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振中:美,看的见的竞争力#微光联合行动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2050新意义容器 Author 成己与成物
和宇哥结识是5月25日在“微光联合行动”的群里,素未蒙面却一见如故,我对她的印象就是率真、坦然、真性情,这份“真性情”就值得加倍珍惜和以诚相待。
今晚是充满泪点、感动、心流的一场,感觉看了一场“大秀”。我相信今晚看直播的所有人一定会在某个时刻,和真实的自己连接了起来(最后的一首歌,是否也让你想起曾经“我所幻想的未来”;最后的一首诗,是否给了“你飞翔的方式”)。
今天嘉宾们有个共同议题:尊重市场,随时代而变。如何更好实现艺术的商业跨界融合,如何从“小众体验”走进“大众体验”。是你们让我产生了对“意义城市”的想象和向往。
01
艺术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
借用李德庚老师《流动博物馆》的这段话来回答:那就是让人逃离“此时此地的精神困顿”和抗拒“时空压缩的挑战”。
人的肉身逻辑和精神逻辑之间有一种天然矛盾。人的肉身注定会被框定在某个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叠之处,接受时空逻辑的管束,但人的精神与思想却是自由流动的,不会甘心受制于这种看不见的“狱墙”。
在时间上,希望能够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自由穿行。在空间上,希望能够走进更大的世界,到达更远的地方。在角色上,希望能够跳出限定的那个“我”以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每位艺术家(今晚的每位老师)都提供给我们一幅看世界的“眼镜”,我们借由他们的视野“看到了世界,看到了自己”。
我们今天读古代的小说,古人的诗,还会有一种亲切和共鸣,就在于我们和古人都在共享同一个生命世界。
“艺术让人之所以为人”,回看整个艺术发展史其实就是一个人类焦虑治愈史,一是生存的焦虑,二是自我价值的焦虑,第三是关于未来的焦虑,艺术一直在人的自我否定和动摇中,肯定人的价值。
人文艺术不仅为个体赋能,也是未来商业最重要的赋能方式。
人文艺术不只是内容输出,人文艺术的思维和范式是被严重低估的商业宝藏,是帮助所有商业“从大到伟大”的重要内核支撑。
02.
请记住、请记住、请记住
要复制体验而不是复制内容
乔布斯是从人生意义角度思考和改变世界的。[1]
他的精神内核不是商业,是禅修,是哲学;他通过苹果公司在修行,在成为自我、成就自我。乔布斯的努力在向我们昭示:科学与人文在商业里从未分家,意义体验大融通是人类世的永恒性。
与乔布斯一样,我们都需要到不朽的事业里寻求庇护,需要永恒的价值支撑、体验支撑,它们就存在于、流传于人类世的文学、艺术、哲学当中。从永恒的尺度而言,返魅(让人成为人)是信息革命与生物革命的共同归宿。
商业关注体验,人文有利于意义体验建模
亚里士多德说:美使人净化,悲剧使人净化,诗让人净化。“净化”就是意义体验,意义体验即人类情感、想象、思想体验之高端。
人文之所以有助于商业,在于它能更直接地提供“意义体验建模”的本质,在商业实践中,远有品牌是对神话原型建模的前例,近有李子柒对陶渊明生命范式的建模案例,它们都是“要复制体验而不是复制内容”的实践模式。
商业关注品牌,人文有利于品牌人格建模
美国女学者玛格丽特·马克(M.Mark)和卡罗·皮尔森(C.Pearson),她们利用自己多年来对原型及应用研究的经验,透视顾客对品牌的认同心理与品牌构成要素,在21世纪伊始推出《很久很久以前:以神话原型打造深植人心的品牌》,书中提出,有生命力的长寿品牌是具有人格的原型。
原型的概念来自于心理学家荣格,在此书指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套感知原型概念的系统,这些原型意象具有共通的本质,它们以神话元素在世界各地的形式或形象中体现,同时也是每个人身上源自潜意识的产物。如何开启人类潜意识里的欲望,并满足人们对这些原型意义的渴望,便是以神话原型打造深植人心品牌,并进而以科学化系统管理品牌的基本概念。
(作者)根据四大人性动机“稳定VS征服;归属VS独立”,将品牌原型分为12 种(稳定:创造者、照顾者、统治者;归属:凡夫俗子、情人、弄臣;征服:英雄、反抗者、法师;独立:天真者、探险家、智者)。
