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转载 | 雪克:建所初期参与集体古籍整理项目的一些回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浙大文学院 Author 雪克


建所初期

参与集体古籍整理项目的一些回忆


雪克

一九八三年春建所初期,短时间内还没有专职行政和资料人员,所里除平慧善副座、张金泉支书外,我最年轻(也已五十有六),除参与招考培养研究生、开设课程外,还先后去上海、南京、扬州、苏州(上海外,其他三地均是八四年九月间我与金达胜同志一起去的,一路上受到他诸多照料,感念至今)为所里采购古旧书籍。曾和学校图书馆商定,落实订购若干港台版中国古籍以及有关研究专著,同时还落实了向北京中国书店、光华出版社订购古书一批。八三年六月十六日至廿一日,与平副座和中文系总支书记李行同志(他另有事,提前回杭)一起陪同教育部章学新处长去浙图、宁波天一阁和绍兴等处参观访问。在天一阁,与单位负责人士和专业人员座谈,建立了所、阁之间的联系。此行,受到学校党委黄逸宾书记的重视、关心和协助,说起来让人感动。事情是这样的。去宁波前已和校办联系好按时派车到专家楼接章去城站乘火车。平和我提前到达,一等再等,车子不到,眼看时间紧迫,急得一筹莫展,不远处看见黄书记专车已到他家门口,两人一商量,副座立即跑了过去,讲明情况,书记马上让车,连说客人要紧,你们要紧,别管我,我再想办法。黄是前任绍兴地委书记,事前他还给地委办公室负责人打过招呼、写过便条,嘱托在住、行等问题上尽量照顾。至使三人一行,访问绍兴、兰亭时受到上规格的接待,轿车一直是地委派的。同年,十月十九日至十一月九日,带领所长姜亮公亲自主持授课的敦煌讲习班学员和三位系、所的年青同志,经郑州,去敦煌千佛洞参观与考察。以上这些,算是我那时的本职工作吧。此外,记得还做了若干事务性的工作,姑举两例以明之:八三年五月间接待北大周祖谟教授夫妇,迎来送返,落实宾馆,购买回京卧铺,财务报销,陪同出访,一应事务,尽量周全。再如八四年二月份,虽已有行政人员,但有些事他办不了,只好我跑前跑后,几次去省府、省机关事务管理局联系四月份在杭召开全国高校古籍研究所所长会议的食宿安排问题,费尽心力,结果只解决了“主任”一人,造成了会议诸多不便。会议期间,也参与做了一些接待和会务事情。


1983年首届敦煌学讲习班学员赴敦煌考察

前排左起第二为雪克先生


谈到建所初期集体项目,首先要说的是,自己曾以教师的身份,根据所里要求,提出并草拟编辑各类古籍序跋之设想与规划,记得沈凤笙先生也曾拟定《续经苑》拟目,均未采纳,就不必再提了。以具体落实的两个项目而言:



孙诒让遗书的整理与研究


早在古籍所的筹建过程中,学校三位筹办人,林琼同志(红军时期干部、校科研处负责人),历史系徐絜民教授,以及姜公助手张金泉先生,从北京高校古委会就带回了这个项目。以窃之见,这是很自然的。瑞安孙家玉海楼藏书,特别是籀庼公之稿本,批校、题识本,不下百余种,解放前已入藏浙大,解放后五二年院系调整转入本校图书馆,并已有专刊《孙诒让研究》的印行和辑校专著即将问世,自有全面落实这个项目的优势,已为学术界所公认。建所后经所长姜亮公同意,把这项任务交我具体操办。在平副座的一力支持下,我立即着手,于八三年四月份起草孙诒让遗著的整理与研究计划,包括拟目、整理方法、标点使用、时间要求等等。七、八月间,和所内外各位先生分别协商,各自承担了整理任务。经与省古籍出版社商讨,最后确定由齐鲁书社印行。期间,曾和平副座共同接待为此事专程来杭的书社有关负责人黄毓麟、张继溱两位先生,陪同参观了馆藏玉海楼藏书,确认各著的影印、辑录、校点等办法。九月间,受所长姜公委派赴沪,与华东师大幼和戴家祥教授谈孙著整理事宜,听取意见。姜、戴二公,同出清华研究院四大导师门下,戴公平易近人,对后学小辈毫无架子,真知灼见,娓娓道来,大家风范,实获我心。不觉间已近十二点,一再留饭,力辞不果,师母下厨,端上汤面,同桌共享,边吃边谈,心里暖暖的,毫不拘束。蒙允理董籀公代表作《名原》,得悉公早年即为该著补字四百有余,补字初校本一向在业师陈寅恪先生处,后寄存同门秉南蒋天枢教授收藏。放下饭碗,就匆匆由西向北,绕了半个大上海,赶往复旦大学,受到蒋公热情接待,终于在仅容一床的阁楼的床底下觅得此本,不敢拖延,马上赶回师大,天已黑了下来,才算舒了一口气。此情此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后经戴公据补字本,复相勘核,重加校点,详撰《书后》交代原委,很快交出了定稿,得以在八六年影印出书。


