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立夏,何时秋收
5月6日,立夏,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历书曰:“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夏前一天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对于深度涉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战略性资源商业航天产业更是如此。自2015年以来,商业航天是否也已经到了万物茂盛,奋力生长的阶段?行业到秋收还需要哪些因素影响?
政策密集引导,产业跟进
4月27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江苏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通知指出,到2025年,全省航空航天产业产值超过1500亿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航空航天产业基地达到10个以上等。今年更些早时候,北京、河南、重庆等地均出台了类似的计划、政策或指导意见。
图/2023年部分省市商业航天相关政策、计划、意见。(不完全统计)
自2014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2020年卫星互联网首次被纳入“新基建”范畴,两个标示性事件以来。各地政府将商业航天作为“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相继出台鼓励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
图源/各地政府网及发改委官网,国盛证券研究所。
由于政策对商业航天的支持导向愈发明确,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大量政策和文件,对未来商业航天的发展提出了更多导向和支持。北京、上海、安徽、浙江、海南等地都在 2021 年至 2022 年陆续出台了针对商业航天的支持政策。大量商业航天产业园区、基地也纷纷在各地“开花结果”。
图/截至2023年一季度,实际名称或有出入。(不完全统计)
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至少有超过10个省市有商业航天产业的相关规划,部分地区还出台了十四五规划纲要。到市、县一级的商业航天产业园区更是达数十个。
随着地方政策力度的加强,中国商业航天呈现“走出属地,开枝散叶”的趋势。
商业航天走出北京
2021年,北京市曾编制并发布《北京市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了“南箭北星”产业布局,建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创新和发展。计划结合卫星网络产业现有的基础和空间布局,在大兴区和经开区建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以及商业火箭创新中心,做强“南箭”;在海淀区建设商业卫星产业基地和星座运控、运营平台,做强“北星”。
随着一系列政策助推,北京初步形成商业航天产业链的第一梯队,诸多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纷纷涌现。根据中国企业数据库企查猫,目前北京市航天行业的主要企业共有超600家,其中以2015年左右为开端,2018-2019年为主要注册热潮。
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在当年由丝路国际商业航天产业联盟大会发布的“中国商业航天30强”榜单显示:北京市16家民营航天企业上榜,其中北京经开区企业占全市近3成。(见媒体报道《占全市近3成,北京经开区多家企业进入商业航天TOP30榜单》)
截至2021年初,经开区拥有40多家航空航天领域企业,覆盖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地面设备、卫星服务和运营等产业环节。
然而,后续几年的商业航天30强榜单中,北京所属企业产生了些许变化。时至今日回看,北京的部分商业航天企业呈现“走出去”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总部变更至其他省市、或注册地变更到北京市其他区。
图/企查查、天眼查及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
图/根据公开信息统计,文字或有出入;发射工位未计入在内。
除此上述统计外,航天驭星、天链测控、鑫精合、铂力特、东方空间、翎客航天、九州云箭等航天上中下游企业,也均有相似的业务拓展和各地布局。
这种现象也并非北京独有,在其他省市所属的商业航天企业也有类似“走出去”的情况,背后的原因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降低成本。相对于人口密集、成本较高的大城市,南方省市在土地、人才、配套产业链方面,更有利于企业经营降低成本。
其次为贴近业务。卫星及火箭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试验、制造、应用场景对于地缘条件需求较高。自然条件适宜、贴近上下游客户的地区更有利于相关业务开展。
另外因政策吸引。各地针对商业航天的招商政策力度(包括但不限于资金、税费、建筑、项目等),也是影响企业布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立夏过后,等待秋收?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为一年四季之核心。而对于商业航天来说,现阶段谈秋收为时尚早。对比国外同类企业的成长历程,商业航天是需要长期耕耘的赛道,在这过程中,需要多维度均衡发展。能否茂盛生长,以笔者观察至少要考虑以下几点因素。(包括但不限于)
1、自主可控的设施能力。不论是涉及研发、测试试验、生产制造甚至发射运维,具备核心关键设施能力,已成为商业航天行业共识。
2、产品的商业化能力。未来,随着各类火箭、卫星及分系统公司的产品逐步得到验证,如何“造血”,获得收入最终实现商业化运营,将成为各商业企业将要面临的考题。诚然,如果类比美国之NASA、军方,这也是国内的行业监管部门和项目、任务“发包方们”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3、强大的融资能力。创业公司在未实现商业化运作前,融资能力的强弱(资金保障的多寡)决定企业发展的速度甚至生死。根据泰伯智库数据, 2014-2022 年商业航天领域融资总额达 457 亿元。在此期间,国内火箭、卫星及产业相关公司大多完成多轮次融资。类比其他创业赛道,获得更多资源将有助于企业在经历“寒冬”时延续火种。
综上所述,行业态势和企业发展尚需考虑外部多方因素。才度过春天的商业航天,或许还没进入下半场。
立夏只是万物加速生长的开始,何时能否获得秋收,还要看持续耕耘的结果。
参考及引用:
泰伯-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研究报告(2023)https://mp.weixin.qq.com/s/K8rN9nvUvMPVkFHGKgUjpA
国盛证券研究所
https://view.inews.qq .com/a/20230314A01AB100
军工平论 https://mp.weixin.qq.com/s/HZVbZ3wkJZ_KgD32ZYGi9Q
中国企业数据库企查猫、企查查、天眼查、各企业官网、公众号及网络公开资料。
除参考资料外,图片均为原创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转载/投稿联系:observer2015
↓↓延伸阅读,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