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毒教材问题历史溯源之:1952,为什么满载课桌的列车在全国奔跑?

炁子 炁子 2023-11-23

这两天火爆的新闻真不少。

唐山狂徒施暴的视像,被推到中国、全世界眼前,并炸出一堆实名举报黑恶势力的受害者。

国防部长魏凤和在“香会”上,代表中国政府,罕见地表示“如果有人胆敢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中国军队别无选择,必将不惜一战,必将不惜一切代价”。

这些新闻,已经有太多人评说,炁子不凑这个热闹,继续关注毒教材问题,回溯少为人知的历史源头。

毒教材问题历史溯源系列文章,炁子已经发了两篇《毒教材问题历史溯源之:民国大师如云,为什么造不了汽车拖拉机?》(点击蓝字查看)和《毒教材问题历史溯源之:“民国大师”梁思成,怎样开启了“生命的第二春”?》(点击蓝字查看),分别回顾了洋人传教士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办教会大学的事,和新中国改造旧教育、重建教育体系的四项新政重点回顾了对教师队伍实施思想改造。

一篇,着讲第四项新政的最后一项思想改造知识分子同步走的。

这项新政大学院系调整。

为什么要对大学搞院系调整

1

要说透这个问题,还得延伸到历史的更深处,一看德国的洪堡教育模式

威廉·冯·洪堡(1767-1835年),是德国的思想家、教育改革家。

中国,他的名字还不如创办的柏林洪堡大学知名。柏林洪堡大学,也不如从这所大学走出的黑格尔、马克思、费尔巴哈、爱因斯坦、海涅等人知名。

洪堡对世界更大的影响,主导普鲁士义务教育制度的改革也为后世留下了专才教育和“工程师精神。普鲁士,德国前身。

普鲁士所有阶层的子女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据统计,到1846年,该国各类小学达到24044所,学生243.3万人,入学率高达82%,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专才教育强调分工、纪律、标准化。

这个模式,天造地设,适合工业化的需求。所以,普鲁士在欧洲工业革命弯道超车,反超英国成为了欧洲霸主即使在一战战败后,这套强悍的专才教育体制,让德国依然能再次快速崛起。

即使在二战战败后,人畜无害了80年的德国,借俄乌战争之机,暴增千亿欧元军费,又一次走上了快速扩军的道路。背后,依然是一脉相承的洪堡模式。

那一年,炁子曾经考虑过让孩儿去德国留学。

研究德国高等教育的资料,炁子惊奇地发现,在德国,还有一大批专精的“工业大学”,小而美。这些“工业大学”,在如今到处是“大而全”的超级大学的世界里,是那么的特别。看看那些名字:

慕尼黑工业大学柏林工业大学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德累斯顿工业大学……

后来才明白,这么些“工业大学”的名称,实际是洪堡模式留下的历史印记。

德国的弯道超车,被旁边的俄国看在眼里。

一战爆发的时候,俄国还是个农奴制国家,虽然坐拥广袤的国土和资源,但在科技、经济以及兵源素质上,全面落后于德国,被德军打得节节败退。

当然,祸福相依。也因为落后挨打,俄国内矛盾急剧激化,爆发了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红色的苏维埃政权。

苏俄也想弯道超车。

1917年11月9日,苏维埃成立的第三天,就发表了《告人民书》,提出苏维埃政府在教育方面的基本任务是:实施免费的普及义务教育,组织统一的苏维埃学校。

一年之后的1918年10月,苏维埃政府公布了《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和《统一劳动学校宣言》,提出尽快实施普及义务初等教育;使各级学校成为免费的、劳动人民能受到教育的学校;取消革命前的各种类型的学校;遵循生产劳动与教学结合的原则。

全苏所有高等学校都附设工人系或“工农速成中学”,专为没有上过中学的成年工农补习文化知识。这一制度设计,成为无产阶级知识化的重要途径。

又一年之后的1919年12月,政府颁发了扫除文盲的法令,规定所有8-50岁的公民,都有用俄文或本民族文字学习的义务。

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1903-1967年),文科出身,主张“全盘西化”,曾留学德国米国据传,他曾私下对朋友说,“苏联那一套教育体系,完全是抄德国的,那一套我们都知道。”

没错,有留德经历的陈序经先生看得很透,苏联教育是抄的德国作业。

但抄洪堡教育模式作业的结果,是苏联也实现了弯道超车。

它只用了两个五年的时间,就在一个落后农奴制国家完成了工业化,综合国力跻身世界前列。

苏联的弯道超车,又被刚创建的红色中国看在眼里。

2

炁子在毒教材问题系列文章前两篇已经展开介绍过,在民国时期米西方文化熏习出来许多文史哲“大师”,号称“群星璀璨”。

“大师”都是动口不动手的,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米西方文化侵略的工具,讲嗞油皿煮头头是道,但他们不食人间烟火,远离工农,对稼穑器物一窍不通,啥都不会造,更别说造坚船利炮来保卫“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了。

