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开店一年『火出』10万家,真香还是真难?
作者:陈佳惠
编辑:杨晓鹤
2024年3月大众点评全国(内地)约有3300余万店铺。大模型应用元年,这些线下店也开始引入AI。
不用教培老师,一台机器教会学生数理化难题;不用按摩技师,一台设备一天服务几十个顾客。在美团小红书上搜索AI开店,都是数十万关键词,现实中,各种AI开店预计已经达到10万家店铺。
在AI开店的宣传中,你只需投入30-50万元,就能获得一家年流水百万的店铺。然而,在这些充满诱惑的AI店铺背后,是一个充满套路与挑战的复杂世界。
一方面,有人凭借AIGC文创机的新鲜魅力,成功吸引了日流量上万,日客单量突破500+的业绩,展现了AI技术在商业应用中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也不乏投资者怀揣百万资金,满怀希望地加盟AI店铺,最终却不幸沦为厂商营销策略下的“韭菜”。
那些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店主们,推出AI美甲、AI摄影等新颖服务,虽然在概念上引领潮流,但在实际商业化过程中却遭遇了不小的挑战,陷入了市场接受度低、盈利模式不清晰的窘境。
在这样一个充满变数的环境中,店主们如何平衡高昂的初始投资和长期收益?消费者对这些AI服务的接受程度如何?商业化又将何去何从?AI鲸选社走访了众多AI店铺,一些现实情况值得大家深思。
AI智能自习室,学习机的销售陷阱?
2023年,AI自习室悄然兴起,短视频平台上也有诸多推广加盟广告。
松鼠AI某区域总代兴致勃勃地向AI鲸选社介绍,他在K12领域转型成功的案例,“我们从去年十一月到现在(八月初),卖了104台机器,8个月赚回了和投入相同的利润,现在正在扩建第二家分店”。
2021年9月,双减政策落地,新东方等教培公司面临转型危机,全国各地的自习室也在寻找新的生机。2023年“大模型元年”,让AI在教培行业开始落地。作为AI的信徒之一,老孟(化名)坚信教培能借AI重生。
大模型智能系统+移动电子设备+督学老师,一家概念版“AI智能自习室”就成功建成了,这也正是松鼠AI为K12转型阵痛中的教培机构们“描摹”的机会。“我当时怎么算怎么觉得这是个赚钱的生意,我就直接拿了区域总代理,投了大概100万左右吧(加上装修)”,老孟说。
豪掷千金的老孟,在松鼠AI这场商业冒险中可谓是春风得意。他自豪地盘点着自己的战果。“8个月100台,金牌代理的单利润在30%几,我拿的总代单利会更高一些,一年差不多能卖150台左右,一台机子售价10000,这样一年至少45万利润了;有的买了机子的孩子也租自习室,一个月600,按一半孩子租一年自习室,这又50多万了,加起来年利润没百万也有八十了。”老孟夸夸其谈项目的赚钱能力,希望大家成为他的代理。
然而,市场需求与总部高KPI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家长们购买一台机器后,短期内很难产生二次购买的需求。
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头衔,总代理们不得不在每个销售周期咬牙投入高达百万的资金,大量进货,再靠销售勉强维持业绩。这种恶性循环不仅消耗着总代理们的财力,更使其陷入了身心俱疲的困境。
AI美甲店也是一种AI线下店的创新试探。
美甲作为一种越来越流行的装饰品,本就承载着女孩儿们的幻想,而当美甲结合上天马行空的AI幻想,似乎更能引起女孩子们的驻足。
工作日下午六点,坐落在北京三里屯通盈中心的某品牌AI美甲店,30分钟来来往往了4对客人,粗略估算,一天可超百人。店员称其七夕更是盛况,“全天几乎每分钟都有客流涌入,有时候好几波客人一起来”,估算单日进店客流达千人。
店内蜿蜒延伸的展台上面展示着一副副甲片,精致又华丽,标价在99-849不等。
试戴时发现店内有可以线上AR试戴的小程序,扫一扫就可以试戴心仪的美甲款式,这个设计给足了消费者充分的互动体验。另外,笔者发现,AR试戴小程序后出了店,回到家仍然可以使用线上服务。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看到店铺的上新(设想),下单自己心仪的穿戴甲。
但打开小程序,却没有找到笔者想尝试的款式,一些线上展示的款式在店里也没有看到。店员对此的解释是,试戴小程序还没有完全更新好,一些线下的款式可以直接在店里试戴和购买。
随手可以直接试戴在手上的甲片比扫一扫加载AR要更方便,且效果更明显;在线上试戴看来,AR技术提升空间还很大,试戴只能看出基本效果,与店内实物还是有一定差距,而且在家试完的款式不能直接下单,依旧要去线下买一趟。
线上线下相结合拉高用户体验,全面覆盖需求是个很好的思路,但现在看来这家AI美甲店好像并没有体系化地利用起线上渠道,其公司很多经营思路明显还在摸索。
“实物甲片是设计师款,主要还是设计师思路设计的,AI只是起到一些辅助作用”,店主说。与义乌AI美甲走量贩的思路不同,主打设计师款、走高端设计思路的这家AI美甲店,似乎并没有做多少让AI做提速走量工作的打算。
现在有通过AI机器直接生成美甲的方案,显示屏上的图片直接可以复刻到指甲盖上。类似的,市面上90%的AI美甲,都是用AI赋能美甲设计,通过技术提速走量。
而三里屯这家美甲店的确是少见的,主打AI美甲的线下店。但它并没有过多的采用AI技术设计甲片走新上量,而是主卖高端的设计师款,这种销售思路似乎有些对冲,能否被消费者接受仍需市场的检验。
参考奢侈品牌打法,爱马仕开通线上购买平台之际,留了一手给实体店铺,即消费者无法在线上找到爱马仕的全线产品,赋予品牌线下店特殊价值。这种策略既维护了品牌的稀缺性,又满足了消费者对线上购物的需求。
