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存在形态、生长逻辑与成长空间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代晓光 曹景文 学习与实践杂志
2024-09-04

 导 读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是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工具,集中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发展与实践进展。从功能指向和阶段性特征来看,其并非是一种既定的表达体系,而是始终处于应然与实然、理论与实践的张力关系之中,表现出变与不变的统一,彰显出“融通生成”的生命状态和成长特点。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对其存在形态和生长逻辑进行分析,既是话语广泛传播与有效认同的逻辑前提,也是进一步提升其理论化程度和体系化水平的重要方式。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

存在形态、生长逻辑与成长空间

作者:代晓光 曹景文



 摘 要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是一个具有多重要素、多重面向的表达体系,集中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发展与实践进展。基于不同功能指向和阶段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存在形态,即用以擘画中国式现代化理想样态的应然形态话语、用以揭示其历史与现实样态的实然形态话语以及用以说明从现实到未来路径方法的能然形态话语。不同的功能指向和话语特质决定了诸话语形态的生长逻辑也存在分殊,应然形态话语以“术语革命”的革新逻辑、实然形态话语以“集义而生”的生成逻辑、能然形态话语以“唯变所适”的调适逻辑,使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表现出内生成长性和整体系统性特征,彰显其蓬勃的实践生命力和广阔的未来成长空间。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话语形态 生长逻辑 话语权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作为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工具和基本形态,是中国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民族复兴、国家治理、国际话语权获取都有着重要影响。当前,学界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兴起研究热潮,对其历史演进、构成样态、建构路径等议项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学理性加工和学术化建构,提升了其理论化程度和体系化水平。但相关成果或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作为一种政治表达体系进行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宣传性、叙事性或语义性分析,或仅满足于对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与党的文件的阐释解读,一定程度上对其话题语境、话语形态和建构机制关注不够,进而难以“建构有效的分析话语和进行持续的知识累积”[1]。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关乎时变,因时而异,如果仅仅将其作为一种既定的表达体系来考察而不揭示其结构要素、运作秩序、生成机制与建构逻辑,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就会“日用而不觉”,因此必须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对其存在形态与生长逻辑进行分析。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基本存在形态


话语的存在形态是话语结构要素、组合形式、运作秩序的外在表达。剖析话语存在形态既是把握话语生成、转换和创新逻辑的基础,也是实现话语广泛传播与有效认同的前置条件。基于不同功能指向和阶段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存在形态:应然形态话语擘画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想样态,即回答其未来“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实然形态话语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和现实样态,即回答其过去和现在“实际是什么样”的问题;能然形态话语用以说明中国式现代化从现实到未来的路径方法,即回答当下和未来“如何做”的问题。三种话语形态的相互作用反映话语内部稳定的关系结构和要素良性互动的运行模态,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的逻辑整体。(见图1)

图1 三种话语存在形态逻辑关系图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一)应然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理想与使命性话语

中国式现代化应然形态话语,是话语主体在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内在本质与运行规律的前提下,描绘中国式现代化未来所应达到的一种理想性的现代化表现样态。这种话语形态的显著特点是理想性、描绘性和价值预设性,指向目标与意义的未来设定,反映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从内容上看,中国式现代化应然形态话语主要涵涉两种指向:一是描绘中国式现代化接续发展的理想状态和成长空间;二是设定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任务和战略目标。就理想性描绘话语而言,主要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应该是什么样的,擘画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想样貌和前进方向。如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维度的本质特征,除了“人口规模巨大”属于情境性特征外,其他四个维度分别从“目标与价值、方法与布局、诉求与形态、模式与意义”[2]等不同面向上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想样貌。就目标指向性话语而言,主要设定实现这种理想状态的方向、速度与节奏,确立成长空间相对具体的实现框架,是一种秩序化的意象呈现,也就是描绘中国式现代化未来发展的设计规划问题。如依据党的文件多次确认的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就由总目标话语、阶段性目标话语、具体目标话语三种不同层次的话语样态构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战略安排与时间表”[3],使中国式现代化理想状态的实现拥有了秩序化的战略方向。两种指向的话语共同包含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意蕴。

