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专家,马斯克的“噱头火箭”刚刚成了可靠性世界第一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前言
我们究竟应该学习借鉴什么?
北京时间今天中午,美国SpaceX在卡纳维拉尔角使用猎鹰9号火箭成功将Globalstar-2 FM-15卫星送入轨道,以135次的成绩刷新了单一型号火箭连续成功的世界纪录(含重型猎鹰火箭发射)。并且,猎鹰9号还不是专门为创造纪录而打造的花瓶,是单位重量运费几乎世界最便宜、最忙碌的一发已经复用13次的“经济适用”火箭。
猎鹰9号发射场景美图,图片来源见水印。此前连续成功纪录是苏联联盟号在上世纪80年代创造的134次。不过,当年的134次可是消耗了134枚火箭,而眼下马斯克来来回回就依靠13枚火箭一子级不断复用上分
猎鹰9号的成功,宣告六七年前还大行其道的“复用不可靠论”以及“民营火箭不靠谱论”破产。当年面对初露头角的SpaceX,很多国家的航天专家列举种种理由,“论证”猎鹰9就是噱头,民营企业不可能有技术和管理去实现火箭低成本高可靠复用,号召大家静待马斯克笑话,云云。然而不出几年这些言论就销声匿迹;再往后,各国但凡提出新火箭概念必提复用;再到了今天,用数据说话。相信再不会有人质疑SpaceX和猎鹰9号了。
比起技术和管理上的突破,猎鹰9号更重大的意义是重塑了航天思想观念。它使人们意识到,过去几十年积累下来的航天认知仍然是固化而狭隘的。这个行业确实存在颠覆性创新的机会。
其实既往经验被“打脸”不是坏事也不是稀罕事。科学本质是追求真理的过程,而不是真理本身,我们的思想也需要迭代。那么,我们有可能也孵化出变革者吗?
猎鹰9号起飞。图自SpaceX
猎鹰9的成功,内因方面,马斯克怎样在商业上政治上纵横捭阖、内部铁腕管理,网上资料已经很多,不再赘述。这里说说外因。
马斯克是幸运的,生活在航天创新的好时代。过去20年,以NASA为代表的美国官方对民营航天的态度可以归结为3点:
第一点,降低准入门槛,谁都可以进入这个行业;并且在试验审批、设施使用上尽量简化。你自己的钱随便“糟蹋”,想做什么做什么,只要不危害公共利益就可以。
第二句,开放资源,我的东西你随便看,国家的既往科研成果、NASA智力资源、设施设备,民营企业想用尽用,而且这些资源不是SpaceX独享的,其它企业一样可以获得。
如果说以上两点都是为了便利参与企业,那么第三点则显示出了NASA高超的商业航天管理水平。
第三点:通过资金管理参与企业,“想从我这里掏钱?拿业绩来换”。哪怕富裕如马斯克,都依然需要国家资金支援航天开发。NASA以类似“竞争性采购”+“创投管理”的模式管理新兴航天企业:越来越多的项目项目公开竞标,压低成本;依据项目进度分期拨款,管控进度和风险;利益分享,使用NASA资金开发出的产品,制造企业也可以用于其它盈利。奖罚并举,最终以较低成本筛选培育出真实可靠的产品和服务 - 就算退一万步说,最终没能获得成品,国家也能及时止损,“起码不亏”。
放手、放权、管好钱。企业有机会,国家不吃亏。这可能正是合适的相处模式。
展望商业航天的赛道,虽然已有强者如马斯克,但我们依然有机会。别的不说,即便是猎鹰9号,其飞行成功率与民航客机相比,粗算都还有4个数量级的差距。航天的进步很大,但还远远不够大。
这是一场马拉松,当下赛程不过百米。
【文章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