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产品做的足够好,为什么用户仍然不用?

shaonan 产品沉思录 ProductThinking 2023-06-14

虽说人的欲望无限,但在感知层面,质量和数量上来说都有其上限。


比如白给你一台 iPhone 会觉得很开心,但是如果白给你 1 万台,那么你就要考虑怎么存放和处理了。在质量上也是如此,比如雨天能打到车就足够了,至于来的车辆型号没那么重要。


为何要提到感知的「上限」?因为对于产品(或者服务)来说,做的足够好未必能赢。因为用户对于多余的好,是无法感知的。


这听起来有点反直觉,毕竟「极致」是小米成功的法则之一?来举个例子先,最早单车大战的时候,小蓝车主打的是骑行的舒适感,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地铁口有车最重要,至于在骑行感上优化,用户感知并不强烈。


又比如安卓应用市场,早期有豌豆荚,91 助手等诸多第三方平台用户量巨大,一时成为资本宠儿。但后续随着国产手机崛起,自带应用市场和第三方相比体验差异不大,所以曾经巨大的估值也成了过眼云烟。


为何曾经重要的竞争优势会转移呢?其实需要我们换个视角来看。


每个行业,实际上是一整个相互关联的活动链条,他们共同将原始资源转化为产品或者服务,来满足用户需要完成的工作。


比如我们中午点的外卖的目的是填饱肚子。而其价值链为供应商 → 外卖店铺 → 外卖平台 → 配送。在这个链条中,一个企业能否获得巨大价值,取决于两个问题:

1.这个企业是否能解决价值链中的瓶颈问题。2.该解决方案是否足够好到超过了用户的感知。


比如在外卖行业中,味道和味道之间很难有十倍以上的差异,但是配送速度差十倍很容易感知。所以美团外卖的估值远高于餐饮企业。而为了解决配送问题,美团除了自建外卖体系,也需要介入到商家接单模块,进一步提高配送效率。而近些年则开始发力供应链(快驴),试图从源头开始提供可控的服务。


解决瓶颈问题依赖于模块的整合。而当你控制价值链上最大瓶颈问题的相关模块越多,竞争优势就越强。


比如同样是文档写作, Notion 不但提供了文档,同时在看板、数据库、表格等,还大量整合第三方协作工具嵌入,吊打 Evernote,在海外增速飞快。同样,出版行业一片萧条时,读库就通过控制独家内容生产的质量及频次,以及销售渠道,而不至于陷入缺少利润的恶性竞争。


但这并非是一劳永逸,如果你解决的瓶颈问题,随着技术进步不再是问题,逐渐超过了用户感知,你的地位将不再牢固。


早年在百姓网,有个很有效的增长方法是提高网速,因为彼时宽带还很窄,所以打开越快,用户留存越好。但是随着宽带普及,当年这种加载速度的强感知体验被迫拉平。用户的需求也就从追求信息的丰富性,变成了追求信息的真实性,而过往积累的工程优势就无法复用,逐渐被 58 所取代。


除了被技术颠覆,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即过度提供先进但用户无法感知的体验,造成浪费。


还是以 Notion (及其国内的 Notion like)为例,为何在国内一直没有起飞?一个可能的猜测便是现有的解决方案足够好。比如从个人用户来看,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印象笔记功能已经足够好,Notion 反而显得复杂;从企业协作来看,国内御三家(钉钉、企微、飞书)有先发优势,其协作部分被绑定于此,这种 All in one 没有提供太多增量价值。所以功能并非是越多越先进越好,而是要看这些改进对用户来说是否能感知


每一条价值链中都有一定的力量,这种力量不能被创造或毁灭,只能转化。这种力量反映了谁控制了价值链中重要的集成点,谁在提供不太重要的模块化组件。如果重要的集成点发生变化(多半是由于技术的推进),那么曾经拥有权力的价值链层级将失去权力。


上述文字也是对克里斯坦森的「模块化守恒」概念的一次拆解和应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阅读《创新者的解答》。

References

[1] Finding Power:An introduction to Clay Christensen’s most underrated idea: “The Conservation of Modularity”: https://every.to/divinations/finding-power-432187
[2] 《创新者的解答》: https://www.dedao.cn/ebook/detail?id=bBVDEXGGLn7eB51b8NjVRqDoQJPMk3aX5VWadYrXmAxE4Ov92lgzK6ZypxLqdQjp&source=douba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