姜公在孙著整理出版问题上,花费了不少心血,亲笔为各书题写了书名;《栔文举例》本由云从蒋礼鸿教授承担,后因故未能如愿,由姜公出面改请历史系楼学礼先生落实,终于九三年底顺利出版。十年间,齐鲁先后出版了《十三经注疏校记》,《籀庼遗著辑存》,《大戴礼记斠补、尚书骈枝、周书斠补、九旗古谊述》四合一书,《札迻》,《名原》、《栔文举例》六书,其余未能交稿者,由于众所周知的经济原因(办所初期,尚无项目专项经费补贴出版社),也就不愿再印行了。


古籍所师生合影

(第二排左起:郭在贻、雪克、平慧善、徐规、姜亮夫、沈文倬、刘操南、王荣初)


陈汉章遗著的整理与研究


解放初期,象山陈氏的大部分遗书、遗著,就已由浙江图书馆收藏。先生为近代驰名经学、历史学家,治学广及四部,推重汉儒高密郑氏,长于经史考据,兼综汉宋而不偏于一家。嗜藏书、读书,著作等身,大量批校、题识本不计,专书、专撰,多系未刊稿本。这份宝贵遗产,当时由古史学家夏定宇先生管理,我有幸经瞿禅夏承焘师绍介而得识前辈学人,得到了不少指导与阅读的方便。那时,这批藏书尚未分类编目,大都堆放于一室间,两年下来,节假日、暇时,寒冬酷暑,风雨无阻,日积月累,读了若干稿本,尽量做了些札记,迻录了数种批校识语。有了这段经历,深感旧学不旧,令人起敬,自然产生了理董这批遗产的愿望。直到八三年建所后,才有机会把设想向凤笙先生请教,得到他的支持后,即向所里提出,所长亮公深然之,当即委派我着手进行。这已是八四年二、三月份的事了。为此,曾会同沈公去浙图查阅各类稿本专撰,先后三次择要者选定复印了四十多种。当时这批遗书已属善本特藏,费用不菲,所里每年仅有五万元的拨款,略无其他收入,称得上是尽力而为了。接下去就是向浙江古籍出版社和浙江图书馆联系整理出版之事。在此基础上,由我为所里起草了整理规划。今天看来,这仅是个规模有限的选编,资料只据浙图所藏,从全集角度而言,省内外各地特别是先哲家乡象山等收藏尚多,连浙图所藏,已刊和未刊,字数当在千万以上。再说八四年的规划,浙古明确规定了整理体例,字体,以及标点符号使用等。所里要求,以凤笙文倬先生、刘肇熏操南先生和我三人先行一步,取得经验,然后再全面推进。经商量,沈、刘两公年长,承担任务少于我。据此:①沈公自认《周易古注兼义》、《周易杂说》两著。②刘公自认《诗学发微》、《公羊旧疏考证》、《古微书补遗》三著。③我承担《周礼孙疏校补》、《论语征知录》、《孔贾经疏异同评》、《续评》、《老子本证》、《汉书古今人表补考》、《周书后案》、《孔子弟子传后录》、《明农考》九著。三人任务均先后如期完成,经出版社初审,认为整理体例有异,不统一,发回修改,当即将所有稿件送交所长姜公审处,历时甚久,未见回复,不便多问,遂将稿件取了回去自行处理。这个项目也就作罢。


九十年代古籍所教师合影

后排左起第五为雪克老师


往事种种,尽上心头,本文所述,限于一九八四年前。这些经历,多有当时个人记录为据,毕竟时日过久,年老体衰,思路不清,特别是有些单凭记忆说的话,未敢自必,怕有差错,虽然个人所作所为无足轻重,谈不上价值,仍免不了怀着尊重和敬畏历史的心情,切望得到知情者的纠谬、匡正。



————·作者简介·————


雪克(1927-2023),山东济南人。1948-1949年在济南华东大学(今山东大学)文学院文艺系就读,后响应号召,随军南下参加工作。1952年调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前身)从事教育工作,历任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1983年调古籍研究所,整理研究先秦两汉文献,为研究生开设“中国古典文献学”、“先秦两汉存佚典籍略说”等课程和专题,先后招收七届研究生。1990年晋升为教授。曾任《汉语大词典》浙江省编委、山东大学浙江校友会副会长。2023年3月10日,雪克先生于杭州逝世,享年96岁。



转载自“浙大文学院”公众号

编辑 | 汪靖姗

审核 | 边田钢



往期回顾

转载 | 张涌泉:《学术词典范式创新的探索》

转载 |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的希望在青年

温故知新 | 沈文倬:说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