从功能作用上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应然形态话语主要具有三种功能。一是认知塑造功能。无论是推进现代化实践,还是讲好中国故事,都要以对中国式现代化理想状态的科学认知为前提。应然形态话语存在的基础价值在于,全方位刻画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图景,在明确其内涵要义和目标诉求的基础上,实现对其科学性与真理性的正确认知、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理性把握以及价值性与优越性的内在认同。二是价值引导功能。中国式现代化应然形态话语通过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话语范式,可以有针对性地规约和修正社会成员对中国式现代化前进方向的多向认识状态,辨识和调整对“中国式现代化”产生的思想观念偏差,实现对舆论秩序的引导,并以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观念增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利益认同、情感认同以及价值认同,从而把对现代化的科学认知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三是特色标识功能。中国式现代化应然形态话语以中国问题为逻辑起点,以中国愿景为逻辑归宿,通过刻画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质”标识性概念、范畴、话语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未来图景,使其同其他话语体系区别开来。

(二)实然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经验与规范性话语

中国式现代化实然形态话语,是话语主体基于经验现实,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以往和当下实践的深度考察,建立起来的一种合规律性的经验叙事,即把中国式现代化从“未经加工的事实”转化为“作为陈述的事实”的话语形态。这种话语形态的显著特点是经验性、情境性、概括性和直接现实性,指向以往经验、现存结构和秩序规范的捕捉与反映,往往是事实判断的结果。从内容上看,中国式现代化实然形态话语主要有两种指向:一是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经验,并展现其伟大成就和时代意义;二是提炼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所遵循的一般性原则,规范当下的现代化实践。就实然经验性话语而言,主要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完成的内容和成果,是对以往成就与经验的理论总结和话语提炼,担负着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经验和发展规律上升为一般经验和规律的话语使命。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4]为主题和主线,科学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与实践经验,在彰显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意义的同时,“彰显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性”[5]。就原则规范性话语而言,主要表达在总结经验基础上提炼出的现代化实践规范,起规约与导向作用。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等在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经验基础上提炼出的重大原则,它们规约着当代中国现代化实践的过程、限度与空间。

应然形态话语与实然形态话语都是时空性的话语表达,二者的区别在于理想的现代化状态是否已实现。前者表达现代化愿景的未然状态,强调现代化之“善”;后者表达现代化的已然状态,强调现代化之“真”。二者的基本互动逻辑在于,应然引导实然→实然证实应然→被证实的应然获得更多认同感进而强化应然的解释力和引领力,从而不断促进两种话语形态的“再生产”。随着现代化实践的推进和现实经验的及时总结,前一时期的应然形态话语也会转化为后一时期的实然形态话语。如改革开放时期提出的“小康社会”等应然形态话语,到了新时代已然成为实然形态话语,并在此基础上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然图景继续前进。这反映了一种历史性现象:此前将某种现代化愿景设定为发展目标,随着实践不断推进和话语持续建构,现代化设想不断转变为现代化现实,现代化话语的应然形态也不断转变为实然形态,这种转变是伴随着历史进程而逐渐实现的。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建构并非是对现代化的主观臆造和抽象论证,而是对历史大势、时代之问的自觉把握。

(三)能然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机制话语

能然形态话语是衔接应然形态话语与实然形态话语的枢纽和桥梁。应然形态话语与实然形态话语总是处于一定的张力关系之中,这正是能然形态话语发挥价值的空间。能然形态话语是指基于行动的需要,在对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进行理性分析之后,对于实然如何到达应然具有确定性行动指向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话语形态,往往与“应该”“必须”“加强”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而言,这种话语形态主要摆明现代化主体“能够做什么”,即以何种方式实现现代化理想状态,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行动方式的话语提炼。从内容上看,这种话语形态旨在阐明“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机制和路径方法。依据现有文本和现行实践,中国式现代化能然形态话语表现为以“怎样建设现代化”为主题,在领导主体、本质要求、体制依托、建设重点等方面对“如何实现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的系统解答。举其荤荤大者,如“推进乡村振兴”“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7]“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8]等现代化实践活动投射到语言领域的话语样态和“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等现代化行动中相对固定的制度性话语样态。换言之,应然形态话语和实然形态话语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两种状态,能然形态话语则指明了由实然到应然的行动机制与具体实践路向。

