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实践》2024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本 期 目 录
●论唯物史观历史规律的多重特质
作者:叶泽雄 赵 婷
●问题域的历史性创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种视角
作者:陈高华 赵文钰
●数字劳动的文明景观、异化面向与治理策略
作者:秦 龙 赵紫薇
●伦理共同体的重建:人工道德主体的意识维度再推进及其感知基础
作者:崔中良
●干部下乡:第一书记助力乡村治理的实践书写
作者:孙经纬 王建华
●寓情于治:社区情感治理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
作者:吴晓凯
●新一轮机构改革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作者:杨开峰 储梦然 田小龙
●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的主体协同与效能提升
作者:袁超越
●个人数据交易领域数据信托的私法建构
作者:刘 斌
●金融资产配置与中老年人口生活满意度
作者:邹 薇 张青苹
●乡村产业振兴的中国道路:理论探索与政策实践
作者:孙智君 白 倩
●共同富裕目标下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困境与优化路径——基于“路径—目标”理论的分析框架
作者:薛惠元 张永高
●应势而变:系统视阈下地方政府的执行策略研究——基于M省全面“省直管县”的调研分析
作者:伍嘉冀 杨 君
本 期 导 读
叶泽雄 赵 婷
论唯物史观历史规律的多重特质
摘要:历史规律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这座大厦得以确立的理论基石和核心范畴。以往对历史规律的研究,更多是从客体视角而较少从主体视角予以阐释。比较而言,历史规律具有不同于自然规律的多重特质,表现为其存在形式具有属人性,其功能发挥具有价值非中立性,其实现机制具有概率统计性,其作用趋向具有进步性。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自然科学的规律观来衡判历史规律,而必须依据社会历史的实际和特点来概括、形成新的历史规律观,并以此为原则和方法,深化我们对社会历史本质的认识,进而理解和把握历史规律。
关键词:唯物史观 历史规律 历史合力论
陈高华 赵文钰
问题域的历史性创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种视角
摘要: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创新,关键在于以问题导向作为综合创新之源,进而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问题域的历史性集合。作为一种思想和实践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围绕“如何扬弃资本主义现代性、实现人类自由解放”这一问题历史地发生与展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则立足于具体历史情势,提出了如何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开辟现代化新道路,以此实现自由解放的历史性问题,这就开拓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新问题域。基于这种理解,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意味着立足于具体历史情势不断拓展和深化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问题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意味着根植于本民族优秀文化不断把握和解决中国式现代化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问题导向 中国式现代化 “两个结合”
秦 龙 赵紫薇
数字劳动的文明景观、异化面向与治理策略
摘要:作为一种新的劳动形态,数字劳动不仅促进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也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呈现出数字文明新景观。同时,伴随数字技术与资本的深度融合,资本通过数字平台形成对劳动产品、劳动过程及劳动者本身的控制,造成劳动者社会主体地位弱化等问题。要通过重塑劳动者自我意识、规范数字劳动中的资本运作、营造数字平台和谐环境等措施,消解数字劳动过程中的异化问题,从而实现数字劳动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创造人类数字文明新形态。
关键词:数字劳动 文明景观 数字劳动异化 人的主体性
崔中良
伦理共同体的重建:人工道德主体的意识维度再推进及其感知基础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以及人工道德主体的出现亟需重建伦理共同体,但面临着人工智能作为主体的伦理意识是否存在的问题。从道德主体对于意识的依赖性角度看,人工智能作为道德主体需要人工意识作为基础。当前的人工意识研究主要受制于意识的外在和内在的本质主义束缚,意识呈现为内感受性、封闭性和独立性特征,因此会陷入对于人工意识是否存在的质疑,从而制约人工道德主体的发展。功能主义意识观推动了人工意识由判定性假设进入程度性视角,从而使人工意识呈现出具身性、社会涌现性和延展性特征。人工智能作为道德主体,需要本质主义和功能主义结合的复合意识观,使人工意识具有及物与不及物、主动与被动、连续与非连续以及局部与全局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探讨人工智能复合意识观的感知基础,包括人工意识对于感知的依赖、感知作为一种道德判断、感知与道德实践一体。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 人工道德主体 人工意识 复合意识观
孙经纬 王建华
干部下乡:第一书记助力乡村治理的实践书写
摘要:作为新时期干部下乡的典型代表,第一书记下乡根植于乡村治理面临多重困境且国家回应存在限度、第一书记具有助力乡村治理的独特优势等现实背景,其核心任务就是要助力乡村治理。基于个体驱动的治理资源引入、治理目标的系统矫正、治理主体的多重改造以及“嵌入治理”模式下治理过程的整体优化四个方面的行动布局,第一书记助力乡村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治理资源的引入梗阻、乡土社会的“反嵌”回应、驻村考核的结构性不足以及驻村成效的延续难题等一系列现实掣肘正困扰着第一书记助力乡村治理的成效发挥。未来必须通过改进资源统筹方式、完善组织关爱机制、革新驻村考核体系、健全驻村轮换机制等来精准破解上述问题,促进第一书记助力乡村治理释放出更为强大的实践效能。
关键词:干部下乡 第一书记 乡村治理 驻村干部 基层治理
吴晓凯
寓情于治:社区情感治理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
摘要:社区作为情感关系的地域性空间,拥有悠久的情感治理知识谱系和社会文化基础。社区情感治理以柔性的行动方式释放制度权威,使自上而下的标准化、统一化、形式化的行政与法律规范融入到居民的日常话语和生活惯习,从而消弭治理与生活之间的鸿沟。在实践层面,情感仪式、情感话语、情感帮扶、情感调解和情感空间等共同形塑了情感治理的总体性框架,以此勾勒出社区情感治理的实践进路。与此同时,社区情感治理在诸多方面有助于实现基层“善治”,对于推进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区 情感治理 基层治理 实践进路 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
杨开峰 储梦然 田小龙
新一轮机构改革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摘要:2023年新一轮机构改革是一场锚定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改革。既有研究阐释了改革的新特征,揭示了历次改革的演进逻辑,并阐明了自主性机构改革的基本行动路径,即调整结构、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未来研究可以沿着自主知识体系和“两个结合”的思路进一步拓展,重点关注规范议事协调机构、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厘清纵向职责划分、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并保障机构改革实效。
