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茶山刘丨万字干货:中南财经济法考研的备考方法论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编者按
作者花费极大心力拆解经济法备考逻辑,提炼出经济法的备考方法论。万字长文为师弟师妹提供线索,去找到独属于自己的钥匙,透彻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再去接触外界,汲取为你所用的营养,你的努力不会让你失望。更多中南财考研相关问题,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联系蝴蝶鱼师姐咨询。
拆解备考逻辑,基于自身评估的备考规划:平平无奇中英语一的“意外之喜”
一、总体情况
本人双非一本,一战中南财经济法,已过法考客观题,其中,英语一取得了相对不错的分数,其他科目则比较平均、无功无过。
为让读者能够按需阅读本篇经验贴,在此说明本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阐述我的备考大方向上的思路,这部分旨在让诸位了解我的一些基本情况以批判性看待本文提及的备考方法;第二部分是具体的方法论阐述,包括了我在备考中对师兄师姐的经验和鱼跃师兄师姐指导的感悟心得和吸收转化;第三部分则是对鱼跃的感性抒发时刻,如果没有鱼跃的陪伴和帮助我不会走到这里,备考中有过无数个对经济法团队的师姐们感激和被感动的时刻,私心地想要寻一处地方将这些时刻记录下来,同时也希望这可以给师弟师妹们一些信息上的参考。
二、基于自身评估的备考规划
在具体介绍的规划之前,我想谈谈我所认为的诸位看各种经验贴应当具有的一个基本前提,其实很简单,就是被说烂了的“批判性思维”,其实在考研之前我对这个词的理解仍只是停留在表面,亦或是意识到重要性但从未用行动践行过,考研过程中我阅读了很多经验贴并时刻告诉自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仍然受到不适合自己备考思路的影响而不断内耗自己、走了一些弯路,例如在看一些大佬的备考经验会不自觉地受影响,在自己未加察觉的时候就“照搬”了大佬的学习思路,但没有多做最基础但也最重要的一步,即问问自己“这个方法到底适不适合我”亦或是“我有没有能力模仿和学习”。
再具体一点的就是,在之前某个大型重要考试的时候,我被大佬所说的“素养培养”所吸引,看课外书、论文、纪录片等等培养自己对某文科的“宏观把握”以在做题时能有“如鱼得水”的直觉,而忽略了基础的掌握、忽略了普通人也能通过传统的踏实的方式到达同一个终点,更重要的是,我忽略了大佬的看书是一年看三四百本书,而我的“看书”只不过是主业之外的十来本书;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在之前备考的时候我把目光专注于难题和感兴趣的题目,也没有做到基础知识和中档题的不出错,在没有大佬精准狙击难题的能力下在基础题失分,最后总体分数自然不能如我的意。
絮絮叨叨这么多无关的无非就是想说,我们在阅读经验贴的过程中可能会被一些学习理念和复习方法惊艳,亦或许会对某一获得绝对高分的师兄师姐有一些莫名的“迷信”,但其实我们都忘记了,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又或者说,通过经验贴捋顺一名考生获取高分的底层逻辑。具体点说,有些人可能在专业课上有悟性和天赋,这决定了其理解速度以及背诵速度会快于常人;又或者有些人可能在本科期间在兴趣使然下阅读了很多论文专著,四年下来的素养积累使其能够在短期内适应目标院校的考查方式;再或者有些人擅长以扎实的基础和应试技巧取胜,通过努力和踏实便可以取得理想的分数……这些不同的情况决定了每个人在制定具体复习计划的时候偏向和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从而呈现出来的复习思路和高分经验也会不同,而我们作为读者需要做的就是识别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寻求共性的复习窍门,而不要被一些个性色彩强烈的学习方式“迷花了眼”。更进一步说,了解自己不仅是制定适合自己计划的开始,也能让你在不迷失在繁多的信息中,也不会被他人的进度和他人的学习方法所干扰,可以更为从容地面对在备考期间遇到的各大信息流中“求助帖”、“建议贴”所导致的焦虑心理。