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能然形态话语与应然形态话语、实然形态话语之间的关系,并探索其生长与表达机制,是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科学认知、凝聚共识引领现代化实践、讲好中国故事掌握现代化话语权的需要。实然形态话语是能然形态话语的建构基础,应然形态话语是能然形态话语的价值制约,能然形态话语的提炼、建构与表达同时受制于实然形态话语和应然形态话语。某种能然形态话语随着实践的推进,能够转化为实然形态话语;应然形态话语所描绘的图景,也必须通过能然形态话语的指导方能实现。同时,能然形态话语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在不断探索实践或试错中,能够将实然形态话语尚未探知与预见的因素、方式、方法、路径,转化为新理念、新思路,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丰富了应然形态话语。因此,能然形态话语建构既不能背离实然,也不可脱离应然,以实然指导能然形态话语建构体现合规律性,以应然指导能然形态话语建构则体现了合目的性,正确处理三者关系是能然形态话语良性运作的重要基础。只有科学建构能然形态话语才能减少各种判断和行动上的失误,规避错误。当然,也不能轻易让能然形态话语左右实然形态话语和应然形态话语。

当前,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是学术界一项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务,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考察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党的领导人“说了什么”的宣传性阐释,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词语”层面的语言分析。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看,必须在把握实践与话语张力关系的前提下,发掘和体认其话语成长的“逻各斯”,否则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建构就会沦落为偶然性的继续。为此,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一方面要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基本存在形态进行阐述与解读,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对其话语创新机制与方法进行深度考察,进而揭示其话语的内在生长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内在生长逻辑 


科学规范的话语体系蕴含着缜密的内在生长逻辑,话语建构所因循的逻辑理路直接决定了话语的内部构造及其合理性。中国式现代化应然形态话语、实然形态话语和能然形态话语具有不同的功能指向和话语特质,因此其生长机制也存在分殊。应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生成、转换、传播、认同的一般规律,基于不同话语存在形态的不同功能指向,基于掌握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权的需要,探求不同话语存在形态的内在生长逻辑,从而精准把握和推进其话语体系建构。

(一)术语革命:中国式现代化应然形态话语的革新逻辑

解决如何创新应然形态话语从而科学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理想形态的问题,是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关键环节。从中国式现代化应然形态话语所涵括的精神、内涵、内容和功能上看,它“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9],不是直接套用经典作家的逻辑推定,而是在概念、术语、内容等方面进行的体系化再造和革命性重构,彰显出革命性、历史性、开拓性变革的话语创制底色,具有“术语的革命”[10]的思想原创性和理论想象力。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应然形态话语是在沿用通行的现代化术语的基础上,注入了全新的时代精神和原创内容。其创新的基本逻辑在于,以“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为原点,锚定中国式现代化质性,立足科学理论和动态演绎的实践轨迹,基于对时代语境的科学判断,在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现实与未来的张力关系中,对其发展理念与价值追求、理想状态与成长空间、中心任务与发展目标进行原创性、借鉴性、集成性的概念式回应、科学式解答和系统性谋划。其创新的目标指向在于,既注重现代化未来图景的知识性创获和具象化呈现,又注重总体化叙事及其总体规律的价值性追问,最终形成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应然形态话语的主动机制,派生出前瞻性、独特性、深刻性、开放性的中国式现代化应然形态话语,实现对应然形态话语的规律性创新。

具体来说,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出发点追问中国式现代化的真理性与价值性。真理与价值是建构应然形态话语的两个基本尺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应然形态话语建构始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对现代化普遍规律的科学揭示,并始终结合变化发展中的现代化实践,形成“从地上到天上”[11]的真理性话语认知。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应然形态话语“因人民性指向而生,循人民性而兴”[12],在话语建构中始终反映“为谁说话”这一根本性问题,实现对其价值性的追问。二是以中国问题为逻辑起点集中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未来图景的民族性特质和胸怀天下的世界性视野。“中国话语只有建基于中国问题之上才是现实的,中国问题也只有提升为话语中的问题才是深刻的。”[13]中国式现代化应然形态话语的言说对象是现代化的中国蓝图,逻辑归宿是现代化的中国梦想,这决定了其逻辑起点必然是中国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应然形态话语通过对本土文化的语境重构、内容提炼、形式创新等方式,赋予中国愿景独特的文明底蕴和民族智慧。此外,为使现代化的中国愿景走向世界进而实现价值外溢,中国式现代化应然形态话语创新还以广阔的全球视角,从世界性知识维度创制兼具人类关怀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建构起具有前瞻性、引领性、融通性的话语旗帜。三是以时代趋势为参照集中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性与开放性。中国式现代化应然形态话语的创新不是时代之外的遐想,而是以时代趋势为参照,以百年变局为现实语境,在深刻体察时代的基础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形态给出科学答案。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话语的接续发展都是会“得到讨论、解释、辩护、重新思考甚至批评和补充的”[14],建构应然形态话语还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文明心态,既以中华文明为根,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强化主体性,对西方现代化理论与话语进行批判性的转化和利用,构建起一套贯通古今中西的应然形态话语。

