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晓军:拥抱当下,直面挑战丨律新社品牌论坛精彩演讲

华晓军 律新V品
2024-08-26


律新社编者按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大变局时代的确已经到来。对于中国法律服务市场而言,变局之“变”不仅在于全球的政商环境,还在于法律服务的市场内需不足、外资萎缩和行业内卷等不利情势。除了给律师从业者的内心蒙上了一层厚重的焦虑之外,也给律所的经营和管理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挑战。

2024年3月2日,在“致·追光者”第二届法律服务业品牌发展论坛暨律新社2023年度品牌盛典上,君合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华晓军“拥抱当下,直面挑战”主旨演讲。他提出,律所要想在大变局时代中保持竞争力,就必须在制度建设和数字化转型上持续发力,以确保律所的基业长青和百年发展。这需要管理者和决策者具备远见卓识,以及对多元群体的深刻理解和包容。

以下为华晓军主任发言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好!


首先,我要向律新社举办2023年度品牌盛典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律新社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律师行业的发展和创新,为行业带来了许多有价值的活动和资源。律新社举办的品牌盛典不仅是行业内的一次盛会,更是对行业进步的促进和激励,给予法律人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专业能力。所以,非常感谢王凤梅女士的邀请,我很高兴也很荣幸参加本次盛会。


我还记得去年参加品牌盛典的时候,作了题为“大变局时代的律师行业发展之道”的发言。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不难发现,大变局时代实实在在地到来了,就中国法律服务市场而言,变局之“变”不仅在于全球政商环境,还在于法律服务市场。在经历了十多年的策马狂飙之后,终于,在全球政治经济变局和法律服务市场变局的双重夹击下,中国法律服务市场开启了一个下行周期。内需不足、外资萎缩和行业内卷等不利情势,除了给律师从业者的内心蒙上一层厚重的焦虑之外,也给律所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挑战,君合也难逃其中。然而,法律行业的每一次提升都源于时代的造化;每一次革新都是一次新的蜕变。挑战也意味着机遇,在重压之下,我们才能有机会关注我们在高速成长期中不曾关注或选择性忽视的问题,有机会解决那些可能不致命但严重阻碍我们进一步发展的沉疴痼疾,从而更好地创新和进步。因此,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拥抱当下,直面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律所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果,各种机制体制争奇斗艳,不同经营模式百花齐放。在当前的市场下行周期,不同律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尽相同,冷暖自知。但不论是何种体制机制,也不论采用何种经营模式,我认为在市场下行周期内,中国律所的战场将会转移到内部治理、法律服务产品和模式的优化升级,以及在科技、信息化领域的投入上。因此,当前应对挑战的方法最核心的就是两个,用官方语言来表述,就是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律所运营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要坚持数字化转型,重塑律所运营的理念模式。


01

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律所运营的体制机制

制度建设不足是中国律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快速发展的浪潮中,我们过于注重业务拓展和规模扩张,而忽视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有的律所制度和管理过于粗放,表现为管理方式单一、管理层次模糊、管理流程不规范,导致出现内部混乱、权责不清和决策不当等问题。有的律所则过于强调个人意志和个人决策,忽视了团队合作和制度约束,导致出现权力滥用、任人唯亲等问题。


说到企业如何长治久安的问题,大家自然会想到企业文化的力量。律所的企业文化避不开领袖魅力、顶层合伙人共识、团队粘性等内容。而且往往在事务所发展的初级阶段,凭借着创始人的个人魅力或合伙人的志趣相投,在一定的生命周期内,律所的萌芽开花自洽而合理。一旦到了律所发展的中高级阶段,特别是合伙人人数上百的律所,再想以创始人的个人魅力或合伙人的知根知底来维系长期稳定的发展局面就变得不太现实。我以为,真正的律所文化应当具有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它是建立在制度基础上、依靠完善且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的文化,它不会随着领导人的更迭而改变。

作为当代的律所领导人,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律所的基业长青和百年之路,不能仅凭美好的理想,当前发力的重点在制度建设。因为,在任何时候,律所竞争的本质都是人才的竞争,一家有生命力的律所,首先需要具备把优秀人才牢牢聚拢在一起的能力。而人才竞争的本质则是管理的竞争,需要依靠量体裁衣的治理结构、既民主又集中的决策机制、合理的案源和利益分配机制、科学的分工和业务协同机制、规范的晋升和业绩考核体系、与时俱进的品牌和市场营销策略、完善的质控和风险管理机制等体制机制发挥的综合效应,而这些体制机制的有效运作则有赖于前面提到的律所的制度建设。



