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号开脉轮
孔孟儒教:直指心性,见道修证
开脉轮调百病
生命·命运·健康-共同体
修身养性,守己安分。
学思践悟,快乐人生!
士以弘道
列子说:“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1年)佛陀(出生于公元前563)基本同一时代。孔子直指人心,明白心性,见道修道行道证道的心法,主要体现在“四书”中。《大学》《中庸》直指人心,见到修道行道,《孟子》特别阐述了修行次第。
《大学》《中庸》等直指人心的心性之学,一贯儒释道。儒学,是人、是人类必需的基础文化修养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常明修证佛法后研究《大学》断句释之。
大学之道在明。
明德。
在亲民。
在止。
于至善。
知。
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大学,相对于古代8岁上小学,学习洒扫,应对。18岁成人冠礼仪后,应当进入大学的状态学习大人应有的学问叫大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先由学习洒扫应对开始,渐渐地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洒扫,是人生基本的生活卫生和劳作。
应对,是人与人之间,所谓人伦之际的言语、礼貌、态度。
“六艺”所包括内容很广:
礼:是文化的统称。
乐:是生活的艺术,当然也包括了音乐。
射:是学习武功,上古远程攻击的武器,以弓箭为主,所以用射箭的射字作代表。
御:是驾御马匹和马车等驾驶技能。
书:是指文字学,包括对公文的学习。
数:是指算术和数学,是上古科学的基本先驱。
由八岁入“小学”,到二十岁,已经不算是童子,在家族中,要举行“冠礼”,算是正式成人了。但是“冠礼”之前,又有一说,十八岁束发,也算成人了。“束发而冠”以后,再要进修就学,那就要学“大学”了。
之:“往””到……去 “等等意思。
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孔子曰: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谓性”,自然之道,就是见道。“率性之谓道”,就是修道。“修道之谓教”是行道(以人为中心、人道为中心去明道而起行的道,是“修道之谓教”的道)。]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至道弘深,混成无际;体包空有,理极幽玄。
(非心非物、即心即物,本来体性,勿以名状,无极物上,虚无自然)
在明。决定于明白的境界与程度。
在:在于(决定于)。明,明白,清楚,知道,了了灵知,觉知。
明德。明白的关键在于明白德的修养和积累,乃至于德行圆满。
德者:知、仁、圣、义、中、和。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宽厚而庄重,温和而有主见,讲原则而谦逊有礼,聪明能干而敬业,善于变通而有毅力,正直而友善,直率而有节制,刚强而务实,勇敢而符合道义)。
明德属于自觉。
在亲民。明德的根本决定于亲民的状态与程度。
亲,亲近,亲密,亲爱,亲热,爱,亲自。 仁者爱人。
民,人们,大众,民众。人民,仁民也。
亲民即觉他。
在止。决定于能止所止能力和境界。
止:恶行即止;止己不作为,行于正道,修证不断。
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
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止吾止也;心之所安为止;至于而不迁之谓止;人而无止,无止而无礼节也;谓德行曰行止。
于至善,决定于到达善的高度与宽度、境地程度。
至,到达。善,道德修养的良好境界。
至善,可作一词解,各自能够达到的最好品德修养,是觉行圆满,得道成圣!
一切众生皆是佛化身。
知。明白,清楚,灵知了了,知道。
觉悟、智慧、了解、懂得、通晓;出于口者,疾如矢也!
止而后有定:能止所止,退进适宜。合于中庸,保持定力。
定而后能静:水止静心,明鉴如镜。映照事物,了了清清。
静而后能安:安安稳稳,清清静净。八风不动,端坐紫金。
安而后能虑:忠恕仁义,名利得失。高下大小,礼智信思。
虑而后能得:得德得道,心性知道。见修证道,成道了道。
物有本末:道为本体,法术器用。正知正见,自在道中。
事有终始:事以理成,理在事中。初心得定,善始善终。
知所先后:能知所知,事物心知。大道至简,一以贯之。
则近道矣: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己欲达人,己恶勿施。
古之欲明明(明心见性,见道。穷理尽性,以济天下)德(悟后起修,修德、积功累德)于天下者(德泽四海,教导帮助、兼济天下人),先治其国(管理治理本人封地、干好本行、坚守本分、安于本分,取得事业成就),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齐家,统领好家族);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肉身之命);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者,性之所生也,一无所有,空空如也,应无所住,离相无相);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诚实。意,心意、意念,念头、意志-意气,乃至情感、情绪);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见到知性,能知所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能知心性,所知物性,心物一体一元,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心物一如,浑然全体,本无内外之分”)。
物格而后知至(能知所知,“知性”自性本自“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摄用归体,并无自性,波澄浪静、水源清澈,原本就是,至善“知本”,“知之至也”),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成人修身之学,人人应该。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明心见性,得根本智)。
六字证:止-定-静-安-虑-得——德道!