(二)集义而生:中国式现代化实然形态话语的生成逻辑

解决如何提炼实然形态话语从而系统呈现中国式现代化历史与现实形态的问题,是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基础环节。从中国式现代化实然形态话语所承载的价值和内容上看,它不是各种理论资源随心所欲的东拼西凑,也不是对原有话语的乔装打扮和率由旧章的抽象规定,而是对古今中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集大成者”。它所获取的理论资源与主体内容、涵括的时代精神与时代内容、融通各种话语资源的总体性概括能力,都彰显出融通生成的鲜明特点和话语品格。推究其生成逻辑,很明显是以一种目的-方法的话语范式,在认识领域祛除先验的、神秘的思想内容,代之以科学的提炼方法,从而辩证体认现代化发展规律,“是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孟子·公孙丑上》)。具体来说,中国式现代化实然形态话语以中国式现代化“实际是什么样”为问题导向,以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为知识架构,对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鲜活事例、客观事实、实践成果等进行过滤、整理与编码,以“集义”的生命状态和构建方式,提炼其经验与规律、原则与遵循,并抽象其运行的深层理路,生成与现实相对应、与时代相适应的话语形态。同时,将其置于大历史观与全球化视野中加以考察,通过承继与延续以往话语、创制新语等“借词”方式,架构起一套维度清晰且具说服力的反映中国现实的自主性话语体系。中国式现代化实然形态话语的生成逻辑表明:不是主观臆造话语,而是实践建构话语;不是话语改变历史,而是历史改变话语;不是话语塑造现实,而是现实塑造话语。

具体来说,一是要坚持客观性与实践性原则,从客观实际出发提炼经验性话语。任何深奥问题“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15],经验知识生产与社会实践相伴相生。一方面,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历史实践,运用行动案例、客观事实、实践成果等形式,总结和提炼历史进程中的宝贵经验和规律性方法。另一方面,要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当下实践,致力于从中国式现代化现实场景中获得真实的、富有解释力的经验知识,通过提炼概念、论断等形式,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的话语认知。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经验叙事,“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16]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然形态话语的现实基础。二是要坚持继承性与发展性原则,在承继与延续以往话语中创新实然形态话语。“话语发展不是断裂的,而是在延续中的变迁与蜕变”[17],以往的话语为新话语的生成提供了话语资源。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主要承继与延续三类话语资源,即直接性话语资源、借鉴性话语资源和转化性话语资源[18],但对话语资源的承继和延续绝不是“照搬”,而是对这些话语资源使用方式、语义内涵、功能指涉的再改造与再诠释。一方面,注重对以往关键性术语、范畴的当代价值新诠释;另一方面,强调在各类话语资源的延续与比较中阐释当下实然形态话语的独特性。三是要坚持自主性与自觉性原则,在经验事实中凝练出原则规范性话语。在对实践经验总结提炼之后,必然面临着话语再现实化的问题,也就是“再实践应遵循怎样的行动规范”的话语问题。“中国式”的本质规定要求在话语建构过程中,必须坚持自主性与自觉性原则,客观地考虑主体的条件和要素,把握经验事实中的规律性原则、要求与方法,主动建构和表达出具有中国习性、中国个性、中国特性的实践原则话语。经验反复证明,只有以一种自主性规范话语来表达其经验知识,才能取得合理规约实践的话语效应。