通过分析这些原型/意象与品牌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一套运用原型理论与意义管理系统来打造知名品牌的方法。帮助我们了解在当今这个消费社会取代组织化资本主义的后现代状况里,一个品牌和一家企业是如何像往昔的一部作品那样,获得或者失去意义、注意力、价值和市场占有率的。
案例:李子柒是对陶渊明生命范式的建模
李子柒,来自四川绵阳的90后,李子柒品牌的创始人。
坐拥微博粉丝超2600万,YouTube全球粉丝超1100万,荣获了微博2019超级红人节最具商业价值奖;获得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年度文化传播人物;2020年与袁隆平同上热搜,袁隆平、申纪兰、冯巩、海霞、冯骥才同时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人民日报、央视新闻都对李子柒有很好的定调评价。
她是一位现实中的造梦者,也是一位让梦想成真的普通人。在乡野山涧之间,在春风秋凉的轮替之中,她把中国人传统而本真的生活方式呈现出来,让现代都市人找到心灵的归属感,也让世界理解了一种生活着的中国文化。她用一餐一饭让四季流转与时节更叠重新具备美学意义,她让人看到“劳作”所带给人的生机。(中国新闻周刊的颁奖词)
新华视点《辛识平:读懂”李子柒“,此中有真意》指出:李子柒为什么这么火?她的视频流动着烟火和田园气息,气质是古典的,而呈现方式又是现代的。每个物件、每一道美食、每一个场景,仿佛都在讲述生活的酸甜苦辣。
沿着“此中有真意”顺流而下探寻,李子柒表达的是“内在理想主义的生活秩序”,是肇始陶渊明的意义传统,你看到不仅是李子柒,更是陶渊明的生命范式,古今往来有多少人向往陶渊明,今天就有多少人向往李子柒。所有中国人看李子柒视频的感受,就是木心先生的一句话:有时候!人生真的不如一句陶渊明。[2](有时候!生活真的不如一句李子柒。)
请记住、请记住、请记住:要复制体验而不是复制内容
乔布斯有一卷纪录片被导播丢在车库里十六年,直到乔布斯逝世后不久才找出来。在纪录片里,他说:
你问我对产品的直觉从哪里来?
终究可以归结为品味,这是品味的问题。重点是让自己接触人类的精华,努力将之融入你在做的事情里。我的意思是,毕加索曾说过“好的艺术家懂得复制,伟大的艺术家则擅长偷窃”,而我们不羞于窃取伟大的想法。
我觉得麦金塔成功的原因,在于其创造者是音乐家、诗人和艺术家、动物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们正好也是全球最棒的电脑科学家,如果没投身电脑科学,他们在其他领域都会有杰出的成就,而我们都为电脑带来了人文气息,这种人文的态度让我们从其他领域引进想法,眼光狭隘是不可能做到的。
在商业上要做的是复制人文体验,而非文学内容。人类有着与万物沟通体验的能力,无论它是自然的还是文化的,是文学的还是佛学的。
我们今天读古代的小说,古人的诗,还会有一种亲切和共鸣,就在于我们和古人都在共享同一个生命世界。朝代可以更替,皇帝可以轮流做,但饭总是要吃的,四季是分冷暖的,人是需要爱的,身体是会死亡的——这些生命共通的部分,正是小说叙事的永恒主题。
(我们)和古人共享同一种情感,我们看一幅古画,能理解画中的意境、画家的心情,就表明今日的看画者和当年的画家还在共享同一个生命世界;我们参观名人故居、历史古墓,会有很多感慨,原因也在于我们和逝去的人还在共享同一种人世。[3]
人文有助于品位的建立,有助于生命态度的建立。随着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豪,中国传统意义体系中庄子的生命美学、魏晋的竹林七贤的个性美学、大唐的青春哲学与大宋的文化至上,都会在互联网下半场的商业回到我们生活中,成为新一轮的精神生活范式。
03.
请记住、请记住、请记住
要复制框架而不是复制形式
艺术有利于意义体验建模
“艺术是一种让生命变得更可以承受的人性化方式。”(库尔特·冯内古特 )“当商业变得更为依赖知识来创造价值时,工作也变得更像是艺术。”(哈佛商学院教授罗布·奥斯汀)“艺术,是凌驾于现实生活最为崇高的产物,而我们要做的便是将属于星空的东西带回地面。”(哲人尼采)新的艺术范式提供意义价值的框架,与“要复制体验而不是复制内容”相同,艺术有利于意义体验建模“要复制框架而不是复制形式”。
新的艺术范式提供意义价值框架
当代艺术自杜尚将“小便池”带入艺术殿堂后,才有了翻天地覆的改变。
在新的艺术诉求中,杜尚最令人感动的是一次对话:
有人问:你觉得你最好的艺术是什么?
