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阿尔巴尼亚那些折翅的战鹰都是国人的血汗铸就......

张传林 明天真的会更好吗
2024-12-03

网络上有一名探险者来到素有“碉堡王国”之称的阿尔巴尼亚探险。

他在某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操控无人机探索一片荒凉的山地,就在无人机飞过一个陡峭的山坡时,画面中突然出现了几十架战斗机的身影,它们整齐地排列在山上,那画面仿佛带他穿越回那个紧张的冷战时期。更让探险者感到震惊的是,在战斗机的背后,隐约可见一座座山洞的入口,洞口都配有看上去异常坚固的巨大铁门。

探险者在当地找了一位山地向导,沿着无人机拍摄的路线前行。经过数小时的攀爬,终于到达了战斗机的停放地。眼前的景象让探险者震撼不已,几十架战机静静地停在水泥路的两旁,每一架都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在向导的引领下,探险者来到了其中一个山洞的入口。向导告诉他,这些山洞其实是地下机库,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机库完全是将山体挖空修建而成的,目的在于保护战斗机免受常规武器的攻击。这些地下机库曾是阿尔巴尼亚空军的重要资产,然而如今却显得破败不堪。

进入机库,眼前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机库内宛如一座巨大的地下城市,光线昏暗,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陈旧的金属气息。各种类型的战斗机静静地停放在机库内,排列得并井有条,每一架战斗机仿佛都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这些战斗机中,居然包括几十架中国产的歼6、歼7战机,它们的机身上覆盖着厚厚的灰尘,显示出长时间未被动过的迹象。

 

探险者走过一架架战斗机,每一步都仿佛穿越在时间的长廊里,回到那个紧张而充满不确定性的冷战时期。在一架歼7战机前,他们看见战机的机翼上还残留着斑驳的油漆,机头炮口虽然锈蚀,但依然显现出它曾经的威力。

在机库深处,一些旧地图和文件被随意丢弃在地上,纸张早已泛黄。地图上标示着阿尔巴尼亚的各个军事基地,显示出当时的战略部署。这些文件和地图无疑是重要的历史资料,记录着“山鹰之国”那时的军事实力和战略布局。

站在阳光明亮和空气清新的山洞入口处,探险者回望着这座巨大的地下机库,心中充满了敬畏。

以他的年龄还不明白阿国何以耗费无数的人力物力在这样的人迹罕至之处修建如此大的机库?更不明白这个欧洲小国何以有那么多来自遥远的东方大国的战斗机?

他当然不知道。不仅仅他不知道,在遥远的东方大国,知道的人也已经越来越少。

阿尔巴尼亚,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分别同黑山、塞尔维亚、北马其顿接壤,南部同希腊为邻,西临亚得里亚海,总人口200多万,一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曾经被誉为欧洲的“社会主义明灯”。

50年代以来阿国一直接受苏联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到了上世纪60年代,由于苏联与其世仇国家南斯拉夫交好而与苏联翻脸。其后频繁被苏联和南斯拉夫针对,几乎到了开战的边缘。

1961年12月,苏联中断与阿的外交关系,阿尔巴尼亚则退出华约组织并继续与西方国家为敌,小小的阿尔巴尼亚怼天怼地怼空气,几乎与全世界为敌。 

失去苏联援助的阿尔巴尼亚顿时内外交困,无独有偶,此时中苏关系也开始转冷,东方大国的国际环境也相当恶劣。中阿一拍即合成为好朋友,东方大国顺理成章地替代苏联成为阿尔巴尼亚的新“大哥”。1961年,新“大哥”及时出手向阿尔巴尼亚援助了几十万吨粮食,2.5亿元人民币外汇。同时承担起阿尔巴尼亚19个成套项目,使其已经崩溃的第三个五年计划,在大量援助下得以顺利实施。

请记住1961年在东方大国是什么年份,彼时前所未有的大饥荒犹如洪流一般在韭州大地肆虐。

我曾经在一篇回忆文章里读到一个细节:援助阿尔巴尼亚的小麦是我们花费外汇进口的用来救命的加拿大小麦,船长在海上接到国内指令后,立马掉转船头就驶往阿尔巴尼亚的港口。

那些年,“山鹰之国”一开口就是要援助。东方大国则有求必应!有的直接给,不能生产的则掏外汇给对方去买,即使如此对方还不满足,甚至对于善意提醒不要浪费时直接回应:“没关系,坏了没有了你们再给嘛!”

从1954年到1978年间,东方大国还对阿方累计提供了包括890辆坦克、46艘舰艇、180架飞机、1.1万门火炮, 枪械75.2万支,以及几千辆汽车。要知道在此时段正是东方大国最困难的时期,本国装备更新换代还有大量缺口,但对阿方的要求几乎都是有求必应甚至从现役中调拨。

空军方面,东方大国为阿国提供了歼-5以及和米格-19类似的歼-6战斗机。先后有80多架歼-6援助阿尔巴尼亚,到了60年代后期,阿尔巴尼亚再次寻求军事援助,1970年东方大国又向阿尔巴尼亚提供了12对标米格-21-7A,使之成为当时欧洲唯一装备歼-7的国家,毕竟70年代初-7还很先进。

当时东方大国空军总共仅有39架歼-7,援助阿国的12架也包括在其中,可想而知援助力度有多大。 

除了几款常见战斗机外,东方大国还援助了轰炸机、运输机,以及直升机等。 

不仅仅给飞机,东方大国还为阿方援助了一整套维护保障体系,包括飞机大修厂以及数量众多的地下机库,还有飞行员和配套地勤工作人员,也有相当部分来到东方大国由空军手把手培训。

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山鹰之国”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上世纪九十年代,阿尔巴尼亚空军由于经费紧张,无法继续维护各地的基地,所有曾经的军事重地也逐渐被遗弃。 

这盏“明灯”眼瞅着就熄灭了。

于是曾经繁忙的机库如今成了历史的尘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落幕。

有数据显示: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对阿援助开始,东方大国累计提供了90亿元人民币,该国人均可以拿到4000多元人民币(欧洲同期中等收入水平)。

而在当时,东方大国普通工人月薪仅20-30元,普通农民年收入更是仅有10-30元......

这些数据在四十多年后一个云淡风轻的午后被我看到,仍然让我的心如坠冰窟,又犹如滴血一般锥心地疼痛。

阿尔巴尼亚那些折翅的战鹰都是国人的血汗铸就啊!我们何时能够从制度上根本改变这一切??


------ THE  END------
三观一致的朋友可以加下面的微信,点赞、转发是最大的支持! 

往文推荐:
时代巨变,已经不再适合重奖奥运冠军了......
魂兮归来:从长远计应该让志愿军遗骸全部回归祖国
抗美援朝 | 最好的纪念是优待活着的老兵
那些终生没有"撤出"战场的志愿军们......
最幸运的那位志愿军战俘
现在可以说了  |  金无怠 , 情报史上最杰出的潜伏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明天真的会更好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