以我自己为例,基于我对自己的了解,求学以来一直都不是能考绝对高分和绝对排名的选手,所以我最需要的是平衡各科目的学习时间并在这一前提下尽可能给稍微有优势的科目多一点时间,但同时平衡不意味着均衡,还是要看分下菜,公共课的分数决定了它占用时间不能是备考的大头,备考重心仍在专业课尤其是专业课二,在确立了基本思路后,以下是实操。
三、具体方法论
(一)政治
因为是文科生,所以我随大流跟着往届师兄师姐的复习思路进行复习,并且因为是双考,所以我8月底才开始用碎片时间刷徐涛的强化课,但在具体实操中我发现时间还是很紧张的,以至于到后期我只是重在完成刷题任务而没有花费很多精力在政治上,12月的时候尤其是最后几天就只能很狼狈地把市面上所有模拟题都刷了一遍,但根据今年真题情况和考情来看,以往所谓吃透高质量模拟题的备考方式已经不足以应对如今的考题,所以在这里建议大家在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这一点。
(二)英语
还是先说说我的基本情况,英语是给我最大宽慰的一门了,虽然一次考试算不上什么也不值得赋予过多的意义,但还是很庆幸英语的分数让我能够有点信心相信“努力会有回报”这句带有安慰色彩的话,不像英语好的人有一种天生的“语感”,我做英语题更像是数学题,每道题喜欢纠问为什么,喜欢梳理答题逻辑,喜欢从牛津中探究一个单词的情感色彩,这些“喜欢”好像碰巧和考研英语的考察方式吻合了,误打误撞地我发现了阅读题的破解之道。
1、单词
单词这块儿我在早期用的是朱伟的恋恋有词,3月之前还“加班加点”把b站上几十个小时的单词视频刷完了,刷的过程中看到一个师兄的经验贴说看红宝书+app背书就行,带着一边焦虑自己走弯路一遍不舍得放弃看了一半的视频的心理还是把朱伟的视频刷完了,4月直接买了红宝书拿着书结合app背单词。
我用红宝书的方式是到考前为止一共完完整整过了三轮,第一轮是不追求进度,中早期每天早上固定25min给英语单词,把每个单词的重点意思都仔仔细细过一遍,尤其是核心词部分,我是带着不完全相信红宝书给出的释义的态度学习的,自己要对着牛津和柯林斯词典过一遍才放心,例如我印象很深的是历年真题考到了agent的“动因”这个意思,当初我翻遍了我那本红宝书都没有对此说明,在这个发现以后我就选择了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对一些核心词的词义自己亲手查过才安心,不过红宝书算是比较全的词汇书,我自己补充的笔记比较少,所以大家可以不必过分担心不全的问题。
另外,我觉得很重要的是,学有余力的要重点看看牛津给出的短语以及熟词生义,对阅读中特定语境的理解和完型都很有帮助。对于短语总结和熟词生义的总结,市面上很多辅导资料都会帮你总结好,我的看法是使用的阶段不同效果自然也不同,我看过最有良心最不贩卖焦虑的学长学姐总结的,也不过是简单地将黄皮书拎出来给你背记,早期如果没有在具体语境去理解的话效率反而更低,当然,后期冲刺的时候可以使用,因为是建立在你已经理解的基础上的,用来查漏补缺的话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轮的时候我才结合app一起背记,这一轮花的时间更为漫长,我记得很清楚我到9月法考的时候才过完第二轮,我的方式是每天早上用app对着红宝书检查自己有没有漏哪些义项,又或者对长得很像的、我容易记混的单词作一个简单的标记,我用的app是不背单词,因为我用app的目的是检查自己有没有记错记漏,墨墨那种选词的方式反而不太适合我,而且不背单词app有短语和例句,可以帮助理解语境中的单词,综上我选择了不背单词app。
第三轮的话我过的速度快了很多,到第四轮的时候由于时间紧张,我把每天背单词的时间压缩到了15min,而且后期我脱离了红宝书,重点在对真题的单词进行查漏补缺,这个阶段我结合了市面上整理好的资料把每个题型的单词快速扫了一遍,这个工作持续到了考前。