杜尚答:我这一生,就是我最好的艺术。
杜尚是第一个,把自己的人生称之为艺术的人。
在他之前的艺术家,无论再伟大,比如米开朗琪罗,只会想到说“把自己的一生献给艺术”,[4]从来不会想到说“自己的一生就是最好的艺术”。[5]也许,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将装置和艺术材料重新组合,并且颠覆了原有的艺术,模糊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为这个世界的艺术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当代艺术尽管混乱,但却正在告诉人们一个事实:是你们创造了意义,是你们正在创造价值。而艺术家,只不过提供了一副眼镜,甚至是一个眼镜的框架。
比如阿布的行为艺术《对视》, 阿布在纽约MoMA美术馆坐了七百多个小时,与一千多名观众作一对一的对视。她一直面无表情,突然,一位特殊观众——她多年未见的前男友出现了。她看着他,先是微笑,慢慢就泪流满面。
艺术是为了让人关注自己,而不是只顾着观看艺术本身。
一个东西有没有意义取决于你自己,而不是别人。不是说他作品的形象有什么意义最重要,而是我们去观看时,你能体验到的才是真正最重要的东西。
艺术家的创作是艺术的一部分,你的体验、你的解读也是艺术的一部分。
就像克莱因的那个叫《空》的展览。克莱因将画廊里所有的物品都清掉,还重新将墙壁全部粉刷成白色,只留下靠近街道一边的窗户粉刷成了蓝色。至于其他的东西,克莱因介入得微乎其微,他只是做呈现而不做判断。
这场展览引来了2500人的参观,其中就有存在主义大师,写《局外人》的加缪,他在展览最后的留言簿上写下了一句话:唯其空无,最有力量。(这个力量可能就是禅的力量)
请记住、请记住、请记住:要复制框架而不是复制形式
陈丹青在《文学回忆录》的后记里,写了一小段话:
木心的异能,即在随时离题:他说卡夫卡苦命、肺痨、爱焚稿,该把林黛玉介绍给卡夫卡;他说西蒙种葡萄写作,昔年陶潜要是不种菊花而改种葡萄,那该多好。
木心把卡夫卡、林黛玉、西蒙、陶渊明都当成了自己的朋友,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而不是当成小说或者历史中的某个人物,当成某个已经固化的标签和符号。
艺术家的艺术品,其实就是艺术家的心灵档案。
回看整个艺术发展史其实就是一个人类焦虑治愈史,一是生存的焦虑,二是自我价值的焦虑,第三是关于未来的焦虑,艺术一直在人的自我否定和动摇中,肯定人的价值。
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找寻自己是谁、想成为怎样的人,并从中获得从容自信。艺术就是价值审美体系的基石,价值审美对于每个人来说就是你的底层操作系统,有了这套系统你才可能完成真正的自我实现。当我们真正有了自己的适配系统,才真正能够做到自我实现。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在生活仪式感中探寻人生的意义。所以这里的艺术指的是一个更大的范畴,等于人文,等于文创,也等于美育,既是过程也是终点,让艺术给心灵赋能。
其实在艺术里有一点非常有意思:审美是不可逆的,“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一旦你知道什么是好东西,你会不愿意将就,所以为用户赋能很重要,这个就是赋能的意义。这里的赋能不仅指的是消费能力,更重要的是用户创造价值的能力及由此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自20世纪80年代起,已有数不清的艺术类博物馆及画廊为时尚创造者和时尚品牌举办了致敬活动。在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内,鲍勃·威尔逊专门为阿玛尼的作品设计了一些引人入胜的展览空间。蒙特利尔美术博物馆(加拿大)、格罗宁根博物馆(荷兰)、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伦敦)分别举办了让·保罗·高缇耶、阿瑟丁·阿拉亚、山本耀司的回顾展。如今,某些品牌的季展被搬到了博物馆里:迪奥2011年春夏高级时装秀在罗丹博物馆举行,H&M也热热闹闹地将它的2013年秋季秀场选在了这里。[6]
艺术从来不是一件有关于“如何去思考”的事情,它是一件关乎“如何去感受”的事情。一切尝试的解读,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误读。我们需要的仅仅是凝视它,把呼吸调整到和它一样频率,就自然而然读懂了它旷日持久的沉默里丰富而隐秘的信息。[7]
艺术的用法不是照搬而来,而是要复制体验的框架,在更艺术化、更意义化的体验收获中打开生活之可能、人生之可能,从而带来商业之可能。旧的文学材料、艺术材料可能过时了,但文学、艺术的意义体验是永恒的。每个商业行为都应该补一堂“意义人生课”,如马太福音所言:你拥有什么,就被什么所拥有。
创|造|年|轻|世|代|新|意|义|容|器
吴振中
新商业方法论实践者
新意义容器实验发起人
生命策展人
未来的每一个新商业都是一个新意义容器。产品是道具、服务是舞台、意义是核心。
未来的每一个新商业都是有自己的世界观的,这套世界观是和用户共享、共创的。是所有用户是否选择这个商业最重要的决策和判断依据。这个商业世界观是生长的,是通过商业实验不断被建构和扩展的。
相关阅读:
点击关注,为世界创造新意义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