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成功投资人背后的三个共性
读完了毛远推荐的一本关于投资人理念群像的书《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获得了一个新的视角。因为之前读这类书功利心比较强,想从中找到「特别」的思考维度用来让自己多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但这次在阅读中有了另外的思考 —— 不是去寻找他们的差异,而是挖掘这群人思考的共性 —— 这么多特立独行的人都认可思考方式,可能更加隽永。
下面便是基于个人视角,在把每个投资人的理念单独摘录后的再次汇总。
逆向思考,才能不做蠢事
「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这种逆向思考方式已经成为了芒格标志性的思考方式,但通过这本书才知道,他这个想法源其生物学家朋友加勒特 · 哈丁。他经常问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你想帮助印度,那么只需要问「毁灭印度的方式有哪些」,然后选择不去做这些事情就好 —— 虽然这样想看起来比较违反直觉,但确实能帮你思考周全,并解决问题。
逆向思考几乎贯穿了这本书的所有人:
•比如汤姆·盖纳(Tom Gayner)所说:在所有人都追求每件事都做到极致的时候,倒不如保持适当的进步就好,避免极致带来的不可持续。•比如莫尼什·帕伯莱(Mohnish Pabrai)所说:如果能从其他人身上学习,就不必混沌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了。•比如霍华德 · 马克斯(Howard S. Marks)所说:想要增加价值,应该避开效率最高的市场,只关注效率较低的市场。因为研究得越多,被关注得越多,被接受得越多,被宣传得越多,在该市场上讨价还价的余地就越小。
同样在这次创业中,light 曾多次提醒我从逆向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考虑能把业务做的多大多好,而是思考这家公司会如何失败:
•比如没处理好审核问题导致服务被封禁,所以一直没有做全网共享功能。•比如没处理好现金流问题导致资金链断裂,所以非常严格的控制各种刚性支出。•比如没处理好团队关系导致闹掰分家,所以刚开始合作就定下来要相互坦诚。
诸如此类的思考还有许多,这是之前几次创业所不会考虑的。逆向思考的价值并不在于证明之前的思考多么有效,而是寻找并规避决策过程中是否有哪个步骤具有归零的风险。因为必须把许多步骤做对才能达到目标,但过程中只要有一个决策失误,就可以让这件事归零。
但要小心,逆向思考并不是无理由的「唱反调」,而是基于大量对于客观事实的掌握和调研之后才能进行的思考。许多时候我们会陷入到「主义」之争:比如要秉承「去中心化」的理念,那么所有的「推荐」思路都要予以反驳。这种标签化思考,是逆向思考最大的敌人。他们通过固化自己的信念来试图降低决策的复杂度,但是真实的世界并不会按照他们规划好的剧本来出演。
最好找到和我们意见相左的诤友,挑战我们不可靠的想法和偏见。这样做的同时,你也会为了提高自己的观点说服力而尽力组织想法。
积微知著,避免为极端优化
许多产品神话告诉我们一个功能是「决定性」的,我也很容易陷入到这种迷思,但回头来看这种憋大招的想法,无一例外的都未如愿。
如果你看过足够多产品的历史,就会知道这和生物学上的演化如出一辙 —— 并没有一个神奇的时刻因为某个功能就让某个产品飞黄腾达,相反是背后许多微小的努力累积起来的效应带来了看似石破天惊的一跃。
比如在《成为乔布斯》一书中关于 iPod 的诞生,其背后源自于:
•Apple 试图用 iMovie 进入消费者市场,但是视频剪辑市场尚未成熟一直不温不火,直到被 Nepster 刺激后,才转型做音乐管理,收购了 Soundjam 魔改为 iTunes,这也为管理 iPod 歌曲埋下了伏笔。•因为 2000 年前后日本东芝发明了一个口袋大小的硬盘,恰好被 Apple 的鲁宾斯坦关注到,才有了大容量存储的可能。•因为有了大容量,所以才需要有一种特殊的导航方式来选择歌曲。而 ivy 设计的滚轮导航之所以能发挥巨大的价值,则在于软件的配合。•iPod 的软件来自于之前失败的牛顿平板,并且还加入了 PortalPlayer 的基础文档管理系统,也混合了一些 Mac OS X的一些元素。
这中间每一个过程和决定,都是慢慢的演化,并无神助。只不过历史是成功者所书写的,为了传播效果许多故事就变得越来越神,脱离了实际的情况 —— 要知道当年 iMovie 也被乔老爷吹到过天上去,但依旧不温不火。
