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 应对新冠疫情,改变从当下开始
两年来的疫情生活,改变的不只是我们的生活方式,还影响着我们的心理状态。面对疫情,有一种常见的心理反应——替代性创伤(vicarious traumatization),指因长期接触他人的创伤痛苦,受到了互动影响,而出现类似创伤痛苦的现象。例如面临各种关于疫情的消息传言、医务人员奔赴一线、医疗物资不足、令人动容的疫情“亲历故事”,因为感同身受,我们也会时常处于焦虑、恐慌甚至抑郁的情绪中。作为一种消极的心理现象,替代性创伤的核心特点是反复暴露于他人的创伤中,它是个体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风险因素。替代性创伤本身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神经生理心理机制还不清楚。
近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磁共振研究中心龚启勇教授团队在神经影像领域的权威顶级期刊 NeuroImage 上发表了关于新冠疫情替代性创伤背后的脑科学机制的原创研究,文章第一作者为索学玲博士,通讯作者为王淞博士、龚启勇教授。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neuroimage.2022.119185
这项研究旨在探索疫情前脑功能连接组是否能预测新冠流行期间个体的替代性创伤水平,并阐释替代性心理创伤和一般心理痛苦之间潜在的神经机制。本研究招募了105名大学生受试者(年龄在19至27岁,其中60名为女性),接受脑部核磁共振成像扫描及基线行为测试(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随后对他们进行了与疫情相关的替代性创伤测评(2020年2月至4月)及随访一般心理痛苦量表评估(2021年3月至4月)。
本研究采用基于连接组的预测模型(connectome-based predictive modeling, CPM)方法,即从全脑功能连接组生成脑行为预测模型的机器学习方法。使用 Shen 268 脑图谱定义节点,生成 268 × 268 连接矩阵,矩阵中的每条连边代表节点对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结果发现只有负向连接网络模型能稳定地预测个体的替代性创伤评分(r[预测,实际]= 0.18, p = 0.024),功能连接主要分布在额顶网络、默认网络、凸显网络和运动网络。此外,中介分析表明,替代性创伤介入了大脑功能连接组对一般心理痛苦的影响。重要的是,研究结果不受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其他应激生活事件和一般心理健康以及年龄、性别和头部运动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首次为替代性创伤的功能性神经标记物提供了证据,并揭示了一种可以预测痛苦症状的神经心理学的潜在途径,即大脑功能连接组可通过替代性创伤来影响一般心理痛苦。
图1 该研究的流程示意图
不论是在疫情期间,还是后疫情时代,替代性创伤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长期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会对患者亲历的痛苦而共情;每天通过网络获取疫情最新信息的我们,也会隔着屏幕感叹、忧虑疫情的进展,共情他人所经历的不幸。
当下的大学生群体也极大地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大学生本就面临着各种不同的挑战,如适应新环境的挑战,人际关系上的迷茫,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等。而疫情使得负面情绪更容易累积,加上外部环境中的种种挑战,使得心理问更加常见于大学生群体中。
1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 适应障碍:面对明显的生活和环境上的变化,产生短期和轻度的烦恼状态和情绪失调,焦虑不安、神经过敏、轻度抑郁、自责无助、伴失眠,部分有逃学、游戏成瘾、抽烟喝酒、斗殴等情况。
2. 社交焦虑障碍:在社交场合害羞,局促不安,害怕被审视,不敢演讲,回避社交,极端可导致社会隔离。
3. 焦虑障碍:经常或持续出现过度焦虑,精神上过度担心、惶恐不安,并伴有生理方面的症状。
4. 抑郁障碍:无明显原因的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下降易疲劳,自卑,悲观厌世,常有“无用、无助、无望”感,伴有脑力下降、活动少、食欲差、失眠等表现,严重情况可出现自杀念头及行为。
5. 进食障碍:厌食症患者通过节食、过度运动、服用减肥药等方式有意造成并维持低体重,可有明显消瘦、发育延迟、内分泌紊乱等症状;贪食症患者则表现为反复冲动性暴食,之后因害怕肥胖而禁食、过度运动、呕吐、滥用药物等。
6. 强迫症:控制不住地出现一种想法、冲动,反复回忆,强迫性思考无用的问题,自身认为没有必要,但是无法控制。
7. 重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精神分裂症等均可在青壮年起病;躁狂表现为过分高兴或易激惹、话多、言语夸大、想干大事、忙碌不停等;睡眠少、性欲食欲亢进,部分伴随幻觉妄想;精神分裂症有多种表现,通常有幻听,关系妄想、被害妄想、情感反应不调等。
2
高校心理援助
许多高校依托学生工作部门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开通了大学生精神疾病诊疗的绿色通道、开设心理危机援助24小时热线、设立科普公众号和提供心理自评小程序。
但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并不是治疗机构,而是侧重于帮助学生识别问题、进行紧急危机干预和健康教育。心理疾病轻症可通过咨询解决,然而咨询无法代替临床治疗,及时到专业机构就诊对于大学生心理疾病非常关键。
我们要呼吁大学生充分利用学校里的心理健康资源,及时寻求帮助。虽然消除心理问题污名化有诸多困难,但希望大学生们能放下偏见,正视问题,主动并尽早寻求咨询或治疗。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参考自“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
小贴士
办刊宗旨:
1.出版国际精神影像学领域最新重要研究成果和进展;
2.为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方法及经验分享;
3. 为国内外临床医生、研究人员等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服务医学事业发展;
4. 填补学科领域期刊空白,保持我国在该领域的引领地位。
Psychoradiology(《精神影像学》期刊)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国际上第一本专注于精神影像学的英文学术期刊。目前我们已经组建了国际化的编委团队,聘任国内外知名专家共 41 名。主编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龚启勇教授,电子科技大学Keith Maurice Kendrick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校长陆林教授。编委成员具有多学科背景,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陈霖院士、苏国辉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士、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Sir Colin Blakemore 教授,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 Trevor Robbins 教授,英国社会科学学院院士 Tatia M C Lee 教授,以及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 Bharat Biswal、 Gary Glover 教授等知名学者。
psyrad@psychoradiology.org
投稿链接
https://mc.manuscriptcentral.com/psyrad
期刊主页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