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珍:释放科技创新“她力量”
来自中国科协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女科技工作者规模总量超过4500万人,较2011年增长了80%,占全国科技工作者比例超过40%。
尽管这些年女科技工作者数量出现明显递增,但在科技界还是会听到女性不如男性的偏见,甚至引发部分女科技工作者对自己的工作和能力存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志珍在科研岗位工作了60年,她一直坚信:“男人能干的事情女人都能干!”
4月27日,王志珍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全球科技女性创新论坛上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女科技工作者的心得体会,希望帮助释放科技创新“她力量”。
在王志珍小时候,听到、看到的大多是新中国培养了女飞行员、女火车司机、女科学家、女医生、女地质勘探队员等,这也在她心中潜移默化地埋下自立自强的种子。
从中国科技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毕业后,王志珍成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并赶上“科学的春天”,先后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德国、美国、加拿大学习和工作。
王志珍回忆道:“在国外的实验室里,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一起工作,讨论科学、交流文化、探讨人生,让我学到了很多过去没有见过,也没听过的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科学实验的先进技术,特别是科学研究的逻辑思维,对我回国以后的工作有很多启发。”
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间,王志珍很幸运地在邹承鲁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通过耳濡目染,明白一个道理——科学家要有创新的思想,聪明的实验设计,缜密的逻辑思维,以及由于热爱而穷追不舍的坚持。
在当时简陋的实验室,王志珍在国内开创了折叠酶和分子伴侣研究的新方向,突破了对于蛋白质折叠规律的认识,推动了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的步伐,自己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女科学家。
同等条件下平等对待如今,王志珍希望用自己的经历鼓励更多年轻的女性投身科研工作。
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提高女童入学率这个目标经过50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基本上实现了,而且在高等教育阶段,很多国家的女大学生的数量略高于男生。
王志珍表示,在全球范围内,女学生在科学教育方面的流失没有发生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而是开始发生于研究生阶段。
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指出,教育上的性别平等进步并不意味着行业和就业上性别分化的自然减少。这意味着,实现男女平等,不仅要靠教育,而且应该重视文化和社会偏见的影响。
2021年,全国妇联、科技部等制定了《关于实施科技创新巾帼行动的意见》,并推动全国31个省区市女科协组织实现全覆盖,提供健康保健、养老育幼等暖心服务,为女科技工作者营造生育友好型工作环境。
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采取了同等条件下“女性优先”、允许孕哺期女性延长项目周期、提升女性专家评审参与度等措施,特别是放宽女性科研人员申请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年龄限制,为更多青年女性的科技人员获得项目的资助、开展基础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特别是为培养造就更多女性科技领军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此受到广大女性科技工作者极大的欢迎,而政策落实后的实际效果现在已经逐步地显现。
研究显示,女性和男性的智力在生理上是没有差别的,女性在细心、耐心、韧性上更有优势,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更自律,追求完美,所以完全可以做出与男性一样好的工作。
在王志珍的实验室里,总有约一半的女学生,这跟其他研究生命科学的实验室一样。
“家庭和工作如何合理安排和科学平衡?”面对这样的问题,王志珍认为,家庭的另一半应该同样地担当家庭的责任,绝不应该只是由女性来承担。
“女主内男主外”“做得好不如嫁得好”,王志珍希望女科技工作者不要被落后传统思维束缚,更不能跌入丧失尊严的深渊,而要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独立精神、独立地位的现代女性,以阳光的心态、健壮的体魄、科学的生活方式,追求自己的热爱、兴趣和理想,同时得到家庭每一个成员的温馨支持。
做科学研究就是要有探索精神,去发现前人不知道的事情,在和权威意见或主流意见不同的时候,敢于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做理性的不懈坚持。
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优秀的女科学家活跃在科技的各个领域,她们正在撑起科研事业“半边天”。
王志珍表示,女科技工作者和女学生们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途,更加明确的奋斗目标,更应该而且可以在新时期为国家的发展立下新功。
往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