目前三里屯这家AI美甲品牌开了两家店,店长强调背后是科技而非商业艺术公司。似乎想将AI变成后期主打特色,但目前看线上和线下没有联动,也没有像爱马仕一样严格区分。
如何巧妙地在二者之间编织一张既保持神秘感又不失便捷性的网,Nailio AI还在尝试,AI美甲店在落地尚还有一段距离。
高成本机械臂进入理疗市场
早在2020年机器人按摩师就横空出世,在“AI应用元年”的当下,悄悄走进了许多线下门店。
“19万,我们从网易买的这台专业的按摩机器人,挺多功能的AI产品。”一位店主讲述自己的这套设备。
在这个人力成本不断攀升的时代,培养一名专业的按摩师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一家业务成熟的按摩店,培养出来一名成熟的技师至少需要2个月。还要面临着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服务品质难以保证的难题。
机器人按摩师的出现,无疑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这种人机结合的模式,也正在成为各家按摩店的新宠。
这家AI按摩店的服务流程是这样,机器按摩师先是在顾客背上,描绘出身体轮廓,机械臂便能利用AI技术识别穴位和按摩点位,结合专业按摩师设计的按摩路线,同时机器臂发出磁热能量,为疼痛的顾客按摩。
机器人懂推拿,引起不少消费者好奇。据观察,店内一天至少有10余位客人来进行机器人按摩项目。但坏消息是,机器人按摩销量并不乐观,相似地段的人工按摩销量远远高于主打机器人按摩的门店。
技术的进步并非意味着人工服务将被完全取代。正如按摩师小余(化名)所言:“有病症的患者型消费者,更喜欢机器人按摩,机器人按摩师科学、精准、稳定;而对于那些只想缓解疲惫、享受放松的消费者来说,手来按还是更舒服的。”这种差异化的服务需求,使得两者能够在市场上共存。
然而,从商业角度来看,AI按摩店仍面临诸多挑战。
以北京某商场的机器人按摩店为例,店内共有四个房间,两间用来机器人按摩,两间人工用,机器人按摩项目人均费用在300元/次,有1999/10次和3999/10次两档。按照机器人按摩师使用一年费用来计算,一家日均服务消费者数在10位左右的店铺来说,一年净利润也不过10万余,投资回报周期较长。
但从宏观市场来看,按摩行业的前景还是很广阔的。据中国保健按摩协会的数据,2022年中国中医保健按摩市场规模达到了1.2万亿元,且呈持续增长态势,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5万亿元,有59%的当代职场白领选择按摩来放松。在如此庞大的市场中,机器人按摩师作为新兴力量,具有一定发展潜力。
万亿级的理疗按摩市场,留给机器人的份额仍有待开发。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在提升人机器服务质量与商业成本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这场革命的关键点。而最终结果则需立足消费者需求,由市场来决定。
AI摄影人均幽灵店,入不敷出
AI领域落地最快的,就是AI摄影。
小文(化名)在团购平台上面购买了一家AI影像店铺的证件照团购。这家店铺以AI拍摄技术为卖点,承诺能在几分钟内,完成证件照拍摄。小文想着,也是一种创新体验,于是下了单。
然而,当她按照导航来到第一家所谓的“店铺地址”时,眼前的景象却让她有些摸不着头脑——明明是店铺上面的地址,推开门却进了“董事长办公室”。这里没有丝毫摄影店铺的痕迹,更别提什么AI影像店了。她通过团购联系到店家,店家却以团队出门外为由,推荐小文先加下联系方式,可以线上制作照片,更方便快捷。
小文虽心有疑惑,但转念一想,来都来了,就去另一家店看看吧。但小文一下午寻找了两家店铺,却发现都是如此说辞。恍然大悟间,小文意识到这家AI摄影店有可能根本没有实体店铺。
然而,“3家AI摄影,12家幽灵店,因为其他的是分店”,已成为AI摄影行业的共识。笔者关注到北京一家专门做AI影像的店家,其“扩张”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仅几日之隔,线上便又开了两家,单数暴涨250余单。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店铺第一条用户评价是在6月28日,说明此前近两月的生意一直不温不火。
图源:新红数据
做摄影的同行店主也表示,最近也在尝试AI,感觉纯AI摄影的征途,挑战重重。一方面,因为网络上的免费app太多太卷了,目前来说项目投入高,回报低,不太适合投入。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AI摄影的接纳程度,尚未达到预期的热度。无论是证件照还是写真集,顾客们对于AI技术的信任与依赖,似乎还停留在一个较为保守的阶段。店长说,店内精心策划的“299元9张AI定制写真”项目,未能点燃市场热情,问津者寥寥,店内的AI项目暂时也只能当作体验项目,赠送给下单的老顾客。
现在看来,似乎现阶段的AI线下落地是一个又一个美丽又脆弱的泡泡,应用之路长路漫漫。
消除流量魔法,抓住用户的本质需求,探索一个可落地的应用场景,也许才是AI线下落地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
为何C.AI“卖身”活命,国产出海的AI社交却赚大钱?
我调研了100个村子,找到了AI的落地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