九字纲:大学=道-明-德-亲-民-止-至-善-知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尽心篇”传法心要: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的心思变化多端,往往恶念多于善念,非常可怕。道心惟微,微妙得很,看之不见,摸之不着,无形无象,在在处处,无所不是。舜传大禹修养道心,惟精惟一,只有专精,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一心不乱,戒、定、慧。
“精”“一”修道,思想情感这种人心,化为道心;达到精一极点之时,就可体会道心,天人合一。得道以后,还要起用,入世出世,做人做事,允执厥中,取其中道,不着空有。出世圣道,入世外用,正心诚意,修齐治平,贡献社会。内圣外王。君道便是,领导统管、也是教化之主,更是全民家长。
讲修心养性次第: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这一段将养气与尽心合在一起,立了六个修学的程式。
“可欲之谓善”,就是心中法喜充满,一心向道,行住坐卧,待人处事,无不合于道,教你丢也丢不掉。
“有诸己之谓信”,“有诸己”的“己”,就是自己;你无为的功夫做得好,自然身心安祥,感觉轻安,“有诸己”,那种知道相应的初步现象到自己的身上来了,这是“之谓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了消息,而自己也亲身体会,能够自信自肯。
“充实之谓美”,由此仍须更进一步,身体充实,气机充实、心也充实,同时见地也到了。“充实”这个境界,天上地下,什么学问自然而知,无师而知,“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无所不通。读每部书象读小说一样,翻过去就知道,读了前面晓得后面,平常拿到书一翻,以前读过的。几时读过?也可说是前辈子读的,但那又怎么来的呢?“充实”而来。
乃至还要扩而充之,达到“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的境界,这个光辉不是你顶上放光,身上放光,而是心中的光明智慧,自己通达了,无所局限。
“大而化之之谓圣”儒家讲圣,等于佛家讲佛一样,教化众人。
“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润物细无声,转化大众到了不可思议的极致境界,无我无人无众生寿者。
八道:
一为入道(宁可千日不悟,不可错入道途); 二为学道,学习修道的理论和方法,闻思,得正见、用正思维、正语; 三为访道,对道的研修要请善知识加以指点,深入闻思。 四为得道,通过参悟、解悟、证悟实相,虚空粉碎而灵知了了; 五为修道。悟后真修,性命双修、正炁助道,开启穴轮,正道驭炁,福慧双赢,德智双运,正见正念、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进、正定(八正道)一门深入,钻木成火; 六为传道,教学相长,深入修行,为普度众生进行传道; 七为了道,通过修道的过程终于得道脱胎换骨完成了修道的过程,一切习气消除,完全证悟空性之妙有。 八为成道,脱离贪瞋痴,跳出三界外,时时楞严定,处处大安乐。 (入学访得修传了成)
儒:止定静安虑——和中惯一,存心养性
释:止观禅——万法归一,明心见性
道:止静虚——抱元守一,修心炼性
开悟~明觉、觉明;觉知,知觉;明得,得道,道德。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知”,并不是心性道体无上妙法。“知”,不是道的本体。换言之,“知”不是“能”。“知”是由一个能知的“所”生起的一个最初作用而已。
知者,心也,觉也,佛也,道也。道者,知性也。知道,见道也。见道,明心见性也。性者,本性,心生也。本性,妙明。本心,明妙也。道也,明也。明道,得到,德道,道德。德者,德人心也,民心自心。明心民心也,亲民也。止,勿妄动身口意也;停止玩忽职守也;停止胡作非为也;正修行于道上也;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德行圆满,乃至于——到达无善无恶-无所不所-无是无非-高尚品德!和合天也-地也-人也-心性也-寰宇也-大也-道也。
觉知自觉明明德,
知觉觉他在亲民,
行善积德致中和,
功德圆满合天人。
宇宙吾心物我忘,
见修证道圣得成。
附录:
大学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音郁),菉(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呜呼)!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音乌)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愤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僻)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fèn败坏)事,一人定国。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tè差错),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xié)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lù羞辱)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关于儒教:
