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乾隆:三俗戏由朕一人承受,万万不能教坏百姓!

私产人文 2022-10-1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循迹晓讲 Author 谢承汇


一时强弱在于力

千秋胜负在于理

乾隆:三俗戏由朕一人承受,万万不能教坏百姓!

©谢承汇/文

 编:瑞秋的春天



☄要说禁戏,历代都有,但没有皇帝亲自下场改戏的,还特意拉了一帮人一起干。                            

民间有传说,长春园是乾隆为了讨好宠妃——香妃——修建的。其实这个说法不对。一来,香妃这个概念也是民间杜撰,据说原型是“容妃”;二来,乾隆皇帝哪里会讨好他人?从来都是所有人讨好乾隆。


最重要的是,长春园中,最著名的“大水法”“西洋楼”完全是为了乾隆个人兴趣爱好而修建的。就比如说“西洋楼”,那里的一项重大作用,就是给乾隆皇帝听戏准备的。


◇ 乾隆三年(1738)二月,乾隆帝即下令依照大内重华宫戏台的匾、对文字和款式,制作长春仙馆戏台匾额和楹联。到嘉庆年间,长春仙馆藤影花丛戏台依然承担着十分重要的演出任务。



要说乾隆皇帝听戏这事儿,估计历史上只有南明弘光政权皇帝,小福王朱由崧可以跟他媲美。有清一代,乾隆敢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就连慈禧太后见了也要自愧不如。


乾隆皇帝的戏瘾之大令人发指。根据《清稗类钞》记载,每逢节庆,乾隆必在宫中大搞戏台,而且场场不落。后来听着觉得不过瘾了,还得自己改自己写。


熟悉乾隆帝的都知道,这位爷有个爱好,就是给名人字画题字。有人形容这东西就跟弹幕似的。要我说,其实这都还好,毕竟乾隆改的都是自己的收藏,当时的外人看不见。


但是乾隆改戏那可不一样了。他改完戏不光自己听,还要求全天下人一起听。那么乾隆皇帝这种票友转戏子的行为,是怎么来的呢?


◇ 连环画《风波亭》


话说有一天,乾隆皇帝跟往常一样,在宫里听戏,唱的是一出《风波亭》。讲的是岳飞被宋高宗十三道金牌召回,之后又被秦桧杀了的故事。


这出戏乾隆听了够一万遍了,唯独这一天,乾隆感觉有点儿不对。怎么呢?了解历史的各位应该知道,当初杀岳飞这事儿,不能全怪秦桧,主要是宋高宗想杀了他,秦桧有点儿像替罪羊。但是民间老百姓不这么认为,把责任都推秦桧身上。


所以在戏剧舞台上,秦桧的形象极其糟糕。甚至发生过有人听戏太入迷,太恨秦桧了,冲上台把秦桧那个演员一刀宰了。案子很快有了判决结果,这个杀人犯因为“怜其义愤”,被从轻发落了。


要说老百姓看《风波亭》,主要看的是岳飞秦桧,但乾隆皇帝看《风波亭》,角度完全不一样。毕竟乾隆是知道,宋高宗才是罪魁祸首这件事儿的。类似的手段,乾隆用了太多次。不过在《风波亭》里,宋高宗被秦桧耍的团团转,跟个傻子似的。


乾隆越想越生气,跟周围人说了这么一段话:戏剧里的皇帝形象,如果给皇上自己看,还有点儿警示作用,给老百姓看有什么用?不但没用,还会让百姓轻视皇帝的尊严。宋高宗是皇帝,是个傻X,朕也是皇帝,老百姓会不会觉得朕也是个傻X。这种戏不好!要改。


◇ 乾隆帝正在津津有味的看戏,电影《进京城》剧照


乾隆作为资深戏迷,以及成熟的政治家,他深知:不分青红皂白的禁戏是既不明智的做法,“禁”的力量有限不说,甚至适得其反。越是禁止,老百姓越是想看,被禁之戏越会深入人心。戏曲作为教化百姓的最好方式,还是需要一些标准格式的。


于是在乾隆四十五年,皇帝拉了个班子,由庄亲王亲自挂帅,专门负责改戏。要改戏自然先要收集戏本。于是乾隆下令,让天下所有戏班,什么昆曲、评戏、秦腔、昆腔,把所有戏本都上交给国家。乾隆半个月之内,连下五封圣旨,一再强调上缴戏本的重要性,并且规定,如果有人隐藏不交,本人凌迟,或灭九族。


很快,大批戏本堆到乾隆皇帝的面前。乾隆真是有精力,一个个看。看戏本的时候,乾隆发现了个问题。有些戏本不是简单改一改就行的,简直是离经叛道,必须直接禁了。


有人统计过,乾隆一朝大概禁了300多出戏,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反对外族入侵的、才子佳人的、水浒戏、宫斗戏还有暴力内容的。


其他几类不难理解,水浒戏鼓励造反,外族入侵那不就说的大清么?宫斗戏影响皇家形象,有暴力内容的小孩容易学坏。这才子佳人戏有什么问题么?在乾隆看起来,问题大了。


◇ 连环画《西厢记》


就拿《西厢记》来说。西厢记是元代杂剧,到现在也是中国古代戏剧的丰碑。但是乾隆不这么看,他觉得这个戏虽然没漏胳膊没露腿,但是下流,里面充满男女调情的情节——其实就是男女抛媚眼——但这会让青少年荡魂失魄,暗动春心,是诲淫之最甚者。就这样,《西厢记》被封杀了。