(三)唯变所适:中国式现代化能然形态话语的调适逻辑

解决如何创制能然形态话语从而有效衔接应然与实然,并系统呈现其实现机制和路径方法的问题是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重要环节。话语的真理性并不必然等于现实行动的正确性,现实状况到理想形态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而要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理想形态和使命任务的如期实现与正确贯彻,还需要在实践中培育能力之知,创制能然形态话语准确指导实践。现代化实践因时而进,决定其能然形态话语因势而新,使得中国式现代化能然形态话语必须服从其实践逻辑与历史逻辑,因而表现出变和不变的辩证统一,彰显其动态成长性和上升性。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党的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基本观点,同时某一特定时期的具体理论论点也不可能一成不变,由其产生的具体方针政策也不可能一成不变”[19]。一种类型的能然形态话语只能在一定的时空界限内发挥作用,一般性的原则规范话语也可能容易遗漏实践的具体性和复杂性;能然形态话语要想具体地指导实践,就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为指导,以具体实践与现实问题为导向,注重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诸多现实问题进行特殊性关照和适应性调整,实现“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0]。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能然形态话语要“分析解决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问题”[21],自觉对应于新时代的现代化行动,不断探索实践中或试错中尚未探知与预见的因素、方式、方法、路径,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通过改造式发展、开拓式创新等方式,及时进行话语提炼与转化,并将已修正的能然形态话语践行于实然性环境之中,强化其具体实践力量。

能然形态话语关乎时变,因时而异,中国式现代化能然形态话语的接续建构始终处于应然与实然、理论与实践等张力关系之中。随着现代化实践的向前推进,能然形态话语在不同时空语境下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决定了能然形态话语的守正创新必须坚持科学方法论。一是坚持战略思维,加强中国式现代化能然形态话语的顶层设计。“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并联式现代化”[22],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能然形态话语必然是涉及经济、科技、科教文卫等多重面向的复杂表达体系。这就要求在建构能然形态话语时,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角度出发,在整体上把握话语建构的趋势和方向,谋定而后动。二是坚持辩证思维,在分析与解决现代化难题中创新能然形态话语。应然与实然、理想与现实必然存在的张力关系决定了在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能然形态话语时,必须“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23],客观地、发展地、普遍联系地分析和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在应然与实然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规律,创新能然形态话语,避免极端化、片面化。三是坚持创新思维,推动能然形态话语与时俱进。“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永不停歇,决定了能然形态话语建构必须与时俱进,就是要“在自觉跳出‘现代化=西方化’思维窠臼基础上”[24],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从现代化实践和社会需要出发,因时制宜、开拓创新。四是坚持底线思维,恪守能然形态话语的意识形态边界和价值边界。要明确能然形态话语的内在规定性和本质要求,保持对“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界限自觉,避免脱离本质属性的搬用;要厘清能然形态话语的根本价值与外溢价值,区分其民族性价值和世界性意义,坚持在“中国式”的时空限定内推动能然形态话语的赓续建构。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实践生命力与成长空间


中国式现代化三种话语形态因循合理的内在生长逻辑,表现出内生成长性和整体系统性特征。然而,任何话语的建构都不是一劳永逸的,放眼当下与未来,应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三种存在形态之间的张力关系及其科学建构逻辑,除以“分”的理路探求不同话语形态的自身生长逻辑外,还要以“合”的高度把握其整体性、系统性特征。同时,始终处理好真理性和开放性之间的关系,回答好如何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彻底性,如何把握好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导权,如何强化话语传播力等话语建构的关键问题,并以此为指引探寻其话语建构策略,不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创新发展。

(一)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实践生命力与自身成长性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孕育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之中,奠基于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上,有其科学的建构逻辑。它不是经院哲学的产物,而是真正的“历史科学”,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发挥其实践伟力并实现自身成长。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具有蓬勃的实践生命力和深度解释力。从应然形态话语的功能指向看,中国式现代化应然形态话语的根本目的在于引领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集体的历史行动规定了其目标导向和实践指向。从其客观表现看,中国式现代化应然形态话语始终保持着实践运用的深度解释力和目标引领力,在一段时期内始终具有活力和生动性,引导着现代化实践如期实现共同奋斗目标。从实然形态话语的出场语境看,中国式现代化实然形态话语以新时代伟大变革进程为话语底色,彰显出朝气蓬勃的实践伟力和生命力,其倡导“从思想世界降到现实世界”[25]的话语建构逻辑,“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26],始终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向现实本身去力求思想”[27]进而“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28]。从能然形态话语的适用边界看,中国式现代化能然形态话语始终恪守自身的时空边界和价值边界,不同阶段化定向的能然形态话语,自觉对应不同阶段的现代化实践,强化了其具体的实践力量。“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29]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当然是精神生产的结果,具备思维意识属性和理论想象力,然其并非“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30],并非从话语到话语的逻辑推演和抽象思辨,而是经由话语思维把握能动实践过程所作出的科学概括。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过程及其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即是其具有旺盛实践生命力最直接的历史证明。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三种话语形态之间的内在张力和外部挑战,彰显其绝对成长性与相对稳定性的统一。从话语体系内部看,中国式现代化应然形态话语、实然形态话语、能然形态话语三者始终处于一定的张力关系之中,表现出变和不变的辩证统一。“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31]随着实践不断推进,应然、实然、能然三种形态话语的不断转变这一历史现象,正是话语成长性的具体表现。从话语的外部环境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来自外部的风险挑战始终存在并日益凸显”[32],“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33]。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复杂艰巨的“外部问题”,必然引发话语“内部问题”的矛盾运动,推动话语自身的成长性、上升性更加明显。当然,这种绝对成长性绝非超脱“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的、生成一种新思想的话语重构和话语质变,而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成长性,是一种接近度的量的积累的成长性。如前所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始终在自身时空界限和价值界限内发挥作用并发生变化,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相对稳定性。