儒教,以夏商周的五教和祭礼为本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天子为宗教领袖,以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为先师,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中的神道设教。西汉中期,孔子被封为商汤的后代,先王祭祀之。到东汉,国家正式把孔子作为国家的公神。唐代,命令每个县都要建庙祭祀孔子。每年春秋两次大祭,每月初一和十五两次小祭。清代,孔子祭祀一度成为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荀子说“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即《诗经》教言圣人之志,《尚书》教行圣人之事,《仪礼》规定圣人之行,《乐经》乃和圣人言,《春秋》乃圣人微言大义。“温惠柔良者,《诗》之风也;淳庞敦厚者,《书》之教也;清明条达者,《易》之义也;恭俭尊让者,礼之为也;宽裕简易者,乐之化也;刺几辩义者,《春秋》之靡也。”
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为四书,直至人心,见性修道行道的最早论述。
关于大学他说
大学,本是成人学问,却谓之大人之学、帝王之学,谬议。
所谓“大人”这个名词,在群经之首的《易经》里,就有二十九处之多。例如:在乾卦九二、九五、“利见大人”,升卦的“用见大人”,革卦九五“大人虎变”,等等。但很遗憾的,在《易经》上,每次提到大人,也都没有确切的定义,是指做大官的大人,或是年龄成长的大人。但《乾卦·文言》上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人人可为之)
凡有志于学,内养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识,皆能达到某一个水准,称之做“大人”。
从19世纪末期,20世纪的初期,乡村家塾的教育,是内—家或几家热心子弟读书的家庭发起,请来了落第秀才,或是所谓“命薄不如趁早死,家贫无奈做先生”的老师,呼朋唤友,约了几个孩子或十几个儿童,开始读书。这种情形,引用—首清人的诗来概括它:
一群乌鸦噪晚风,诸生齐放好喉咙。
赵钱孙李周吴郑,天地玄黄宇宙洪。
三字经完翻鉴略,千家诗毕念神童。
其中有个聪明者,一日三行读大中。
现在大家看了这首诗,一定觉得很有趣,但是不一定懂是什么意思。在这里,首先要了解我们八九十年前儿童启蒙书本(读物)。最基本的有八本书,《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神童》《鉴略》。深入一点的,加上《大学》《中庸》。
大学之道在明。
明德。
在亲民。
在止。
于至善。
知。
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大学,相对于古代8岁上小学,学习洒扫,应对。18岁成人冠礼仪后,应当进入大学的状态学习大人应有的学问叫大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先由学习洒扫应对开始,渐渐地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洒扫,是人生基本的生活卫生和劳作。
应对,是人与人之间,所谓人伦之际的言语、礼貌、态度。
“六艺”所包括内容很广:
礼:是文化的统称。
乐:是生活的艺术,当然也包括了音乐。
射:是学习武功,上古远程攻击的武器,以弓箭为主,所以用射箭的射字作代表。
御:是驾御马匹和马车等驾驶技能。
书:是指文字学,包括对公文的学习。
数:是指算术和数学,是上古科学的基本先驱。
由八岁入“小学”,到二十岁,已经不算是童子,在家族中,要举行“冠礼”,算是正式成人了。但是“冠礼”之前,又有一说,十八岁束发,也算成人了。“束发而冠”以后,再要进修就学,那就要学“大学”了。
之:“往””到……去 “等等意思。
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孔子曰: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谓性”,自然之道,就是见道。“率性之谓道”,就是修道。“修道之谓教”是行道(以人为中心、人道为中心去明道而起行的道,是“修道之谓教”的道)。]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至道弘深,混成无际;体包空有,理极幽玄。
(非心非物、即心即物,本来体性,勿以名状,无极物上,虚无自然)
在明。决定于明白的境界与程度。
在:在于(决定于)。明,明白,清楚,知道,了了灵知,觉知。
明德。明白的关键在于明白德的修养和积累,乃至于德行圆满。
德者:知、仁、圣、义、中、和。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宽厚而庄重,温和而有主见,讲原则而谦逊有礼,聪明能干而敬业,善于变通而有毅力,正直而友善,直率而有节制,刚强而务实,勇敢而符合道义)。
明德属于自觉。
在亲民。明德的根本决定于亲民的状态与程度。
亲,亲近,亲密,亲爱,亲热,爱,亲自。 仁者爱人。
民,人们,大众,民众。人民,仁民也。
亲民即觉他。
在止。决定于能止所止能力和境界。
止:恶行即止;止己不作为,行于正道,修证不断。
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
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止吾止也;心之所安为止;至于而不迁之谓止;人而无止,无止而无礼节也;谓德行曰行止。
于至善,决定于到达善的高度与宽度、境地程度。
至,到达。善,道德修养的良好境界。
至善,可作一词解,各自能够达到的最好品德修养,是觉行圆满,得道成圣!
