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是基础研究主力军?教育部点赞这些高校

专注高等教育绩效 高绩 2023-01-18
关注“高绩”,第一时间掌握高校发展资讯!

首次从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解决困扰不对称催化领域半个多世纪的难题;创制新型介孔催化剂大幅提升原油资源利用率……近年来,高校在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等领域摘取科创桂冠,不断打破技术壁垒,实现重大突破。

7月19日,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第八场新闻发布会。会上,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雷朝滋司长强调,十年来,高校获得了全部10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的6项、全部自然科学奖中的67%,是名副其实的基础研究主力军

自然科学奖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奖重要奖项之一,为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其评选标准相当严格,在历史上曾多次空缺,如2010、2011、2012连续三年未颁布一等奖,可见其含金量极高!


关注“高绩”,回复“35”,即可获取近十年内地高校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名单

5所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


2012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共10项,主要完成单位有8所高校,分别是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其中,前5所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

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榜次数最多,均为2次,令人瞩目。清华大学于2014年、2018年皆以第一完成单位的身份斩获一等奖。作为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两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其中一项为第一完成单位,实力也相当强悍。

2014年,由清华大学张尧学院士带领的“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科研团队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历经20余年的研究,团队提出了“透明计算”新网络计算模式以及超级操作系统(MetaOS),取得了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张尧学院士被誉为“中国路由器之父”,曾任中南大学校长。这一重大科研项目由清华大学中南大学强强联手,缔造了两校之间的合作佳话。

张尧学院士和学生们在一起。
图源:清华大学官网

透明计算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国家网络安全和操作系统技术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目前,透明计算已成功应用于教育、企业、IT等领域。2013年起,透明计算还成功应用于中南大学“湘雅医疗大数据系统建设”中,已管理超过100亿条用户健康数据,实现了用户隐私保护和健康数据便捷访问,有望带来大健康产业预计8万亿的年产值。

时隔4年,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团队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科研团队首次从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我国物理学家发现的最重要的物理效应之一,也是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近年来的重大原创突破。这一发现的论文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后,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称:“这是从中国实验室里,第一次发表出了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

如今,薛其坤院士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2022年,南方科技大学成功跻身新一轮“双一流”行列,成为深圳首个“双一流”建设高校。

薛其坤院士
图源:清华大学官网

3所高校,为唯一完成单位!


在8所上榜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高校中,有3所高校独自承担科研项目,凭一己之力荣膺最高奖项,实属不易!这些高校分别是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

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的“多光子纠缠和干涉度量学”科研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团队也打破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历史上最年轻团队的记录。其中潘建伟、彭承志、陈增兵三位为“70后”,陈宇翱和陆朝阳为“80后”。

该研究成果为“京沪干线”量子通信骨干网工程、“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国家重大任务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科学与技术基础。2016年,由中国科大主导研制的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这意味着中国将“绝对保密”的量子通信向实用化推进了一大步。

41岁当选院士,46岁带领团队发射“墨子号”,47岁建成世界首条量子通信干线“京沪干线”……如今已名震国际学界的潘建伟认为,能拥抱“中国机遇”,是他最大的幸运。

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在办公室内与“墨子号”量子卫星模型合影 新华社记者张端 摄

在最近两届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名单中,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也以唯一完成单位的身份赫然在列,值得点赞!

南开大学周其林院士团队经过20年探索,发现了一类全新的手性螺环配体骨架结构,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系列手性螺环催化剂,将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高到新高度,解决了困扰不对称催化领域半个多世纪的难题,荣获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这些催化剂被国内外同行称为“周氏催化剂”,如今已成为合成化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不仅被用于200多种不对称合成反应,还被制药公司用于多种手性药物的生产。

周其林院士出席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图源:南开大学官网

1年后,复旦大学也传来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喜讯。赵东元院士团队获此殊荣,其“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项目,革新功能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和理论,创制的新型介孔催化剂可大幅提升原油资源利用率,为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20多年来,赵东元院士带领团队在微观世界里造“孔”,乐此不疲,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均结出丰硕成果。赵东元院士还畅想将介孔材料应用于人们日常穿着的衣物,他曾说:“将介孔高分子材料研制成液体,涂在衣物上用来隔热,零下30摄氏度都不怕。”

颁奖后,赵东元院士赶回复旦上课,手里拎着布袋,里面装着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证书,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布袋院士”。
图源:复旦大学官方微信

两年两项一等奖,高校不缺席!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与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数量格外突出,均有两项。从中可见,高校牵头完成的科研项目并未缺席!除了2020年复旦大学摘得一等奖桂冠,2017年有3所高校共同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一等奖,它们分别是香港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2017年,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领衔的团队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年来,唐本忠带领团队严谨求实,致力于将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材料做大做强。作为一项中国本土原创的材料体系,其衍生的新技术和产品正逐步打破国外对荧光检测技术及相关产品的垄断。

唐本忠院士
图源: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官网

AIE是唐本忠院士提出的一个科学概念: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经过20余年的发展,AIE材料已经被《自然》杂志社列为支撑和驱动“未来纳米光革命”的四大纳米材料之一,受到全球学界和产业界关注。

基于AIE机理,团队拓展了AIE分子体系,创立了一个中国科学家的品牌分子——四苯基乙烯,并制备了一系列高性能的AIE材料。用AIE材料做出的OLED器件,最高亮度相当于1平方米内同时点燃6万根蜡烛,像探照灯一样闪闪发光。若将AIE材料用于手机屏幕,由于是主动发光,将会很节能,将使人们告别玩了一半游戏不得不找电源充电的烦恼。唐本忠还欣慰地把“AIE”音译成中文“爱伊”,作为这一全新科技领域的拓荒者和领路人,他对自己和团队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高校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奖项,取得了出类拔萃的科创成就。众多高校奋勇争先,已然形成了一支声势浩大、实力强盛的基础研究主力军。期待国内更多高校能够抓住历史机遇,深化学科内涵,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科技成果,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回复下载 
关注“高绩”,回复“35”,即可获取近十年内地高校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名单

新闻来源:综合自教育部官网、各高校官网及微信公众号、中科院官网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