而江山,不是头头是道讲出来的。红色团队创建早期试过,演讲、游行、办报,动口不动手,差点全被杀了。

江山是靠动手来夺取的,是红色团队在与坚船利炮、血与火的对抗中拿下的。

而且,红色团队建国和当年苏俄一样,都是自己积贫积弱,同时虎狼环伺,一诞生就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必须以最快速度站稳脚跟、最快速度造出坚船利炮,来保卫自己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也就是,中国急需要实现工业化而不是大师化

就像大力水手一样,要快速变强壮。

而快速、批量出工业化人才,就是建国时要吃的“菠菜”。

说回“大师”们。他们真要是动口不动手、人畜无害,也就罢了,但他们不是。

他们是米西方文化熏习出的文史哲“大师”,不会造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业品,但会造思想。

造什么思想呢?如何成为殖民地的顺民。恰恰呢,红色团队浴血奋斗,就是不让中国人民成为米西方殖民地的顺民,而是相反,保持中华文明五千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所以,建国之时的危局之下,红色中央借鉴抄“洪堡教育”作业的苏联模式,迅速展开了大规模的院校调整。

院校调整的核心意图,是把民国时期的米西方教会大学,和仿米西方建的国立省立大学,以工科优先、理科次之、文科再次之的顺序,予以重建,彻底清理以培养殖民地顺民为目标、文史哲畸形发展的旧高校教育格局。

3

1950年6月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就提出了院系大调整的构想。

接着进行了前期准备。一是改造知识分子米西方思想二是创建新型大学的样板。

前者,炁子在上一篇原创文章已经展开讲到了。1952年9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做好院系调整工作,有效地培养国家建设干部》。社论各校教师进一步肃清了封建、买办、法西斯思想,批判了资产阶级思想,树立加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样,就有条件与可能把院系调整工作做好了。

后者,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新中国快速打造出了两个样板:一工科哈尔滨工业大学,一个是文科中国人民大学

1952年秋季,中央教育部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为原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工作。

全国高等学校分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工业大学和单科性学院三类,取消大学中的学院建制,改为校系两级管理。

综合性大学由49所削减为21所。

所有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关门大吉

文史哲领域是米西方文化入侵的重灾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被大幅裁撤,教师调至其他教学或行政岗位。

与此同时,一批专业理工科院校诞生例如,北京海淀新建了著名的“八大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林学院和北京医学院。

1952年,北起清华东路,南到蓟门桥,“八大学院”校舍在一片庄稼地里破土动工。

院系大调整于1953年基本结束。史称新中国的第一次院系大调整。

在新中国“一五”计划执行完毕的1957年,又展开了第二次院系调整

经过院系大调整,工科人才的培养能力显著增强。

据史料显示,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通过增设钢铁、地质、矿冶、水利等12个工业专门学院,以及建成机械、电机、化工、土木等比较齐全的工科专业体系,改变了旧中国不能培养配套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落后状况。

“八大学院”为例,70多年来培养出的工科人才不计其数,他们为新中国实现工业化、也为国家今天“世界工厂”的地位、“大国重器”上天入地的傲人成就,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据一份统计显示,老“八大学院”诞生了260两院院士,其中北京地质学院数量最多,比如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就是1956年从该校毕业。温家宝总理也是该校1960年代本科和硕士毕业生。

同时,受米西方文化入侵严重的文科,则相应做了大幅裁撤、精简。

据史料记载,1949年文科类学生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33.1%,至院系调整结束,已降为14.9%。到第二次院系调整后,又进一步下降为9%。1962年继续降至6.8%

3

“时代的每一粒尘埃,落在个人身上是一座山”(Every dust of the times falls on a person as a mountain)。

倭裔米国学者福山以违反辩证法的“历史终结论”而成名。但他在学术专著《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里,冒出了一个充满感性的金句,就是上文引用的。

1952年的那场惊天动地的院系大调整,也改变了无数个人的人生。

院系大调整搅动了全国四分之三的高校师生。满载课桌椅、图书仪器的列车,在全国各地奔跑。

据一位当事人回忆,当时决定高校哪个系哪个专业与谁合并,实施进度很快,扛起行李就出发,而且限期上课。不少学生是在某大学入的学,却在另一大学毕的业。

整个过程惊天动地,也波澜不惊。经历了思想改造运动,每个知识分子都意识到,服从红色国家的安排是唯一的选择。

尽管如此,不可能每个人对这次突如其来的人生转折,有足够的理解、适应、和承受能力。

据报道,后来成为北大中文系教授的乐黛云,1952年刚刚从北大中文系本科毕业留校担任了中文系首任系秘书。她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贯彻院系调整的中央决定。

许多著名教授都被派去支边,如杨振声、废名调任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中文系。

“让这些年近半百的老先生去遥远陌生的、艰苦的边地,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并没有听到任何反抗的声音,只记得听思想汇报时,有人反映教授发牢骚:现在土地国有,哪里有地方去归隐田园?寺庙地产已没收,当和尚也没有了去处!”