单词这块儿说的比较详细是因为我个人是比较重视单词的,受到高中英语老师的影响,我觉得无论是阅读还是完型,理解单词的感情色彩有利于把握作者态度和段落主旨,有时候能识别出命题人的过度推理和颠倒情感态度的命题陷阱。而理解感情色彩的最好方式就是从语境中理解词语并结合词典的英英释义,玄乎点说就是多咂摸多品品,很多时候就是只可意会的一些细小差别,但那些差别能够让你在考场上短时间内迅速get到作者所想传达的态度和意思。说到这里就想谈谈前文埋下的小伏笔,即朱伟恋恋有词课对我到底作用多大,其实我也不太清楚,但这个课对我来说收获最大的是构词法+情感色彩,构词法倒不是用来认生词的,而是对我后面背记效率的提升有了一些帮助,情感色彩这方面是因为课上老师会举一些例子帮你理解,暂且称之为潜移默化吧,一年下来我一直将听恋恋有词课定性为“弯路”,毕竟真的很耗时间,但对我的总体备考进度没有多大影响,反而给早期的学习懒散期多了一些push的动力,所以综上来看,我的建议是3月之前(虽然已经过了hhh)有时间的可以听听看,没时间的还是以红宝书为重。
2、阅读
阅读这块儿我用的纸质资料是黄皮书和用来二刷三刷的真题套卷,在正式开始阅读刷题之前我参考了利之学姐的方法看了唐迟的经典方法论讲解(九几年的真题课),说实话一开始做的时候完全被难度砸懵,对唐叔说的一些技巧和各大题型的总结也云里雾里,现在想来这门课之于我起到了“师傅领进门”的作用,用来了解真题的几大基本题型和考察偏好,一开始可以尝试用唐叔教的方法去做04年以前的真题、去体会他课上说的解题思路,对这几年的题目作一个初步的反思和总结,看看自己哪里消化不良的,又或者能力强的朋友在这里已经可以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了。
就我自身情况而言,我自己开始正式做04年真题前3倍速复刷了一遍唐迟方法论课,发现自己在第一遍看的时候其实无法完全吸收唐迟的做题逻辑的,第二遍的时候快速过了一遍我不熟练的部分,做完这项工作后,我从04年开始刷题。其实很多经验贴都强调重视英语阅读真题,但真正实操中对真题的运用是不容易的,而且时间过去有点久了(捂脸),我当时做真题的资料也不在手边,只能就电子笔记和我的记忆努力作一些还原。
我在做阅读反思的时候,会着重分析每篇文章的首段,除了少数年份真题的首段是一大段没有段落主旨外,一般首段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要么是与下一段相同逻辑,要么是欲扬先抑引出作者真正想要批驳的观点。以识别作者态度为例,我翻到了当时的一份错题总结:
(注:只代表本人当时的理解)
这份笔记应该是我二刷的时候捋思路的时候做的,其实对于某一种题型没有什么可以严格类型化的对应解决方式,做到后面我发现所有的方法和逻辑都需要融会贯通,比如在识别作者态度的时候需要分析句间因果逻辑、需要找时态语态词性等等,而一般来说这些方法是用来解细节题的,但真正做题这些技巧其实可以用来识别作者态度,进而解决文章标题、段落主旨的题目。
再如表面上考察细节题,你如果运用黄皮书的解析会识别出此题要运用因果逻辑,不料可能题眼在一个词语的掌握上,真题其实采用过用词语设逻辑的情况,以下题为例:
以上面两题为例,我们会发现所谓的典型题型“细节题”、“标题题”、“作者态度题”、“段落推理题”等等都很难有具体的一一对应的类型化解题方法,在我初做真题的时候仅仅只是机械地套用方法做题,阅读反思和总结的时候也不得要领,但在经历了一段瓶颈期后,我某一天突然发现类似于共性的东西,我将其称为“理解作者,并与命题人对话”,前者是了解文章的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后者是识别命题人给你挖的陷阱,而更为重要的是前者,虽然看上去很玄乎,但一旦我以寻找作者论述对象、情感态度和意欲表达的主旨为目标,我自然将目光放在了关注句间逻辑、段间逻辑,甚至会关注词性和不同词语传达出来的不同情感态度,这样的工作做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命题组所选的文章都存在规律,甚至具有一定的套路,这个发现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并且随之带来的是做题速度加快和正确率的提升。