一切众生皆是佛化身。
知。明白,清楚,灵知了了,知道。
觉悟、智慧、了解、懂得、通晓;出于口者,疾如矢也!
止而后有定:能止所止,退进适宜。合于中庸,保持定力。
定而后能静:水止静心,明鉴如镜。映照事物,了了清清。
静而后能安:安安稳稳,清清静净。八风不动,端坐紫金。
安而后能虑:忠恕仁义,名利得失。高下大小,礼智信思。
虑而后能得:得德得道,心性知道。见修证道,成道了道。
物有本末:道为本体,法术器用。正知正见,自在道中。
事有终始:事以理成,理在事中。初心得定,善始善终。
知所先后:能知所知,事物心知。大道至简,一以贯之。
则近道矣: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己欲达人,己恶勿施。
古之欲明明(明心见性,见道。穷理尽性,以济天下)德(悟后起修,修德、积功累德)于天下者(德泽四海,教导帮助、兼济天下人),先治其国(管理治理本人封地、干好本行、坚守本分、安于本分,取得事业成就),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齐家,统领好家族);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肉身之命);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者,性之所生也,一无所有,空空如也,应无所住,离相无相);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诚实。意,心意、意念,念头、意志-意气,乃至情感、情绪);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见到知性,能知所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能知心性,所知物性,心物一体一元,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心物一如,浑然全体,本无内外之分”)。
物格而后知至(能知所知,“知性”自性本自“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摄用归体,并无自性,波澄浪静、水源清澈,原本就是,至善“知本”,“知之至也”),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成人修身之学,人人应该。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明心见性,得根本智)。
六字证:止-定-静-安-虑-得——德道!
九字纲:大学=道-明-德-亲-民-止-至-善-知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尽心篇”传法心要: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的心思变化多端,往往恶念多于善念,非常可怕。道心惟微,微妙得很,看之不见,摸之不着,无形无象,在在处处,无所不是。舜传大禹修养道心,惟精惟一,只有专精,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一心不乱,戒、定、慧。
“精”“一”修道,思想情感这种人心,化为道心;达到精一极点之时,就可体会道心,天人合一。得道以后,还要起用,入世出世,做人做事,允执厥中,取其中道,不着空有。出世圣道,入世外用,正心诚意,修齐治平,贡献社会。内圣外王。君道便是,领导统管、也是教化之主,更是全民家长。
讲修心养性次第: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这一段将养气与尽心合在一起,立了六个修学的程式。
“可欲之谓善”,就是心中法喜充满,一心向道,行住坐卧,待人处事,无不合于道,教你丢也丢不掉。
“有诸己之谓信”,“有诸己”的“己”,就是自己;你无为的功夫做得好,自然身心安祥,感觉轻安,“有诸己”,那种知道相应的初步现象到自己的身上来了,这是“之谓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了消息,而自己也亲身体会,能够自信自肯。
“充实之谓美”,由此仍须更进一步,身体充实,气机充实、心也充实,同时见地也到了。“充实”这个境界,天上地下,什么学问自然而知,无师而知,“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无所不通。读每部书象读小说一样,翻过去就知道,读了前面晓得后面,平常拿到书一翻,以前读过的。几时读过?也可说是前辈子读的,但那又怎么来的呢?“充实”而来。
乃至还要扩而充之,达到“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的境界,这个光辉不是你顶上放光,身上放光,而是心中的光明智慧,自己通达了,无所局限。
“大而化之之谓圣”儒家讲圣,等于佛家讲佛一样,教化众人。
“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润物细无声,转化大众到了不可思议的极致境界,无我无人无众生寿者。
八道:
儒:止定静安虑——和中惯一,存心养性
释:止观禅——万法归一,明心见性
道:止静虚——抱元守一,修心炼性
开悟~明觉、觉明;觉知,知觉;明得,得道,道德。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知”,并不是心性道体无上妙法。“知”,不是道的本体。换言之,“知”不是“能”。“知”是由一个能知的“所”生起的一个最初作用而已。