另据曾在燕京大学英语系任教的巫宁坤回忆,1952年7月,系主任赵萝蕤来通知他系内五名教授的去向:赵本人和另外三名教授去北大,巫宁坤去南开。

话一出口,赵忍不住放声哭了起来。巫宁坤米国博士论文好好的1951年在赵鼓动下中途放弃燕大任教不到一年出此变故,赵满怀内疚。

科普作家冯泽君,曾任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当时就读南京大学工学院

冯先生回忆,在院系调整中文理学院全部分离出去搬离校区工学院成了“孤家寡人”。等新学期开学时发现各工程专业的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基础课没有老师任课才又急着求援教大学普通数学的马遵庭老师与何旭初老师是硬拉过来的其他物理、化学、外语等教研组的老师也莫不如此。

对当年的那场大变动,当事人流传下来的个人感怀材料,很多,这里就不列举更多了。

在生死存亡危机之下,国家的战略意志,是要批量培养工业化人才、去知识分子的殖民化思想,为此,得用雷霆手段,迅速完成院系大调整。时间紧迫,史无前例,问题肯定有,也不可能顾全每个人,也没有时间去做细致的工作,每个人的思想改造程度也参差不齐,个人际遇、得失和感受,也就千差万别。

不过这些历史印记,又为后来的高教事业、知识分子思想的变迁,埋下了伏笔。我们下一篇再展开讲。

4

、苏、中三国的实践证明,洪堡教育模式弱国崛起的法宝

这种教育模式,是集中国家资源,以速成方式,迅速培养大批高度专门化的专家,以快速满足一国实现工业化的人才需求。

德苏中三都是靠这种教育模式反超老牌强国。

就拿我们中国来说。

这种教育模式,让中国在最短时间内,以最低的试错成本,为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功转型成为工业国,创造了根本条件,一举摆脱了成为他人殖民地的悲惨命运,为后来国家综合实力的持续增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历史因果链,短时期内不一定看得清楚。但从70年的时间跨度,我们今人可以看得清楚。

回望那段历史,“岁月静好”的我们今人,应当感恩当年毛教员和他的团队的英明决策,感恩所有为完成这个雷霆行动做出过贡献的人们,也感恩所有遭受过委屈甚至牺牲的人们。

1952年的院系大调整,不仅让中国成功奠定了工业化的坚实基础,还实现了教育机会的公平,让大批工农百姓的子弟,有机会几乎免费地接受高等教育。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次高校布局的大洗牌、大换血,相当彻底地清除了米西方自鸦片战争100多年来对中国文化入侵、文化殖民的根基。

如果这一成果,在红色中国后来的发展史里,得以维护、巩固和光大,就不会出现今天的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毒教材问题。

好了,新中国改造旧教育、重建教育体系的四项新政这篇重点讲了第四项新政,1952年的院系大调整。

看到这里,如果您对毒教材问题犀利的历史透视,那就不枉炁子的付出了。

下一篇,容炁子继续回望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那段历史,直接导致了今天的毒教材问题泛滥成灾。

谢谢宝贵时间如果喜欢这样的文章,可以通过转发、在看或赞赏的方式支持。(完)

=========== 返朴的分界线 ===========


=========== 返朴的分界线 ===========

1.关于炁子和微信公众号“炁子”

炁(音气)子文章,开卷有益。长期优质信息源,奉献可信、有趣又有营养的原创文章,这是炁子的追求。公号隔双日更新一篇原创文章,以红色智慧为底蕴,倡导“犀利思维,稳健人生”,即思维科学理性、人生通达圆融。纯个人创作,没有团队运营,没有吸粉营销,如果觉得炁子的文章有些价值,请把这些价值传递给更多人,揖礼致谢!(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配图和多媒体资料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看不到、看不全炁子的原创文章,怎么办?

常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如果已经关注了微信公众号“炁子”,可能没有加星标。一个,是从其他平台读到的,而各平台有自己的审核机制,未必每篇都放行。对此,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是关注微信公众号“炁子”、并“设为星标”。

3.交流、看“小黑屋”里的炁子文章?

私信炁子:请直接在微信公众号“炁子”每篇文章的最底端,戳“发消息”。

留言板:微信公众号“炁子”暂无留言功能,但开辟了更便捷充分的互动途径——炁子QQ交流群。在这里,还可以看到炁子被关“小黑屋”的“限量版”原创文章。

欢迎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移步到炁子QQ交流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