在一刷完后,我还进行了二刷和三刷,二刷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不仅是一个慢慢验证自己发现的过程,也是寻找新思路的过程,这个时候你再去看一些考研辅导老师的讲解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共鸣感。三刷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手感,你后期可以只花5-6分钟就可以做对10年的变态阅读,并且不是以背答案的方式,而是熟练自己解题思路的过程,甚至你会发现到了后期你还会跑偏,因为人的大脑是最不可靠的,有一段时间不做这个工作就会生疏,所以务必坚持到考前。
最后简单说说长难句,我本人是看了田静的句句真研的,但我觉得没什么用,如果基础不是太差的真的可以不用看,看完唐迟的课就可以直接开始刷真题了,并且在做阅读反思的时候不要放太多精力在长难句的剖析上,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除了少数年份的变态句子(例如瑞秋头那个句子),大部分所谓的长难句都不用专门去拆解句子结构或者做一份详实的笔记,不负责任地说一句命题人志不在此,长难句只是手段,体会作者意图才是目的,所以只用结合黄皮书对你实在难以理解的句子作一个简单拆解就好。
3、其他部分
三小门和作文我就不单独详细说了,因为这些部分我是跟着利之学姐和鸟山学长推荐的方式进行学习的,再加上,结合估分和最终结果,我的主观题分数算不上高,所以就不详细展开了。
不过,最后还是想叨叨我的英语时间分配,虽然我上面写的看上去需要费很多时间,但实际上我都是用碎片时间学英语,大头时间都留给了专业课和法考,所以这里想说的是,英语是需要坚持到考前最后一刻的,包括背单词和刷题,我本人考试的时候其实很惊险的,考前一周因为精神状态不太好,所以隔两三天才刷一篇阅读,也没有再看单词,以至于我是在考场上当场找写题状态的,而且今年的难度突然变大了,所以做题的时候状态其实特别不好,一开始甚至难以集中精力阅读文章。另外,我觉得英语前中期如果扎扎实实学的话会给后期留有很多余裕,三小门和作文性价比确实很高,在后面时间很紧张的冲刺时期只要保持英语的基本时间就可以了,所以前中期英语还是建议大家认真对待,不过也不用花太多时间,专业课才是大头。
(三)专业课二:经济法
由于大三上我就确定了要考中南财的经济法,所以早期围绕经济法做了一些准备,但也只是根据兴趣在竞争法方面花了一点时间,与中南财的备考重心——财税法不太一致,所以真正意义上复习专业课是在大三下的时候。我在大三上的时候通过微信搜索找到了鱼跃的两篇经验贴,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斑马鱼师姐在9月的时候推出第一代百宝箱讲义的推文,里面关于论述题解析的三步走方法一下子戳中了我,其对真题和基础的重视和强调恰好是我一直以来薄弱和忽略的地方,不夸张地说,这篇推文贯穿了我的备考之路,在我每次跑偏的时候作为我的舵手和强心剂把我拉回来。
基于前期的资料搜集和对中南财真题的大致了解,我发现中南财初试真题呈现出重视基础的考察规律,其中,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尤重基础知识考察以及具有“重者恒重”的特点,这决定了背书的时候需要注重精准性和体系性,而论述题则注重对中南财特色学科财税法学的考察,并结合当年热点作为切入口深入考察考生对经济法体系上的理解程度,因此,我给我的专业课备考定的一个大方向是“教材一定要熟、体系一定要搭建起来”,并在掌握基础上看适当的论文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基于以上分析思路,我拎出了专业课复习的一条主线,主要包括:一是理解教材和搭建框架,二是反复背诵,三是模拟练习。
1、理解教材和搭建框架
在大概3、4月份的时候我加入了鱼跃讲堂,前期斑马鱼师姐对我们比较放养,这阶段以阅读和理解教材为主,4月份的时候我着重整理了刘剑文老师的《财政税收法》,与之辅助的是一本蓝皮书,也是刘剑文老师的《财税法原理、案例与材料》,这本书与黄皮书内容大差不差,但拓展内容可以作为补充加深对财税法的理解,学有余力的话可以试试看这本书会不会有所启发。