所以这本书中关于「积微知著」一章让我感慨良多,因为和之前的许多惯性思维都不一样:
•微小的优势和劣势会长期积累。凡事不追求极致,那很难坚持;保持适度,避免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太远,而渐进的改变是可以持续的。•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做的好一些,不断进步才是关键。同时不要犯致命的错误,这是长寿的根本。不要追求第一名,而是保持稳步前进,不要出局。随着时间推移,竞争者会越来越少,你会越来越领先。•不要试图做到极致,问问你自己,超越极限了么?反脆弱程度来自于你没有达到极限的程度。而长期来看,不需要极致就能获得超乎寻常的结果,极致反而会让人陷入麻烦。选择一条温和和持续的道路前进。
之前做互联网产品强调的是「极致体验,单点突破」,但对一个系统来说,任何单点最优一定不是系统最优。单点极致突破看似快,但风险非常高,我记得当时敢让家人使用丁香医生的问诊服务时,已经距离质控系统上线一年有余。这个过程全是笨功夫,从审核系统的搭建,到人员培训,到规则优化,到全年无休的人工审核,可以说是枯燥到乏味。另一个印象深刻的案例是《最终幻想 14》具体的故事可以点此查看。[1]
其实书中提到了一种抨击华尔街的思路,在产品行业中依旧适用:
华尔街到处都是猎人,他们总是在四处寻找猎物。他们发现猎物后,会把它带回来,然后举办一场精彩的盛宴。接下来他们会去寻找下一个猎物。我是播撒下种子,然后花所有的时间精心培育它们。
作为产品经理,也应该把自己视为农民。Gradually then suddenly。
简单并非没有价值
整本书里有许多道理都很简单,简单到好几个投资人都会解释道:投资成功真的只需要依赖这么简单的道理么?答案确实如此。比如他们都提到控制风险,避免被短期波动影响等。
对于此,帕伯莱有一个观点很有趣:
遇到其他人无法理解的真理时,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他们。这时候其实你获得了一个巨大的竞争优势。聪明的人很容易被复杂的事物吸引,同时会低估简单想法巨大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我遇到好多个 flomo 的用户,都是在经历了一番探索之后,放弃了复杂的工具和流程重新回归。究其原因,是因为工作多年的人,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维护一套复杂的知识管理流程,对于他们来说简单的卡片积累就已经能带来许多价值,也能让他们在已经复杂的工作生活中坚持下去。
在写作上我深有感触,能让产品沉思录坚持这么多年的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因为要为付费的读者们负责,就会有履约的压力,这比任何详细的写作计划都更有效。
段永平说「常识非常识」,大抵就是这个意思。比如我们都知道虚荣指标对产品不好,但是奈何为了绩效总要做点这种事情等。重要的不是拥有非常多的「非共识」,而是将常识贯彻到底,如书中所说:投资的主要活动是持有,而不是买卖。
好的思想也是如此,重要的是持有并坚持,而非天天顿悟成瘾。
小结
这本书有趣的地方在于,这些投资人的观点其实许多是有冲突的。比如有人坦然只需要模仿就行,不需要自己的原创;而另一些人则坚持原创,避免有任何从众的行为。
但你会看到他们最终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也让自己过的很满足。所以重要的不是他们说了什么,而是哪些东西对你有启发,并且你能应用到自己日常的实践中去,因为重要的不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是在于如何改变世界。
因为任何道理最终都指向一个问题:如何成为你自己。
References
[1]
具体的故事可以点此查看。: https://m.huxiu.com/article/453842.html[2]
逆向思考 by lightory: https://xiaobot.net/post/e1669696-7e39-4d6d-b07c-c8434e91ee86[3]
知行小酒馆的播客节目:《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 新一代价值投资者的良好生活提案: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2da8aff92f0689a31f505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