能玩

大片《孔子》


死心踏地,上座定时。

身口意定,三密加持

事上制心,安分守己

八道十善,证道净一。

声明:公众号旨在弘道净炁传播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内容转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公众号中所载内容仅供参考,若想亲身实践,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感恩原作者,感恩前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