最后,任何话语都是“历史的、暂时的”,“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34]。中国式现代化应然形态话语、实然形态话语、能然形态话语同样具有过渡性、发展性和自我否定性,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差异的存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催生出与时代问题相适应的话语存在形态,并创造出具有标志性的话语范式。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时间表,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5]从这一论述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有具体历史时限、具体内容和自身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作为与新时代相对应的具体的话语体系,中国式现代化三种话语形态与其实践相生相伴,同样有其明确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任期,也必然也会随着特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亦即是说,不同存在形态的话语在自身生长的同时也在自我否定,始终处于不断成长的“未完成”状态。因此,不存在某种永恒的话语,所谓“历史终结论”之类的话语神话,只要对应具体历史阶段的现代化实践,其真理性便会遭受质疑进而破产。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推进,到21世纪中叶完成现阶段的使命任务之时,必定会出现一场新的“术语革命”,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也一定会内化于“更高阶段”的新的话语体系。

(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成长空间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实践为起点和归宿,表现出整体系统性和内生成长性特征,具有蓬勃的实践生命力和丰富的延展空间。放眼当下与未来,应以此为线索,不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应然形态话语的创新性和价值性、实然形态话语的真实性和认同性以及能然形态话语的针对性和规范性,从而在整体上提升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解释力、表达力和传播力。

第一,强化主体性,从科学价值理念和主体需要出发,不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应然形态话语的创新性和价值性。一般而言,不同主体对目标与意义的未来设定具有差异性,其话语建构是否具有科学性和自身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是否具有主体性和原创性。盲目跟随他者话语范式难以构建符合自身需要的价值性和创新性,因此必须强化主体性,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和中华民族主体需要出发,在突破“西方中心主义”话语范式禁锢的同时,建构具有本土意识的现代化话语范式,着力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应然形态话语的科学性并凸显中国特色。一方面,要避免机械“移植”话语造成的主体迷失和“理论陷阱”,基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从科学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华民族复兴愿景出发,以具有科学性的本土话语消解不同语境下的文化偏见,在秉承自主性、自为性和自觉性的前提下进行应然形态话语创新。另一方面,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立足点,揭示出现代化理想样态所蕴含的人民性和民主性,“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36]。建构应然形态话语应始终秉承主体意识,从主体需要出发,观照人民群众对现代化前景和现代化进程的接受与认可程度,以人民对未来图景的向往为线索挖掘应然形态的话语表达,不断提升应然形态话语的价值性。

第二,把握主导性,以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实然形态话语的真实性和认同性。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实然形态话语是把握历史主动和提升现代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内容。当前,在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方面,仍一定程度上存在“话语赤字”“概念赤字”等弱化、边缘化现象。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实然形态话语,不能仅仅停留在被动回应质疑的层面,而要在增强共识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掌握阐释中国现代化实践的自主权和主导权,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自觉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不断增强解读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自觉性。一方面,要从中国式现代化历史事实出发提炼实然形态话语以体现真实性,更加注重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经验进行理性分析,着力“求真”“求实”“求是”,避免片面化、碎片化、割裂化解读,坚决反对各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更加客观地呈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生命力和优越性的内在机理;同时从主体感知和经验出发,将历史主体自发形成的现代化认知、评价转化为系统性、共识性的现代化话语,形成建构实然形态话语的主动机制。另一方面,要真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充分考虑群众的思维习惯与话语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将中国式现代化实然形态话语内容与话语艺术结合起来,注重现代化多元主体的知识性创获和分众化、差异化传播,有针对性地增强其话语的亲和力、感召力、说服力,积极建构更具认同性的中国式现代化阐释体系,切实增强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主导权。

