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分享 | 女神节特别推送:她力量,不因抑郁而折翼!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7年发布的《抑郁症及其他常见精神障碍》(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报告,女性抑郁症的平均发病率为5.1%,高于男性的3.6%。2019年发表在Lancet Psychiatry 的一篇文章表示,在中国,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为6.9%,而女性抑郁症患者占65%。
(Huang et al., Lancet Psychiatry, 2019)
自新冠疫情以来,全球抑郁症发病率急剧上升,由于女性的心理更容易受到社会、经济变化的影响,女性罹患心理疾病的风险本就更高,因此女性抑郁症受到疫情的影响更大(Santomauro et al., Lancet, 2021),且重性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患者中女性占比也高于男性(来源于《中国重度抑郁症(MDD)患者的地理分布简图》)。虽然MDD患者在发病率和症状方面存在性别差异,但这些性别差异背后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仍然不明。近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磁共振研究中心胡馨月博士等在Neuropsychopharmacology 上最新发表的文章,利用精神影像学研究了男性和女性MDD患者在脑神经机制上的性别差异。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386-021-01252-7
本研究招募了123名未治疗、不合并其他精神障碍的早期MDD患者和81名年龄、性别和利手匹配的健康对照者(HCs),采集其高分辨率T1加权磁共振图像,并使用FreeSurfer软件对磁共振数据进行预处理,提取四个皮质形态学指标:皮质厚度(CT)、表面积(SA)、皮质体积(CV)和局部折叠指数(LGI),分别测试皮质解剖学改变的性别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模式。不论性别,MDD患者的大脑后部皮质的LGI显著高于HCs。女性MDD患者的左腹外侧前额叶皮质(vlPFC)的SA和右侧前额叶喙部(rmPFC)的CV显著低于女性正常对照,而左侧视皮层的LGI显著高于对照;而男性MDD患者与性别匹配的HCs相比,差异模式则截然相反。上述结果表示在疾病早期,前额叶的改变具有高度的性别特异性,这可能涉及大脑发育或与疾病发病相关过程中的性别特异性改变,也强调了MDD患者大脑神经生物学异常具有普遍性的同时也具有性别特异性。
MDD患者与正常对照间具有显著性别-疾病诊断交互效应的脑区分布图及对应柱状图
这项研究对未治疗的早期抑郁症患者样本进行了相对全面的皮质形态计量学评估,发现MDD患者存在性别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脑解剖改变。与性别相关的差异主要发生在前额叶皮质,而两性的后叶异常通常是相似的。此外,性别差异在SA和脑回化指标中最为显著,这很可能代表了大脑成熟度改变的特征。该研究中观察到的性别特异性特征可能与早期大脑发育有关,然而,发生这些改变的潜在机制尚且不清楚,但这项发现为大脑系统水平上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
简而言之,MDD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大脑在发病早期体现出来的性别特异性背后的机制比较复杂,MDD的复发率高、致死率高,发病开始出现低龄化趋势,尤其是女性和年轻人。众所周知,女性在青春期、孕前期、产后期、围绝经期容易受到抑郁症的干扰,而且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许多妇女在整个怀孕期间都经历了持续不断的抑郁症和焦虑症状。抑郁症也会影响该妇女的婴儿,使婴儿在成长过程中也面临成长失调的危险(Gollan et al., Psychiatric Research & Clinical Practice, 2022)。因此这些特殊阶段的“女性抑郁”亟需引起高度重视,社会应多关注女性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
❖
正确认知自己的抑郁状况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说:“决定一切的是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重性抑郁发作的表现为在连续2周时间内,出现与以往功能不同的明显改变,主要为下列5项以上,其中至少一项是心境抑郁,或丧失兴趣。
几乎每天的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心境抑郁;
几乎每天的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对于所有(或几乎所有)活动的兴趣都显著减低;
显著的体重减轻(未节食)或体重增加(一月内体重变化超过原体重的5%),或几乎每天食欲减退或增加;
几乎每天失眠或嗜睡;
几乎每天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缓;
几乎每天都疲倦乏力或缺乏精力;
几乎每天感到生活没有价值,或过分地不合适地自责自罪;
几乎天天感到思考或集中思想的能力减退,或者犹豫不决;
反复想到死亡(不只是怕死),想到没有特殊计划的自杀意念,或想到某种自杀企图或一种特殊计划以期实行自杀。
其实很多女性处在抑郁症的边缘徘徊却不自知,也可能没有意识到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和危害性,首先要对自己的精神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其次要有采取行动来改善这种状况的意识。
❖
抑郁症的治疗方法
根据《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目前国内治疗抑郁症最常见的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
1)药物治疗:易于被患者接受,也能有效解除抑郁心境及伴随的焦虑、紧张和躯体症状。
2)心理治疗:常见方法有认知行为治疗(CBT),人际心理治疗(IPT),辩证行为疗法(DBT),正念疗法,精神动力学治疗,人本主义治疗,其他治疗:运动、阅读、艺术治疗。
3)物理治疗:ECT(电抽搐疗法)、MECT(无抽搐电休克疗法)、TMS(经颅磁刺激疗法)
除此之外,我们也建议可以尝试其他方法,例如放松、冥想、运动、亲近自然等,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冥想、运动、亲近自然的方式来转移注意力,放松心情。找到精神寄托,信念感很重要。及时地向家人和朋友倾诉、求助,家人和朋友的理解、支持、关怀和疏导不仅可以使女性有一个良好的治愈氛围,而且健康的社会人际关系也能减轻女性的孤独感、无助感,得到更多善意和温暖。
❖
“关注自我”—提升自我认同感
最后,我们呼吁女性在面对抑郁症风险时,不要沉沦或失去希望,要学会关注自己,一个女性她首先是她自己,然后才是妻子、母亲和社会赋予她的任何身份。爱自己,才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参考文献:
《抑郁症及其他常见精神障碍》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
《中国重度抑郁症(MDD)患者的地理分布简图》
小贴士
办刊宗旨:
1. 出版国际精神影像学领域最新重要研究成果和进展;
2. 为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方法及经验分享;
3. 为国内外临床医生、研究人员等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服务医学事业发展;
4. 填补学科领域期刊空白,保持我国在该领域的引领地位。
Psychoradiology(《精神影像学》期刊)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国际上第一本专注于精神影像学的英文学术期刊。目前我们已经组建了国际化的编委团队,聘任国内外知名专家共 41 名。主编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龚启勇教授,电子科技大学 Keith Maurice Kendrick 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陆林教授。编委成员具有多学科背景,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陈霖院士、苏国辉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士、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Sir Colin Blakemore 教授,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 Trevor Robbins 教授,以及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 Bharat Biswal、 Gary Glover 教授等知名学者。
psyrad@psychoradiology.org
投稿链接
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psyrad
期刊主页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文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