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科学因女性而美丽
4月27日,以“激发她活力,创造新动能”为主题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全球科技女性创新论坛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办。女性需要在同等条件下受到平等对待、科技女性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科学因女性而美丽等围绕科技女性创新的声音引发共鸣。
目前,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大约有4000万,占科技工作者总人数的45%左右,科技发展的征途中,女性科技工作者以独特的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为科技的进步贡献力量。科技创新已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关键变量。
国际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建立一个体系 让女科学家感到受尊重
丘成桐表示,科学最前沿的研究不是温室中培养出来的,往往是经过艰苦奋斗得出来的。我们必须建立一个体系,让女科学家在完成她们第一流工作的时候,让她们感觉到她们得到的尊重不是因为性别,而是因为她们在科研上努力耕耘得出来的结果。
丘成桐表示,过去几十年来的数学,尤其是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和重重突破,我们能够有效、及时处理大量数据;而生命科学、医药学等和人身息息相关的领域,也处于突破的前夕。在我国,随着男女平等的看法和政策在科学界深入人心,我相信将来会有更多女性加入科学工作者的行列。她们引领风骚,和男性并驾齐驱,为中华以及世界文明增添姿彩,为全人类福祉作出伟大贡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汇聚“她”智慧 推动各国女性更为平等参与科技
伊琳娜·博科娃表示,在这个世界上,无数的女童和妇女都拥有卓越的科学发现能力,勇于挑战未知,她们凭借自身的才能和好奇心,能够将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为了实现她们的梦想,世界需要给予她们充分的支持和机会。
伊琳娜·博科娃表示,2016年,联合国宣布将2月11日定为妇女和女童与科学国际日,旨在鼓励更多女童和妇女参与到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工作当中,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STEM学科。
根据现有数据,男童和女童在科学和数学领域的表现并没有显著的差距,但遗憾的是,如今女性在STEM专业和职业中的占比依旧较低,女性仅占工程学毕业生的28%、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生的22%,在全球科技行业雇员构成中女性比例尚不足三分之一。妇女和女童具备推动科学变革的巨大潜能,是加速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女性在STEM领域参与度仍然较低。未来,我们将以“共享”为内核,关注全球女性参与科研的现状,探讨推动各国女性更为平等参与科技创新,共同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科技合作生态。
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世界因科学而精彩 科学因女性而美丽
屠呦呦表示,世界因科学而精彩,科学因女性而美丽。科技创新已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关键变量。
作为一名女科技工作者,屠呦呦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科技创新实践,扎根基础研究、潜心技术攻关,创造出一大批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为全球科技事业发展贡献了“她”力量,书写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时代华章。
屠呦呦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次论坛是全国妇联等部门实施科技创新巾帼行动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全球科技女性交流合作的良好平台,希望各位嘉宾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深入交流互鉴,加强科技合作,为破解人类共同发展难题贡献独特方案。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过科技创新的接力棒,热爱科学、投身科学,不断探索充满魅力的科技前沿,为推动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懈努力。
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办公室主任安思齐:杜绝制度性歧视 保护女性权益
安思齐表示,妇女平等参与科技创新仍需要进一步改善。放眼世界,目前大部分工程的设计师、创造师、发明者都是男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鼓励更多女性去参与。“我们应该加强政策,杜绝制度性歧视。同时要确保有相应的立法和政策框架,来更好地保护女性的权益。”
针对这些问题,安思齐提出两个解决方案。第一个是日托服务,托育服务。对科技领域,尤其是女性参与度低的领域,希望有更好的幼儿照看服务。第二个是教育,男性应该更多地去参与家务劳动,应该有更加平等的家务分担能力,现在社会就应该是这样的。“作为联合国妇女署,我们支持民间社会、全球政府制定更好的标准和制度框架。在女性能力建设方面,我们会提供数据支持政策决定。”
英雄航天员、全国妇联兼职副主席王亚平:时代的力量、梦想的力量、团队的力量、家庭的力量 是自己不断实现创新突破的动力
王亚平表示,成长路上的每一步都有正向的力量支撑,而且这种力量是多方面、多角度的。
中国发展的好时代、好平台、好机遇,让王亚平有机会去实现梦想,甚至是超越梦想。在王亚平看来,自己不断实现创新突破的动力,来自于时代的力量、梦想的力量、团队的力量、家庭的力量。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短期飞行到长期驻留,再到建成空间站,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身处大跨越、大发展的新时代,航天员将有更多追梦、圆梦的机会和舞台。航天员每次成功飞行的背后,都有无数默默无闻的科技工作者全力托举。
王亚平表示,选择航天事业,就意味着牺牲和奉献。由于工作原因,陪伴家人、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但家人毫无怨言,全心全意支持陪伴着自己。正是有了时代、梦想、团队以及家庭的力量,才让自己不断实现创新突破。
往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