第三,增强主动性,在观照具体实践问题和时代要求中不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能然形态话语的针对性和规范性。中国式现代化能然形态话语作为指明实然如何到达应然的具有确定性行动指向的话语形态,其话语内容与中国式现代化具体实践相生相伴,循实践变化而变化,具有突出的动态性、阶段性和过渡性。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能然形态话语要想发挥其应有的实践效能,就必须增强主动性,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处理的思想态度和工作方法回应具体的现实问题,不断提升话语指导实践的针对性和规范性。一方面,要基于不同层面、领域、阶段的现代化行动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话语建构。“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37]要注意特定的历史条件,在具体实践范围内和时代条件下,抓住具体问题产生的节点、延续的时间、变化的空间以及发生与演变的主要条件,同时在把握具体问题的历史方位和实践进程中锚定问题的本质,及时将不同主体针对具体问题“能够做什么”的特色表达进行提炼和转化,提升能然形态话语的针对性。另一方面,能然形态话语要想更加准确规范地指导实践并形成强劲的传播力,还需不断提升其规范化水平,及时对具有共识性、系统性、有效性的能然形态话语进行以党的决定或决议、国家法律法规等形式的政治确认、法律确认和制度确认,把对现代化行动机制的科学共识转化为规范性的行动准则,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合理规约实践的话语效能。


 注释

[1]陈家喜、黄惠丹:《论政党治理视域中的全面从严治党》,《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3期。

[2]齐道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构成样态与功能指向》,《探索》,2023年第2期。

[3]张占斌、熊杰:《从大历史视野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动》,《东南学术》,2023年第2期。

[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4页。

[5]徐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理路》,《理论视野》,2023年第1期。

[6][16][33][3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6~27页,第22页,第20页,第21页。

[7][37]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187页,第106页。

[8]《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

[9]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232页。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0页。

[12]李友梅:《以人民性引领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2期。

[13]陈曙光:《论中国话语的生成逻辑及演化趋势》,《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10期。

[14]王宁、薛晓源:《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252页。

[15][25][26][27][28][30][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6页,第419页,第172页,第11页,第151页,第153页,第222页。

[17]陈红娟:《译介、争竞与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表达史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1期。

[18]杨彬彬:《新时代建构制度优势话语的逻辑、结构与路径》,《新视野》,2022年第4期。

[19]习近平:《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求是》,2022年第13期。

[20]张跃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生成逻辑:“术语的革命”与“集义所生”》,《开放时代》,2023年第2期。

[21]骆郁廷:《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主创新》,《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3年第3期。

[22]赵义良:《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道路的现代性特征》,《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3期。

[2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年,第179页。

[24]吴艳东、闫晓瑞:《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构建的三维论析》,《贵州社会科学》,2023年第3期。

[29]《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5页。

[3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67页。

[32]习近平:《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共同奋斗》,《人民日报》,2023年3月2日。

[3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260页。

(▲向下滑动查看全部注释)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发展理念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图景及实践方略研究”(项目编号:22BKS071)。


 作者简介 

代晓光,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曹景文,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原载于《学习与实践》2023年第8期。


-end-


#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标题前往阅读)
01  《学习与实践》2023年第8期目录及摘要02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建设的探索及当代启示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作者:郭国祥 蓝强)03 世界历史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唯物史观原理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作者:吴宏政 张冬艾)04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家”的解构与重构 | 文化(作者:胡骄键)05  数字身份构建的伦理困境及其超越 | 数字社会(作者:武文颖 王鑫)06  红色金融的发展实践及当代启示 | 经济(作者:尹志超 余安定)07  在地性整合:社会组织立体式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 | 社会(作者:薛美琴 马超峰)

# 推荐栏目  





(点击下方标题前往栏目阅读)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数字社会
政治
经济
法律
公共管理
社会
文化
新闻与传播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学习与实践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