关键词:2023年机构改革 自主性机构改革 政府职能转变
袁超越
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的主体协同与效能提升
摘要: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主体协同是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基础要件,这与社区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要求和治理目标相契合。针对当前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的主体角色冲突现象,应在厘清治理主体互动关系的基础上,从统合联动能力、协同规范体系、合作制约机制、协同服务水平、协同智治效果等多方面着手,全面提升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的主体协同效能。
关键词:城市社区 社区治理共同体 社区治理主体 治理效能
刘 斌
个人数据交易领域数据信托的私法建构
摘要:个人数据交易的有效实现一直以来颇具争议。面对知情同意规则与个人数据权属悬置的限制,数据信托为个人数据交易提供了私法上的有益尝试。数据信托制度不仅迎合了我国个人数据交易的政策需求,而且契合了意思自治与受托人信义义务的私法基础。个人数据交易领域数据信托制度中,个人数据访问权可以作为信托财产,激励数据主体参与数据信托 。在数据信托的私法运行模式选择上,基于意思自治、高效交易及信托合同目的等因素考量,建议采用混合模式。
关键词:个人数据 数据信托 信托法 私法
邹 薇 张青苹
金融资产配置与中老年人口生活满意度
摘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中老年人口金融资产配置与生活满意度的关联值得探究。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存款等非风险性金融资产的增加对中老年群体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风险性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增加则会降低其生活满意度;影响程度随金融资产量、年龄组别、早期经历而具有异质性特征,且结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具体而言,中老年金融资产配置影响其生活满意度的直接效应占主导地位,间接效应传导途径包括健康状况、安全感和获得感,其中健康状况的贡献度最大。进一步研究表明,金融资产对中老年群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存在示范效应,而负债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既不存在示范效应、也不存在攀比效应;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由此,增强中老年群体金融素养教育,加强对中老年群体健康的关注,提高中老年群体的安全感,加强中老年人口社会资本积累,以强化示范效应、保持宏观经济稳健运行。
关键词:老龄化 金融资产配置 生活满意度 KHB方法
孙智君 白 倩
乡村产业振兴的中国道路:理论探索与政策实践
摘要:中国着眼于乡村振兴战略大局,全面制定乡村产业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从调整乡村产业结构、优化乡村产业组织、协调乡村产业生产要素等层面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为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随着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逐步落实,各类乡村产业的贡献程度随之发生结构性变化;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促进多种融合性新型生产经营组织的形成;中国不断推进农业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在技术、金融和土地等方面做出有利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调整,推进各项要素在农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配置效率提升。乡村产业振兴的中国道路为世界范围内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完善的理论分析框架,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乡村产业振兴 产业结构 组织体系 生产要素
薛惠元 张永高
共同富裕目标下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困境与优化路径——基于“路径-目标”理论的分析框架
摘要: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促进共同富裕,但其逻辑机理、发展困境和优化路径并未得到充分揭示。基于路径-目标理论,将共同富裕和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目标相结合,从“共同”和“富裕”两个维度分析长期护理保险发展面临如下困境:部分群体未纳入长期护理保险的参保范围,对困难群体的支持力度不足,失能等级评估标准尚不统一,监督和监管机制还不完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不健全,护理费用报销差异大,筹资渠道单一,基金规模整体不大,护理服务人数较少且服务设计缺乏人文关怀,慈善事业和社会互助参与力度不足。鉴于此,应从“共同”和“富裕”两个维度进一步优化,提升长期护理保险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 共同富裕 “路径-目标”理论
伍嘉冀 杨 君
应势而变:系统视阈下地方政府的执行策略研究——基于M省全面“省直管县”的调研分析
摘要:针对地方政府为何对同一政策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执行样态问题,过往研究对政策执行中内部与外部复杂环境的系统关注不够。本研究基于“政策-主体-环境”的分析框架,通过对M省全面“省直管县”进行历时五年的追踪调查,对地方政府执行策略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系统识别,并提出“应势而变”概念以理解执行策略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国家治理目标下压力型体制与强激励结构并存、科层组织结构中的权力竞合、地方政府的多重角色,是地方政府执行策略的生成逻辑与作用机制。这一发现有助于阐释地方政府为何在同一政策背景下采取多元化的行动策略,为理解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策略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关键词:应势而变 “省直管县” 执行策略
-end-
01 《学习与实践》2024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03 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叙事” |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作者:段光鹏)
04 生活契合性:乡村生活治理效能的生成逻辑——基于上海市H村房屋流转治理的考察 | 基层治理(作者:李峰 韩冰)
05 延迟退休何以实施:对年长职工弹性工作制的考察 | 社会(作者:阳义南 位明茹)
06 人工智能风险的全流程规制逻辑及制度因应 | 数字社会(作者:胡小伟 刘丽)
07 合作的解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执行过程的政社关系 | 公共管理(作者:杨宝 殷小娟)
08 舆论竞合视角下网络地域歧视的协同治理 | 新闻与传播(作者:黄骏)# 推荐栏目
(点击下方标题前往栏目阅读)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
数字社会 |
基层善治 |
政治 |
经济 |
法律 |
公共管理 |
社会 |
文化 |
新闻与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