随后讲堂推出了名词解释打卡和两日一问,我跟着这两个栏目搭建框架和检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名词解释打卡虽名为名词解释,但斑马鱼师姐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起初的时候我只是采用联想的方式从形式上尝试把总论和分论的内容串起来,举例说明也仅仅停留在课本上的列举,例如经济法概念这道题目:
这是第一次打卡,不得不说,当时看到斑马鱼师姐的点评超级激动,而且也正是师姐的鼓励和包容,激励我拥有了每天打卡的动力,一开始打卡还只是停留在对课本的复述,以及简单地把自己的理解写在知识点后面,直到有一次打卡我在后面加了用自己的话写的理解,得到斑马鱼师姐的肯定后,名词解释打卡彻底变成了我放飞自我的地方。
有一次师姐对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是我在看课本的时候从未注意过的细节,我记得当时看到这个点的时候很震撼,把自己的想法发给师姐、和师姐交流后,我开始对经济法的主线有了一个基础的认知,也让我学会带着对经济法产生背景去理解教材,这个习惯到后期真正动笔写论述题的时候大有脾益,有利于在大方向上确定题目的切入角度。还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师姐对财税法的理解之深,她作为我们的引路人,让我在财税这儿少走了很多弯路。其实财税体制改革这块很难理解,一是因为专业词比较多,二是时间跨度大、牵涉改革多,所以很难将数次改革串起来。但很幸运的是,在名词解释打卡阶段师姐给了我们一个平台去表达自己,并且向我们再三强调论理解释的作用,如果从历史的角度切入财税体制改革,以看故事的心态了解这部分知识点,反而会有抽丝剥茧般的清晰感。除了论理解释,我还根据师姐建议看了黎老师在中国大学mooc上的课程,结合鱼跃讲义整理的专业名词解释,对财税体制改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少了很多初期接触时的混沌感。
与名词解释打卡同步推进的是草莓鱼师姐的“两日一问”,草莓鱼师姐每次都超级耐心地看我的作答,并一针见血的给出她的建议,说实话一开始的时候我的答案真的很幼稚甚至有时候太过放飞自我而跑偏,但草莓鱼师姐真的一步步地领着我让我自己慢慢体悟到对经济法的一点点感觉,而且师姐超级关注细节,每次都能发现我的问题,细节之处见真章,细节甚至能够反映出对经济法的理解程度。
我想两日一问的用意大概在引导我们对基础知识进行深入思考,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比如师姐当时出的一个税收中性原则的题目我在第一次做的时候仅仅只是简单罗列了知识点,尽管有一定联想和拓展也只是点到即止,没有体系化的展开,草莓鱼师姐当时给我分享了其他同学的优秀作答后我才get到她一直强调的体系感和框架感,而且理解和表达是两种不同层面的要求,师姐从这道题带着我收回发散的思路,集中于将一个观点有逻辑地表达出来,并且我私心地将这道题赋予了转折点的意义,也是从这道题开始我get到了如何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而不只是停留在天马行空上。
名词解释打卡和两日一问对我深入理解教材和搭建知识体系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现在想来这得益于师姐们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空间去联想、去挖掘、去探索。