知者,心也,觉也,佛也,道也。道者,知性也。知道,见道也。见道,明心见性也。性者,本性,心生也。本性,妙明。本心,明妙也。道也,明也。明道,得到,德道,道德。德者,德人心也,民心自心。明心民心也,亲民也。止,勿妄动身口意也;停止玩忽职守也;停止胡作非为也;正修行于道上也;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德行圆满,乃至于——到达无善无恶-无所不所-无是无非-高尚品德!和合天也-地也-人也-心性也-寰宇也-大也-道也。
觉知自觉明明德,
知觉觉他在亲民,
行善积德致中和,
功德圆满合天人。
宇宙吾心物我忘,
见修证道圣得成。
附录:
大学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音郁),菉(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呜呼)!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音乌)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愤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僻)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fèn败坏)事,一人定国。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tè差错),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xié)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lù羞辱)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关于儒教:
儒教,以夏商周的五教和祭礼为本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以天子为宗教领袖,以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为先师,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中的神道设教。西汉中期,孔子被封为商汤的后代,先王祭祀之。到东汉,国家正式把孔子作为国家的公神。唐代,命令每个县都要建庙祭祀孔子。每年春秋两次大祭,每月初一和十五两次小祭。清代,孔子祭祀一度成为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荀子说“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即《诗经》教言圣人之志,《尚书》教行圣人之事,《仪礼》规定圣人之行,《乐经》乃和圣人言,《春秋》乃圣人微言大义。“温惠柔良者,《诗》之风也;淳庞敦厚者,《书》之教也;清明条达者,《易》之义也;恭俭尊让者,礼之为也;宽裕简易者,乐之化也;刺几辩义者,《春秋》之靡也。”
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为四书,直至人心,见性修道行道的最早论述。
关于大学他说
大学,本是成人学问,却谓之大人之学、帝王之学,谬议。
所谓“大人”这个名词,在群经之首的《易经》里,就有二十九处之多。例如:在乾卦九二、九五、“利见大人”,升卦的“用见大人”,革卦九五“大人虎变”,等等。但很遗憾的,在《易经》上,每次提到大人,也都没有确切的定义,是指做大官的大人,或是年龄成长的大人。但《乾卦·文言》上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人人可为之)
凡有志于学,内养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识,皆能达到某一个水准,称之做“大人”。
从19世纪末期,20世纪的初期,乡村家塾的教育,是内—家或几家热心子弟读书的家庭发起,请来了落第秀才,或是所谓“命薄不如趁早死,家贫无奈做先生”的老师,呼朋唤友,约了几个孩子或十几个儿童,开始读书。这种情形,引用—首清人的诗来概括它:
一群乌鸦噪晚风,诸生齐放好喉咙。
赵钱孙李周吴郑,天地玄黄宇宙洪。
三字经完翻鉴略,千家诗毕念神童。
其中有个聪明者,一日三行读大中。
现在大家看了这首诗,一定觉得很有趣,但是不一定懂是什么意思。在这里,首先要了解我们八九十年前儿童启蒙书本(读物)。最基本的有八本书,《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神童》《鉴略》。深入一点的,加上《大学》《中庸》。
感谢关注 学思践悟
感谢关注 学思践悟
感谢关注
学思践悟 修行上路
点击链接寻妙缘
最近新文点下看:
学思践悟
点击链接寻妙缘
点击链接寻妙缘
最近新文点下看:
声明:公众号旨在弘道净炁传播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内容转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公众号中所载内容仅供参考,若想亲身实践,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感恩原作者,感恩前平台!
死心踏地,上座定时。
身口意定,三密加持。
事上制心,安分守己。
八道十善,证道净一。
2022
请你关注 一同进步
点击今日推文 每天分享锦论
死心踏地,上座定时。
身口意定,三密加持。
事上制心,安分守己。
八道十善,证道净一。
2022
请你关注
点击今日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