首先,制度建设需要有前瞻性,预留充足的灵活性以应对不同市场条件、不同外部环境的挑战。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管理者和决策者充分研究行业和市场发展趋势,针对律所在不同环境、周期、场景下可能遇到的不同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其次,制度建设需要有全局性,兼顾律所管理的方方面面,捋顺各种矛盾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恰当的方式协调、平衡。这要求管理者和决策者对律所管理事务有全面的了解,既“宏观”又“微观”,以宏观的方式搭建律所组织体系治理制度的总框架,以微观的方式梳理律所管理实务的细节脉络。


最后,制度建设需要有包容性,能融合员工的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业务、不同能力、不同诉求,从员工的成长角度提供助力,才能让人才“引得进”且“留得住”,创造最大公约数。这要求管理者和决策者不断突破“领导者盲区”,秉持“公心”“同理心”看待多元群体的不同立场,在矛盾利益关系之间寻找合理平衡点。


回顾过去三十年中国律师行业的发展,过惯了好日子的我们,苦日子来了,我们还能适应吗?我想,越是这种时候,越需要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弥补体制机制中的问题和改善经营管理,修正负面能量,吸引外部优秀人才,保障和提升律所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和盈利能力的提升。中国律所想要长盛不衰,必须解决制度建设不足的问题,建设一个前瞻性、全局性、包容性的制度体系。


02

坚持数字化路线

重塑律所运营的理念模式

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以我个人的观察,现阶段律所的数字化之路主要着眼于律所管理、业务和获客三个方面。律所管理数字化的重点在于数据标准化、业务流程化,主要通过传统编程技术实现,只要管理层有坚定的决心并愿意投入,相对较为容易实现,包括君合在内的不少律所都已经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突破。而在业务和获客方面,传统技术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巨大,而效率提升有限,因此极大抑制了律所的参与热情。


但是,过去两年,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进展,可直接用于或间接影响律师业务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让仍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艰难求索的律所雾里看花,在经济压力之下更经受着如何应对技术变革、成就未来律所的灵魂拷问。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无疑是当前最热的话题,但它在目前阶段是不完美的,它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像人类一样完整地理解语义。因为语言模型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模型,而不是逻辑框架。数学模型是通过大量的学习来寻找和建立常用的语言模式,并用这些模式预测下一个最有可能出现的词语,但这并不是基于对词语的理解,而是通过获取互联网上的公开信息,学习所有能够找得到的词语模式来完成的。如果它接收到的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例如某种词语在网络上的关联性很大,数学模型就容易在回应相关提问时使用该词语。因此,大语言模型无法代表在思维逻辑上对真理和准确无误的追求;相反,它的技术路径决定了它存在一定理解偏差的情况。即便大语言模型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只要对它有正确的认知,采用恰当的方法,大语言模型已经能在法律翻译、法律研究某些垂域实现对传统律师工作近乎完美的替代,或者实现几何倍数的效率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进化,势必会在不远的将来对律师行业造成颠覆性的影响。因此,市场下行的挑战有可能是阶段性的,但技术进步的挑战却是不可逆的。无论我们内心如何质疑、本能抗拒人工智能对法律服务的替代性,也无论我们如何用法律伦理、社会文化的万般理由试图否定人工智能存在的合理性,人工智能技术都在进步且在应用端加速与包括法律服务在内的现实场景的结合。日前,香港律师会发表了“人工智能对法律专业的影响”的立场文件并提出:法律专业以抗拒创新闻名,但情况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传统上,法律专业被认为是一个只有人类能够驾驭的行业,自动化机器无法参与其中。然而,新科技和工具的发展,已经向我们展示出它们对法律服务提供者的关联性和用途正在不断加大。


尊敬的各位同仁,律所数字化的转型和发展,在时代洪流的激荡下,势不可挡。如果说人力竞争代表律师业发展的第一阶段,如今我们已经站在以科技竞争为代表的第二阶段的起跑线上,整个行业正面临着一次重大的洗牌。君合一直致力于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并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我们也怀着开放的态度,愿意分享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经验和心得,也期待更多的律所加入到数字化转型的行列中来,以积极的态度学习人工智能,以开放的态度拥抱人工智能,运用人工智能作为提高效率、提供更优质服务和创新解决方案的工具,提升整个中国律师行业的数字化水平和服务品质。


抢先进入未来,才能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制度建设和数字化提升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关键。只有不断提升数字化水平和完善制度建设,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法律服务。“拥抱当下,直面挑战”,以开放的态度拥抱人工智能,以积极的心态直面治理挑战。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向未来迈进!

EN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律新V品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