我觉得在经济法的学习中是目光从“总论—分论—总论”之间不断往返流转的过程,在最开始理解经济法总论的时候,对产生、方法论、调整对象、主体等知识只能限于本科生教材的阐述,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无法灵活地联系分论是很正常的,总论的学习更像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重在留个印象以便后续学习分论的时候能够快速反应过来,正式学习分论的时候其实是很难第一时间意识到某个知识点就是总论的理论演绎,所以倒不如以学习新学科的心态对待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先分别建立好分论中属于其独特的体系,再回溯至总论进行联想,例如先从财政的三个作用入手,在财政支出法、财政收入法、财政平衡法分别找到能够印证的原理,再向上找经济法总论的基本原则、功能、两大任务,即“向上”能收束到基本原则和功能作用的原理层面,“向下”能有的放矢到具体的制度和政策法规一一对应。
至于如何达致“联想”,我出于兴趣采取了阅读论文的方式来帮助我形成这一联想过程,比如在学财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在读了很多遍黄皮书的内容后挑出我不懂的部分在知网上做了相关检索,结合一些论文补充财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知识,发现能把营改增、直接税改革、地方债等等知识串联起来,这个发现是我对经济法体系化认识的起点,同时也激发了我通过论文来激活我脑中不同知识点、然后把它们织成网的积极性。
值得一提的是,读论文是一个冒险的方式,虽然可以通过读论文拓宽知识面,加快联想的过程,但同时也很容易陷进去而脱离对基础的重视,在备考期间我无数次经历过被斑马鱼师姐及时拉回正轨的时刻,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中期一度以看论文的方式来逃离背书之苦,但事实证明初试备考还是基础为王,论文一定只是辅助的作用,切不可喧宾夺主。
并且,据我的观察,不一定需要通过论文的方式来完成联想这一过程,在正式进入背诵后,我们会经历无数轮次的反复背诵,反复背诵实质上就是重复“总论—分论—总论”往返流转的过程,背诵次数达到一定程度,你会在某个时刻突然打通任督二脉,突然发现原本厚厚的书变成了一张薄薄的体系框架图,进可拓展成一篇小论述,退可收到思维导图的一个小知识节,而且不用担心的是,到了适当的时候师姐们会推出一些她们筛选过的经典论文,在熟练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阅读论文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觉得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来选择,甚至可以做到有机结合,不一定非得遵循某一种定式。
2、背诵
背诵无非就是重复、枯燥地重复,第1、2遍顺下来完全记不得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尤其是法基,我在背第三遍的时候才能脱离课本有点印象。我正式开始背诵是在7月份,当时讲堂也正式开课了,所以我选择上完课后马上把当天的内容背下来,因为斑马鱼师姐会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过一遍知识点,我在课上跟着她的思路顺下来后背诵效率也高了不少,其实课程安排是很密集的,前面还能勉强跟上,到了公司法部分的时候已经很吃力了,但第一遍的时候师姐建议我们不求效果只求完整过一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给后面的复习留下一些调整空间,在心态上起码能不因为进度而慌乱。
为了帮助我们背诵和检验课堂效果,讲堂当时推出了抽背活动和两周一测,相较于前期的“放养式”自由发挥,这个阶段的重点开始转向应试能力训练了,抽背活动是三位师姐轮流以语音的形式给我们出题目,除了看我们背的熟不熟练外,还会根据我们的掌握情况给我们具体的建议,我超喜欢和期待这个环节,因为语音形式比文字沟通更高效、也更能发现问题。抽背活动到后期坚持下来是有些许艰难的,不过这种方式真的很好地起到了push的作用,因为背诵的枯燥很容易在中途就厌倦、就怀疑自己,我想师姐们也想通过外力的方式推我们一把,毕竟对我来说如果问到不会的知识点反而能激发我巩固知识点的动力(例如当时斑马鱼师姐问了我重复保险制度是对损失补偿的偏离还是遵循,我当时真的理解不深,直接看损失补偿项下的知识点就答了是遵循,下去我还恶补了这个知识点。另,斑马鱼师姐保险法讲得真的很好,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友好,复试期间准备保险法的时候我还经常感叹“还好之前上了课打了点底子”)。