禁止了300多出戏,其他没禁的戏剧也让乾隆改了不少。比如说《水浒传》,人家好歹是名著,完全禁了也不好。乾隆就让手下人改。有个叫周祥玉的御用文人,绞尽脑汁给《水浒传》改了个结局。宋江没向朝廷诏安,负隅顽抗。朝廷也不是吃素的,请人向玉皇大帝借来天兵天将,剿灭宋江。之后又让天兵天将灭了方腊什么的。表示老天爷对造反的人严惩不贷。


除此之外,像是《西游记》,《三国演义》什么的,都被庄亲王领导的改戏班子改了。像是庄亲王亲自创作的《鼎峙春秋》——就是《三国演义》改良版,《升平宝筏》——《西游记》升级版,以及《忠义璇图》——刚才说的《水浒传》御用版。


◇ 乾隆时期周祥钰等编撰的二百四十出大戏,依《三国志》演魏、蜀、吴三国争雄鼎峙的历史故事,剧末三分归一统,昭示天下分久必合,隐寓当时满族统治中国实为“天命”之意。图为《鼎峙春秋》,昆腔,南府抄本,28册。


虽然有些戏被修改,但毕竟乾隆皇帝禁了300多出戏,要填补这个窟窿,还需要编不少新戏。乾隆皇帝对此特别上心,他命令手下大臣,对于戏曲唱词要特别慎重,像是胡、夷、狄这种对外族有蔑称的词一律不能用。对于五胡乱华、元灭南宋这种内容一定要回避。万一回避不开,也要想个政治正确的说法。


乾隆皇帝从《春秋》中找到灵感,说了一句著名的话:夷狄而中华,则中华之。意思是只要认同中华文化的,都是中华。这样一来,不仅解释了五胡乱华,还保证了大清王朝的正统性。想出这个解释之后的乾隆皇帝对此兴奋不已,好几天没睡好觉,做梦都能乐出来。


就这样,虽然300多出戏让乾隆禁了,但流行在民间的戏曲数量不减反增。只不过这些戏曲思想观念极其保守,艺术千篇一律。演出主题永远是喜庆、太平。场面永远是华服艳舞,欢声笑语。内容永远是祝皇帝太后身体健康,国家万年太平。而且来说,每一句戏词都要严格审查和把关,每出戏都有严格的禁忌。


这些戏曲“回避现实矛盾,思想观念陈腐,艺术千篇一律”,只不过是“虚账太平声势,点缀圣朝恩德,伪造天命天意,宣扬到学迷信”罢了。


虽然给老百姓看的戏都是这个基调,但是乾隆自己可不看这些新戏,还是看老戏本。乾隆皇帝和他妈最喜欢看的内容是插科打诨的戏。比如说小花脸儿戏。其他皇族成员也都一样,越是三俗的内容越是喜欢,知道的是达官显贵在看戏,不知道的以为赛艇队长逛青楼呢。


◇ 清·乾隆五十三年《清音阁凯宴将士》纸本设色画,图中乾隆帝坐在左侧正在美美欣赏戏曲,台阶下跪着一片平定林爽文叛乱的有功将士。承德清音阁与紫禁城内畅音阁大戏台的建造形制一样,共分福、禄、寿三层。还能表演旱地行舟。

◇ 第二年,即乾隆五十四年。在《平定安南战图册之阮光显入觐赐宴图》图中又看到相同的一幕,乾隆帝在清音阁盘膝而坐,他面前是身着红袍跪成一排的阮光显等使臣


为了满足自己看三俗戏的欲望,乾隆皇帝还下令在避暑山庄修建了个巨型戏台。戏台高三层,宽九间,可以容纳上千演员同时演出。这个戏台还用了当年最先进的西洋机械装置,咱们现在知道的吊威亚,那个戏台就能用。乾隆经常在那享受生活。


前几天我上网,无意中看到这么个说法,歌颂康乾盛世的。里面说,之所以乾隆朝是盛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民间艺术气息浓郁,百姓精神层面丰富。哎,听完这期,您就知道,乾隆朝哪有艺术气息?百姓精神层面何来丰富?而这种对民间艺术指手画脚的做法,直接造成清代的戏曲水平直线下滑,清末戏曲家吴梅如此形评价道:“余尝谓乾隆以上有戏无曲,嘉道之际,有曲无戏,咸同以后实无戏无曲矣。”


乾隆原本以为可以制造一个戏曲的春天,最终演变成严酷的冬天。


不过,要说禁戏,历代都有,但没有皇帝亲自下场改戏的,还特意拉了一帮人一起干。这种手段有点儿太没水平甚至下三滥了。而且乾隆帝故意粉饰太平,给人表现出全国上下一片大好河山。其实大清王朝早就千疮百孔,之后所有人,都在为乾隆帝的行为买单。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合作公众号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一课经济一起学,科学普及你我他【一课经济学 | 智慧集结号】一年精读四本经典。知识点一点点的过,一点点的学。从哲学基础、方法论到基本公理、定理和规律,从个体行动再到宏观层面的经济周期,奥派经济学的体系是庞大而又不失精致的。从第 1 季到第 4 季,在智识之旅上风雨兼程、跋涉探险,你我继续前行!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或点击阅读原文加入。点击 阅读原文 开启经济智慧之旅 学习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济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