对于背诵,现在想来还是会叹一声气,抱着师姐们也经历过同样时刻的信念熬过了一遍又一遍的枯燥重复的背诵,所以想在这,给大家一点点信心和鼓劲,背不下去的灰暗时刻如果能想到这段话就好了:“请你把这一遍熬过去吧,每一遍都会有每一遍的收获的”。
3、模拟练习
在正式考试前我参加了鱼跃组织的三次正式模考,每一次模考都有师姐们每一次的用意,每一次我都根据师姐们的反馈结果调整自己的方向,除模考外,还有两日一题、两周一测以及大大小小的论述题训练。一开始是6月份来了个基础先行的模考测试,这次模考压力没那么小,既是师姐对我们掌握程度的摸底,也让我们对考察形式有个直观的了解,我当时测完以后,一是写不完,二是体会到真正知识输出的时候和理解、背诵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所以在背诵的时候我格外注意“背的能不能用在试卷上”,虽然我本人落实得不好,但的的确确帮我省了很多不必要的背诵负担。
第二次是9月份完成一轮背诵后的模考,这次模考对我冲击最大,我当时还夸张到给师姐做了个模考反思,因为当时预期和结果相差有点大,这次模考也给我敲响了警钟,“想”和“写”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真正落笔的时候尤其是论述题的构思,除了最重要的框架感、体系感外,论述重点要明晰,论据的选取不能随意为之,要注意和题目的结合,不能泛泛而谈,否则很容易给老师一直凑字数的感觉。这次模考后,我调整了很长时间才学会论述题的答题方式,期间一直麻烦斑马鱼师姐帮我看、帮我改,师姐也一如既往地、很耐心地看我混乱的答案,给出建议,经过不断调整和练习,到后面我才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答题模板”。
这里放一下师姐对模考的超用心评价:
所以这里我想谈谈论述题的练习,师姐们一般都会推荐一体两翼的方法进行答题,既直观又简单,一开始运用这个模板能够快速地找到论述题的切入点,但不能仅仅停留在机械的套用上,比如总论中基本原则和功能基本上每个人都会用,但如何用、用哪个则是需要我们不断精进理解、打磨语言才能把这个大家都写的地方写得出彩;再比如分论也有原则,要不要用,会不会赘余也是需要根据题目进行灵活处理的,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当时有一道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模拟题,师姐用了财政作用这个点,这个点在我这属于低频知识点,但在全国统一大市场里面就非常合适。所以知识点的选取不是简单地在几个常用的知识点套用就行的,而是要契合题目的要求,否则很容易有模板化之嫌。
论述题包括“论”和“述”,如果说论是对知识点的选取,给阅卷老师呈现框架感和体系感,那么“述”则是呈现你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对热点的结合程度,“论”而不“述”是我早期常有的毛病,仅仅只是知识点的堆砌,后来在师姐们的指导下,我参考了师姐的参考答案和经典论文的论述方式,一开始用课本例子往上写,多次练习后积累了一定语料,就开始可以把自己在论文看的点当作事例论证我的论点了,例如当时我写了扼杀性并购来论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经济民主主义和公平竞争这个点。
至于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的练习,我主要是跟着两日一题进行训练,每周师姐都会对我们的格式和准确度进行点评,同时也可以看到群内大家优秀的回答,总的来说,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这块儿难度不大,背诵好即可,拉不开太大的差距。
四、一些碎碎念
作为鱼跃讲堂的学员,过去一年来收到了师兄师姐们太多太多的关心和帮助,所以这篇经验贴的呈现处处都有师兄师姐们的影子,但我不想把对他们的感激和感谢仅仅停留在绞尽脑汁地美化我的词藻和形容之上,我一直都信奉真心换真心,我想尽可能地、用我所认为的真诚的方式展现鱼跃对我这一年备考细密的、无微不至的帮助,更何况,我和鱼跃绝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热诚的真心交付,对于读者来说,我更想呈现在我的注解下的鱼跃专业的辅导模式,力图展现每一个栏目背后的备考逻辑和对我产生了何种启发,“量体裁衣”是最适合不过的形容词,我在最开始加入的时候就被师姐发来的完全为我量身定做的计划所打动,不曾想这只是她们用心的一个开始罢了,其实我在上面列举的栏目都是不完全的,师姐们在背后真的默默地做了很多很多工作,灯笼鱼师姐的每日法谚、名词解释一本通、公司法修订草案解度、保险法简答题合集等等资料,之前提及的草莓鱼师姐的作业批改、公司法笔记、论文解读、资料编排等等,斑马鱼师姐的课堂准备、模考准备、论文解读、点评答疑等等,这些都还只是我看到的、呈现给我们的实打实的干货,而背后付出了多少才能让推出的每个栏目都恰如其分、都能切中我们每个阶段的痛点和难点,我觉得是难以用贫瘠的想象力去描述的,所以我也想从我的角度提供一份迟来的感谢和反馈,也希望能够给师弟师妹们一份信息上的参考。
(注:这只是鱼跃的部分资料)
鱼跃和别的地方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个地方的人情味真的很浓,而且不是商业化的刻意关怀,我在推荐语写道“全程班主打全程陪伴”所言非虚,在不见天日的漫长苦旅中师姐们接住了我无数个摇摇欲坠的灰暗时刻,最戳人的往往是最简单的理解与陪伴,知你所忧才能解你之困,我最感激的一点在于师姐们从未以过来人的傲慢轻视过我们的矫情与脆弱,而是以经历琐碎平常后的从容和平静告诉你“人生没有什么时候是完全准备好再上的”,“你要学会先完成后完美”,她亲身趟过后告诉你前方有路,放心往前走便是,这份坚定在平常的答疑内隐而不见,以坚实的、细致的步步规划来安抚我急于求成的焦躁,这一年来好像无一不在印证序言里说的那句话“就在这里,不离不弃,不悲不喜”,我曾戏称她是定海神针,如今想来这形容再也贴切不过,考研之孤独在于自我探索中无解的困惑与迷惘,但师姐们的存在消解了未知方向带来的孤独与迷失,她们真的一直就在那里“陪伴你的成长、见证你的蜕变”。
在接到师姐们的答疑时常都是抱着惊喜的心态面对,我深知冗长的日子和真实的研究生生活或多或少会消磨掉当初备考时的鲜活的情感,所以如果师兄师姐们难以和我们一道感受面对难题的当下实属正常,我因此也做好了收到不痛不痒答复的心理准备,但在鱼跃这里,这种时刻一次也没有过,相反地,他们带着同我们站在一道的同理心和共情力纾解我们的困扰,以至于我常常在想何其有幸又何德何能可以遇到鱼跃的师兄师姐们,去年我有时候也会担心没有一个正式的由头把我在鱼跃感受到的真情表达出来,但所幸现在有了这个契机可以把自己接收到的善意传达出来,我想这些善意也是鱼跃的内核所在,实在是太庆幸有鱼跃这个平台汇集了前人的经验之谈供我们后人参考。
五、最后
篇幅来到了万字,我本不想啰啰嗦嗦耗费大家的耐心,但实在太想表达出我所认为的备考逻辑,不知道笔力是否足够,但如果能够传达出我想呈现的备考逻辑就好了。其实经验贴对大家来说只是工具,希望大家能够从自己身上找到独属于你的钥匙,只有你自己才最懂得自己,请务必关注自己已经所拥有的部分,在透彻了解自己后再把你的触角伸向外界,汲取为你所用的营养。
学术茶山刘专栏
学术茶山刘丨中南财诉讼法考研双科128+如何练就?——法基/专业课两开花
2023年中南财首届法与经济学状元考研经验:艰难的日子里需要“盲目”自信丨学术茶山刘
双非跨考中南财法理学专业,复试倒一逆袭:惯于长夜过春时丨学术茶山刘
学术茶山刘丨中南财民商法考研上岸:翻开最后一页,像读书一样备考民商法
名校法学硕士/法学博士深度解读
专注于五院四系等国内一流法学院精品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